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38.84 KB
- 文档页数:4
下笔成章的成语典故故事下笔成章的意思是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出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下笔成章的成语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笔成章的成语典故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自幼颖慧,10岁的时候,便诵读好多的诗、文、辞赋,深得曹操的喜爱。
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以后,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曹植忙跪下说:“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的话,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当时,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新建了铜雀台,曹操把几个儿子都叫到台上,命他们各做一篇赋。
曹植拿起笔来,马上就写成了,而且很有文采,曹操非常惊异。
由于曹操非常喜欢曹植,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改立其兄曹丕为王储。
后来有一次,曹操出外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
临别的时候,曹植当场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
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
”曹丕果然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果然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
这件事后,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渐渐改变。
曹操觉得,虽然曹丕文才不如曹植,但是心地老实,对他有感情。
曹丕即魏王位以后,有人告发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
曹丕抓住这个机会,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押回邺城审问。
据说,曹丕把曹植召来以后,为了要惩罚他一下,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
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随口就念出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感到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但曹植下笔成章、七步成诗的故事却开始代代相传。
后来,人们常用“下笔成章”这句成语形容写文章很快。
下笔成章的意思文章。
成语故事:《狡兔三窟》【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故事一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
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
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
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称为薛公。
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懂得,收养大量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对于取得名望,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
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客相待。
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
别的国家的一些豪杰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来投奔他,把他当作知己朋友,为他办事。
有一次,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
孟尝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脚穿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也没有,知道是个穷苦人,就问他:“先生找我有何见教?”冯谖说:“我穷得活不下去,到您这儿找口饭吃。
”“你有什么本事呢?”“我什么本领也没有。
”孟尝君笑了起来,说:“那你就先住下吧。
”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冯谖这么穷,又没本领,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天天给他粗饭吃。
没过几天,孟尝君问起:“那个冯谖干什么?”回答说:“他呀,天天弹那把剑,边弹还边唱;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吃饭没鱼虾。
”孟尝君觉得这话传出去,自己没脸面,就让人把冯谖搬到中等房间里住,给他鱼虾吃。
没过多少日子,冯谖又唱了:“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车马。
一网打尽的历史典故和启示一网打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它是出自于一个历史故事,下面就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网打尽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网打尽的历史典故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
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
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
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
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里克。
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
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
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
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
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
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肉呢!”丕郑不大相信。
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
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直流,对天发誓说:“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
”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让屠岸夷跟着丕郑一伙人密谋。
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
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
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砍了头。
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被都一网打尽了。
一网打尽的成语故事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着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
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导语】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下⾯是整理分享的中国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查看更多请点击⼉童故事频道。
1.中国成语故事:井底之蛙 ⼀⼝废井⾥住着⼀只青蛙。
有⼀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只从海⾥来的⼤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说:“你看,我住在这⾥多快乐!有时⾼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阵;疲倦了,就回到井⾥,睡在砖洞边⼀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泡在⽔⾥: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散⼀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
⽽且,我是这个井⾥的主⼈,在这井⾥极⾃由⾃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哪⽌千⾥;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年有九年⼤⽔,海⾥的⽔,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年⾥有七年⼤早,海⾥的⽔,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海⾥,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番话,吃惊地呆在那⾥,再没有话可说了。
