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稠油资源分布
- 格式:docx
- 大小:29.52 KB
- 文档页数:4
目前世界各大洲区域石油分布现状世界海洋面积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世界海洋面积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世界分区域石油探明储量图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和%; 2000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4.6亿吨,消费主要在发达国家,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0%,其中北美占%仅美国就占22%,欧洲占23%,亚大地区不包括中国占22%,而非洲仅占%,南美占%,中东为6%;世界石油储量比例图世界各国、各地区石油分布如下:巴西深海油田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亿吨,占世界总量的%.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亿吨,占世界的%.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亿吨;马拉开波湖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总面积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 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墨西哥湾在美国东南角近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也是墨西哥石油工业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湾西部尤卡坦地区坎佩切湾的坎塔雷尔巨型油田每天生产原油370万桶,占墨西哥原油总产量 80%;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的水闸型运河,经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巴拿马航道的影响,只能通过载重6万吨至8万吨的油轮,因此,能够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油轮被称为巴拿马型油轮;巴拿马型油轮既不是大型原油轮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轮,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地位却举足轻重,已成为国际海运中一种标准的油轮类型;加拿大油砂在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占全球石油资源70%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资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重油资源多达4000亿立方米合万亿桶原油,相当于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蕴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尔伯塔省共有26个油砂项目投入生产,总生产规模达到每天83万桶,占加拿大石油产量的43%;松辽盆地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位于此的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大庆也即将迎来油田50岁华诞;50年间,大庆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1976年到2002年实现持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的石油资源分布在高原、黄土塬、山地、沙漠、沼泽和滩海等较恶劣的环境中;56%的石油资源量埋藏在 2000~3500m之间;西部埋深则以大于3500m的为主;我国非常规石油资源量占比例较大,陆上重稠油占%亿吨;海上重油资源的比率更高,占%.就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而言,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质量更差、边际性更强的难动用资源;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东连南海,西接安达曼海,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桥梁,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经过这一航道的5万多艘船只,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即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产品,而且这些数字每年还以8%的速度递增;马六甲海峡是亚太许多国家或地区必经的运油航线;如日本、韩国石油供应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进口的90%来自中东,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目前,马六甲海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过分依赖这条“咽喉水道”的问题,已引起相关国家的关注;东南亚东南亚国家盛产石油的主要有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东南亚的原油和天然气以原油当量计算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7%;油气开采业是文莱、印尼和马来西亚三国的经济支柱;近几年,东南亚国家油气勘探获得累累硕果,预计到2012年之前至少有170座新油气田投产,分别位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合作开发区、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接阿曼湾,西连海湾,呈人字形,是往来波斯湾各港的油轮必经之地;霍尔木兹海峡素有“海湾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航运地位;海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西方国家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生命线”;波斯湾亦称阿拉伯湾油区、海湾油区;这里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世界上的19个大油田中,这一带就占了14个;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的58%,达 