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3.51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田间种植小麦,验证小麦的种植技术,观察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选用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优良品种。
2. 土壤:实验地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3. 肥料: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
4. 工具:锄头、播种机、喷雾器、测产工具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在种植前,对实验地进行深耕、耙地,确保土壤疏松、肥沃。
2. 种子处理:选用优良品种的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催芽等处理。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采用条播方式,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
4.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实验设计,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亩施3000-4000公斤,氮肥亩施80-90公斤,磷肥亩施50公斤,钾肥亩施17公斤。
5. 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除草、灌溉等管理工作。
6. 采收与测产:在小麦成熟期,进行采收,并采用测产工具进行产量测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实验期间,小麦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态势。
播种后30天,小麦开始发芽;60天左右,小麦进入分蘖期;90天左右,小麦进入拔节期;120天左右,小麦进入抽穗期;150天左右,小麦进入成熟期。
2. 小麦产量经过测产,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0%。
其中,济麦20品种产量最高,为每亩780公斤;淄麦12品种产量为每亩740公斤;烟农19品种产量为每亩720公斤。
3.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1)品种: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实验中,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小麦生长。
(3)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一、前言
为确保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小麦测产工作。
本报告对2023年度小麦测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测产结果,为今后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二、测产工作概述
1. 测产范围:2023年度小麦测产工作覆盖全国小麦主要产区,包括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 测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对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进行调查和测算。
3. 测产时间:2023年10月至11月,小麦收获季节。
三、测产结果分析
1. 小麦种植面积:2023年度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约为3.4亿亩,较上年略有增加。
2. 小麦产量:全国小麦平均单产为374.5公斤/亩,较上年略有提高。
其中,单产超过400公斤/亩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四川。
3. 小麦品质:2023年度小麦品质总体良好,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等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 高产典型:在测产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如河北某县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30公斤/亩,其中一户农民种植的小麦亩产更是达到了600公斤以上。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 问题:部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影响粮食总产量;部分地区小麦品质不稳定,影响市场需求。
2. 建议:加强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提高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加大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力度,提高小麦品质;加强小麦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粮食安全。
五、结论
2023年度小麦测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小麦测产工作,为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小麦测产试验
农业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农产品的获得,高产优质是农业生产的追求。
在大面积栽培时为了丰产丰收,作好收获贮藏准备工作,要进行测产估产。
通过测产还可查明产量构成因素,而产量构成因素是检验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和分析增产或减产原因的重要依据。
小麦田间测产是评价小麦种植良种良法的重要途径。
一、方法原理
通过对测产田进行随机选点采样,测定样点的产量构成因素或实际产量,再计算每666.7平方米的产量,得出理论产量。
二、材料与用具
1 材料
小麦
2 用具
卷尺、镰刀、脱粒机、纸袋或布袋、电子称等
三、操作步骤
1 测产田及样方的确定
选择肥力适中、生长一致且无病虫害发生的田块作为测产田。
在测产田中采用对角线法上选取5个样方,每个样点1平方米。
2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数出每个样点内的麦穗数,计算出每平方米的平均穗数;从每个样点中随机连续取出20~50穗,数出每穗粒数,计算每穗的平均粒数;把样点脱粒风干后随机取样测各样点小麦的千粒重。
3 计算理论产量
按下式计算每666.7平方米的理论产量:
m:理论产量(公斤/亩)
n 1: 每平方米的平均穗数
n 2: 每穗的平均粒数
7.66610001000121⨯=
⨯⨯⨯m n n m
m1:千粒重(克)
四、思考题
1 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2 小麦采收的最佳时期是那个时期,该时期有何特点?