2.中国成语故事:亡⽺补牢 从前,有⼈养了许多⽺。
⼀天早晨,他发现少了⼀只⽺,仔细⼀查,原来⽺圈破了个⼤窟窿,夜⾥狼钻进来,把⽺叼⾛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圈修⼀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已经丢了,还修⽺圈⼲什么?” 第⼆天早上,他发现⽺⼜少了⼀只。
原来,狼⼜从窟窿中钻进来,⼜叼⾛了⼀只⽺。
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圈叼⽺了。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政治腐败,国家⼀天天衰亡下去。
⼤⾂庄⾟看到这种情况,⾮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事;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
楚襄王听了⼤怒,骂道:“你⽼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 庄⾟见楚襄王不纳忠⾔,只好躲到了赵国。
一笔勾销的典故_一笔勾销的意思一笔勾销,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
想知道一笔勾销有什么典故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一笔勾销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一笔勾销的典故《宋名臣言行录》(原书名为《五朝名臣言行录》):“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人勾之。
”后人根据此事概括出“一笔勾销”这一成语。
范仲淹是北宋时苏州吴县人。
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右司谏、吏部员外郎、知州、枢密副使等职。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和志同道合的韩琦和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他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了他们的职务。
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见他毫不留情,便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
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范仲淹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新政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也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一笔勾销解析[释义] 勾销:取消;抹掉。
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
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
[语出]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正音] 勾;不能读作“diào”。
[辨形] 勾;不能写作“夕”。
[用法] 多指帐目;债务已勾销;也指成见纠纷等的了结、取消。
有时指往事不再重提。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一笔抹杀”;都含有“全部销去”的意思。
~是用笔勾画。
比喻全部取消;不再计较;“一笔抹杀”是用笔涂抹;比喻全盘否定。
[例句] 过去的事就~了吧;让我们重新做一对好朋友。
[英译] cancel once for all一笔勾销成语接龙销声匿影影形不离离析涣奔奔走钻营营营逐逐逐近弃远远交近攻攻城略地地动山摧摧枯振朽朽木粪墙墙花路草草木俱朽朽索驭马马龙车水水底捞月月落星沈沈鱼落雁雁过拔毛毛发耸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经送宝宝山空回回黄转绿绿叶成阴阴谋诡计计然之策策名就列列鼎而食食不求甘甘井先竭竭诚尽节节威反文文不对题题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同小可可泣可歌歌舞升平平起平坐坐卧不宁宁折不弯弯弓饮羽羽翼已成成一家言言听事行行家里手手泽之遗遗落世事事以密成成名成家家常便饭饭牛屠狗狗偷鼠窃窃玉偷香香车宝马马上房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饮饮气吞声声色狗马马捉老鼠鼠雀之牙牙牙学语语长心重重足累息息交绝游游移不定定倾扶危危机四伏伏地圣人人之常情情不自禁禁暴诛乱乱七八遭遭家不造造次行事一笔勾销造句1. 凌天,只要你回答我一件事,我们之间的恩怨,从此一笔勾销,如何?2. 在女人情投意合的地方,男人只能把彼此的怨恨一笔勾销。
一字成语故事(一)【一笔勾销】比喻:一下子全部去掉。
范仲淹做皇家秘阁校理时,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宗当成了傀儡,直言上书奏请刘太后还政。
范仲淹做了参政(宰相)后,他选派了一批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路为地方行政区)考察官吏善恶。
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毫不留情的把不称职的名字勾掉。
副职富弼见他勾掉一个又一个官员,劝他:“您一笔勾掉了事,要知道这一笔之下会有一家人痛哭呀!”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出自《五朝名臣言行录》【一动不如一静】指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
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西湖灵隐寺前有飞来峰,飞来峰的东麓有天竺寺。
有一次,南宋孝宗皇帝到天竺寺和灵隐寺礼佛,途中经过飞来峰,孝宗皇帝问相陪的净辉和尚说:“既是飞来,为什么不飞去?”净辉说:“一动不如一静。
”——出自宋·张端义《贵耳集》【一代楷模】指一个时代的榜样。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帮助唐高祖李渊统一了中原。
又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彻底解除了西北边疆突厥的威胁。
而后李靖为平定边患,经常统兵在外,大小百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升为尚书仆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觉得自己是员武将,在朝廷已经不会有太大作为,就给太宗写了奏章,请求告老还乡。
唐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十分得体,态度非常恳切,同意了。
第二天,派人对李靖说:“我看从古至今,做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论聪明人或庸俗的人差不多都不能自知。
有些人本来没什么才能,还留恋权势,不肯辞官,还有人生病,根本不能办事,仍然占据高位。
我同意你辞官,不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树为这个时代的模范人物,让人们学习。
”李靖辞官后,在家安安静静地度过了晚年。
——出自《旧唐书·李靖传》【一饭千金】“一饭千金”指受人点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
韩信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很艰难。
他和下乡县的南昌亭长相熟,到他家住了几个月。
亭长的妻子厌烦起来,连着几天起大早,做好饭后,就直接与亭长在床上吃完。
成语故事:《狡兔三窟》导读:本文成语故事:《狡兔三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故事一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
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
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
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称为薛公。
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懂得,收养大量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对于取得名望,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
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客相待。
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
别的国家的一些豪杰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来投奔他,把他当作知己朋友,为他办事。
有一次,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
孟尝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脚穿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也没有,知道是个穷苦人,就问他:“先生找我有何见教?”冯谖说:“我穷得活不下去,到您这儿找口饭吃。
”“你有什么本事呢?”“我什么本领也没有。
”孟尝君笑了起来,说:“那你就先住下吧。
”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冯谖这么穷,又没本领,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天天给他粗饭吃。
没过几天,孟尝君问起:“那个冯谖干什么?”回答说:“他呀,天天弹那把剑,边弹还边唱;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吃饭没鱼虾。
”孟尝君觉得这话传出去,自己没脸面,就让人把冯谖搬到中等房间里住,给他鱼虾吃。
