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的多视觉表达
- 格式:ppt
- 大小:15.60 MB
- 文档页数:51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现代主义浪潮中,仍然坚持创作介于抽象风格与具象风格之间艺术作品的艺术家。
继波洛克之后,在绘画创新道路上,培根用纯粹的形象避开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抽象绘画,走出了正如德勒兹所描述的“第三条路”。
培根习惯将画中可视世界的客观物象带上多种感情色彩。
在英国绘画史中,风景画领域中的天才人物非透纳莫属,而在人物画领域,培根无疑是国际现代主义艺术巨匠。
培根的肖像画有悖于此前的哲学和神学传统对身体的界定,即常说的身体是由理性和意识所控制。
培根把身体作为纯粹的形象,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不仅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社会问题,而且记录了自身的感情状态,展现出了巨大的能量和人性的黑暗。
西方传统绘画的空间表达是在透视法则的规范下,画家借助再现对象的基本客观形态表达真实,而培根绘画中的空间处理与西方传统绘画空间表达最大的差异便是突破了定点透视法则的限制,利用想象和感觉传达空间和内心的真实。
培根采用的多维视觉空间,也可以被称为感觉的空间。
培根通过制造肌理和质感的对比,形成画面的空间层次,而且培根的空间表现不同于现当代艺术平面化的空间表现形式,独具一格。
一、培根的绘画方式尼采在身体艺术论当中用艺术生理学体现艺术的身体性,尼采的身体观是指一切以身体为起点,最终回归身体。
而弗朗西斯·培根自述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非表现主义者,实际上培根使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解构身体的结构方式,扭曲了客观物象的外在,但在扭曲的图像之下是培根自身内心的追问,也是关于绘画本质的探讨。
培根的绘画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痛苦的身体、纯粹的形象、感觉的力量。
痛苦的身体,这种痛苦是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身体,呈现痉挛的状态,极力表现扭曲、痛苦、挣扎的叫喊形象;纯粹的形象,形象是身体,培根通过破坏或抹去脸部组织,呈现出一种带有人与动物共同特点的纯人物形象,平涂的色彩与形象之间建立了一种强烈的联系,使形象更为纯粹;感觉的力量,在身体给予和接受感觉的交流过程中,达到感觉与被感觉的汇合点,才获得感觉的力量,使培根获得直接传达的能力,而非直接叙事。
《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教学设计教材: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多视角的方法,表达出物象的多个角度,对物象有整体的认识,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线条从多角度创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绘画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观察后,能够对物象的结构、方位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一个物品的平面、正视、侧视图中所画的各个部分,能从空间上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用手绘线条描绘出来。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材。
学生:铅笔、纸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通过小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导学生如何认识一个物体,如何介绍一个物体,从而导出物象多视角的表达。
二、讲授新课1.教师介绍什么是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物象的多视角表达是指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以平面图像的形式表达出物体的空间形态,如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
学生阅读课件中的图片,教师教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多视角图的表达方法:三视图(正面、侧面、顶面)、四视图、多视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的优点。
2.教师介绍物象多视角表达的应用。
3.教师通过图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象多视角的表达方法。
①平面表达法:主要表现物体的结构与方位。
②立体表达法: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如产品立体效果图、室内设计效果图。
三、教师示范:教师在实物投影上画同一房间的不同角度。
四、课堂作业:自己选择(或设计)一个物体,用手绘线条分别从三个角度画一物品,不上色。
绘画所使用的笔可以自己选择。
五、展示评价:小组先选出最好的作业,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作业,并说说作业的创意。
六、教学拓展:有生命的多视角表达——形象设计,设计师通过画出多个设定角色的角度、动作来表达该角色的立体形态。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学情分析在教材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空间关系等知识。
浅谈风格学的发展以及对绘画中五对概念的思考风格学是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艺术作品中的风格特征及其演变和发展。
风格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形式主义到后来的结构主义,再到现代的视觉文化研究,风格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
在早期的风格学中,主要关注的是作品的外观和形式特征。
印象派画家们以捕捉瞬间光影的效果为特点,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强调了对自然的感受和直觉。
而立体主义则追求几何形状和立体空间的表现,画面中的线条和平面间的关系成为了其独特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的发展,风格学开始转向对作品内在结构和符号意义的研究。
结构主义强调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所蕴含的意义。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中,作品的组织方式和构图结构体现了他对多个视角的同时表达和对物象的解构和再构。
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通过变形和错位的形象表达了潜意识的思维和情感状态。
近年来,随着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风格学开始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
它探讨了作品的生成背景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波普艺术强调消费文化和大众媒体对作品的影响,对商品和商标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和解构,强调了作品与当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在绘画中,有五个基本对概念,分别是形象与抽象、写实与非写实、具象与非具象、传统与现代、个性与风格。
这五对概念在绘画中充满了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
形象与抽象是绘画中的两个基本方向。
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表达和再现,强调对物象的真实和具体描绘。
而抽象则是对事物的简化和提炼,去除物象的细节和外在特征,强调对形式和结构的表达。
写实与非写实是绘画中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写实强调对物象外貌和细节的准确描绘,将绘画视为一种客观再现的工具。
而非写实则追求对主观感受和想象的表达,通过图像的变形和夸张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具象与非具象是绘画中的两种表现形式。
具象绘画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和再现,画面中能够辨认出具体事物和形象。
分析古代小说作品中的意象在古代小说作品中,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主题、情感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物、物象、场景等元素的描绘和运用,创造出丰富的图景和意境,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世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本文将分析古代小说作品中的意象,并探讨其作用和艺术价值。
一、人物意象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经常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情感状态或道德品质。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通过对其身世、性格和遭遇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水浒传》中,李逵、武松等英雄形象则象征着勇猛、正义和义薄云天的品质。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性格刻画,人物意象更好地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性和道德的深度思考。
二、物象意象物象意象是古代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对具体物体、器物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思考。
物象意象常常搭配着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影像,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启发。
