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7.36 KB
- 文档页数:6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引导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咬文嚼字实例,把握作者观点。
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提出的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结合学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卡通图片展示)师:“这幅图片可爱吗?”生:“可爱!”师:“好,我们就根据图片猜一个成语——小老鼠看书,提示:打一成语”生:“咬文嚼字”师:“回答正确,咬文嚼字。
注意‘咬’跟‘嚼’的偏旁,它跟什么有关系?谈谈你的理解”生:“嘴!‘咬’是占为己有,‘嚼’是慢慢品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现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快速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1、文章有几段?文章共分8自然段。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忧考⼩编整理了⾼中语⽂咬⽂嚼字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咬⽂嚼字教案⼀ 【教学⽬的】 1.分析评价课⽂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体会作者“⽂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正确理解和运⽤祖国语⾔⽂字的习惯,培养“⼀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法和步骤】 ⼀.导语设计: ⼀提到“咬⽂嚼字”,⼈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为了卖弄学问⽽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讽刺。
⽽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的这篇《咬⽂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
⼆.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艺理论家。
笔名孟⽯、孟实,安徽桐城⼈。
1916年考⼊武昌⾼等师范学校中⽂系,次年进⼊⾹港⼤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英国爱丁堡⼤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伦敦⼤学,获⽂学博⼠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直是北⼤教授。
其所著《西⽅美学史》是中国第⼀部系统论述西⽅美学历史的著作。
⽂化*中,他蹲在⽜棚⾥翻译了百万⾔的⿊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读的。
三.解题: 请学⽣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来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个好词,贬义。
朱光潜却在⽂中⼤肆⿎吹“咬⽂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是怎么理解“咬⽂嚼字”的? 昨天让⼤家预习了,请⼀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家课⽂⾥的“咬⽂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学习的第一篇论述类文章,教会学生准确把握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主张的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围绕“咬文嚼字”直接进行了哪些评述?文中大量引用的诗文和作者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进行评述,思路又是如何推进的?这些是学生在阅读本篇课文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但却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咬文嚼字”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的必要方法和必要态度,学生需要借助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主张来提升自己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的审美品位。
梳理课文知识点与能力点结合几个内容:一是“单元提示”,二是文本,三是课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2)“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第1 点中有一个关键词“探讨”;第2 点中重点在“做一番比较”和“做一点分析和论说”。
从中可以看出,本文教学重点应是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即理解作者的观点,运用作者的方法,恰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是谈文学创作的文艺随笔,学生一般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过多的理论会让人感到枯燥,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掘事例,展开讨论。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应该将阅读分析和学生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作者观点的理解应该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分析的深入、理性和表达的清晰、准确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另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1、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学生讨论明确:实例: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劝改“推”为“敲”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套板反应”道理: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在我国有一种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它在去年末公布了我国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排行第一的,居然发生在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单位——故宫博物院,他们将赠送给北京公安局的锦旗上的“捍”字误写为“撼”。
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请看视频。
(师播放视频)真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正如主持人所说:“故宫博物院是又丢东西,又丢人呀!”“咬文嚼字”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来“咬文嚼字”。
二、走近作者:师: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ppt展示)生:(齐读)朱光潜(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等。
三、介绍本文文体及其特征:(ppt展示)师:本文属于文艺评论,它是评论者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文艺实践等进行评判的文章。
文艺评论的特征:1、观点鲜明,2、举例典型,3、阐述精要。
四、感受鉴赏:师:现在请大家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思考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了解朱光潜先生在文中阐明的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生:观点性的语段是最后一段,第八自然段,作者在文中阐明的主要观点是: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说明这个道理的呢?请看第八自然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生(齐):承上启下。
师: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7段,概括作者“随便”举了那些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的。
生: 1、郭沫若炼字改台词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师:这些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首先看第一个例子:郭沫若炼字改台词。
郭老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句,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生:“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不带情感的判断。
“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表现着强烈的憎恶情感。
