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粮(小麦)质量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21
加工、出入库质量检验考核补充说明一、加工过程具体指标加工过程质量监控标准二、入厂(库)1、保管见田间检验合格证后方可进行扦样。
无田间检验合格证,保管拒绝扦样、卸车,否则产生的费用由生产、加工部门承担,质检考核时予以扣分。
2、扦样标准散装:30吨划分为一个批次,4米扦样器至少取5个点,每增加10吨,再增加1个点,以此类推。
袋装:小麦以25吨划分为一个批次,麻袋装不少于200袋,每5袋至少扦取1袋,200袋以上每7袋再扦取1袋,以此类推。
3、玉米以30吨划分为一个批次,麻袋装不少于250袋,每7袋至少扦取1袋,250袋以上每10袋再扦取1袋,以此类推。
凡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4、送样标准:不少于1㎏,少于1㎏,质检人员拒收。
送样人和接收样品人员双方签字确认。
5、堆放标准:对露天存放种子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发芽、霉变。
散装原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至少安放5个种温计,袋装原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至少安放2个种温计,每个品种堆放时,堆与堆之间、堆与墙之间的间距不少于0.5米,凡不符合要求的,考核时予以扣分。
三、加工a)加工前检验员对将要加工品种原粮进行水份、净度测定,未测定的,考核时予以扣分。
b)加工车间必须保证成品种子净度达到≧99%的标准,否则,考核时予以扣分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c)加工过程取样标准,加工过程中要求每袋取样,每袋取10克左右,每50袋为一个小样,每批次取10个小样,不符合要求的,考核时予以扣分。
d)送检芽率、净度、水分的样要求至少1㎏,必须从每批次10个小样混合样中用分样器取出1㎏,送化验室登记检测,不符合要求的,考核时予以扣分。
四、储藏加工厂负责人组织装卸工按要求分品种、批次码垛。
袋装种子在100平方米范围内至少安放2个种温计,库房必须防潮隔湿、便于通风,无虫害、有防鼠措施。
垛离墙0.5米存放,垛长与垛高根据实际空间设置,以安全、方便检测为原则,垛与垛之间留0.5米通风道。
五、出库种子出库时检验员不及时签发种子出库检验合格证,装车过程中检验员不及时扦样封存的,考核时予以扣分。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活动;开展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粮食,是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杂粮等)及其成品粮、食用植物油、油料、豆类和薯类。
政策性粮食,是指政府指定或者委托粮食经营者购买、储存、加工、销售,并给予财政、金融等方面政策性支持的粮食,包括储备粮。
本办法所称加工,是指对政策性粮食的加工。
本办法所称经营,是指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政策性粮食加工和原粮、政策性粮食销售等活动。
进出境粮食应当符合出入境检验检疫有关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中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粮食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对粮食质量安全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国家鼓励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检验方法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水平。
本办法所称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在粮食经营过程中,严禁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
第五条粮食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加强行业信用监管,宣传、普及粮食质量安全知识。
第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粮食等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和建议,举报粮食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粮食等行政管理部门接到建议和举报,应当按照程序及时研究、查处。
小麦小麦是制粉厂的原料,它是制粉厂工业生产中四大因素——原料、制粉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操作管理之一。
良好的小麦质量将有利于制粉厂生产出质量佳、出粉率高的面粉,足够的小麦数量将有利于制粉厂发展生产。
制粉厂的经济效益的来源和增长,除了具有良好的工艺设备、合理的粉路、精心的操作管理外,首先取决于原料的选择和管理。
对于一个制粉操作者来说,应对小麦的工艺品质和质量有一个较全面地了解,才能在制粉生产中采用较合理的加工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操作措施,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利用小麦,提高出粉率,保证面粉质量,降低加工成本,均衡发展生产。