哄宝宝睡前成语故事【10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以下是我整理的哄宝宝睡前成语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哄宝宝睡前成语故事(一)成语故事:饮鸩止渴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
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
霍諝明白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
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他怎样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他怎样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
不久,宋光被无罪释放。
“饮鸩止渴”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
哄宝宝睡前成语故事(二)成语故事:不知所云三国时,东吴杀了关羽,占了荆州。
在与东吴作战中蜀主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来,忙派人去成都请来诸葛亮,刘备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
如果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
”说完,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对外,诸葛亮主动与东吴和好,对内,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几年后蜀国恢复了元气,粮食充足,兵强马壮。
当时蜀国南部的彝族首领孟获反叛,为了后方的安定,225年,诸葛亮亲征孟获。
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俘虏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
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说:“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
”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便决定出师伐魏。
他给刘禅写了道奏章,从刘备不幸早逝说起,说自己在军败的危难关头接受任命,到现在已经21年了。
他向刘禅推荐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再三劝告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采纳有益的建议。
最后他说:“今天我要出师远征,面对这张奏章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不知所云)”。
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篇①:《小狐狸的挑食挑战》在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小狐狸。
这只小狐狸特别挑食,只爱吃肉,对于森林里的果子啊、根茎啊,看都不看一眼。
有一天,小狐狸的妈妈生病了,不能出去找食物。
小狐狸没办法,只好自己出去觅食。
它像往常一样在森林里寻找小动物,可是由于它平时挑食导致身体并不是特别强壮,跑了半天也没抓到一只小动物。
小狐狸又累又饿,这时候它看到了一棵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果子。
小狐狸从来没吃过果子,开始还很不屑,但实在是太饿了,就试着吃了一个。
没想到果子甜甜的,吃下去还特别顶饿。
接着,它又在地上挖到了一些根茎类的植物,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小狐狸就这样凭借着不挑食的态度吃到了不少东西,度过了这艰难的一天。
等妈妈病好后,看到小狐狸不挑食了,很是欣慰。
点评: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可不能挑食哦。
挑食会让我们的身体缺少各种营养,就像小狐狸以前那样不够强壮。
像小狐狸后来改正挑食的毛病一样,小朋友们也要什么都吃一点,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篇②:《小蚂蚁的团结大力量》在一个小角落里,有个蚂蚁窝。
一只小蚂蚁叫小黑,它总是认为自己很厉害,不用其他蚂蚁的帮助就能干成大事。
有一天,一块巨型的糖果掉落在蚂蚁窝附近。
小黑看到了,心想自己完全能把这个大糖果搬回蚁窝。
小黑使出了浑身解数,它拉呀、推呀,可糖果纹丝不动。
小黑整得精疲力竭,累趴在地上。
这时候,其他蚂蚁们看到了小黑的样子,纷纷过来帮忙。
它们一起簇拥在糖果周围,齐心合力地把糖果抬了起来,缓缓向着蚁窝走去。
小黑这才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点评: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小蚂蚁小黑最初想靠自己单打独斗结果失败了。
就像小朋友们,有些事情靠自己力量可能做不好,大家一起合作就容易多了。
小朋友们要像小蚂蚁们一样团结起来,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呀。
篇③:《小鹿勇敢的独自之旅》在一片大草原上,住着一群可爱的小鹿。
其中有一只小鹿叫小白,它从来没有离开过鹿群。
小白对外面的世界又好奇又害怕。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一笔勾销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苏州市)人。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谢氏为生活所迫,只得带着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朱姓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说。
由于是母亲从范家带过来的,范仲淹在朱家所处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年幼的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范仲淹刻苦好学,一有机会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宋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入应天书院攻读。
求。
关于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典故
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典故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
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
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
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
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
新政”。
“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
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
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
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
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
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
委任。
富弼平常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
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
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
他们一家人都要难过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
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因为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
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也就在这
一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一笔勾销”演变为,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
提起。
扩展阅读:
曹冲称象的故事典故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快乐。
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方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方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说:“你这个方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大臣们想了许多方法,一个个都行不通。
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方法说了。
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赶忙预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
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
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赞扬:“好方法!好方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快乐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