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112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0.52 KB
- 文档页数: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8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高脂血症(HL)、急性胰腺炎(AP)的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8例DKA合并HL、AP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
结果:除DKA临床特点外,均为中青年,均腹痛,入院均有HL。
其中甘油三脂(TG)≥11.3 mmol/L7例(6.54~29 mmol/L),未服降脂药,治疗后TG均下降( 2.12~6.13 mmol/L),入院时血淀粉酶(Ams)超正常值3倍2例,入院后3例,尿Ams则分别为2例和4例,3例血和尿Ams一直正常,5例B超正常,8例胰腺CT均有AP改变,治疗以禁食、纠正DKA为基础结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6例生长抑素持续静滴。
结论:(1)高脂血症可能是DKA并发AP的原因之一。
(2)腹痛者,需警惕DKA、AP并存,应常规及动态测定血、尿Ams、TG。
(3)TG≥11.3 mmol/L者,即使血、尿Ams正常,B超阴性,仍需胰腺CT检查。
(4)DKA伴AP时,除诊治DKA外,还应积极治疗AP,早期用生长抑素能缩短治愈时间。
(5)胰岛素泵(CSII)治疗DKA者血糖达标、尿酮转阴时间明显缩短。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脂血症;甘油三酯;急性胰腺炎[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compliacted with hyperlipidemia (HL) or acute pancreatitis (AP).Methods: Clinic data of 8 DKA cases with complication of HL or AP were analyzed and were clinic characters summerized .Results: Besides clinic features of DKA, all cases were young or middle aged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HL. 7 cases had three acids glyceride (TG) ≥11.3 mmol/L without using lipid lowering agent, and the TG level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 2.12~6.13 mmol/L). The blood amylase (Ams) level and urine Ams of 2 cases were 3 times of normal level at admission,in blood Ams 3 cases’and in urine Ams 4 cases’were abnormal after admission. 3 cases had normal level of both blood Ams and urine Ams, and 5 cases had normal B utrasound imaging. Pancrea CT of 8 cases showed variation indicating AP. These 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fasting, correcting DKA therapy,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 6 of whom had continuous intravenous drip with somatostatin.Conclusion: HP maybe one cause for DKA complicated with AP. For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conventional dynamic test of blood Ams, urine Ams and TG should b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complicationoccurrence of DKA and AP. Pancrea CT is necessary for patients with TG level of more than11.3mmol/L even if they had normal blood Ams, urine Ams and negative B ultrasound imaging. For patients with DKA and AP, treatment of AP should be applied besides therapy for DKA.Application of somatostatin can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and insulin pump (CSII) can promote the blood sugar to be normal and urine ketone to be negative.[KEY WORDS]Diabetic ketoacidosis; Hyperlipidemia; Three acids glyceride; Acute pancreatitis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急性胰腺炎(AP)均为内科急症,当DKA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时,两者极易混肴,DKA基础上并发AP时,临床表现重叠,使病情更凶险,尤其TG ≥11.3 mmol/L 时,可发生高脂血症(HL)性AP[1],极易漏诊、误诊。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进展晏蔚田; 魏军平; 董广通; 柏力萄【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糖尿病; 高脂血症; 中医药疗法; 研究进展【作者】晏蔚田; 魏军平; 董广通; 柏力萄【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5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全国营养状况调查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中20%-90%患有高脂血症[1]。
患者的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清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或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以及小而致密的低蛋白胆固醇升高,即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的异常[1],故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因素,也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子[2]。
Mc Garry 提出“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的根源”,“2 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脂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3]。
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脂蛋白糖化相关[4],治疗原则是降糖调脂,首要考虑降低血糖,若降糖治疗对于降脂的效果不佳,则考虑在此基础上增加降脂的药物,所选降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和贝特类,以及胆酸螯合剂等二线药物[5]。
他汀类作为降低胆固醇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存在诱发糖尿病、肌肉及肝损伤、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使患者获益降低[6]。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瞩目,其降糖调脂的作用也广泛运用于临床。
现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属于中医“消渴病”合并“痰证”、“瘀证”。
传统医学典籍虽无“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的记载,但有与现代医学血脂概念相似的“膏”、“脂”及“血浊”论述。
《灵枢·五窿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凝血和血脂代谢异常是其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因此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凝血四项指的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四项指标。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活化,因此常常伴随着PT和APTT的延长,FIB和D-dim的升高。
这些指标的变化与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PT和APTT的延长与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均有相关性。
同时,FIB的升高也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联。
而D-dim 是一种体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随心血管炎症的加重而升高,因此其升高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性较强。