3 如何保证小麦测产的准确性?。
一、引言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我国农业院校普遍开展了小麦测产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掌握小麦测产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小麦测产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小麦测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小麦测产工具的使用技巧;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小麦品种介绍:实训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小麦品种,包括冬小麦和春小麦,使学生了解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
2. 小麦生长习性:实训中,教师详细讲解了小麦的生长习性,包括播种、出苗、拔节、抽穗、灌浆等各个阶段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3. 小麦测产方法:实训重点讲解了小麦测产的方法,包括样方法、行数法、面积法等。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 小麦测产工具的使用:实训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常用的测产工具,如测产仪、计数器、尺子等,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5. 小麦产量计算:实训中,教师讲解了如何根据测产数据计算小麦产量,包括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等。
6. 小麦品质检测:实训中,教师介绍了小麦品质检测的方法,包括蛋白质含量、出粉率等指标的测定。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开始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小麦测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地考察:实训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实地考察,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了解小麦的品种、产量等基本信息。
3. 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小麦测产实验,包括样方法、行数法、面积法等,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麦产量,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实验结果。
5. 撰写报告:实训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撰写小麦测产实训总结报告。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小麦栽培实践,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比较,探讨适宜本地区小麦生长的最佳栽培技术。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冬小麦“郑麦9023”。
2. 土壤:沙壤土,pH值6.5-7.0。
3. 农药:多菌灵、灭幼脲等。
4. 肥料:复合肥、尿素、磷酸二铵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地选择与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深耕20-25厘米,施足底肥,底肥以复合肥为主,亩施用量为50公斤。
2. 播种:采用条播方式,播种时间为10月20日,播量每亩1.5公斤,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
3. 田间管理:- 施肥:小麦返青期亩施尿素10公斤,拔节期亩施尿素15公斤,孕穗期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
- 灌溉: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各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返青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拔节期防治蚜虫、吸浆虫,孕穗期防治赤霉病。
4. 收割:小麦成熟后,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割,确保籽粒饱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经测定,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较对照田块增产20%。
2. 品质分析:本实验小麦籽粒饱满,色泽好,品质优良。
3. 栽培技术分析:- 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 施肥:合理施肥,保证小麦营养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 灌溉: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降低损失,提高产量。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在本地区,冬小麦“郑麦9023”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适宜推广种植。
3.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注重播种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建议1. 进一步优化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小麦测产报告报告书封面报告内容页摘要本文是对庄稼人小张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测产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对小麦生长周期的监测、采样以及数据分析,最终得到了小麦的测产报告。
正文1.背景和目的当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庄稼人开始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力和产量。
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和收成过程中,更是吸引了众多庄稼人的目光。
本次测产报告旨在通过对小麦种植过程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现代化农业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庄稼人们提供生产指导和决策支持。
2.方法和步骤本次测产采用的是现代化测产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1)基地选择:小麦种植所在地为山东省济南市。