500亿吨之多;石油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这里的原油约70%用于输出,每天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的60%;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运往印度的石油必经此道,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1993年,埃及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使25万吨级油轮从此能够顺利通过,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使用苏伊士运河;几内亚湾几内亚湾是近年来发掘的新的石油富集地区;据估测,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10%;这里的尼日利亚和安哥拉是非洲最大的两个产油国;几内亚湾的石油含硫量少,属于提炼成本低的高品质油,而且距美国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与战乱不断的波斯湾相比几内亚湾相对比较平静;几内亚湾实际上已经逐渐变成美国能源安全供应的后勤基地;北非石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至2008年,探明石油储量已近630亿桶;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产油国,石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 苏丹1999年开始生产石油,目前日产量已达30万桶,并计划把日产量提高到50万桶;突尼斯是北非的一个很有远景的油气区;非洲和南美地区截至2000年底,非洲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0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石油年产量达亿吨,占世界总量的%.该地区的油田一般油层较厚,油质优良,勘探成功率很高,预计西非将很快成为欧佩克以外的世界原油主要增产地;里海里海含油气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在里海水域面积为38.64万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 18%;里海西岸的巴库和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地区,以及里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产区;里海湖底的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随着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石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里海近年再度掀起“淘金热”;北海欧洲重要石油、天然气产区,已知储量石油约47亿吨,天然气约万亿立方米,年产原油已超过8630万吨;北海油气资源丰富,海底石油储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而居世界第三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油,8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使英国成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挪威其次,产量除满足本国需要外并大量出口;季曼—伯朝拉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北部的高纬地区,地处能源短缺的西北区,距耗能高的中央区也比较近;原油生产主要集中于科米自治共和国,乌萨为该油田最大采油区;伏尔加—乌拉尔斯克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又称“第二巴库”;储油区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产量占全俄产量的1/5以上;该油田位于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域,原油加工与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区内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能力达亿吨,原油与油品管道纵横交错并通往外区;西西伯利亚俄罗斯主要油气产地,目前70%的俄罗斯原油开采自西西伯利亚;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油气田之一;该油气田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这里的石油低硫、低石蜡、汽油馏分含量高易挥发物质含量高,油品质较好;在西西伯利亚有数十个大油田,大部分油田位于秋明州;秋明州可采亿多吨原油,占整个西西伯利亚开采总量的90%强,整个俄罗斯开采总量的55%强;阿拉斯加位于美国西北角,是全球最大的飞地;虽然临近北极圈,极度寒冷,但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阿拉斯加仅石油的蕴藏量就在50亿桶至 160亿桶之间;主要产区位于普鲁德霍湾油田,每天原油的运输量高达180万桶,通过阿拉斯加管道向外输送;美国一直以保护环境为由限制石油公司开采阿拉斯加州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世界的各个地区,原油品种有很大差别;按重度分,有轻、中、重三种;按含硫量分,有低硫、含硫、高硫三种;原油品种可分为低硫轻油、含硫轻油、含硫中油和重油、高硫中油和重油等;低硫轻油经济价值最高,是原油中的佼佼者,主要集中在非洲、北海和东南亚;含硫轻油为数较多,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俄罗斯;含硫中油、重油和高硫中油、重油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中东和拉美;现在,各国和各石油公司对资源的竞争与合作在不断加强,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经济与技术实力是取胜的重要条件,地缘政治与外交政策常常是重要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与安全保障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政治与外交政策;石油在新世纪前50年仍将不可能被大规模替代,而且仍将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动力基础,对世界经济运行仍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内陆、近海油气田分布图2011-07-07 05:52:18|分类: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近海油气田分布图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基本情况(1)油、气远景资源量很大,但勘探程度较低。
我国陆上和近海大陆架共有中新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盆地150个,总面积43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上140个盆地352万平方公里,近海大陆架10个盆地78万平方公里。
在这些盆地中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13个,1~10万平方公里的44个。
据测算,石油总资源量超过10亿吨的盆地有14个,天然气资源量大于10 000亿立方米的盆地有13个。
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38万亿立方米,总的油气资源规模和美国相当。
按目前经济技术可采条件计算,我国最终常规石油可储量应为150~200亿吨。
