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3.04 KB
- 文档页数:4
柳宗元山水游记评价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那可真是一绝啊!你知道吗?他写的山水游记就像是带着你亲自去那些山水之间游玩了一趟似的。
他笔下的山水都像是有了生命一样。
比如说他写的《永州八记》,那里面描写的小石潭,哇塞,读着他的文字,就感觉自己站在了那个潭边。
潭水清澈得很呢,都能看到潭底的石头,一块一块的,就像在跟你打招呼。
还有那些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好像一点都不怕人,仿佛在说“来呀,来跟我们一起玩呀”。
柳宗元啊,他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感觉他不只是在写风景,还把自己的心情也揉进去了。
他当时被贬官到永州那地方,心里肯定不好受。
可是他在描写山水的时候,有时候那种孤独和凄凉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
他看到那些寂静的山水,就像是找到了知音一样。
他写那些山水的寂静,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处境。
但他又能在山水里找到一些小乐趣,像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小山洞,或者是看到了不一样的树木石头,就像是在苦日子里找到了一点甜。
他描写山水的文字特别细致。
他不会只说这山很高,水很清就完事儿了。
他会告诉你山上的石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动物,水里的波纹是怎么动的,是慢慢地流还是湍急地涌。
就好像他拿着一个放大镜在观察山水,然后把看到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们。
他的这种描写让我们这些后来读他文章的人,就好像跟着他一起在山水间探险,一会儿惊叹这个,一会儿好奇那个。
而且他写山水游记还特别有画面感。
闭上眼睛,你就能想象出那个画面。
有山有水,有树有石,还有小动物。
他就像一个特别厉害的画家,只不过他的画笔就是他的文字。
他用文字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幅美丽又独特的山水画卷,让我们永远都忘不掉。
我就特别佩服他这一点,感觉他的山水游记有一种魔力,让人读了还想读,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课文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不分版本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一、《永州八记》及地位《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感情。
如《小石潭记》中写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
从创作上来说,《永州八记》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又有很大开展,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二、原文、译文及评注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其隙也,那么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廻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那么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那么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但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那么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低之势,岈然洼然,假设垤假设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柳宗元八篇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一、课内阅读(2022·黑龙江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千古兴亡,往事悠悠。
“悠悠”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魏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游溽,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宁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①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美秀而繁阴,及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它。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接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漠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湖、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非常的有名,柳宗元山水诗中满含着悲情,在给人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深思不已,久久低徊。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诗,欢迎阅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篇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非常的有名,柳宗元山水诗中满含着悲情,在给人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深思不已,久久低徊。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诗,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柳宗元的作品永州⼋记柳宗元的作品永州⼋记 《永州⼋记》是唐代⽂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游记中还有⼀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寻胜较多,故称《永州⼋记》。
《永州⼋记》:《始得西⼭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丘记》、《⾄⼩丘西⼩⽯潭记》、《袁家渴记》、《⽯渠记》、《⽯涧记》、《⼩⽯城⼭记》。
始得西⼭宴游记 今年九⽉⼆⼗⼋⽇,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之⾼⽽⽌。
攀援⽽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尺⼨千⾥,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之特⽴,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之⼊。
苍然暮⾊,⾃远⽽⾄,⾄⽆所见,⽽犹不欲归。
⼼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西。
其始盖冉⽔⾃南奔注,抵⼭⽯,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中深,毕⾄⽯乃⽌;流沫成轮,然后徐⾏。
其清⽽平者且⼗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旦款门来告⽈: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更居,愿以潭上⽥贸财以缓祸。
予乐⽽如其⾔。
则崇其台,延其槛,⾏其泉,于⾼者⽽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为宜,于以见天之⾼、⽓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忘故⼟者?⾮兹潭也欤? 钴鉧潭西⼩丘记 得西⼭后⼋⽇,寻⼭⼝西北道⼆百步,⼜得钴鉧潭,潭西⼆⼗五步,当湍⽽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树。
其⽯之突怒偃蹇,负⼟⽽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下者,若⽜马之饮于溪;其冲然⾓列⽽上者,若熊罴之登于⼭。
丘之⼩不能⼀亩,可以笼⽽有之。
问其主,⽈:“唐⽒之弃地,货⽽不售。
柳宗元的游记_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在游记散文上,柳宗元被称为“游记之祖”。
最有盛名的就是他在永州期间所写的游记作品,称之为《永州八记》。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柳宗元的游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柳宗元的游记在游记散文上,柳宗元被称为“游记之祖”。
