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8.18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
疗程均为6周。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40/41)。
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36/41)。
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经一般常规治疗,分别给予两种抗生素联合胶体铋清除幽门螺杆菌,即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得乐)+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灭滴灵),具体用量为:枸橼酸铋钾0.1g/次,羟氨苄青霉素0.5g/次,甲硝唑0.2g/次,每天4次,分饭前和睡前服用,连服14d,患者如对青霉素过敏,可将阿莫西林换成克拉霉素0.25~0.5g/次,每天2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控制h+分泌量,降低胃粘膜损伤;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加强胃粘膜营养;胃肠动力药,控制胆法返流等;以及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其他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使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采用辨证论治,内服健脾和胃中药汤剂。
基本方药:党参15g,黄芪30g,枳壳15g,木香6g,陈皮15g,半夏10g,白术15g,白芍15g,甘草10g,元胡10g,吴茱萸5g,黄连6g,浙贝10g,白及15g,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加药:胃胀痛者:加丹参15g,川楝子6g;胃出血者:加炒蒲黄10g,茜草15g;泛酸者:加佛手10g,海螵蛸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徐贻珏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2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究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及组间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5--0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脾胃病(消化)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伴有肠上皮化生,同时也是胃癌癌变前的病变类型[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并伴有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或病情加重,胃黏膜功能的抵抗力下降,易遭受外界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胃黏膜损伤,最终导致胃出血、胃溃疡等并发症发生[2]。
由于胃部的生理功能主要以和降为顺,损脾伤胃可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不利,最终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产生气滞、积食、血瘀等病理变化,影响脾胃功能正常运行,妨碍脾胃气机升降[3-4]。
本研究针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改善的影响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治疗,重点分析中医特色护理方案,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针对1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0年4月-2022年6月前来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个对比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对比治疗成果。
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NRS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在临床症状改善上,观察组各个维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好转,促进胃动力,减轻病痛,提升护理治疗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常见的疾病,主要是胃黏膜腺体萎缩,并且伴有肠上皮化生,有胃脘隐痛嗳气等症状,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患者多有形体上的消瘦以及全身其他表现。
鉴该疾病往往由浅表性胃炎而发展在变化过程中最终会出现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化,甚至会引起胃癌,在当下的治疗中可以加强对患者的胃黏膜保护,促进胃动力,以中医思想为指导进行特色护理,能够通过辩证的方案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1】。
于此,针对1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0年4月-2022年6月前来的患者,对护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针对1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0年4月-2022年6月前来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个对比组,观察组女性44例,男性36例,年纪在41-78岁之间,平均为(51.45±3.96)岁;对照组女性37例,男性43例,年纪在41-77岁之间,平均为(50.39±3.87)岁。
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患者家属对本次调研知情。
经过本院报备医务科,并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胃脘痛实际上是指胃痛,本病以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特点,相当于西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下垂、胆石症等疾病。
患者发病后症状多表现为疼痛,且容易忽视该病症。
临床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症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多见脾胃虚寒型,患者患病后可伴有明显的反酸、烧心,有时可见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及时治疗,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中医学角度认为该病症发病机制在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衡、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造成人体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最终发病,需要加强重视力度,以保证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及早恢复健康。