(2)数据采集:采用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技术对小麦进行监测,并对生长过程中的状况进行实时拍摄和记录。
(3)样本采集:在小麦熟成前期,随机选取50个样本,分别计算其穗数和穗粒重。
(4)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得小麦的测产数据。
3.结果和讨论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获得了小麦的测产报告,结果如下:(1)小麦的平均穗数为1500个/亩,最高为1600个/亩,最低为1400个/亩。
(2)小麦的平均穗粒重为36g/穗,最高为38g/穗,最低为34g/穗。
(3)经过统计得出,小麦的平均亩产量为810kg/亩。
经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在小麦生长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都会对其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工作也会对小麦产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今后小麦种植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因素,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结论本次小麦测产报告通过对现代化测产技术的运用,详细介绍了小麦的生长过程和产量数据,并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今后的小麦种植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运用和环境管理,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索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田间技术,我们于2023年在XX县XX镇XX村开展了小麦田间技术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密度、施肥量、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小麦品种为XX,供试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5%,pH值为7.5。
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具体处理如下:- 处理1:播种密度为3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2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2:播种密度为4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0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3:播种密度为5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4:播种密度为6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45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5:播种密度为7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5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3. 实验方法:- 播种:于2023年10月20日进行播种,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2-3cm。
- 施肥: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于拔节期施入。
-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防治病虫害。
- 测产:于2024年7月10日进行测产,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样点,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处理1、2、3、4、5的产量分别为7890kg/公顷、8100kg/公顷、8300kg/公顷、8550kg/公顷、8750kg/公顷。
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但超过600万株/公顷后,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一、实训背景为了深入了解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关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养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于XX年XX月XX日参加了田间测产实训。
本次实训在XX县XX乡XX村XX基地进行,主要针对XX作物进行实收测产。
二、实训目的1. 熟悉田间测产的操作流程和方法;2. 掌握测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3. 了解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关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实训前准备(1)了解XX作物的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2)学习田间测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熟悉测产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田间测产操作(1)选取测产地块:在XX基地随机选取3个不同农户的地块作为测产样本;(2)测量株行距:使用卷尺测量每个地块的株行距,确保测量的准确性;(3)取样:在每个地块内随机选取3个样点,分别取玉米穗;(4)称重:将选取的玉米穗进行称重,记录重量;(5)测量水分:将称重后的玉米穗放入烘箱,烘至恒重,测量水分含量;(6)计算产量:根据测产数据,计算每个地块的产量。
3. 数据整理与分析(1)整理测产数据:将测产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2)分析产量与质量的关系:根据测产数据,分析不同地块的产量和品质差异;(3)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测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田间测产实训,我们掌握了测产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2. 了解了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关系,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4. 认识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了参考。