最有盛名的就是他在永州期间所写的游记作品,称之为《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永州八记》不只是单纯的描写景色,柳宗元借以美景,抒发了内心深远的感情。
他给山水景色赋予了生机,读他的游记作品,仿佛置身于其中。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称为《小石潭记》被选作为初中语文作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山水游记,也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以描绘小石潭周边的景色为主,突出了小石潭清澈、幽静的环境。
柳宗元用了大量生动的语句来描绘小石潭,反衬出作者闲适的心情,抒发了柳宗元热爱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中,也有借美景抒发苦闷之情,他将志向寄托于山水,从侧面体现大自然之美。
柳宗元因为新政失败而遭到了贬谪,来到永州之后,激发了柳宗元的文学才华。
十年时间,柳宗元走遍永州山山水水,结识了永州百姓,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柳宗元借以永州美景来吟唱出自己仕途失意之情,醉心于永州山水而流连忘返。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柳宗元擅写寓言故事,以个性鲜明主角影射社会黑暗丑陋的现象。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鹘说》、《谪龙说》、《罴说》、《蝜蝂传》都是柳宗元的寓言作品。
其中,《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出自于《三戒》,也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寓言小品。
《临江之麋》讲述的是,临江的一个猎人打猎时抓到了一只麋鹿,便把它带回家饲养。
麋鹿刚一进门,猎狗们都垂涎三尺,猎人十分生气,狠狠地教训了猎狗。
猎人每天都抱着麋鹿,猎狗们不敢亲近,猎人以为猎狗和麋鹿混熟了,就不会伤害麋鹿了。
1,《小石潭记》。
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作品,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是潇水的一条支流冉溪的一个深潭,“潭”就是“渊”,南方方言叫“潭”。
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
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
小丘,就是一个小山包。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3,《始得西山宴游记》。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4,《钴鉧潭记》。
《钴鉧潭记》以“钴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
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5,《石涧记》。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
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小石潭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也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
另外还有一些政论、史论和哲理散文。
著有《柳河东》45卷。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有职无权。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由于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huáng)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4.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冽,凉。
5.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6.坻.(chí):水中高地。
7.屿:小岛。
8.嵁.(kān):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11.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12.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3.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4.悄怆..(qiǎo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5.清:凄清。
16.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17.龚古:作者的朋友。
18.宗玄:作者的堂弟。
19.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2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重点虚词1.乃:副词,于是,就。
(乃.记之而去)2.尤:格外。
柳宗元游黄溪记柳宗元游黄溪记《游黄溪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山水佳作,抒发了诗人柳宗元对于祖国山水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游黄溪记,欢迎阅读!游黄溪记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乐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
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
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
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
”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
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
”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
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
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
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后稍徙近乎民。
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题解本文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九篇山水游记的最后一篇。
(习惯上称永州八记都在永州城郊,而《游黄溪记》在今湖南零陵地区,古属永州。
吕国康主编:《永州历代诗文选》收入此文,称为《永州九记》--W.S.)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溪初潭,二潭和黄神祠的秀丽的山水风光,为读者编织了神态逼真的黄溪山水画图。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
开头一段的概述是对永州山水的高度赞美,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的第一段交相呼应,使其所写的九篇游记形成一个整体。
如果说其他几篇写的全是一个个小景点,而黄溪却是风景如画的长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
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
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
灵性!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
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鉧潭记》);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
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各不同。
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
这里,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有疾有缓,有点有面,刻划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炼而极富变化,文势则严整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
“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艺概·文概》)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写道: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