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有三戒章》原文及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8.12 KB
- 文档页数:2
《论语》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正旺盛,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解读】人的一生看起来很长,但细细想来,可以分为少年、壮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固然要发扬,不好的方面也要尽量避免,这样才能够一生顺遂平安。
人处年少时期,心智还不成熟,尤其在男女情感上要注意。
在这个时期,人情窦初开,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对异性会更加的关注。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
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而出现一些问题,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
还有的人由于对异性过于迷恋,甚至会做出一些违法之事,最终不但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自己的一生。
由于信息社会的发达,年轻人能够接触的各种信息也就更多。
从更广泛讲,“色”还包括一切声光色影,譬如游戏、品牌的穿戴、奢华的餐厅等,年轻人很容易贪恋身外之物,为之痴迷甚至疯狂。
年少时期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很难辨别良莠,如果能通过自己学习辨别,这自然是非常好,但其实很多人都需要引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到壮年,精气达到人生最高峰,最难以忍受别人轻视、挑衅,要避免与人争斗。
血气方刚,争强好斗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没有经过严格修养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谁又不想抢点风头、出人头地呢?谁又不想在单位、在女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秀呢?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要有一定的分寸。
与人争斗,争强好胜,处理不好就可能惹出事端甚至官司。
不管这个“斗”是文斗也好,武斗也好,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因为情绪失控与人结了仇怨,谁对谁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与其面对将来会出现的难以掌控的结果,还不如现在就把自己的好斗之气控制住。
人生三戒:年少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斗争;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这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
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越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
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若有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
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
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的,在道德上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
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生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究卫生学,为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
这样的做法,虽然过分了,但教育方面大有益处。
现在年轻一代的思想,女孩子愿意嫁给有钱的老年人,丈夫死去了,反正有钱再嫁人;男孩子受某些外国电影的影响,喜欢爱恋中年妇女。
这是一般的风气,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所以知道了青少年的思想后,发现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
至于外国,如美国的男女青年,很不愿意结婚,怕结婚以后负责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会一片混乱。
这是人类文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说:“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这句话真的发挥起来,问题很多,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
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智慧地指出了人生三个不同年龄段上之慎“戒”。
少年戒色年少之时,血气还未成熟,应该力戒色欲。
年少肾气未充,骨髓未满,正是长身体、长智慧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谨而纵欲,则就像在砍伐生命之树,或戕害了身体,或败毁了德行,也耽误了大好时光,会使你一辈子一事无成。
色不仅是指色情,也包括一切人间的诱惑。
壮年戒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三十以后的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为情、为名、为利、为面子、为女人(或男人)而与别人发生争斗,这种争斗大部分是情绪化的,不是理智的,应该力戒这种争斗。
如果刚勇斗狠,则或一朝之忿而死于非命,或甚至弄刀动枪而祸及社会。
老年戒得年老之时,血气已衰,在这个阶段,人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得与失。
因为人一生的辉煌阶段已慢慢过去,人不能总活在过去的辉煌中,应平淡对待利益得失,快乐生活,颐养天年。
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孜孜图利,结果往往晚节不保,人生的句号没有最后圈好,还丧失了自己一生的作为,输光在终点上。
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会感到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我们去实践。
问题在于,怎么戒?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
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
”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那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
昔者孔子言君子有三戒,吾人宜深究其义。
夫少年之时,血气方刚,心思未定,易于受外界诱惑。
是以君子宜戒之在色。
盖少年之时,观美色而动心,听靡靡之音而忘形,此乃败德丧身之始。
故君子当修身养性,远避声色,以防心性之堕。
及壮年,血气方刚,志气昂扬,易于与人争斗。
是以君子宜戒之在斗。
盖壮年之时,或因名利之争,或因情仇之怨,易于冲动,动辄以武力相向。
此乃损人利己,害己伤人之举。