传统上治疗该病症通过西药来控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症,却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如现阶段的质子泵抑制剂,由于药物的滥用导致治疗效果降低,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严重,可能出现低钙血症而引起骨质疏松、胃黏膜萎缩等风险。
患者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经济和身体的双重负担,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达到强化整体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
中药封包与艾灸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症的新型方式,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分析病症,从根源上治疗,促使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且整体安全性良好,患者不良反应较低,本文以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使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探索该病症治疗应用价值,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1 患者资料患者,女,65岁,于2020年3月25日初次诊疗,主因:间断中上腹疼痛5年,加重伴腹胀1周。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疼痛,进食冷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个案报告杜元哲 赵小婷*作者单位: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中医药大学(杜元哲);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赵小婷)*通讯作者【关键词】 中药封包;艾灸疗法;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7-562-03食后尤甚,无向肩背部放射,偶烧心、反酸,无恶心、呕吐,行胃镜检查提示慢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饮食不慎后中上腹疼痛较前加重,性质同前,伴腹胀,偶烧心、反酸,无胸闷心悸,无寒战发热,无头晕头痛及一过性黑蒙,无尿频、尿急、尿痛。
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摘要】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
将收集到的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
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穴位贴敷艾灸脾胃虚寒型胃痛【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362-02胃痛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穴位贴敷与艾灸疗法都是中医临床中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我院将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收集到的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108例;年龄最小25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年龄(47.5±12.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a,病程平均(1.7±0.2)a。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
治疗组:针对患者基础疾病采取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旋杆菌及保护胃黏膜等西医常规治疗。
采用自制中药贴(药物组成包括肉桂、白附子、干姜、吴茱萸、生附子、延胡索等药物)贴敷在中脘、双侧脾腧、双侧胃腧、双侧足三里穴位上,每次贴敷2h,1次/d,10d为1个疗程。
艾灸治疗脾胃病效果很好!艾灸治疗脾胃病效果很好!脾胃为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主运化,主肉、统血、主消化吸收、与胃互为表里,脾开窍于口,秀于唇。
五行属土,在情志为思,藏意和智,在声为歌,在病变为哕,在气为湿,在味为甘,在臭为香,在色为黄,在液为涎,在方为中央,在季为长夏。
脾胃是后天之本,五脏六俯之气血都廪于脾胃。
我们治一切慢性病,首先都要调理好脾胃。
更不用说脾胃本身有病了。
把脾胃调理好了,气血的生化才有源。
供应五脏六腑的气血才得到保证。
有了充足的气血,就有了和病邪作斗争的资本。
如果脾胃不好,正常的气血供应不足,脏腑和人体的组织都处于不饱或饥饿的状态,长期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状,也就是说会生病。
其实很多病都是由于脾胃不好,久而久之而造成的。
艾灸温灸调理脾胃,首先直接给脾胃提供功能启动的阳气,打通脾胃经络上的阻塞,使脾胃功能慢慢地得到修复,直到正常运转。
通过实践证实,艾灸温灸治疗脾胃病效果很好!脾胃病有很多,反应不一样。
有的胃胀,有的胃口不好,有的吃得但是消化吸收不好,有的胃痛,有的呕吐,有的痰多,有的胃下垂,有的胃溃疡,有的脾肿大…………。
用艾灸温灸调理,大多能治好(我们的艾灸温灸,艾绒里拌有中药),不用打针吃药不用手术。
很多人没有体验过艾灸温灸,应该是不相信的。
我现在举几个实例,供参考。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吃东西后胃胀,有几十年了,当然也是治来治去,试了很多方法也没有治好。
在我们这里艾灸时,第一次右足三里就起泡,灸了二十多天,泡也好了,病也好了。
有位先生,三十多岁,从小就脾胃不好,很瘦,以前曾经晕倒过几次。
冬天,晚上睡觉常常被冷醒……。
艾灸一段时间后,晚上睡觉不怕冷了,脾胃也慢慢正常,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
有位阿姨,有胃溃疡,头痛,艾灸胃经上的几个穴位几次,痛就不疼了…………。
但有的人就是死活也不相信艾灸,不相信,当然试都不想试了。
我碰到一位阿姨,有胃病有多年了,看她的脸色都是腊黄的,她到医院治病,费用是公家报销的。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抗胃萎方笔者在30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自拟抗胃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收治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3例。
治疗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2~76岁。
平均46.21岁;病程1~34a,平均9.45a。
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1~72岁,平均44.16岁;病程1~36岁,平均9.61a。