五、实训建议1. 加强田间测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2. 注重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3.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4.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验四小麦收获期田间调查测产与室内考种一、实验目的认识小麦在成熟过程中各期的形态特征;学习小麦在收获前产量的预测,掌握小麦经济性状考查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1. 不同处理小麦单株若干及试验田块。
2. 钢卷尺、天平、瓷盘、计算器等。
三、内容说明和方法(一)小麦子粒形成和成熟麦粒的成熟一般分为3个时期:1. 乳熟期:此期植株下部叶片、叶鞘枯黄,中部叶片也开始变黄,上部叶、茎、穗仍保持绿色,麦粒也呈现绿色,可挤出由淀粉粒组成的白色粘稠浆液。
2. 蜡熟期:此时植株各部分均呈黄色,仅旗叶和穗下部茎还有部分的绿色。
子粒进一步充实,呈蜡质状态。
3. 完熟期:此期植株迅速枯黄,茎秆缺乏韧性而变脆。
麦粒含水量进一步下降到14-16%,质地坚硬。
(二)测产大田测产一般可分为3个步骤进行:1. 掌握整个田块面积、地形及生育状况,因为面积及地形关系到选点数目及样点分布。
2. 选点取样;样点即小面积测产点,样点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这是决定测产准确的关键。
3. 测量样点面积、穗数及单穗粒数,然后计算理论产量。
(三)经济性状考查经济性状考查的项目及标准如下:1. 植株高度:以主茎高度表示之,指从分蘖节到主穗顶(不计芒)的长度,用cm表示。
2. 植株整齐度:整齐—高相差不到一个麦穗的高度;中等—少数相差一个麦穗高度;不整齐—多数相差一个麦穗高度。
3. 茎粗:指茎地上部分第二节间的最大直径,以mm表示(大于6mm为粗,小于4mm为细,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
4. 单株成穗数:包括单株主茎和有效分蘖数。
5. 有效分蘖率:指分蘖成穗数占总分蘖数的百分率。
6. 穗长:自穗颈节量至穗顶(不包括芒)的长度,以cm表示。
7. 结实小穗数:一穗内能结一粒以上种子的小穗数。
8. 小穗密度=1个麦穗的小穗总数(包括结实与不结实的小穗)/穗长9. 每小穗平均结实粒数=每穗粒数/每穗结实小穗数10. 平均小穗最多结实粒数:在测定样本中任取10穗,记载结实最多小穗的结实粒数,取其平均值。
大学生小麦测产及报告1. 引言大学生小麦测产活动是一项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贡献社会的大型农业实践活动。
作为大学生,我们积极参与小麦测产活动,旨在通过实践了解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环节,并将我们的成果和发现向大众进行报告。
2. 活动背景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小麦产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我们决定开展小麦测产活动,以了解实际产量,并探讨如何提高小麦产量。
3. 测产方法和步骤3.1 选择测产区域我们选择了位于农村的某个小麦种植基地作为我们的测产区域。
这个区域具有较大的小麦种植面积,种植条件相对较好,适合进行测产活动。
3.2 选择测产样本我们根据测产区域中小麦农田的分布情况,随机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小麦农田作为测产样本。
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可以有效地代表整个区域的小麦产量。
3.3 测量小麦产量在选择好样本后,我们利用专业的农业仪器,对每个样本农田的小麦产量进行了测量。
通过仪器测算,我们得到了每个样本农田的小麦产量数据。
3.4 数据统计和分析收集到的小麦产量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进行了相关统计工作。
通过计算平均产量、最大产量和最小产量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小麦的实际产量水平。
4. 结果分析基于我们的测产活动,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结果和观察:4.1 平均产量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该区域小麦的平均产量为X千克/亩。
这个数据可以作为衡量小麦产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估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的依据。
4.2 不均匀性我们发现,小麦的产量在不同的农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农田的产量超过了平均水平,而有些农田的产量则低于平均水平。
这表明,存在着不同的种植管理水平和种子质量等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可提高的潜力通过观察我们的测产数据,我们发现,该地区仍存在提高小麦产量的潜力。
一些农田的高产量表明在优化种植管理和改善种子质量的情况下,小麦产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1. 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了解小麦田间产量和纯度是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小麦田间产量进行估测,并对小麦纯度进行检测,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2.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实验2.1 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收集,估测小麦田间产量,为农民提供决策依据。
2.2 实验步骤1.选择代表性的小麦田地作为样本区域。
2.在样本区域内随机选择若干个小麦株进行观察和测量。
3.测量每株小麦的株高、穗长和穗粒数,并记录。
4.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每株小麦的产量。
5.对样本区域内的小麦株数进行统计,并计算田间平均每株小麦的产量。
6.根据田间平均产量和小麦田地的面积,估测小麦田间总产量。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样本区域小麦株数株高(cm)穗长(cm)穗粒数1 10 80 15 502 12 85 18 553 8 78 14 454 11 82 16 52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每株小麦的产量:样本区域每株小麦产量(kg)1 0.12 0.123 0.094 0.11通过对样本区域内的小麦株数进行统计,得到总共有41株小麦。
根据田间平均每株小麦的产量,估测小麦田间总产量为4.09kg。
3. 小麦纯度检测实验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对小麦纯度进行评估,为小麦品种选择和种植提供参考。
3.2 实验步骤1.收集小麦样本,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对小麦样本进行清洗和筛选,去除杂质。
3.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样本,检测杂质的类型和含量。
4.根据杂质的类型和含量,评估小麦的纯度等级。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室检测,得到以下结果:小麦样本杂质类型杂质含量样本1 石子5%样本2 土块3%样本3 杂草2%样本4 纸屑1%根据杂质的类型和含量,评估小麦的纯度等级如下:1.样本1:纯度等级为一级,杂质含量较高。