故君子当谨言慎行,克己复礼,以防争斗之祸。
至于老年,血气已衰,心志渐定,易于贪得无厌。
是以君子宜戒之在得。
盖老年之时,或因家业之兴,或因子孙之福,易于沾沾自喜,贪得无厌。
此乃自满自足,忘却本分之态。
故君子当谦虚谨慎,知足常乐,以防贪婪之患。
然则君子三戒,非但关乎个人修养,亦关乎国家社稷。
若少年不戒色,则道德沦丧,风俗败坏;若壮年不戒斗,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若老年不戒得,则权势熏心,国家危亡。
是以君子必谨记三戒,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试以文言文译之,以见其义:少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夫少年之时,心志未定,易于受美色之惑,故宜远避声色,以养心性。
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夫壮年之时,志气昂扬,易于与人争斗,故宜谨言慎行,克己复礼,以防争斗之祸。
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夫老年之时,易于贪得无厌,故宜谦虚谨慎,知足常乐,以防贪婪之患。
君子三戒,虽为个人修养之要,亦为国家社稷之基。
愿吾辈皆以此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负先贤之教诲。
嗟乎!君子三戒,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效。
唯有终身践行,方能成就君子之德。
愿世人皆以此为准则,共勉之。
君子三戒原文及解释
【简拼】:jzsj
【解释】:戒:戒规。
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原文】:《论语?季氏》:“君子存有三戒:太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青也,血气方刚,灌顶这在斗;及其旧也,血气既何如,戒之在得。
”
【顺接】:戒备森严戒奢以俭戒奢宁俭戒舟慈棹戒骄戒躁
【顺接】:垂堂之戒丁宁劝戒丰屋之戒覆舟之戒覆车之戒后车之戒君子三戒累诫不戒
【逆接】:归遗细君国无二君琴挑文君如意郎君食子徇君万乘之君悮国欺君无父无君
【逆接】:君临万国君主专制君主政体君主立宪君举必书君仁臣直君侧之恶人君前臣名。
张诒三《论语》“君子有三戒”章索解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以上一章,有几个关键字词,有的前人没有很好解释,有的是以往的解释尚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斟酌。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联系词语意义的历史层次、句法特点和文字形体讹变等因素,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血气“血气”一词,是本章议论的主题和关键,但是历来《论语》注本很少进行专门解释。
朱熹《论语集注》:“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
”[1]如此解释,未免玄虚。
今人典范的《论语》注本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和孙钦善《论语本解》的译文中,“血气”一词没有翻译,“血气”究竟何义,我们认为,尚有探讨和明确的必要。
《说文·皿部》:“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血”的本义是祭祀时,盛在祭祀器皿里的血液,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
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由于生命的关键在于“血液”,所以“血”指生物的“生命、活力”,《论衡·论死》:“血者,生时之精气也。
”《说文·气部》:“云气也,象形。
”“气”本义是云气,引申指空气、气象等,也指人的生命体现:呼吸。
《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
”郑玄注:“气谓嘘吸出入也者。
”[2]由于“气”往往指一种不易把握的虚的东西,所以,“气”用于人,常常偏向于指人的精神方面。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他有“气质”“志气”“勇气”“傲气”“灵气”等词。
“血气”连用,是一个词组,“血”指生物的物质基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命和活力”,“气”倾向于指生物的精神方面,可以理解为“性情和精神”。
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
访于申叔豫,叔豫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
”遂以疾辞。
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
《论语》:君子三愆三戒三变九思
【原文】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演技知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
【原文】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
【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译文】子夏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
【原文】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最有格调的心学微刊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人的“血气”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有盈虚消长,君子应随时而知戒:一、少年戒色“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是说人在少年时,血气薄弱,筋骨未强,所以要戒色。
少年戒色培育的是人一身的元气。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他并没有否定男女大欲,不过他告诫人们,人在少年,血气未定,倘若贪色纵欲,必然会自损其身,以致百病丛生。
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少年时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若贪色纵欲,自然会伤其根本。
《礼记·曲礼》中说:“三十曰壮,有室。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壮年,血气强健,心理成熟,这时才有妻室。
这是充分考虑了人的身心状况的。
二、壮年戒斗“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这是说人到了壮年时,年轻气盛,易于冲动,所以要戒斗。
壮年戒斗培育的是人一身的和气。
所谓“斗”,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打架斗殴,凡一切意气用事之举,都属于“斗”。
像韩信,不为屠夫言语所激,不是拔刀相向,而是甘受胯下之辱,可谓“戒之在斗”的典型。
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翩翩公子,才智卓绝,但却气量狭小,时时欲占诸葛亮的上风,却每每棋差一着,临死前还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可谓“戒之在斗”的反面典型。
三、老年戒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说人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所以要戒得。
老年戒得培育的是人一身的正气。
