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20
《尚书》《尚书》简介《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
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
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
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
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
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尚书》简介及概要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来跟你聊聊《尚书》。
《尚书》啊,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一部书!它可是咱们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哟。
这书里的内容,那可丰富得很!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记载了好多古代帝王的言论和事迹。
就好像是一部时光机,能带着咱们穿越回好久好久以前,看看那时候的天下大事。
比如说,尧帝是怎么治理天下的,舜帝又有着怎样的智慧和品德。
里面还讲了好多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事儿。
而且哦,《尚书》里的文字虽然有点古奥,但每一句都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它可不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积,而是一部能让人长见识、明事理的宝典。
你想想,几千年前的智慧,到今天还能给咱们启发,这得多牛啊!读《尚书》,就像是在跟古代的智者对话,能让咱们明白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虽然有时候读起来可能有点费劲,但是一旦搞懂了,那收获可大啦!怎么样,是不是对《尚书》有点感兴趣啦?第二篇亲,咱们来聊聊超棒的《尚书》呀!你知道吗?《尚书》可是老有来头啦!它在咱们中国文化里,那地位高得很哟!这书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古老故事的大箱子。
里面有上古时期帝王们的诏令、大臣们的奏章,还有各种重大的决策过程。
比如说,大禹治水的艰辛历程,在《尚书》里就有记载。
还有商汤推翻夏朝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也能在里面找到。
《尚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智慧的结晶呢!它告诉咱们古代的君王是怎么管理国家的,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里面的道理,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哟!像是要勤奋努力啦,要关爱百姓啦,要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啦。
而且呀,读《尚书》能让咱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那些古老的文字里,能看到咱们祖先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它虽然古老,但却有着无尽的魅力。
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神秘大门,能发现好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咋样,有没有被《尚书》吸引住呀?。
《尚书》,又称《书》、《书经》,由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编纂,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帝王政论总集,作为四书五经之一,位于儒家经典之首,被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宝典,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了解儒家学说,必先从了解《尚书》开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帝王之“书”,书即属上古时期的档案文献资料。
“尚”通“上”,解释有三:一指上古,二指崇尚,三指帝王、君上。
孔颖达《尚书正义》曰:“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云:“《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或因所记乃帝王言论,故尊崇称之为《尚书》。
《尚书》在上古时期通称为《书》,《书》的产生很久远,春秋战国及以前帝王发布的政令文告等文件大多称“书”,各“书”原为单篇独行,经孔子编纂方结集成册。
“尚”字是汉代以后所加,和“经”一样,都不是原来的名字。
《汉书·艺文志》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所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公,编次其事。
”孔子编纂并为之序的《书》,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跨度一千多年,记载的主要是上古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帝王的言论文告等,《荀子·劝学》谓:“《书》者,政事之纪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刘知几《史通·六家》说:“盖《书》所主,本于号命,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元许谦曰:“孔子于《春秋》,严其褒贬,使人知其惧;于《书》,独存其善,使人知其法。
”可见,“独存其善”是孔子选材标准,“宣扬王道之正义”是其主旨,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培养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
先秦历史散文及发展卜辞,周易及铜器铭文1.古代散文的萌芽——甲骨文2.现今中国散文是指用汉字撰写的,具有文学性的文章。
3.卜辞较为完整的格式:1).占卜的时间和主持者叫叙辞;2).占卜的内容叫命辞;3).卜辞的结果叫占辞;4).事后的验证叫验辞。
4.《易经》和《易传》合称为《周易》。
5.古代散文的雏形—铜器铭文,也叫金文,是写在鼎上的文字。
钟鼎铭文的语言是属于官方的语言,它的风格是庄重典雅,文字艰深难懂,句子古板,文字也有缺陷,内容较周全,叙述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交代清楚。
6. 钟鼎铭文中记言的技术较早,有些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气势和说服力,而记录动作或行动,一般是平铺直叙,点到为止,在铭文中动词的重复率很高,从整体上看,铭文主要是直录,缺少装饰,实用性强,而审美性不足。
《尚书》1.《尚书》的基本知识:《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
“尚”意为“ (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是《商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
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
《秦誓》《秦誓》选自《尚书》,“誓”是《尚书》的一种文体,一般是出征时的誓词。
《秦誓》是秦穆公的誓众之词。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汇编,属于儒家经典之一。
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汇集了上古时期至周初的重要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文件和言论。
《尚书》共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记载了从尧舜禹到周公的历史事件和言行,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政令、誓词、训诰和谟谋等。
其内容涵盖了治国理念、伦理道德、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尚书》的语言古雅,思想深邃,对中国后世的哲学、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历史久远,部分篇章的真伪存在争议,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来说,《尚书》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
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尚书》周书·无逸关于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无逸原文周公作《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弗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
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宁,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
无皇曰:‘今日耽乐。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譸张为幻。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关于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咸有一德原文伊尹作《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
常厥德,保厥位。
厥德匪常,九有以亡。
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
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
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
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
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
’又曰:‘一哉王心’。
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
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咸有一德译文伊尹写下了《咸有一德》。
伊尹已经把政权归还给太甲,将要告老回到他的私邑,于是陈述纯一之德,告戒太甲。
伊尹说:“唉!上天难信,天命无常。
经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经常,九州因此就会失掉。
夏桀不能经常修德,怠慢神明,虐待人民。
皇天不安,观察万方,开导佑助天命的人,眷念寻求纯德的君,使他作为百神之主。
只有伊尹自身和成汤都有纯一之德,能合天心,接受上天的明教,因此拥有九州的民众,于是革除了夏王的虐政。
这不是上天偏爱我们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纯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请于民,而是人民归向纯德的人。
德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吉利;德不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