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项指标。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是导致其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TC、TG和LDL-C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HDL-C的降低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也与其肥胖程度和胰岛素抵抗性程度有关。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结果对其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对于已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这些指标并及时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其疾病的进展和死亡率。
因此,全面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凝血和血脂代谢情况,尤其是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成为其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苯扎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苯扎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
方法:将8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指导,保证每组糖尿病患者每日具有相同的热量摄入及相同的运动量,平均胆固醇(TC)为5.9 mmol/L,三酰甘油(TG)为2.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 6.4%,采用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研究的实验方法,治疗组服用苯扎贝特(阿贝他)200 mg/次,日3次,追踪观察1年,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对照组不服药。
结果:对照组苯扎贝特治疗后TG降低40%,TC下降21%,HDL-C升高6%,LDL-C无明显变化,HbA1c降低0.4%。
结论:苯扎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并能降低血糖。
标签:苯扎贝特;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许多研究证实,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这些患者早在糖尿病出现异常之前,就存在脂代谢紊乱,其中,三酰甘油血症在糖尿病中普遍存在,脂代谢紊乱参与了从糖尿病的发生到慢性并发症发展的全过程,因此,积极控制脂代谢紊乱,对尚未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保护胰岛功能而防止出现糖尿病。
对已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可有利于血糖控制并预防血管病变,故改善血脂状态对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院对8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给予苯扎贝特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0例,糖化血红蛋白为6.2~7.6 mg,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每组男女各20例,平均年龄(51±6)岁。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指导,保证每组患者具有相同的热量摄入及运动量。
治疗组加用苯扎贝特(天津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00 mg/次,日3次,饭中或饭后服用,疗效控制较好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400 mg,观察1年。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效方5首正常人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为20%~40%,而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约占60%。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脂肪代谢紊乱,经常有游离脂肪酸从脂库中动员出来,血液中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易于沉着在动脉壁上,使血管壁内膜有脂质及多糖类物质沉着,呈表面突起大小不等的黄色斑块,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逐渐狭窄,造成相应器官供血不足。
糖尿病患者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除了高血糖及其伴发的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外,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有关,且降低其浓度可明显地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
由此可见,糖尿病所致的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处方一:降脂汤【药物组成】制何首乌3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黄连3g,桑叶20g,泽泻30g,白僵蚕30g,桃仁12g,水蛭3g(研粉吞),葛根30g。
【随症加减】头晕头痛加天麻15g,钩藤15g;胸闷心悸加丹参30g,郁金15g;视物模糊加密蒙花10g,谷精草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益肾滋阴,活血降浊。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临床治疗104例,显效14例,好转7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2.69%。
【经验心得】本病以肾阴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
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浊、眩晕、胸痹等范畴,多从痰湿、瘀血论治。
降脂汤中制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补肾育阴,扶正培本;黄连、桑叶、白僵蚕、泽泻豁痰降浊,渗湿泻热;桃仁、水蛭破血行滞,祛瘀生新;葛根解热生津,生发脾胃清阳之气。
诸药配伍,标本兼施,益肾阴、豁痰浊、祛瘀滞并举,共奏激浊扬清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何首乌主要含磷脂、羟基蒽醌类,均二苯烯化合物,能阻止胆固醇在肝内沉积,阻止类脂质在血清或动脉内膜滞留;促进肠蠕动,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或再吸收;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水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和急性胰腺炎21例临床特点【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9-0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胰腺炎是比较常见的内科急症,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糖尿病人群的增加,近几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高脂血症(hl)和急性胰腺炎(ap)也在渐渐增多,由于其临床表现凶险,进展迅速,为进一步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分析了我院近13年确诊的21例dka合并hl和ap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0——2013年在我院确诊的21例dka合并hl和ap病人,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56岁,仅6例有明确的糖尿病史,13例有口干多饮多尿或伴消瘦症状而未就诊,2例往无糖尿病典型症状,21例中有18例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腹痛、恶心、呕吐,3例以呼吸困难或胸闷为主诉,发病前仅有3例有暴食或饮酒史,2例伴有发热。
12 入院时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21例随机血糖在14-34mmol/l之间,21例尿酮体均阳性,酮体+++-++,hba1c在97%14-%之间,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在6-21mmol/l之间,甘油三酯(tg)13-27mmol/l之间,总胆固醇(tc)在6-22mmol/l之间,血淀粉酶(ams)在260-858u/l之间,血肌酐在56-178umol/l之间,血白细胞在112-3x109之间,16例b超有胰腺肿大,2例有胆结石,均无胆管扩张,21例腹部ct均有胰腺增大增粗或伴有边缘模糊。