一、小麦的籽粒结构与工艺意义小麦籽粒又皮层、胚乳和胚三部分所组成,一端是胚部,另一端是顶部,生有茸毛(称麦毛),背部隆起,呈弓形,腹部扁平,中间凹陷成腹沟,腹沟的两侧部分叫做颊,两颊不对称。
1、皮层皮层共分为6层,各层组织结构依次如下:表皮是皮层的最外一层,由一层纵向排列的细长形厚壁细胞组成,略呈透明。
外果皮由几层纵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紧贴表皮的一层细胞,形状与表皮相似。
另外1~2层细胞比较薄,颜色较表皮为黄。
内果皮有横细胞层和管状细胞层组成。
横细胞层是一层横向排列的厚壁细胞,内壁比外壁厚;管状细胞层是一层纵向排列的薄壁细胞,希堡呈管状,分散排列而不规则。
本层在籽粒不成熟时呈青色,成熟后无色。
种皮极薄,看不出明显的细胞结构,实际上是由内外两层斜向(对于麦粒长轴)而又垂直排列的成形薄壁细胞组成。
外层无色透明,称透明层;内层含有色素,称色素层。
麦粒的皮色主要由内层细胞的色素决定。
珠心层很薄,呈透明状,细胞构成不明显,与种皮紧密结合,不易分开。
糊粉层是皮层的最里层,由一层排列整齐、近似方形的厚壁细胞组成,与其他皮层结合紧密,不易分离。
小麦的整个皮层约为小麦籽粒重量的14.5~18.5%,而糊粉层的重量又占皮层的40~50%。
由于小麦皮层的结构紧密,并且由一条包含整个麦皮组织1/4~1/3的腹沟,要想把皮层剥下来是比较困难的,腹沟中的皮层庚难剥去。
中国原粮质量标准中国原粮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稻谷:- 籼稻谷:根据出糙率分为5个等级,1至5等要求分别为≥79%、≥77%、≥75%、≥73%、≥71%,未达到5等的为等外。
整精米率1至5等要求分别为≥50%、≥47%、≥44%、≥41%、≥38%。
- 优质稻谷:以整精米率、垩白度、食味品质为定级指标,直链淀粉含量为限制指标。
长粒籼稻谷整精米率1至3等要求分别为≥56%、≥50%、≥44%,中粒籼稻谷整精米率1至3等要求分别为≥58%、≥52%、≥46%,短粒籼稻谷整精米率1至3等要求分别为≥60%、≥54%、≥48%;垩白度1至3等要求分别为≤2.0%、≤5.0%、≤8.0%;食味品质1至3等要求分别为≥90分、≥80分、≥70分;直链淀粉含量要求14%~24%。
- 小麦:- 以容重为定等指标,3等为中等。
根据容重分为5个等级,1至5等要求分别为≥790g/L、≥770g/L、≥750g/L、≥730g/L、≥710g/L,未达到5等的为等外。
- 优质强筋小麦:要求粗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32.0%,面团稳定时间≥7.0min。
- 优质弱筋小麦:要求粗蛋白质含量≤11.5%,湿面筋含量≤22.0%,面团稳定时间≤2.5min。
- 油菜籽:以含油量为定等指标,根据含油量分为5等,1至5等要求分别为≥42%、≥40%、≥38%、≥36%、≥34%。
低芥酸油菜籽芥酸含量≤3.0%。
- 玉米:以容重为定等指标,3等为中等。
根据容重分为5个等级,1至5等要求分别为≥720g/L、≥690g/L、≥660g/L、≥630g/L、≥600g/L。
高油玉米要求粗脂肪(干基)含量≥6.0%;饲料用玉米要求粗蛋白质(干基)含量≥8.0%;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要求淀粉(干基)含量≥69%。
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粮食质量的可追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从事小麦、玉米、稻谷、杂粮等原粮收购、销售、储存、运输活动以及政策性用粮和“放心粮油工程”购销活动的成品粮油质量安全追溯,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省粮食局按第二条规定范围负责全省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监督管理和行政指导,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应负责辖区内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粮食入库、储存和出库检验记录制度,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在收购、储存、销售等各环节如实记录和保存粮食的种类、来源、数量、等级、检验、保管措施、销售去向等信息。
粮食质量档案和购销台账不得涂改、伪造,粮食销售后至少应当保存3年。
第五条粮食经营者收购粮食,应检验粮食质量,并对收购的粮食建立质量档案,如实记录粮食的种类、数量、产地、收获年度、质量状况、收购日期等内容。
第六条粮食经营者储存粮食,应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在储存期间,对原粮要定期进行质量检验,并在质量档案上如实记录粮食水分和温度、储存品质变化情况、粮食霉变和虫害发生情况、用药情况(包括施用药剂名称、施药方式、施药量、施药时间等内容),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超量使用化学药剂。
成品粮油的储存应遵照国家储藏技术规范执行,储存企业要加强对成品粮油的管理,严防污染,尤其是防止各种化学品的污染,不得使用防护剂防止害虫和螨类。
第七条粮食经营者销售粮食,应按规定出具销售出库检验报告或由销售企业签字、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检验报告中应当如实记录粮食的品种、数量、质量状况及检验报告编号、销售日期及购买者相关信息等内容。
检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超过检验报告有效期的,应重新检验和出具检验报告。
同时,粮食销售者应在粮食质量档案中如实记录出库粮食的销售时间、数量、销售对象及粮食的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储存品质指标等数据。