一、实验背景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作为小麦主产国,小麦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本实验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探索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2. 探讨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3. 评估不同品种小麦的产量潜力;4. 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品种、肥料、农药、种子等。
2.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设置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三个处理,分别种植每亩30万、20万、10万株小麦。
(2)施肥:设置不施肥、低施肥、中施肥、高施肥四个处理,每亩分别施用纯氮、磷、钾肥0、30、60、90公斤。
(3)品种:选择两个小麦品种,分别为品种A和品种B。
(4)实验地点:选择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农田作为实验基地。
(5)实验过程:在实验基地进行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观察小麦生长状况,记录产量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高密度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中密度和低密度处理。
这可能是因为高密度处理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资源竞争,从而提高产量。
2. 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高施肥次之,低施肥和未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较低。
这说明施肥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适量施肥可以提高产量。
3. 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品种A和品种B在实验中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品种A在后期抗病性较好。
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4. 小麦种植技术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小麦产量:(1)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
(2)适量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品种需求,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3)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小麦生长状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4)选用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抗倒伏、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实验七小麦玉米品种田间纯度鉴定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实验七小麦、玉米品种田间纯度鉴定一、目的掌握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育种过程中品种纯度的鉴定方法。
二、内容说明品种纯度,指品种一致性的程度。
(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即供检样品中本品种的株(穗)数占供检该作物样品总株(穗)数的百分率)。
它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评定种子等级的主要依据。
品种纯度检验分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田间检验以品种纯度为主,同时检验异作物、异品种、杂草、病虫感染率、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等。
田间检验是以作物植株高度,叶片、穗部、芒、籽粒、护颖的性状和颜色,以及成熟迟早等差异为依据,进行分析鉴定。
田间品种纯度检验时期,以品种特点、特征、特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为宜。
稻麦可分别于幼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蜡熟期检验。
如果条件有限,至少应在蜡熟期检验一次。
苗期检验结果供定级参考用,花期、成熟期的检验结果作为定级依据。
如三次结果不同,要按最低的一次检验结果定级。
(补充)田间检验:一般在作物品种形态特征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如禾谷类作物黄熟期、大豆结荚期、薯类收获期进行检验。
凡同一品种、同一种子等级和来源一致、栽培管理大体相同者,可作为一个检验区。
每个检验区再选有代表性的地块,面积不少于检验区的5-10%,块数不少于3块,并均匀分布。
在选好的代表性地块上设点取样,一般用梅花式、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或棋盘式取样法。
代表性地块在5亩以上的,最少设点5个;在50亩以上的,每增加25亩增设样点一个。
麦类每点取样20-40穗。
玉米、高粱、谷子、糜黍、马铃薯每点取样20株。
豆类每点取样10-20株。
取样总数随代表性地块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以100-1000穗,或50-500株为限。
取样后,根据品种特征,鉴别本品种的株(穗)数、异品种的株(穗)数和其它作物株(穗)数,计算出该品种的田间纯度。
实验11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小麦适宜的收获时间及田间测产的方法,学会利用所测数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提出意见。
二、场地及用具实验农场不同类型麦田进行。
用具:钢卷尺、皮尺、细麻绳、纸牌、电子天平、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等。
三、实验内容1.小麦的田间测产收获前的产量测定,是制定麦收计划,合理安排劳、畜力,制定预分方案的依据,也是总结小麦生产经验,分析各项措施效果的最佳鉴定。
因此,在小麦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在麦收前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田间估产。
2.产量结构分析和单株生产力测定小麦产量由于品种、栽培条件、产量水平和自然气候不同,产量三个因素的构成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用以分析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的合理产量结构;研究单株穗数多少与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研究在高产条件下,争取穗大粒多粒重,进一步促进高产再高产的途径。