所谓“得”,一是对已得之物患得患失。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举例说,“某老先生,也很有钱,专门存美钞,每天临睡以前,一定要打开保险箱,拿出美钞来数一遍,才睡得着”,可谓对钱财患得患失的极端了。
一是对未得之物贪得无厌。
本来,老年人遍历世事,早应看破名利权位等身外之物,若还恋恋不忘,汲汲求取,只会使已经衰弱的血气加速枯竭。
孔子强调的人生三戒来源:中华国学文化【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习的。
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
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
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
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
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的,在道德上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
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究卫生学,为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
这样做法,虽然过分了,但教育方面大有益处。
现在年轻一代的思想,女孩子愿意嫁给有钱的老年人,丈夫死了,反正有钱再嫁人;男孩子受某些外国电影的影响,喜欢爱恋中年妇女。
这是一般的风气,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所以知道了青少年的思想后,发现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
至于外国,如美国的男女青年,很不愿意结婚,怕结婚以后负责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会一片混乱。
这是人类文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这句话真的发挥起来,问题很多,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
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
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
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
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
周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尊称为“元圣”。
周公诫子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文献,原文用文言文写成,以下是周公诫子的文言文翻译:吾闻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吾子生而有明德,吾甚嘉之。
然君子之行,非徒明德而已也。
吾恐子之不慎,有失君子之道。
是以教子以正,导子以善,使子成器。
吾子宜勉力从事,勤学好问,不骄不躁。
吾子知之,吾非以其言教子,以其行教子也。
子之行为,吾之望也。
吾子之学,宜博而约,宜大而雅。
博而约,所以能通;大而雅,所以能立。
吾子宜读《诗》、《书》、《礼》、《乐》,明于诗书,习于礼仪,知所进退。
吾子宜敬其事,慎其行,勿以小恶而大过,勿以小善而失道。
吾子宜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勿以人废言,勿以言废人。
吾子宜有恒心,勿以境遇之变而移志。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困难之重而动摇。
吾子宜有勇气,勿以恐惧之心而退缩。
吾子宜有智慧,勿以俗见而蔽明。
吾子宜有远见,勿以眼前之利而忘身后。
吾子宜有胆识,勿以权势之重而屈服。
吾子宜有道德,勿以富贵而忘义。
吾子宜有仁爱,勿以权谋而害民。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私情而败公。
吾子宜有正直,勿以邪曲而误国。
吾子宜有谦逊,勿以才高而傲物。
吾子宜有慈爱,勿以年长而骄人。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权势而欺下。
吾子宜有谨慎,勿以粗心而误事。
吾子宜有勤勉,勿以安逸而废业。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挫折而灰心。
吾子宜有远见,勿以眼前之利而忘身后。
吾子宜有胆识,勿以权势之重而屈服。
吾子宜有道德,勿以富贵而忘义。
吾子宜有仁爱,勿以权谋而害民。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私情而败公。
吾子宜有正直,勿以邪曲而误国。
吾子宜有谦逊,勿以才高而傲物。
吾子宜有慈爱,勿以年长而骄人。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权势而欺下。
吾子宜有谨慎,勿以粗心而误事。
吾子宜有勤勉,勿以安逸而废业。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挫折而灰心。
孔子名言带译文第一篇:孔子名言带译文孔子名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学而)译文:孔子说:“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对于学问之事和国家之事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细微地思考,谨慎地发表言论,还能够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求教,从而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雍也)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述而)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子路)译文: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泰伯)译文: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
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季氏)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为政)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季氏)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论语《君子有三戒章》原文及解读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论语《君子有三戒章》原文及解读
【导语】:
七君子有三戒章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血气是古人用来说明人的生理现象的术语,血阴而气七君子有三戒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血气”是古人用来说明人的生理现象的术语,血阴而气阳。
人的血气有生旺衰竭,体征各不同,对人的心智与行为具有直接影响。
如果善加调理,不仅养生,更是养心。
古人尝讲,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
这是指出病症。
孔子是从治疗角度说明病因,以及如何对治,但没有告知用什么药。
后人说,人的血气有盛衰,但志气没有,因此,调理血气的办法是充养志气,使其成为血气之主,引导血气的发用。
志气如何养?明事理,行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