而直到1990年底的全国累计探明储量为148.65亿吨,探资比为18.25%,至1992年底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45亿吨,探明程度也仅为22.5%~30%。
至1995年,全国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为32.87亿吨。
天然气到1990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3 800亿立方米,探资比为2.67%,到1995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7 376亿立方米,探明程度更低得多。
故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2)油气资源分布较普遍,但探明程度不一,已发现油气田相对集中(见表5.10)。
表5.10 中国油气资源、储量的地区分布及探明程度(至1990年底)各地区概况:东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的陆地部分,包括有松辽、华北(渤海湾)、南襄、江汉以及苏北等重要含油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及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82.36%及54.39%。
因此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油气资源基地,主力油田大庆、胜利、辽河等均分布于本区。
中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与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一线之间的地区,分布有海拉尔、二连、鄂尔多斯、四川等含油气盆地,已探明二连等油田和四川天然气田,近年又在陕北即陕甘宁盆地中部,取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成果,说明本地区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
中国已开采油田分布图及简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
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
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
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
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摘要 (4)第1章概述 (6)世界稠油资源 (6)1.1.1稠油的概念与分类 (6)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6)世界稠油资源的散布 (7)稠油的开采技术 (8)稠油的开采原理 (8)稠油的开采技术 (8)问题的提出 (9)第2章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及进展趋势 (10)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 (10)蒸汽吞吐采油技术 (10)蒸汽驱采油技术 (12)火烧油层采油技术 (14)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17)蒸汽与非凝析气推动(SAGP)技术 (19)热水驱采油技术 (19)电磁加热技术 (20)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FAST)技术 (20)水平井辅助重力泄油技术(COSH) (20)注气体溶剂萃取稠油技术(VAPEX) (21)稠油热采技术进展趋势 (21)本章小结 (22)结论与建议 (23)第3章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及进展趋势 (24)稠油冷采技术 (24)全世界范围内,稠油储量约占全数烃类储量的50%左右,大部份稠油是用热采方式采。
为了降低本钱,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那时加拿大的一些小石油公司率先开展了稠油出砂冷采的探讨性矿场实验川。
其要紧作法是,不注蒸汽,也不采取防砂方法,射孔后直接用螺杆泵进行开发。
矿场实验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于是出砂冷采的概念就在这种情形下迅速成立起来了。
到了90年代末,稠油出砂冷采已成为热点,除众多中小石油公司外,一些大的石油公司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国际上,尤其是加拿大有关研究机构,从这时开始竞相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冷采高产的要紧机理-地层中蛆叫洞和泡沫油理论。
专门是这十几年的进展,稠油出砂冷采己显出良好的经济效益[52]。
加拿大有许多采纳常规降压开采无法出油的稠油藏,在采纳冷采工艺后,单井日产油一样在3-50t之间,采收率达8%-15%,最高达20%,原油操作费用每桶仅在~美元之间,采油本钱大大低于蒸汽吞吐或其它开采方式。
(24)我国稠油资源丰硕,散布较普遍。
目前世界各大洲(区域)石油分布现状世界海洋面积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倍。
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
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
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倍。
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
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
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分区域石油探明储量图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和%。
2000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4.6亿吨,消费主要在发达国家,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0%,其中北美占%(仅美国就占22%),欧洲占23%,亚大地区(不包括中国)占22%,而非洲仅占%,南美占%,中东为6%。
世界石油储量比例图世界各国、各地区石油分布如下:巴西深海油田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
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
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亿吨,占世界总量的%.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
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
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亿吨,占世界的%.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
我国各类矿产特点1.能源矿产(1)煤截至1999 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1292 亿吨。