原粮各项检测项目方法步骤及计算原粮是指未经加工的粮食,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对原粮进行检测是为了评估其质量、确定其适宜的加工和储存方式,保障粮食的安全和质量。
原粮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分含量测定、杂质含量测定、面筋品质测定、色泽分析、酸价测定。
1.水分含量测定水分含量是衡量原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的水分含量会导致粮食发霉、变质,而水分过低则容易引发自燃。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烘箱法和快速水分测定仪法。
烘箱法:取一定量的原粮样品称重,放入预热后的恒温烘箱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取出冷却,再次称重,计算水分含量。
计算公式为:水分含量(%)=(初始质量-干燥后质量)/初始质量*100%快速水分测定仪法:利用仪器的红外辐射技术快速测定粮食中的水分含量。
仪器的原理是通过样品中水分分子所吸收红外光的量来推算水分含量。
2.杂质含量测定杂质含量是指原粮中除了所检测粮食以外的其他杂质的含量,比如石子、金属、杂草等。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筛选法和流动性测定法。
筛选法:取一定量的原粮样品,按照一定的筛孔大小进行筛选,筛孔上方收集筛下来的杂质,称重后计算杂质含量。
计算公式为:杂质含量(%)=(杂质质量/样品质量)*100%流动性测定法:将一定量的原粮样品置于一定的流动空气中,通过气流的作用将杂质与粮食分离,采用筛级分离方法,最终得到杂质的含量。
3.面筋品质测定面筋品质是衡量原粮中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指标。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湿面筋测定方法和CNT面面筋测定方法。
湿面筋测定方法:取一定量的原粮样品,加入一定量的水,调制成面糊状,将其在力作用下进行储备、延伸、收缩,根据收缩程度计算面筋指数。
CNT面面筋测定方法:将一定量的原粮样品加水搅拌,使之粘糊,形成麦糊,用筒状模具填装,然后通过萃取、洗涤、离心等步骤,获得干燥的面筋样品,最后根据其重量计算面筋指数。
4.色泽分析色泽是原粮的一项重要品质指标,对于评价粮食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粮防护管理制度为加强对原粮的保护和管理,保证原粮的品质和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原粮的防护管理,保证原粮的品质和安全,保障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对各类原粮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章原粮的分类和认定1. 原粮按来源可以分为自产原粮和进货原粮。
2. 自产原粮:企业自行生产的原粮。
3. 进货原粮:企业从外部采购的原粮,包括批发市场、农民直供等方式。
4. 原粮认定:对接收的原粮进行质量检测、检验、鉴别,确认其原粮的品种、质量等。
第四章原粮仓储管理1. 原粮仓库应符合相关防护管理标准,保持干燥通风,防止虫害。
2. 对于不同种类的原粮应进行分类存储,做好标识和记录。
3. 定期清理原粮仓库,防止积灰、积尘对原粮质量的影响。
4.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原粮堆积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塌方事故。
第五章原粮装卸和运输管理1. 对于进货原粮,装卸过程中应当注意轻放、细心操作,避免原粮损坏。
2.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原粮的保护,防止受潮、漏失、混杂等现象。
3. 运输车辆应定期清洁消毒,避免异物对原粮的污染。
4. 进行原粮运输时,应准备好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第六章原粮质量检验1. 对于收到的原粮,应进行原粮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气味、水分、杂质等指标检测。
2. 对于自产原粮,要定期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原粮的品质符合企业标准。
3. 对于进货原粮,应及时对原粮进行检验鉴定,防止购进劣质原粮。
4.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粮,应及时处理,防止影响企业生产。
第七章原粮防护管理人员1. 原粮防护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2. 对于原粮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确保其工作稳定性和专业水平。
3. 原粮防护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原粮的安全和品质。
第八章原粮应急处理1. 对于原粮发现有虫害、发霉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扩散。
2. 对于原粮在运输中遇到事故导致损坏,要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制定应急方案。
原(粮)材料检验规程批准人分发号实施日期原(粮)材料检验规程1 工作职责及人员设置1.1 人员设置:由检验人员负责对原(粮)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外形尺寸、重量及外标识检验计量工作人员负责对原谅进行计量检查。
