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开发下稠油的概念及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24
稠油热采技术研究姓名:***班级:油工084学号:************2012年3月摘要石油资源存在于天然形成的油藏之中,其开采技术随油藏类型、原油特性不同而不同。
稠油也称重油即高粘度重质原油,在油层中的粘度高,流动阻力大甚至不能流动,因而用常规的技术难以经济有效地开发稠油油田。
最近10年我国采用注蒸汽热采技术有效地开发了一批稠油油田,打开了稠油开发的新局面。
稠油的基本定义稠油是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或者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mPa·s、原油相对密度大于0.934(我国>0.9200)的原油。
我国一般采用稠油的定义,西方国家一般采用重油的定义,以原油重度(°API )作为第一指标。
原油重度与相对密度的换算关系为:我国稠油的特点及稠油资源的分布一、我国稠油的特点(1)粘度高,而相对密度低(我国稠油胶质成分多,一般为20~40%,沥青含量少,一般为0~5%。
);(2)含硫较低,一般仅为0.5%左右;(3)轻质馏分少,300℃时轻质馏分约为10%;(4)金属钒(V )、镍(Ni )含量低。
二、我国稠油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我国目前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数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
重质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斜坡带、凸起边缘或凹陷中断裂背斜带的浅层。
陆相重质油由于受成熟度较低的影响,沥青含量低而胶质含量高。
目前,稠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和西北的克拉玛依油区。
稠油的一般特性1、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高粘度和高相对密度是稠油最主要的特性;2、硫、氧、氮等杂原子含量较多。
例如: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的重油中含硫量高达3%~5%;3、稠油中含有较多的稀有金属,如:Ni 、V 、Fe 、Mo 等;4、稠油中石蜡含量一般较低,但也有极少数“双高原油”;5、同一稠油油藏中,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上各井之间常常很大的差别;在同一油田或油区,原油性质相差更大。
第二章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I50*(或100)~10000 >0.92亚类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III>50000>0.98热采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1741 稠油资源开发概况稠油属于非常规石油资源,是石油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组成和结构最为复杂的部分,但没有严格的范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含义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高黏度、高密度,一般含有沥青质等成分。
我国稠油主要分布在准格尔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它们大部分分布在盆地斜坡上,以地层型油藏为主,如富拉尔基、曙光、单家寺、井楼等。
由于稠油粘度高、密度高,所以在开采过程中阻力大,驱动效率低,体积扫油效率也低,因此,常规的石油开采方法不适用于稠油的开采,应采取一些特殊的工艺技术[1]。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采稠油以来,稠油开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稠油开采技术大致可分为热采和冷采两大类。
稠油热采的开采原理在于稠油黏度虽高,但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增加,稠油的黏度也会下降,大大降低原油渗流阻力;而稠油的“冷采”是则是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针对油藏的特性,通过其它不升温的方法,如加入适当的化学试剂、微生物采油等技术方法,达到降黏的目的,全文对目前稠油热采技术及冷采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稠油开发技术趋势做了简单概述。
2 稠油开采的技术现状2.1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2.1.1 蒸汽吞吐采油技术蒸汽吞吐采油是一种相对简单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稠油的技术,向采油井中注入一定量的蒸汽,随后关井,让蒸汽与油藏进行热交换,然后再开井采油,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此过程可循环往复进行,这一采油技术的主要原理是用蒸汽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黏度降低,是我国稠油开发最常见的开发方式之一。
2.1.2 蒸汽驱采油技术蒸汽驱采油,就是由注入井连续不断地往油层中注入高干度的蒸汽,不断加热油层,降低地层原油黏度,将原油驱赶到生产井的周围,并被采到地面上来的一种普通稠油开发方式。
目前普通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大多数采用面积井网(反九点井网),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常规面积井网也暴露出许多共性问题:平面驱替不均匀,存在死油带,难以动用;由于蒸汽超覆作用,上部油层吸汽好,下部油层吸汽差,导致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蒸汽调控不灵活,蒸汽驱波及体积受限,导致采收率的提高幅度也受到限制。
稠油开发技术
稠油是指粘度比较高的原油,其粘度通常大于 10 cp,甚至可以达到 1000 cp 以上。
由于稠油黏稠度大,难以通过管道进行输送,传统的采油采气技术也无法有效提取,因此需要采用稠油开发技术。
稠油开发技术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包括热采、重力驱动和化学驱动。
热采是指通过注入热能,将稠油的粘度降低,使其容易流动起来,方便进行采集。
重力驱动则是利用油藏中原油和水的密度差别,通过注入水或气体降低原油的密度,从而使其上升到地表。
化学驱动是在原油中注入一些化学物质,使得原油遇到化学物质后变得更加流动。