可采储量位于原苏联和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可满足国内50 年以上的需求。
但人均占有量低,只有100.5 吨/人,为世界人均储量187.12 吨/人的53.91 %。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格局是,北多南少,中西部多东部少。
我国北方拥有储量/资源量6567.54 亿吨,占全国的90.7 %,且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区),共有储量/资源量4706.39 亿吨,占全国的65.0 %;南方673.61 亿吨,只占全国的9.3 %,且集中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经济最发达的东部10 省(市)(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储量/资源量仅567.83 亿吨,占全国的7.8 %。
我国已利用的著名煤田和产煤地区主要有:山西的大同(动力煤、炼焦煤)、宁武(炼焦煤)、西山(炼焦煤)、霍西(炼焦煤)、沁水(炼焦煤、无烟煤)、阳泉(无烟煤);内蒙古的准格尔(主要为长焰煤)、东胜(不粘结煤)、霍林河(褐煤)、伊敏(褐煤)、扎赉诺尔(褐煤);河北的开滦(炼焦煤)、峰峰(炼焦煤为主);辽宁的抚顺(动力煤、炼焦煤)、阜新(炼焦用煤、长焰煤);黑龙江的鸡西(炼焦用煤、弱粘结煤)、双鸭山(炼焦煤、长焰煤)、鹤岗(炼焦用煤、弱粘结煤);陕西的渭北(炼焦用煤、贫煤)、府谷—神木(长焰煤、弱粘结煤为主);宁夏的贺兰山(炼焦用煤为主);河南的焦作(无烟煤)、平顶山(炼焦用煤);山东的枣庄(炼焦用煤)、济宁(炼焦用煤、无烟煤);安徽淮南(炼焦用煤);新疆的天山北麓(炼焦用煤);贵州的六盘水(炼焦用煤为主);云南的昭通(褐煤);四川的川南(无烟煤、贫煤)等。
我国煤炭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我国东部11 省(市)(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煤炭储量仅占全国总储量的5.1 %。
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探讨【摘要】近年来,石油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稠油油藏是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开发已经成为石油开采提高油气储量的重要手段。
稠油开采技术、如何提高采收率已经成为国际上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稠油的定义与分类,概括总结稠油油藏的特征及分布概况,对稠油油藏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主要探讨了稠油油藏开发技术,对稠油油藏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稠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前言我国的稠油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探明的重质油田已达70多个,油藏储量相当丰富。
因此,我国的稠油开采具有很大潜力,但是由于稠油具有流动性差,有机成分复杂,其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多技术难题。
常规的开采技术无法适用于稠油的开采,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处理才能对稠油加以利用,如砂冷采法、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技术。
稠油的开采可以缓解原油产量逐渐减小、石油能源危机的现状,石油开采将进入重质原油时代。
1、稠油的定义与主要特征1.1稠油的定义与基本分类稠油,是高粘度重质原油的简称,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根据1982年联合国训练研究署(UNITAR)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重油及沥青学术会议,天然存在于孔隙介质中的原油或类似原油的物质可分为两大类:重质原油和沥青砂油。
原油的第一指标是粘度,第二指标是原油的相对密度。
一般重油的粘度在100和10000之间,超过这个上限一般就是沥青。
1.2稠油的特点和地质特征一般而言,稠油油藏大都埋藏不深、且因属于重质油其密度较大因而粘度较大、胶结疏松并且样品易散。
稠油中的轻质油成分很少,沥青胶质成分偏多,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组成成分导致其粘度较大的,而且粘度随着沥青胶质含量的增多而增加。
特别的,温度变化对稠油粘度的变化影响较大,并且稠油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抛物线降低的变化趋势。
稠油降粘方法比较概述综述了目前稠油的降粘方法,对乳化降粘、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加碱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稠油催化降粘和油溶性降粘剂降粘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指出了以后降粘剂的发展趋势。
标签:稠油;降粘剂;稠油改质;表面活性剂目前全球的石油形势比较紧张,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每桶130美元,据专业人员估计原油期货价格将会出现缓慢上涨的趋势,最终将达到每桶140-150美元。
这无疑将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开采,目前我国已开发的油田大多数都已处于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东部多数老油田综合含水高达85%以上,可采储量开采程度达到70%以上。
而我国的稠油储量很大,主要分布在辽河、新疆、胜利、南阳、大港、吉林和华北等油田,稠油的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7%。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和石蜡含量较高,黏度很大,流动性差,因而其开采和集输难度很大,需进行加热或稀释处理。
由于常规开采稠油的高成本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在开采时都会首选开采较轻的原油。
然而在当今的形势下,稠油资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为了经济合理的开采稠油资源,必须采取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稠油进行改质或改性处理,降低黏度,提高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本文对稠油降粘的方法,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述。
1 稠油粘度含正构烷烃多的原油凝固点高,含胶质、沥青质多的原油粘度高。
稠油粘度高的实质是其本身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8]。
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是一种天然的乳化剂,使油水在采出及运输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2 降粘的方法2.1 乳化降粘由于其特殊的表面活性把油包水型乳状液变为水包油型乳状液,含水稠油中加入降粘剂后起到反相乳化剂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粘的目的。