1.2 原粮质量控制1.2.1 凡采购到本公司的原(粮)材料,首先由质量储运部到供货单位采样检验或货到检验。
确定合格后,填写原(粮)质量检验报告或原材料报告,到有关部门方可入库。
1.2.2 零星收购及兑换原粮,由工作人员感观检验,确定等级。
必要时可进行技术检验。
1.3 原粮计量控制1.3.1 凡采购到本公司的,以加工为目的的原粮均应进行计量检查,以保证计量准确。
2 执行标准2.1 GB1351-19992.2 GB2715-20052.3 GB/T8947-19962.4 GB2760-19963 判定规则3.1 判定原则:根据原(粮)材料符合加工工艺程度及对产品质量性能的影响,分为合格原(粮)材料、一般不合格原(粮)材料和不合格原(粮)材料。
3.2 包装材料,应符合外型尺寸、重量要求、版面整洁,无差错。
3.3 添加剂外标识与合格证一致,提货单位应具有合法性。
3.4 判定规则3.4.1 合格原(粮)材料A、符合GB1351—1999标准,重750g/L以上。
B、容重750g/L以上,虫食粒≤1%,霉变粒≤1%,发芽粒≤2%。
C、包装材料:外型尺寸:普通带 47×88cm,重量≥50g;覆膜袋47×88cm,重量≥85g,清洁卫生,无差错。
D、添加剂,标识明显,供货单位应具有合法性。
3.4.2 一般不合格原(粮)材料A、容量 750g/L 以上,霉变粒<3%,杂质>1%。
(其中异种粮粒≤0.5%),发芽粒≤3%,经处理,符合加工工艺要求,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原(粮)材料。
B、可进行搭配加工的原(粮)材料。
3.4.3 不合格原(粮)的材料经处理不合格加工工艺要求,影响产品质量的原(粮)材料。
面粉厂的质量管理面粉厂的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努力开发和生产让客户满意的均衡、稳定的产品。
产品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保证产品的稳定性。
稳定是面粉企业质量控制难点,也是质量管理水平的体现。
对于一个面粉厂来说,生产一种稳定的中等质量的面粉,比生产时好时差的面粉要好得多。
面粉厂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进厂管理1.原粮在原粮入库时应保证同一品种的相对稳定并分仓存放,及时检测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档案,包括常规检验、流变学特性、蒸煮特性等。
在入库检测时,因时间的限制一般只检测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
千粒重的检测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关研究表明千粒重同降落数呈显著正相关,对吸水率有较大影响,千粒重同出粉率关系较为密切。
同等粒度分布的小麦,千粒重不同,表示较重的籽粒比较轻的籽粒有较高的胚乳含量。
2.包装物及缝口线包装物供货商一般选择有证照齐全,通过许可认证的(工业生产许可证等)企业。
在同类企业中选择对比,制定质量标准并签订合同。
入库验收质量标准一般包含尺寸、重量、编制密度、图案、平整度等内容。
象卫生指标、拉伸强度、耐跌落性等指标要求供货商定期送第三方检验。
封口线和包装物类似,检测内容一般有:色泽、重量、拉伸强度等。
3.后处理添加剂首先需要选择符合GB2760规定的添加物质。
其次选择合格供方。
提出采购计划并签定供货合同入库管理。
添加剂送达企业后应立即存放于专用库房内,清点数量并登记台帐。
且由检验人员进行质量复核(主要指小样试验,与上次质量对比,一般应保留3个批次添加剂样品)。
添加剂领用,生产部依据品控部下达的生产计划及面粉配方合理安排打包计划。
生产班长在领用包装物后,按照品种、规格、生产配方等情况在跟班检验员处严格分品种、按量领用本班次添加剂。
添加剂的验证,主要应验证两个方面:除了经常检查微量添加物料筒是否按照预定配方正常使用外,还应取成品面粉与面粉配方前小样搭配面粉进行对比。
4.设备、备品备件及其他物资设备、备品备件及其他物资一般由需用部门或使用部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提出申请,需指明原因、采购意向、供应商情况、大致金额、供应周期等内容,必要时附上大中修计划。
面粉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摘要:在面粉生产过程中,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并导致食品污染。
主要从原料、生产工艺、设备、人员等方面,阐述了影响面粉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面粉质量的具体方法:合理选择原料及小麦品种;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防止微生物污染;强化设备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强人员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 HACCP体系建设及全员培训,保证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麦;面粉;微生物污染;HACCP1、合理选择原料及小麦品种小麦是小麦面粉的主要原料,优质小麦是生产优质面粉的基础,为提高面粉质量,必须对小麦进行选择。