四、实验方法步骤(一)成熟度鉴定和估产都在田间同一块麦田中进行,先根据麦粒灌浆成熟过程识别判断其成熟度。
然后进行估产。
估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产量测定在田间随机取样若干点,一般可每点割收一分,然后实打脱粒估计产量。
2.产量结构调查法(取样面积为1m2)A、数1m2内总穗数。
折合成公顷穗数。
B、在样点内随机连续取20穗,数出其结实总粒数,求出平均单穗粒数。
C、将样段内部分麦穗脱粒,数1000粒。
称重求得千粒重,若麦粒未熟,可根据该品种常年千粒重,代入下式求得调查产量(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kg/hm2)=[公顷穗数×平均穗粒数×粒重(g)]/1000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表11 产量因素测产法记载表为田间调查方便,可用产量=亩穗数×穗粒重公式(二)产量结构分析和单株生产力测定的方法步骤1、选择样本成熟时,按不同品种和产量水平在田间选择典型地块3~5处。
每个典型地块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若干,每点面积1m2,将样点内植株全部带根挖起,洗净泥土,用绳捆好,挂上纸牌,注明田块、品种和处理,带回室内考察。
篇一:小麦生产实习报告小麦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分别各种小麦的形态2. 掌握小麦田间生长发育特性3. 掌握小麦分蘖特性4. 进行小麦成熟期产量测定及经济性状考察二.小麦的分类及形态特征2.1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遍及全国。
小麦的种类很多,按照小麦播种季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冬小麦冬小麦系指当年秋季播种,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
冬小麦按其产区可分为北方冬小麦利南方冬小麦两大类。
北方冬小麦白麦较多,多系半硬质、皮簿,含杂少.面筋质含量高,品质较好,因而出粉率较高,粉色好,主要产区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苏北、皖北等地,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65%以上;南方冬小麦多为红麦,质软,皮厚,面筋质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北方冬小麦差,含杂也较多,特别是含荞子(草籽)多,因此,出粉率比北方冬小麦低,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0%一25%。
(二)春小麦多,一般为红麦,皮较厚、籽粒大,多系硬质,面筋质含量高.但品质不如北方冬小麦。
2.2黑麦、燕麦、大麦的区别黑麦黑麦是禾本科小麦族黑麦属中的栽培作物,抗逆性较强,主要种植于高寒地区、瘠薄的沙性或酸性土壤,北欧是黑麦的主要产区,中国的黑麦品种由国外引入,零星分布在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黑麦种子的成分与小麦类似,主要用于制作面包和酿酒,也可用作饲料和牧草。
燕麦燕麦不属于小麦族,泛指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燕麦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莜面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超过小麦面粉、大米、荞麦粉等常用粮食,我国北方常见。
另普通燕麦可以制成燕麦片或燕麦粥,加工成的燕麦粉也是制作饼干和糕点的原料。
大麦大麦的麦芒比小麦要长,外壳不易剥离,且蛋白质中不含麦胶蛋白,不能形成面筋。
大麦可以制麦芽酿制啤酒,也可以压成麦片食用或制成麦芽糖等。
麦芽可以入药,具有健胃和消食作用。
三.田间管理及记载 3.1 田间记载3.2 小麦茎蘖数和叶龄的调查从四叶期至越冬期,小麦冬前分蘖旺盛发生,进入越冬期分蘖发生停滞,春季温度回温后分蘖发生速度加快,从而在年前及春季各形成一个分蘖盛峰,起身拔节以后随着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分蘖开始发生两极分化,只有那些在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自身根系,能够保证独立生长以致拔节、抽穗的分蘖,才能成为有效分蘖。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与纯度检测实验报告
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农业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和纯度检测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一、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实验
1. 实验目的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田间的观察和测量,来估计小麦的产量,并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
2. 实验方法
(1)选择一块小麦田地作为实验地点,确保田地的土壤质量和环境条件相对一致。
(2)随机选择几个样本区域,确定样本区域的大小和位置。
(3)在样本区域内,随机选择若干小麦株,并记录每株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等关键信息。
(4)收割样本区域内的小麦,并将小麦穗数、穗粒数等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
(5)根据样本区域的面积和收割数据,计算出整个小麦田地的产量。
3.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出了小麦田间的产量估测结果。
以此为基础,农民可以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小麦纯度检测实验
1. 实验目的
小麦纯度检测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种子的检测,确定种子中的杂质含量,评估小麦的品质和纯度。
2. 实验方法
(1)收集一定数量的小麦种子样本。
(2)将小麦种子样本进行筛选和清洗,去除杂质。
(3)将清洗后的小麦种子样本进行称量和计数,得出小麦种子总重和数量。
(4)将小麦种子样本进行人工挑选,分离出不同种类的杂质,并对每种杂质进行称量和计数。
(5)根据杂质的重量和数量,计算出小麦种子的纯度。
3.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出了小麦种子的纯度检测结果。
这些数据可以为农民提供种子选择和种植策略的依据,确保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小麦田间产量估测和纯度检测是两个重要的实验方法,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实验,农民可以科学地管理小麦田地,选择优质种子,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
效益。
希望本实验报告对小麦种植和农业科学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