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10月召开的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所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及有外科情况者;(2)妊娠及哺乳妇女;(3)合并有心、脑、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4)不合作者;(5)未按规定用药治疗或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自拟抗胃萎方: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延胡索10g,三七6g,黄连10g,白芍10g,乌梅10g,半夏10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1日1剂,15d为1个疗程。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15d为1个疗程。
3、观察指标症状观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记录主要症状:胃脘痛,腹胀,纳差,嘈杂,泛酸,嗳气及舌脉变化。
症状采用打分方法,分为4级,即无记O 分,轻记1分,中记2分,重记3分,分别合计,以判定疗效。
病理观察:参照1982年全国癌防治组病理组制定的标准,将胃腺体萎缩、肠化生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变化。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4.1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1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显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造影检查基本正常;(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造影检查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造影检查无变化。
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艾条灸;中医特色护理;临床效果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
主要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不及时或者发生误治所转化而成。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患者脾胃气虚导致脾胃阳气衰弱形成脾胃虚寒所导致,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脾胃进行调整而进行治疗。
并通过中医护理方式来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改善。
本文将研究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将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别例数性别年龄(岁)男女观察组4520(44.44)25(55.56)54.94±5.79对照组4524(53.33)21(46.67)54.78±6.14t/χ²值0.7110.435P值0.3990.6651.2方法艾条灸:将患者的关元穴、足三里穴、膻中穴、神阙穴和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后,通过1.5寸毫针针刺穴位,并在针柄上放置艾条,点燃艾条,待艾条燃烧完全后取针。
每日一次。
中医特色护理:(1)敷贴药方护理。
如果患者疼痛过程中存在胃脘部寒凉的感觉,如果患者疼痛时胃脘部有寒凉感,则对患者进行敷贴中药药膏。
药膏由丁香、茴香、木香、陈皮各15g;红花、白芥子各10g搭配5g吴茱萸和6g干姜研磨成粉末并通过清水调为糊状进行制作。
艾灸治疗胃痛,胃寒的病例
艾灸治疗胃痛,胃寒的病例
前二天,天气较凉,女儿上学穿家太少,吹了一上午的冷风,回来后她就喊肚子疼,,肚子疼得厉害,还吐了。
我知道是受凉了,有寒气。
无奈之中想到了艾条是去寒气的,征求了女儿意见后,决定给她艾灸治疗胃痛。
艾灸治疗胃痛,因为艾条燃烧时有味道,于是搬了两个小凳子到卫生间里,开了排风扇开始艾灸。
一开始因为女儿害怕,只是围着肚脐一转灸,然后慢慢上下移动,一会儿女儿就喊要放屁,咕噜噜几个响屁过后,女儿说舒服多了。
又坚持灸了一会,女儿肚脐一转以及灸到的部位全都渗出了一层水珠。
我告诉她是寒气被拔出来了,女儿还不相信,说可能是汗,但是她用手摸了身体的其他部位却没有水珠,这才相信。
灸了大概10分钟左右,女儿额头开始渗出汗珠,然后喊身上也开始出汗了。
收手,考虑到灸后毛孔松开不能洗澡,只让她用干毛巾擦干身上的汗并且换掉衣服,喝了一杯热水后睡觉。
今天早上起来后问她好点没有,她说胃不疼了,身体也不难受了,全当没这回事一样了。
我和LG在饭桌上,连连感叹中医的神奇,想不到小小艾灸作用还真大。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防治乳腺癌化疗期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其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化疗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疗乳腺癌化疗期胃肠道反应极为重要。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采用艾灸加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程度及生活质量,以及相关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不仅在临床疗效上有明显效果,而且能够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来改善胃肠道反应。
结论: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乳腺癌化疗期胃肠道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来发挥作用。
这为乳腺癌化疗期胃肠道反应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胃肠道反应;艾灸;穴位贴敷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节人体气血等作用,已经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穴位贴敷是一种针对特定穴位的贴敷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具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
由于艾灸和穴位贴敷在调节人体功能、改善疾病症状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假设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可能对乳腺癌化疗期胃肠道反应有一定的疗效。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方法受试者纳入标准:1. 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2. 正在接受化疗治疗;3. 18-70岁的女性;4. 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存在其他重要器质性疾病;2.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3. 具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