与传统的石油开采相比,稠油开发技术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同时也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此,稠油开发需要更加慎重地进行评估和规划。
稠油开发方案引言稠油是指黏度较高的原油,常见于油田开发中。
稠油开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采用合理的工艺方案来提高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种稠油开发方案,包括稠油的性质、开发工艺、设备选择等内容。
稠油的性质稠油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高黏度:稠油的黏度较高,流动性差。
2.高比重:稠油的比重较大,常常伴随着高含油率。
3.高胶质含量:稠油中含有大量的胶质物质,降低了它的渗透性。
稠油开发工艺稠油开发可采用以下工艺:1. 稠油稠化改造稠化改造是指通过添加添加剂改善稠油流动性。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等。
稠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还可提高采收率。
2. 蒸汽吞吐蒸汽吞吐是一种常用的稠油开发工艺。
通过向井下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稠油温度升高,降低粘度,提高流动性。
蒸汽吞吐工艺需要合适的注汽量和注汽温度控制。
3. 加热和稀释加热和稀释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稠油开发方法。
通过加热稠油,降低黏度,提高流动性。
稀释剂可用溶剂或轻质原油代替。
该方法适用于稠油比较浅,地下温度较低的情况。
4. 压裂压裂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
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将岩石裂缝扩大,提高储层渗透性,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压裂需要合适的注液量和注液压力控制。
设备选择稠油开发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来实施工艺方案:1.稠化改造设备:包括添加剂的储存和输送设备,稠化剂加注系统等。
2.蒸汽吞吐设备: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管道、注汽阀门等。
3.加热和稀释设备:包括加热炉、加热管道、稀释剂添加系统等。
4.压裂设备:包括压裂液泵、压裂阀门、压裂管道等。
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设备性能、适应稠油特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
结论稠油开发方案应充分考虑稠油的特性和采收效率,选择合适的工艺和设备。
稠油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操作。
通过本文介绍的稠油开发方案,可以提高稠油的开发效果,实现更高的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1] 莎莎. (2021). 化学联合稠油增产工艺及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 48(2), 321-325.[2] 张三, & 李四. (2020). 蒸汽吞吐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石油与化工, 49(3), 111-115.[3] 王五, & 赵六. (2019). 压裂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4(6), 98-102.。
稠油资源及加工利用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稠油资源及其分布,稠油的开发现状和应用前景,稠油加工利用及工艺方法。
关键词稠油劣质原由加工利用1稠油资源及开发前景1.1世界稠油资源世界上的重油资源非常丰富,已在多个国家发现了重油资源。
专家们估计,在全球约10万亿桶的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
据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2003年数据显示:全球剩余重油地质储量约为32685亿桶,其中可开采储量约为4340亿桶;天然沥青地质储量约为26183亿桶,可开采储量约为6510亿桶。
重油和天然沥青的可采储量之和,略高于全球稀油的剩余可采储量。
全球常规油和重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具有“西稠东稀”的特征。
大约有69.3%的可采重油(南美61.2%,北美8.1%)和约82%的可采天然沥青(北美81.6%)分布在西半球;相比之下,约有85%的稀油储量分布在东半球。
而在西半球,重油和沥青资源显示出集中分布的特征。
这种集中分布,为未来的商业化规模开采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基础。
从全球各地区拥有的剩余重油和油砂资源量来看,南美地区居首位,其次是北美、中东。
1.2中国稠油资源及分布中国稠油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预测资源量198亿吨。
其中最终可探明的地质资源量为79.5亿吨,可采资源量为19.1亿吨。
从全球范围看,稠油主要沿两个带展布: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带。
中国稠油资源的分布,受阿尔卑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控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中国稠油资源多数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海相沉积。
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
重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和西北的新疆克拉玛依油区。
中国重油油藏具有陆相沉积的特点,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地质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油藏埋藏深。
油藏深度大于800米的重油储量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油藏埋深在1300米~1700米。
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探讨【摘要】近年来,石油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稠油油藏是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开发已经成为石油开采提高油气储量的重要手段。