13 治疗措施①吸氧;②大剂量补液;③禁食3-5天(禁食期间每日补充120g左右葡萄糖,与氯化钾一起静滴);④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入;⑤质子泵抑制剂;⑥11例ams水平较高者应用生长抑素;⑦对11例有明确感染征象者应用抗菌药物。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病例分析刘丽娜;薛峥;林财威;王旭东【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年(卷),期】2016(044)008【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本研究将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正确的病情评估、合理的液体复苏、迅速有效的降糖降脂、个体化的营养支持以及抑酸、抑制胰酶、脏器功能支持、预防感染等集束化治疗,观察腹痛缓解情况,血糖、酮体、pH、淀粉酶、脂肪酶、甘油三酯变化趋势和疾病转归。
结果通过上述治疗,腹痛明显缓解,8小时内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pH恢复正常,甘油三酯水平在48小时之内降至5.65mmol/L以下,淀粉酶、脂肪酶在治疗第5天趋近正常,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正确的病情评估、合理的液体复苏、迅速有效的降糖降脂、个体化的营养支持以及抑酸、抑制胰酶、脏器功能支持、预防感染等集束化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页数】3页(P31-33)【作者】刘丽娜;薛峥;林财威;王旭东【作者单位】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6【相关文献】1.高脂血症性重度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J], 王香华;刘丽娜;王旭东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J], 李锐;姜东莉;于倩;谢程3.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并文献复习 [J], 李兰花4.探究高脂血症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措施及意义 [J], 李莹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J], 计仁华;叶一鸣;郑建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11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20T11:48:30.93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海燕[导读] 机理(1) 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
李海燕
(辽宁省锦州市消防烧伤医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生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入院前后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糖控制3个月后98例 (87.9%)患者血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14例(12.1%)患者需加用降脂药物治疗。
结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大部分病例血脂值也逐渐恢复至正常,对小部分经血糖控制后仍有高脂血症者必须予以降脂治疗,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89-02 本院自2008年5月—2010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112例,经控制血糖、降脂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8年5月—2010年3月共收治112例糖尿病(DM)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例。
根据国内的诊断标准:甘油三酯(TG)≥1.7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5.72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 确诊为高脂血症;空腹血糖(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的状态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FBG)≥7.0mmol/L或任意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11.1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确诊为糖尿病(DM);其中1型糖尿病12例,2型糖尿病100例;男85例,女27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0±9)岁;病程5~16年,平均(10±6)年;单纯胆固醇(TC)增高者39例,单纯甘油三酯(TG)增高者47例,TG和TC均增高者26例,112例患者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先予糖尿病饮食,并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或胰岛素治疗,且暂不予降脂治疗。
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糖控制以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2h<11.1mmol/L为指标。
血糖控制达标3个月后,复查血脂(空腹);结果仍然异常的病例,则予以规范降血脂治疗[1]。
2结果
所有病例于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任意血糖<11.1mmol/L,OGTT<11.1mmol/L)3个月后复查血脂,结果发现有98例血脂正常(87.9%),血脂仍然增高者有14例(占12.1%)。
予以降血脂治疗(低脂饮食及口服降血脂药物),8周后复查血脂,血脂正常11例,剩余3例血脂稍异常,但较入院时的血脂值有明显下降。
入院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3.1机理(1) 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
因过半糖尿病病人都会合并高血脂,因此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脂病。
(2)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肪组织的脂解酶活性降低,造成甘油三酯(TG)消除受阻,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活性加快,导致甘油三酯(TG)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较高,促成脂肪合成过多,导致“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3)1型糖尿病和病情危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浆胰岛素缺乏,胰高血糖素增加,脂肪溶解相应增加,两者均使游离脂肪酸升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这是糖尿病病人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的主要原因[2]。
3.2危害(1) 高血糖合并高血脂可明显加速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AS)的进展,糖尿病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质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
这些异常升高的脂质通过某些机制沉积在细胞内以及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高血糖以及所致的血脂紊乱与引发冠心病的发生因素密切相关。
(2)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在合并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更加重了相关器官的缺血,从而加速了器官功能减退和衰竭,这些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单纯高血糖病人的2~4倍。
(3)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可使肾小球内皮细胞膜的胆固醇/磷脂比例发生变化,脆性增加,致使肾损害的程度加重;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导致系膜细胞和足细胞损伤,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及肾小管纤维化的进展,致使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达70.7%左右)。
3.3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造成的微血管病变发展到一定的阶段(2~3年)就会变成不可逆和逐渐加重的损害,必须加强防治。
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治疗,不能舍本求末,降糖治疗依然是重要的手段。
不宜过早使用降血脂药物,而应当首先控制饮食,应用降糖治疗。
当糖代谢异常被纠正后,胰岛素抵抗即可解除。
对一般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病人可逐渐使血脂恢复正常范围;对于血糖已经控制而血脂仍然增高的患者,再适当选用降脂药物治疗,因为持久的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李珊.合并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怎样选用降脂药.求医问药,2009,9:13.
[2]杜天敏.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4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30(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