选用质量好的小麦是保证生产高品质面粉的基础,必须根据产品的需求合理选择原料,如要求产品白度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好、面筋指数高等,就要选择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的品种;要求产品色泽洁白,就要选用颜色白的品种;要求产品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就要选择蛋白质含量高要求产品有较强的弹性和韧性,就要选择蛋白质含量高、面筋指数低、面粉白度低的品种;要求产品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就要选择蛋白质含量低、面粉白度高的品种。
为防止原料污染,要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如对小麦进行筛选、去杂等。
小麦应适时收获并及时加工。
小麦收获后应进行通风晾晒和防霉处理。
2、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防止微生物污染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有:原料、水、生产工艺、设备等。
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做好进厂小麦的卫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小麦的清理。
2.1在小麦进入车间前,必须先对厂房进行彻底地清扫和清洗,清洗时要将表面的面粉和杂物清理干净。
2.2小麦清理车间应保证通风良好,地面平整、无积水。
清理车间内不得存放与清理无关的工具、杂物及其他物品。
在清理过程中要使用高压水枪等清洗设备,同时还要经常清洗吹风系统及除尘设备。
2.3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洗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清洗时要防止物料和水等混入生产设备中。
补充资料: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我国小麦国家标准( GB1351-1999)按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分为5个等级:小麦质量指标一、容重test weight:小麦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二、不完善粒unsound kerne: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小麦颗粒。
包括虫蚀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和生霉粒。
1。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2。
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其中:3。
黑胚粒: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4。
赤霉病粒:籽粒皱缩,呆白,有的粒面呈紫色,或有明显的粉红色霉状物,间有黑色子囊壳。
5。
破损粒:压扁、破碎,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6。
生芽粒:芽或幼根虽未突破种皮但胚部种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的颗粒,或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
7。
生霉粒:粒面生霉的颗粒.三、杂质foreign material:除小麦粒以外的其他物质,包括筛下物、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
1.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
2。
无机杂质:砂石、煤渣、砖瓦块、泥土等矿物质及其他无机类物质.3.有机杂质:无使用价值的小麦,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类物质.说明:1.本表是指原粮与油料。
成品粮不许有虫,粉类成品粮含螨类不得超过30头/kg,若超过此标准,即为严重虫粮;带有对外检疫对象害虫的作为危险虫粮。
2.主要害虫系指玉米象,米象、谷蠹、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麦娥和印度谷蛾。
(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象、麦娥、印度谷蛾等)3.表中害虫头数系指活虫.4.表中两项指标中有一项突破的即算作更严重一级的虫粮.。
XX面粉厂质量管理考核制度一、人员卫生要求(范围:原粮、成品检化人员、车间保管、成品打包人员)1、上班期间不允许化浓妆(包括描眉、画眼线、涂口红、指甲等);2、不允许佩戴戒指、耳环、项链等装饰物品;3、不允许留长指甲;4、不允许穿高跟鞋;5、各岗位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求整洁、干净,打包工必须戴工作帽;以上各项,凡有违反者罚款50元。
二、原粮入厂、入仓1、原粮化验员根据《小麦收购标准》严格检验程序,将水稻按品种、出米率、含杂等,通知小麦保管员分仓存放.原粮进厂检验时,必须对水稻按上、中、下三个点进行抽样检验,倒粮过程中必须去中间点水稻进行过程检验。
不符合标准的水稻杜绝入厂,如因化验员工作疏忽或懒散、熟人关系以及营私舞弊,及不合格水稻入厂,一经发现,扣除当月效益工资,情节严重者报公司处理。
2、车间原粮接收保管根据原粮化验员提供依据,将水稻按品种、出米率、含杂等指标分仓存放,做到数字准确、入仓准确,水稻倒粮入仓过程中,必须随时抽检、化验,防止不合格品入仓,发现不合格品要及时上报车间主任.如因工作疏忽、懒散、脱岗或未及时抽检,造成不合格品入仓或入错仓而影响产品质量的,轻者取消当事人当月效益工资,造成严重后果者,报厂处理。
三、车间清理段1、水稻出仓时,清理工必须对仓开插板或配麦器,检查其他仓插板或配麦器有无开启,防止串麦做成小麦混出。
