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46.00 KB
- 文档页数:14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黑与白姜澄清中国文人画的择色十分特殊,西方用色,时时在变,从未有千年一色的怪事。
而中国选择“水墨”,自唐至今,执守不变,这反映了一种社会性的共识,尽管每个画家用墨之法各异,却始终离不开这“黑”的涯限。
研究现象诚然重要,而探索“思想”也有价值。
数十年来,画史研究有潘天寿、俞剑华、郑午昌等的洋洋宏著,近人又有王伯敏推出画史,成绩斐然。
而思想史、批评史这类,单篇短札虽时有见于杂志者,长篇专著却付阙如。
此或因画家多注重于技巧、风格的传承、兴替,而忽略思想和观念。
今之画家在习画的过程中,并不将“读书”放在第一位,于经史罕有涉猎,故研究思想史势必难作画外考察。
比如,中国画的“空白”,石涛的“一画”,谢赫的“气韵生动”,便不易在画内求解。
《老子》中用的最频繁的虚、无、静、默之类,在语义与哲学精神上,无不与黑白相通。
“大象无形”,与“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的精神是相谐不悖的。
这些言论暗示了黑与白的无边、无际、无限的表现力。
简言之,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
中国画最终走入水墨的玄界,其美学精神是早已“规定”了的,民族文化思想的强大驭控力导迫着绘画选择与自身同一“血型”的色种。
文人们称书画曰“墨戏”。
这“戏”,不是世俗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是精神的游戏、理性的游戏、“玄”的游戏。
他们遨游在玄妙的“空”之灵界,与“道”同体,委实“逍遥”之至。
以黑白构染成像,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特色。
但这“白”,不是颜料所加,而是纸的色。
在三棱镜下的色光光谱,白为“100”,而黑为“0”,亦即处于两个极端。
我们祖先虽不能以科学手段测得黑白的光度,但在实用上却得此精神。
潘天寿先生云:“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又为至高雅、质朴之配合,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二 语文 命题人:张定勇 审题人:王玉兰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
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
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
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
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
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
这种原始民族如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
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
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
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2009-2010学年下期中考2011届高二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案卷指定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绰.约(chuò) 渌.水(lù) 邠.州(bīn) 踯躅..(chíchú)B. 玉簟.(diàn) 水汀.(tīng)潋滟..(zhì kù)..(liàn yàn) 桎梏C. 肯綮.(xìng) 訇.然(hōng) 硎.石(xǐng) 刈.旗(yì)D. 锱铢..(yǐlǐ) 仇雠.(chóu) 反间.计(jiàn)..(zī zhū)迤逦2.下列词语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A. 暴.霜露(冒着)善.刀而藏之(擦拭)B. 云鬓半偏新睡觉..(睡着)军壁.垓下(驻军)C. 与过.宋将军(拜访)不省所怙..(所依靠的人)D. 哀.之而不鉴之(为之悲哀)貌甚寝.(丑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0分)①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②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③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④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⑤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⑥虽多忌克,。
(《赵普》)⑦__________,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高尔基《童年》)⑧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__________,继续前进。
(阿累《一面》)⑨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⑩三年以来,。
(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2.①峨眉山月半轮秋,3.诗句默写(8分)①__________,流响出疏桐。
②相呼相应湘江阔,。
③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
⑤__________,鸣噪自纷纷。
⑥万籁此俱寂,。
⑦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⑧望尽似犹见,。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22分)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迟子建)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
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
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而安详。
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便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时间:140 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衡中西以相融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
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
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
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
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小题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年级月考试题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一张。
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卷)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知识(21分,每题3分)1.下列句子朗读,不正确的一项()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屈/贾谊/于长沙;声断/衡阳/之浦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且夫/水之积/也不厚D、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遂见.用于小邑见:表被动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C.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待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3.找出两个加点字词词义相同的一组( )A.①是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不能废远②然秦以区区B.①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C.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②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D.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②谨拜.表以闻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之.二虫又何知B、去以.六月息者也识盈虚之.有数猥以.微贱,当侍东宫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访风景于.崇阿5、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彼且恶乎待哉C、童子何知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倾情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地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傅博指导的新一届国家队在东亚四强赛上的表现可圈可点....,给已经失望的中国人带来了些许的安慰。
C.从老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终于知道了两年来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怀、爱护自己的竟然是食堂的李师傅。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下期期中试卷高二物理命题人:赵传亮审题人:梁红艳(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共48分。
1—8题为单选,9—12题为多选。
)1.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A.振子所受回复力逐渐增大B.振子位移逐渐增大C.振子速度逐渐减小D.振子加速度逐渐减小2.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是以两条基本假设为前提的,这两条基本假设是()A.同时的绝对性与同时的相对性B.运动的时钟变慢与运动的尺子缩短C.时间间隔的绝对性与空间距离的绝对性D.狭义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3.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固有频率为f1,驱动力的频率f2,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为f,则()A.f=f1 B.f= f2 C.f> f1 D.f< f24.小明同学对机械波和电磁波进行类比,总结出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A.机械波的频率、波长和波速三者满足的关系,对电磁波也适用B.机械波和电磁波都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C.机械波的传播依赖于介质,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机械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而电磁波只有纵波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泊松亮斑是光的偏振现象B.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C.光导纤维传播光信号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D.肥皂泡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彩色条纹这是光的衍射现象6.如图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t = 1s时的波形图和该波上一质点P的振动图象,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Q点速度向y轴负方向B.P点振幅为5cmC.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v=10m/sD.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v=2m/s7.图甲是利用沙摆演示简谐运动图象的装置.当盛沙的漏斗下面的薄木板被水平匀速拉出时,做简谐运动的漏斗漏出的沙在板上形成的曲线显示出沙摆的振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木板被水平拉动的速度为0.20m/s,图乙所示的一段木板的长度为0.60m,则这次实验沙摆的摆长为(取g =π2) ( )A.0.56mB.0.65mC.1.00mD.2.25m8.简谐横波a 沿x 轴正方向传播,简谐横波b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都是10m/s ,振动方向都平行于y 轴,t =0时刻,这两列波的波形如图甲所示。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二 语文 (时间:140 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
郭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
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
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
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
更始素闻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
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
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
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
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
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
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
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降,悉遣归附农。