说明了“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的道理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ppt展示)“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你认为那句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一句好,因为“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说明了“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的道理。
师:接着我们看第三个例子:“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韩愈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你认为是“推”好还是“敲”好?先不要冒然下结论,同座位同学先交流探讨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生1:“推”好,“推”可以无声,与全诗幽静冷寂的意境相吻合。
生2:“敲”好,从诗中“月”可得出是夜晚,能见度低,李凝幽居周围非常寂静,此时若“推”,悄无声息,便不会惊动树中熟睡之鸟,也就必然不会在晚上听到树上鸟鸣和见到鸟巢中之鸟,就无法照应“鸟宿池边树”。
生3:“敲”好,用“敲”惊起宿鸟,打破岑寂,亦无不妥,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更能显出夜的寂静。
如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这几位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有道理,到底哪一个字更好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可见,推敲两字并无高下之分,两者营造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情感。
那这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这个事例说明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的道理。
师:好,我们再来看第四个例子:“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ppt展示)①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③惠山泉水泡小龙泉茶。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首先比较这三句,看看那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生:第一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由清茶泡在泉水里那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的意味,意蕴丰富。
后两句过于平铺直叙,语言乏味。
师:一件非常平常的品茶事件,苏轼为什么能将其写得如此之雅,如此有意蕴,因为运用了“联想”。
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生(齐):善用联想,诗意丰富。
师:我们最后看第五个例子:“‘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作者列举了以下一些常见的套语滥调,(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朗读课文语段)生: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师: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5个实例?生:不是。
师:作者举的例子大都来源于名家名篇,可见举例子一定要典型,才更有说服力。
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叫什么?生(齐):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
五、思考领悟:师: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举了5个典型的例子。
那么我们能否分别再举和课本中5个例子相关联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学生议论纷纷)生1:鲁迅的《祝福》里,鲁四奶奶的“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看似只是主语和谓语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其表达效果却不一样。
第一句“祥林嫂,你放着罢”只是一般的阻止,语气还不怎么强硬,而第二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则表现出鲁四奶奶紧张,态度强硬。
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的道理。
生2:鲁迅《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
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的道理。
生3:鲁迅作诗时将“眼看朋辈成新鬼”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是眼睁睁的看着,无力救助的意思。
“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并有不忍看之意,将爱憎悲愤的情感表现的更为强烈。
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的道理。
生4:《包身工》中夏衍先生由“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联想到了为渔夫不停的捕鱼,并受其挤捏的墨鸦。
把人和墨鸦放到一起,充分显示了“包身工”像畜生一样没有自由,深受压榨的实质,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
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善用联想,文意丰富”的道理。
生5:我们写作文,一说到女孩子漂亮,都是像花一样美。
描写人伤心,都是“眼泪扑簌簌落下来”、“潸然泪下”。
描写时间流逝,都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类的套话,写得一点新奇的意味都没有。
这些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套语滥调,毫无新意”的道理。
师(总结):以上这些事例同学们举的都非常好,充分证明了“咬文嚼字”对于指导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咬好文嚼好字”呢?生:①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
②要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要不能懒,不能粗心,总之要刻苦自励。
③不断推陈翻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这些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质疑,敢于发表新的见解。
还有就是我们写文章不要模仿与抄袭,应该努力“唯陈言之务去”,求新创新。
六:合作探究:师:朱光潜先生敢于质疑,敢于推陈翻新的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也有个别地方值得我们探讨。
师:首先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对这种说法,谈谈你们的看法?和同桌交流探讨一下。
(学生讨论)生1:民族英雄吉鸿昌在外国,面对“你是中国人”的蔑视,高声而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显示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有骨气、有民族尊严的。
可见,“你是”在此有歧视之意。
生2:如果我们深入生活,留心细品,也许经常会听到“你是什么东西!”之类的话,其实它们也明显带有愤慨之意,并非“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师:接着朱光潜先生认为:“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对这种说法,朱光潜先生在课文中所举的例子的确能证明这一点,但也有另外的情况。
如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ppt展示)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请朗诵《屈原》中屈原的内心独白,体会“你这”句式是否表示深恶痛绝之情。
(一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生:在剧本《屈原》中,“你这”句式在抒发赞美之情。
师(总结):可见语言具有广泛的变通性,即使是同样的句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情感色彩也是不同的。
七、应用拓展:师:推陈翻新,也要求我们写文章不要模仿和抄袭,应该努力求新创新。
下面我们以“生活”为话题,用创新思维写一句话。
(学生练习,2分钟后交流)生1:生活是一张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都是手握各色画笔的画师;生活是一杯香醇的美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出色的品酒师;生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生活更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远足者。
生2:生活是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可久而久之,我竟发现生活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师。
生3:我们每天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天天都一样,一样得像同一天的报纸,一千张,一万张,没有一点不一样。
师:这几位同学都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很不错。
同时“诗歌鉴赏”题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品位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ppt展示)望江东(北宋)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