稠油开采技术、如何提高采收率已经成为国际上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稠油的定义与分类,概括总结稠油油藏的特征及分布概况,对稠油油藏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主要探讨了稠油油藏开发技术,对稠油油藏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稠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前言我国的稠油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探明的重质油田已达70多个,油藏储量相当丰富。
因此,我国的稠油开采具有很大潜力,但是由于稠油具有流动性差,有机成分复杂,其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多技术难题。
常规的开采技术无法适用于稠油的开采,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处理才能对稠油加以利用,如砂冷采法、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技术。
稠油的开采可以缓解原油产量逐渐减小、石油能源危机的现状,石油开采将进入重质原油时代。
1、稠油的定义与主要特征1.1稠油的定义与基本分类稠油,是高粘度重质原油的简称,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根据1982年联合国训练研究署(UNITAR)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重油及沥青学术会议,天然存在于孔隙介质中的原油或类似原油的物质可分为两大类:重质原油和沥青砂油。
原油的第一指标是粘度,第二指标是原油的相对密度。
一般重油的粘度在100和10000之间,超过这个上限一般就是沥青。
1.2稠油的特点和地质特征一般而言,稠油油藏大都埋藏不深、且因属于重质油其密度较大因而粘度较大、胶结疏松并且样品易散。
稠油中的轻质油成分很少,沥青胶质成分偏多,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组成成分导致其粘度较大的,而且粘度随着沥青胶质含量的增多而增加。
特别的,温度变化对稠油粘度的变化影响较大,并且稠油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抛物线降低的变化趋势。
一、名词解释1.重油: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2.稠油:油层条件下年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的高粘度重质原油3.油田开发程序:指油田从详探到全面投入开发的工作顺序。
4.蒸汽的干度:水蒸气的干度是指水蒸气中气相的质量占总质量的比值。
实质一定量的湿饱和蒸汽中所含干饱和蒸汽的百分数。
干度越高,热焓越大,油层加热体积大,增产效果越好。
5.井网密度:平均单井控制的开发面积,常以km2/口表示。
6.合理井网密度:而开发油田的总利润等于总产出减去总投入,总利润是随着井网密度而变化的。
当总利润最大时,就是合理井网密度。
7.极限井网密度:当总的产出等于总的投入时,也就是总的利润等于零时,所对应的井网密度是极限井网密度。
8.蒸汽吞吐:蒸汽吞吐是指在同一口井中,先以较高的速度注入大量的高温(250~350℃)高压湿饱和蒸汽注入油层,然后关井焖井,在焖井数天(2 ~14天)后,然后开井生产,当采油速度低于一定值后再重复开展下一轮次的蒸汽吞吐。
9.含水率:10.蒸汽超覆:指在蒸汽驱过程中,蒸汽和凝结物由于重力分异作用,汽液在油层剖面上产生流速差异的现象。
11.汽油比:指用蒸汽驱开采油藏时,每采出1t原油所需要的蒸汽注入量。
它是评价蒸汽驱采油效果的重要指标。
12.累计汽油比:蒸汽驱达到某一阶段时,累积采出油量与累积注入蒸汽量的比值称为累积汽油比。
13.热载体:指能够携带热量的流体称热载体。
水和蒸汽就是很好的热载体,而蒸汽尤佳。
14.回采水率:指采出水量与注入汽量(水当量)的比值。
15.存水率:指未采出的累积注水量与累积注水量之比。
16.产量自然递减率:指没有新井投产及各种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率,它反映油(气)田产量自然递减状况。
17.综合递减率:指包括老井、新井投产及各种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率,它反映油(气)田实际产量的递减状况。
18.油气井生产时率:指油(气)井实际开井生产天数与日历时间之比。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迅猛增长,经过上个世纪对常规油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后,稠油资源以其丰富的储量吸引了世人的注意。
本文概述了各种稠油开采技术的特点、机理、和适用条件。
标签:稠油油藏;稠油开发技术;热力采油;热力化学采油;微生物采油辽河和新疆油田,其生产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尚未找到适合的吞吐后接替技术,使目前蒸汽吞吐后期产量递减很快的生产矛盾日益突出,这两个油田的稠油未动用储量总共约有4亿t,其中超稠油未动用储量占了一半以上,约有2.2亿t。
1 概述1.1 研究的意义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
中国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预计中国重油沥青资源量可达300×108t 以上。
1.2 稠油的定义及分布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t。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海相沉积。
储层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
1.3 稠油开发技术常规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
常规的热力采油技术将会被热力化学采油技术取代。
热力化学采油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的水裂解技术会有更大的发展。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示踪剂技术,可视化技术等。
2 稠油开发技术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
其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等。
蒸汽吞吐通常只能采出井点周围油层中有限区域内的原油,井间存在大量蒸汽难以波及到的死油区,蒸汽吞吐的原油采收率一般由于蒸汽吞吐以消耗弹性能量降压开采为驱动条件,基于单井操作,油层的受热范围受到限制,井间储量动用程度差,采出程度低;国内外蒸汽吞吐开采实践表明,蒸汽吞吐的采收率一般为20%左右,因此单纯依靠蒸汽吞吐增加最终采收率的程度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