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泉《劳动经济学》第二章(精)
- 格式:doc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17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课后答案【篇一: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目答案】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4.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 派生需求:8.9.10. 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11. 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12.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3.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14. 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15. 规模效应: 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参考书目:详见学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查目标社会保障学专业考试科目《劳动经济学》涵盖劳动经济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学科。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掌握劳动经济学的普遍规律、重要的理论观点、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蔡昉著)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共分,小题,每小题分)简答题(共分,小题,每小题分)论述题(共分,小题,每小题分)考查范围考查范围:《劳动经济学》(版),曾湘泉主编第一章导论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三、研究特点四、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一、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1、派生需求原理2、影响劳动的因素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四、劳动需求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2、弹性需求的工资弹性3、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五、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1、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2、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一、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1、劳动力范畴分类2、劳动力参与率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三、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1、劳动和闲暇2、偏好和无差异曲线3、工资、收入和预算线4、均衡的工作时数5、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6、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7、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导8、个人劳动供给曲线9、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四、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1、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2、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3、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五、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1、劳动供给与福利制度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二、教育投资的分析1、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2、教育投资的分析三、在职培训1、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2、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3、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4、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四、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五章劳动力流动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2、劳动力流动的成因二、劳动力流动模型1、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2、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市场的经济影响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四、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2、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五、中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2、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政策分析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一、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二、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三、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1、工作的非货币特征2、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四、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1、工资与生产率的关系2、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3、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一、歧视问题的提出二、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1、个人偏见模型2、统计性歧视模型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4、对歧视理论的评价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第八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1、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2、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4、中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2、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三、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第九章失业一、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二、失业的测量三、失业类型四、失业原因1、工作搜寻理论2、刚性工资理论3、效率工资理论五、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与就业问题1、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特点2、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分析考查范围:《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蔡昉等著绪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二、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第一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一、与劳动经济有关的人口学概念二、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二、教育决策与回报第三章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供给概述第四章劳动力需求一、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二、企业的短期和长期雇佣决策三、劳动力需求弹性第五章失业一、工作搜寻模型二、失业的类型和成因三、“奥肯定律”四、菲利普斯曲线第六章工资和收入分配第七章劳动力迁移一、劳动力迁移理论二、劳动力迁移的决策第八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衡量第九章劳动力市场制度与规制一、劳动力市场目标模式第十章劳动力市场发育一、劳动力市场从分割到一体化二、发展阶段与劳动力市场演变。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的,即它指的是劳动⼒。
在另外⼀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种有⽬的的⼯作或活动。
2.劳动⼒:是⼈的劳动能⼒,即⼈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的体⼒和智⼒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特指在⼀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不属于劳动⼒范畴。
3.劳动⼒市场:并⾮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是⼀种劳动⼒“租借”使⽤的市场。
4.⼈⼝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的⽣产与再⽣产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统⼀运动,构成了⼈⼝经济运动及相应的⼈⼝经济关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经济学作为⼀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般来说,⼈⼝经济学属于应⽤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对劳动⼒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需求和供给的⾏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这⼀特殊的资源进⾏有效开发、合理利⽤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法的总和。
⼆7.派⽣需求:是由阿弗⾥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书中⾸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产的产品的需求派⽣出来的,⼜称“引致需求”。
对⼀种⽣产要素的需求来⾃(派⽣⾃)对另⼀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产要素对这⼀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单位量劳动⼒所耗费的成本。
即⼯资。
9.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
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