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放牧 2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人音版《放牧》小学音乐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放牧》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孩子们在草原上放牧的场景,歌词简洁明了,旋律欢快流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集体放牧的乐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放牧》的词曲,能够独立演唱。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歌曲《放牧》的词曲学习与演唱。
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与音准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放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歌曲: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跟唱。
3. 节奏练习:教师教授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分组练习,加强节奏感。
4. 音准练习:教师教授歌曲中的音准,采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5. 合唱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集体演唱效果。
6. 歌曲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放牧》。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眷恋。
3. 学生能够在集体演唱中表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放牧》。
2. 乐器:钢琴。
3. 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4. 场地:音乐教室。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草原放牧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美感。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3. 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歌曲《放牧》。
一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2-牧童谣》人音版(五线谱)(2)一. 教材分析《2-牧童谣》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简单的旋律描绘了牧童们在田野上放牧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富有生活气息,易于学生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牧童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音乐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在学习《2-牧童谣》这首歌曲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高、节奏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然而,部分学生在唱歌时音准、节奏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此外,学生对牧童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歌曲《2-牧童谣》的内容,了解牧童文化,认识五线谱中的音高标记。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准确地把握音高和节奏,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2-牧童谣》,掌握基本的音高和节奏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准确地把握音高,尤其是在跳跃音程时的音准问题,以及五线谱的识谱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五线谱教具、钢琴等设备,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牧童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歌曲:讲解歌曲《2-牧童谣》的背景、内容,教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3.练习演唱: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4.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编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人音版《放牧》小学音乐教案年级段:小学四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来源: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牧》这首歌曲的背景及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唱《放牧》,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放牧》是一首描绘牧童在大自然中放牧的歌曲,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富有诗意。
2. 歌曲结构:单二部曲式,分为两个乐段。
3.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牧。
2. 歌曲欣赏:播放《放牧》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 歌曲解析: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学唱歌曲:(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学习歌曲的两个乐段。
(2)跟唱练习: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3)合唱练习:两组学生合并,进行合唱练习。
5. 歌曲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歌曲表演,展现放牧的场景。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美好生活。
五、课后作业1. 熟唱《放牧》歌曲,加强音乐记忆。
3. 观察身边的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唱出《放牧》歌曲,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述。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珍惜。
七、教学资源1.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放牧》歌曲音频文件。
2. 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用于教学弹奏。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歌曲歌词和教学内容。
4. 小组活动所需道具,如小牛、小羊等模型,用于歌曲表演。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动等方式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人音版《放牧》小学音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牧》这首歌曲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放牧》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
3. 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放牧》这首歌曲。
2. 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和音准。
2. 歌曲的情感把握和表现。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乐谱、歌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音响。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放牧》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歌教学(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特殊的节奏和音准。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
3.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三、歌曲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四、练习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选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提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推荐相关的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欣赏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引发学生对《放牧》歌曲的兴趣。
2. 歌曲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重点讲解特殊节奏和音准。
3. 演唱练习: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4.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用歌声表达情感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放牧》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
内容简介
《放牧》选自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精选了四首放牧田园、民族风格的作品,有歌曲《牧童谣》、《放牛歌》、欣赏曲目《牧童短笛》、牧童》。
作品联系
四首作品在创作上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典型特点: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节奏规整。
节拍上都为偶数拍子,《牧童短笛》与《牧童》多采用附点及切分节奏,情绪欢快,使歌曲增添了生气。
除了《牧童》是带有明亮的色彩的D大调,其他三首乐曲都采用中国民族调式。
教学价值
从形式上看《牧童》《牧童谣》《放牛歌》都是民歌体裁,《牧童短笛》是富有田园风味的钢琴曲。
从题材上看,都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景画,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从素养和大概念角度上看,学习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族歌曲是丰富多彩的,有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但也具有创作上的共性,歌曲难度小,富有趣味,易于传唱。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与民族歌曲的联系,以及民歌在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二、
审美感知:感知民歌以及中国风味的器乐曲不同的音乐要素、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艺术表现:能够用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以及用正确的方法演奏双响筒等乐器,表现不同作品的音乐形象。
创意实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营造大自然的美好氛围,激发灵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进行创造性表演。
牧童谣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3、通过欣赏,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上的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歌曲。
三、教学难点:唱准音高(嗨)四、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随音乐《如果你高兴》律动。
【导入】(情景导入)师:老师奖励给同学们一段动画片,大家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播放《牧笛》片段。
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呢?——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原来是一位放牧的小牧童。
这悠扬、清脆的竹笛声美不美?小牧童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首他放牧时演唱的童谣,大家想听吗?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牧童谣》——播放《牧童谣》。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牧童谣》:1、初听范唱,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
(活泼欢快/抒情悠扬)。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
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
3、复听,请同学们“跟我做”。
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腿、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4、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看看那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大家给老师打节拍好吗?——衬词,放牧时的吆喝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5、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好,请学生轻声用“la”哼唱旋律。
6、加入歌词演唱。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同学们唱真不错,这位小牧童他只顾着跟我们唱歌,他的牛儿不见了,估计是跑到不远处的山坡上去了。
我们一起帮他找一找好吗?10、感受音高关系,学习“la”及手号:画出山坡,学手号。
来到山坡发现的牛儿的脚印,我们一起找找看:55556——上山坡; sol——盾牌,坚硬、牢固的;55553——下山坡; la——大象的鼻子,长长的;33332——最后牛儿自己回到了山脚下。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 《牧童谣》人音版(五线谱)一. 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牧童在田野上放牧的场景,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喜好。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他们。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谣》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并表现歌曲的美感。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牧童谣》的歌词和旋律掌握。
2.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游戏教学法:运用有趣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牧童谣》的歌曲音频和视频资料。
2.准备五线谱和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资料。
3.准备音乐器材,如钢琴、吉他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牧童谣》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五线谱,向学生讲解音符、节奏等基本音乐知识。
同时,教师演唱或播放《牧童谣》的五线谱,让学生对照歌词,感受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然后分组进行合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音乐游戏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类似的歌曲。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创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二课《放牧》教案人音版教学目标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歌曲《牧童哪里去了》《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
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
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
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
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
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
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
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
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
子,七声商调式。
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
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
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
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
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
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
2/4拍,C大调。
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
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
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
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
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
4/4拍,五声羽调式。
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
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
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
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
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
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
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
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
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