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后宏、吴等党与闻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为并州牧。
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
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
帝纳之。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是时,朝廷多举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
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芳亡入匈奴。
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哀、平间辟大司空府:。
B. 难卒以力制:。
C.不期俱降,骆驿不绝:。
D.当简天下贤俊: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 ②示以信赏,纠戮渠帅③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 ④悉遣归附农⑤常严烽候,明购赏 ⑥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郭哀、平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征拜左冯翊世祖,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B.郭盗贼销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降 C.郭。
资料概述与简介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 命题人:焦文韬审题人:王玉兰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表现性”的艺术。
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而是经由节奏、韵律、姿态对生活动作进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来表现生活,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
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拉开了距离。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高度体现了这一原则。
古典主义将这种原则充分运用在戏剧之中,高乃依《论三一律》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摹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
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却尽量避免因注目于对事物的逼真摹仿而丧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们要防止“谨毛而失貌”。
与西方美学“模仿说”以物为主、心附于物、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说”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重视人的感觉和诉诸联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欣赏一幅画只注重运笔是否气韵生动,可能并没有留心它是否逼真,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离神合”。
戏曲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重在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失去女儿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自叹命薄,难苦怨他”的心境、“叹衰年倦体奔走天涯”的凄苦。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下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
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
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
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
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
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
这种原始民族如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
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
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
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
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还要求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下去。
因为狩猎和日常操作的训练,从劳动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处发散的时候,就想要摇动身体,手舞足蹈起来,以求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
单是手舞足蹈,还不够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悦耳的声音,伴衬起来,方可在自然界中显出人的伟大。
于是在装饰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的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最初以动物的皮毛之类,来补缀心灵上的缺陷。
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发觉了这样的装饰,至多是与禽兽为伍,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虽然还是模拟着禽兽的羽毛、斑纹、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
人类狂热的理想,超出自然之限制,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这种惊人的装饰方法,表示出人类克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有意识的创作的力量。
这种为了装饰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示威的一种自大心的透露。
人没有禽兽般美丽的羽和皮毛,这是人类的缺点。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会激起装饰的欲求,而发展为最高的理想。
假使我们人类没有这种理想,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到现在依然在阴暗的壁洞中,茹毛饮血做万世的野人,所以说人类之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
(选自雷圭元《图案与人生》,有删节)1.下列和“装饰”相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是最原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装饰的行为上得到证明。
B.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扮演一个角色,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C.装饰具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作用。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
D.最初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原始民族如年幼儿童无意于名誉金钱的愉快之情。
当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猿会使用“挂布披荆”的办法,来增加自身的快乐,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对装饰发生兴趣。
B.艺术运动分成动和静两种形式,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属于后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C.虎和鹰,猿和熊等动物能完成人类的一些动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则有意识地变形或结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D.为了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们假如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法发散,就会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家们并不是完全模仿禽兽的羽毛、斑纹和色彩,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但是用这种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还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
B.单纯的手舞足蹈无法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等来伴衬,在装饰方面,首先就是让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C.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人类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D.人类拥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
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
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
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
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
”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
德宗立,崔秸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
改詹事,听致仕。
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
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
”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路州幕府。
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
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
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山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
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
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
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
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
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
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
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挠,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
”承宗大震惧。
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
以疾召拜工部尚书。
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
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
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节选自《新唐书·郝士美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九龄、李邕数.称之数:多次B. 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不回:正直C. 未冠.为阳翟丞冠:帽子D.出禀钱市物..自给市物:购物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
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
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
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
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
他在讨伐叛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斩首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9题。
小舟陆游小舟无定处,随意泊江村。
云气分山叠,沙汀蹙浪痕。
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
高咏渊明句,吾将起九原①。
[注]①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此处指陶渊明安葬的地方。
8.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湘夫人》中表现广阔而雄浑的秋天景象的千古名句:“,。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
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