2.2 掺稀油降粘轻油掺入到稠油后可起到降凝降粘的作用;所掺的轻油相对密度和粘度越小,降凝降粘效果也越好;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低温下掺入轻油后可改变稠油流型,使其从屈服假塑性或假塑性转变为牛顿流体[4]。
稠油开采国内外现状及开发技术作者:张博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稠油油藏作为分布较广的资源,基本在世界各大产油国都有大量的稠油储藏量,因此对于稠油开采的国内外现状及开放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对于满足社会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油田开采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稠油开采;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当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石油开采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而稠油作为储藏量极大的特殊油藏,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稠油资源本身的特性,其开采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其开采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
为实现对于稠油油藏的更好开发,本文主要对稠油开采的国内外现状与开发技术进行研究。
1 稠油开采的国内外现状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迅猛的提升。
但常规的石油资源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开采,也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
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提升,人们发现稠油资源还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储量,在世界各国石油开采国都有大量的储存量,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开采则对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经过勘探发现,稠油资源的潜在地质储存量已经远超出已经探明的常规原油的储量高达6倍之多。
而在稠油资源的主要储藏国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为加拿大,其次分别为委内瑞拉、前苏联、中东及美国与中国等国家与地区。
而我国的陆上稠油转我国的石油总储藏量的20%以上,当前已在我国的12个盆地发现了至少70个稠油油田,以探明和控制储量有40亿吨以上。
此外,我国的陆上稠油油藏大多是中新生代陆相沉积,而古代海相沉积则极少。
我国稠油储层则存在着高孔隙、高渗透以及胶节疏松等特等,且由于稠油资源本身的粘度较高,且流动性较差,导致对其开采技术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主要采油国,就开始进行了稠油资源的开采工作,其中,基本所有国家都使用了热采的技术进行了开采,其中美国、委内瑞拉、印尼及中国开采量较大。
我国稠油资源分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16×108t,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稠油生产国。
重点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吨,目前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
胜利油田地质储量约15000万吨,中原油田约为32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约6660万吨,国内每年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
中国尚未动用的超稠油探明地质储量为×108t。
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公司2007年重新计算确定探明储量中的难动用和未动用储量为4亿吨,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开采能力17亿立方米。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最浅小于600m,最深达1700m,一般在700~1300m之间。
按埋藏深度统计,超过1300m的深层稠油油藏,其储量占探明储量的42.92%,900--1300m的中深层油藏,储量占41.39%,600--900m的中浅层占15.69%。
由上述统计不难看出辽河84.3%储量油藏埋藏深度在900m以上。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亿吨,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 ,埋深 5 350~6 600m, 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 ,稠油产量占总产量 57% 。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作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区的塔里木盆地的油气产量正逐年上升,2002年该地区两大油田生产原油约751万t,发展势头较猛。
同时,沿塔里木河一带的稠油探明储量为3.35亿t,可采储量为4500万t。
2002年产出稠油约270万t,占塔里木原油产量的36%。
比例相当可观.这部分资源开发对今后塔里木石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该稠油性质极差(目前中国最差),属于高硫、高残碳、高金
属、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的”六高”原油,运输困难,一般的已有的炼油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新的工艺对其进行轻质化加工处理。
塔里木油田
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
在寒武系顶部4 573.5~4 577 m获得少量稠油,粘度2 698 mPa·s。
河南油田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亿吨及平方公里。
胜利油田
已投入开发68个油气田,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亿吨。
目前原油生产能力万吨,已累计生产原油亿吨。
胜利油区探明稠油地质储量×108t;已动用储量×108t,未动用储量×108t。
胜利油区未动用稠油储量主要以超稠油油藏及薄层稠油油藏为主,其中原油粘度超过100000mPa·s的超稠油储量5159×104t,占未动用稠油储量的38%,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未动用资源之一。
吐哈油田
深层稠油和三塘湖盆地浅层稠油探明储量9814×104t。
图1 我国稠油资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