对工作不认真、懒散造成小麦错出或混麦的当班清理工,取消当月效益工资。
2、润麦过程中,当班清理工须每半小时检查一次加水情况及水压情况,防止少加、漏加、多加,对供水塔每星期清理一次.当班清理工如不严格按照此程序执行,造成最终产品水分不合格或因水质不合格造成产品不合格的,给予其罚款100元处理。
3、清理工每隔半小时巡视一次去石机,检查去石效果。
按车间去石要求,调整操作去石机,定期清理磁筒。
各运行设备清理工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防止因设备故障造成小麦含沙、含磁超标或没有达到降低灰分目的。
110 I FOOD INDUSTRY I粮食质量检测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文 周明明1 张园2 张梦雅1* 陈郝3 姚登威1 王能军21. 中粮贸易沿江大区;2. 中储粮合肥油脂库有限公司 ;3.安徽省粮油储运有限公司结果不准确。
一般来说,水分和杂质含量越高,越容易使粮食产生霉变,影响粮食品质。
因此,检测人员在检测中,要尽可能降低水分和杂质含量,以避免因水分和杂质含量过高而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除以上理化指标外,粮食品质还包括食品安全指标和储藏安全指标等。
食品安全指标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微生物等,这些指标虽然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但也有一定的危害。
粮食储藏安全指标主要是指虫害、鼠害等对粮食品质和储藏安全的影响。
其中虫害主要包括谷物害虫和粉虱、地下害虫等;鼠害主要包括啮齿类动物、鸟类和鼠类等。
在实际检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仪器设备的准确性;二是试剂标准的准确性;三是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四是检测人员操作的准确性;五是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此外,为了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粮食质量检测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仪器设备校准;二是试剂标准验证;三是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验证;四是人员培训和考核。
1.3水分测定粮食水分含量的高低是关系到粮食品质、品质稳定性及品质安全的重要指标。
粮食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粮食储存和加工,导致粮食质量下降,甚至腐烂变质。
目前,我国的粮食水分测定方法主要有快速水分测定法(烘干法)和电子水分测定仪(卤素火焰法)。
因此,应加强对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对仪器维护的粮食质量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投入,强化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努力提升粮食质量检测水平,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粮食质量检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发展。
如何提高我国粮食质量检测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粮食质量检测行为,确保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课题。
生产作业指导书一、小麦清理入机小麦必须符合GB1351-1999的规定, 不合格小麦不准入机。
经常检查入机原粮情况, 做好原料搭配工作。
1.入机筛选可除去原料大、小杂质, 是清理过程中最常用手段2.采用吸式比重去石机, 可清除原料中悬浮速度较大、密度较大的并肩杂(如并肩石等)。
3、利用磁选设备可有效的清除原料中的磁性金属物, 使磁性金属物清除率达到≤0.003g/kg。
4、进行打麦的同时可以清除粘附类杂质, 完成表面清理。
二、水分调节1.洗麦: 根据工艺需要在小麦加入适量的水, 并使用水份在原料中基本分布均匀。
2.润麦: 将着水后的小麦密封静臵一段时间(一般是24-36小时)使小麦皮层上附者的水份在麦粒内部渗透均匀, 在不增加小麦胚乳含水量的前提下, 提高小麦皮层含水量, 软化麸皮, 提高皮层纤维抗机械破坏程度, 使小麦在研磨过程中保持麸皮完整, 减少面粉中的麸星, 增白面粉。
降低灰分, 提高成品质量。
3、对润过的小麦再进行磁选筛选等级处理, 保证研磨前的小麦得到彻底清理。
四、研磨1.皮磨系统研磨系统及道数要根据产量。
产品质量要求和原料性质调整确定, 在保持皮层不过度破碎的前提下, 逐道刮净皮层上的胚乳提取质量优质的胚乳粒和一定质量与数量的面粉。
2.心磨系统: 将各系统提供的较纯净的胚乳粒, 逐道研磨成具有一定白度的面粉, 并提出麸屑及较粗粒。
3.渣磨系统:是对前中路提供的连麸胚乳进行轻研, 使皮层胚乳分开, 从而等到纯净的麦心送往心磨制粉。
4.清粉系统: 对前中路提取的麦渣和麦心进行提纯, 分级再分别送往相应的研磨系统处理.五、根据面粉种类及要求, 按一定比例搭配小麦品种是保证面粉质量, 提高出粉率的关键, 必须严格把握。
六、小麦粉搭配原则:1.面粉的色泽是衡量面粉质量的标准之一, 并红皮小麦与白皮小麦合理搭配加工, 既能保证麸星粉色又能提高出粉率。
2.将软质小麦其水分差别不宜超过 1.5%, 对于水分超过1.5%的%小麦要单独调水后, 搭配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