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1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作者:朱小冰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58例。
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常为足月并且体重正常者为主,多数患儿都存在围产期窒息现象并且伴有各种围产期高位因素,半数患儿存在宫内窘迫表现,临床通常表现为抽搐、激惹及兴奋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或B超检查显示结果为缺氧脑水肿,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
结论:足月儿存在窒息、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宫内窘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高度警惕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应该通过临床和头颅CT 或B超检查加以诊断。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成为新生儿围产期相对常见且十分严重的疾病之一,新生儿窒息后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病情危重,发病速度快且病死率较高【1】,还会对患儿产生永久性的脑神经功能损伤。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仅为0.02-0.04%,我国的发病率因地域不同高达3-10%不等,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2】。
如何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成为降低新生儿伤残发生率的重要研究课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58例,其中男性患儿130例,女性患儿128例,全部患儿均通过临床及头颅CT或者B超检查,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及临床分类标准。
所选患儿中胎龄小于37周的38例,37-41周的200例,大于42周的20例,患儿体重在2500kg-3999kg的240例,体重大于4000kg的患儿18例,患儿体重正常者过半占患儿总数的86.7%,巨大儿和体重过低的患儿相对较少。
根据Apgar评分【3】258例患者中245例存在围产期窒息的情况,在出生后1min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患儿245例,大于7分的患儿12例,患儿在出生后存在窒息的现象例数较多,在窒息患儿中Apgar评分小于3分的患儿122例,评分在4-7分之间的患儿123例,轻度和重度窒息者的人数相接近。
76第3卷第12期C hi na H eal t hcar e I nnovat i on V ol,3N o.1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2例临床分析杜静红(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北京平谷101200)【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 I E)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H I E62例,对其临床表现与病因、辅助检查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全部病例均有生后窒息史:宫内窘迫25例(40.3%);母亲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5例(24.2%);脐带绕颈13例(20.9%)。
A pgar评分lm i n评分0-3分25例,4-7分37例,窒息持续时间<4r ain37例;5一l O m i n23例;>l O m i n2例。
H IE轻度40例;中度18例;重度4例。
合并低血钠、低血钙、高血钾、低血糖、高血糖分别为20、21、12、9、1。
结论H I E 根本原因是囤产期窒息缺氧。
主要诱因是母亲患妊高征及异常生产史。
H IE表现分度与1m il l A pgar评分呈非正相关,与窒息持续时间及程度关系密切。
故做好围产期保健。
尤其是对诱发缺氧因素的早期预防、及时正确的复苏方法至关重要。
可降低H I E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H I E窒息病因谢紊乱A pgar评分【中图分类号】1=1722.1【文献标识码】BH I 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获新生而损伤。
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将本院儿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住院的62例H I E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2例中男42例,女20例。
男:女=2.1:l。
孕周< 37周11例。
一42周51例,>42周2例,日龄<6h38例,一24h13例,~48h8例,>48hl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4例,剖宫产28例。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CT分析(附91例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以往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诊断为主,自CT应用于临床后对本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分析了我院于1994~2004年91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头部CT及临床表现。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2例,女39例,均为足月新生儿。
临床上均有生后窒息史,其中轻度窒息者29例,中重度窒息者62例。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主要为抽搐,激惹,脑性尖叫,其次有嗜睡,反应低下有一定的昏迷。
其中意识改变(85例),肌力改变(41例),抽搐(87例),惊厥(48例),全部病理均符合新生儿缺血缺痒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91例均经我院GeprolpeedAI全身CT机做头颅扫描。
CT检查最早为出生后2h,最迟13d,绝大部分病例在出生后2~3d之间。
58例进行CT随访检查,随访次数3~4次,最长随访时间2年。
全部病理做平扫,未行增强扫描。
2、结果CT扫描显示全部病例可见脑实质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影,脑水肿84例占92.3%,脑肿胀引起的脑室脑池变小变窄71例占78.0%,其中合并颅内出血41例,按病变范围及是否有出血,本组病例分为:轻度:36例,表现为大脑实质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病灶累及1~2个脑叶,多为双侧额叶,其次为枕叶和颞叶,病灶无占位效应。
中度:42例,表现为大脑实质内低密度影分布超过2个脑叶以上,多为双侧额颞叶,其次为额顶叶,其中3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大脑纵裂,小脑上池和枕大池的片条状高密度影。
重度:13例,表现为大脑半球呈广泛低密度,脑灰白质界限消失,脑室脑池变窄或消失。
两侧基底核密度变化不大。
22例合并颅内出血。
本组58例进行随访结果;完全治愈85例,硬膜下积液12例,脑萎缩9例,脑白质萎缩5例,脑软化灶形成4例。
3、讨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临床上常见一种脑部疾病。
新生儿缺血缺痒性脑病是在围产期发生的脑损害,出生后即发病,患儿的病情通常较重,部分合并颅内出血,重症者可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脑软化和脑萎缩等多种后遗症。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3月本院住院治疗的6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结果治愈35例,好转13例,转院9例,自动出院4例。
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以足月正常体重儿为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缺氧缺血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及早治疗和采用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schemic,encephalop thy,hie),是围产期常见而又严重的疾病之一,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围产期足月儿脑损伤死亡和伤残的最常见原因[1]。
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对我院2002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1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1例,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30min~4天,足月儿52例,过期妊娠儿5例,早产儿4例,为32~36周出生。
出生体重<2500g 11例,2500~4000g 42例,>4000g 8例,24h内发病 26例,24~72h 31例,>72h 4例。
根据hie诊断和分度标准[2]。
轻度19例,中度22例,重度20例。
apgar评分,1min1~7分51例,<1分6例,≥7分3例。
还有1例因外院转来评分不详。
1.2 临床表现兴奋激惹34例,嗜睡25例,面色苍白14例,抽搐19例,昏迷10例,前额饱满32例,肌张力增强23例,肌张力减弱11例。
1.3 实验室检查均在出生后72h后行ct检查,低密度改变59例,合并颅内出血3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内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6例。
1.4 治疗均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镇静止痉,控制脑水肿,改善和促进组织代谢等治疗。
其中纳洛酮(5%葡萄糖稀释后)静滴0.01mg/(kg·d),治疗7天,胞二磷胆碱(5%葡萄糖稀释后)静滴0.125g/d,脑活素(商品名施普善,奥地利产,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滴,5ml/d,治疗7天,于出生第3天以后开始应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2~3疗程。
2 结果
治愈35例,好转13例,转院9例,自动出院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