例如,在《西游记》中,宝塔、金箍棒、水帘洞等物象意象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力量和福报;在《聊斋志异》中,蛇精、狐仙等妖魔形象则代表着欲望、诱惑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这些物象意象的设置,古代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幻世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三、场景意象场景意象在古代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对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描写,创造出特定的情绪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在古代小说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对山水、宫殿、园林等场景的精细描绘。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和荣府、《金瓶梅》中的潘家和西门庆府等场景,通过物质环境和空间布局的描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戏剧性。
同时,场景意象也有时与情感、思想、命运等主题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或虚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四、象征意象除了具体的人物、物象和场景意象,古代小说中还常常运用抽象的象征意象,用以隐喻或象征特定的思想、价值观或文化观念。
物象与象征的解读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物象和象征的存在。
物象是指我们能够通过感官观察到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而象征则是指一种代表或象征着其他东西的符号或意象。
物象与象征在人类文化、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物象与象征的关系,并对它们的解读进行分析。
物象的定义与特性物象是指能够通过我们的感官(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进行观察和感知的有形实体。
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与我们进行互动。
物象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可察觉性:物象可以被我们的感官观察到,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器官对其进行感知。
2.实体性:物象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它们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
3.直接性:物象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来获取关于物象的信息。
4.独立性:物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可以独立存在,并且与我们进行互动。
象征的定义与特性象征是指一种代表或象征着其他东西的符号、意象或象征性行为。
它通过一种具体的形式来表示或传达一个更加抽象或深层次的含义或概念。
象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代表性:象征通常被用来代表或象征着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或价值观。
2.多义性:象征通常具有多种解读或理解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个象征产生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3.隐含性:象征通常呈现在一种具体的形式之后,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符号、语言、文化背景等来进行解读和理解。
4.文化依赖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会对象征产生影响,而不同的文化有时也会赋予不同的象征含义。
物象与象征的关系物象和象征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具体来说,物象可以成为一种象征,而象征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进行表达和传达。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物象和象征的关系进行解读。
1. 物象成为象征物象可以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成为一种象征,代表或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概念、意义或价值观。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绘线条物象立体的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手绘线条物象立体的表达方法,并尝试画一件物品。
2.搜集生活中物象立体应用例子,分析物象立体的表达特点和视觉效果。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对物象立体的观察、概括与表现方法。
3.通过欣赏生活中物象立体应用图例,感悟物象立体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用物象立体表达方法记录物体特征和传达信息的愿望。
养成分析事物、表达独到见解的自信心以及对物象整体观察、细致刻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物象立体及其表达方法的认知。
教学难点:用线条表达物象的立体感。
三、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实践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实物照片、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向学生展示一幅校园平面图以及一个校园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样是表现我们校园的作品,绘画作品与实际模型有哪些不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并板书《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二)讲授新课1.教师展示几个手绘立体基本形体图例,并现场示范用线条画出立体图像,提示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添画将这些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物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把刚才的手绘立体基本形体添加几笔,变成生活中物体的立体图像,使学生初步学习了解如何运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立体。
2.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出现的绘画、设计中表达立体感、体积感的视觉效果图。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分析教材中手绘立体图像,分小组讨论:——这些图例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有哪些不同?在表达立体物象时都能用哪些不同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讨论,并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答案,教师总结:分别有①运用透视规律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②利用遮挡关系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③根据自主意识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任选一种表达立体物象的方法学习画立方体,然后把立方体变成城市高楼大厦(也可以变成其他立体图像)。
抽象艺术的名词解释抽象艺术是一种流派,它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形式和色彩的自由表达,追求超越具象形象的表现。
相对于写实主义所追求的真实描绘,抽象艺术以创造独特的视觉体验为目标。
它通过一系列抽象手法和符号语言,传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思想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理解抽象艺术,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其起源、发展和特点来进一步解释这个词语。
起源抽象艺术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特别是在俄罗斯和德国。
在当时,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了挑战,艺术家开始追求新的创作方式,试图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
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以及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等人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奠基人。
他们以几何形状、色彩和线条为表现手法,摆脱了物象具体的描绘,而是创造出一种不受限制的艺术形式。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发展。
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抽象艺术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艺术现象。
20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构成主义运动,在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抽象表现主义强调狂野的表现力,以意象和表情来表达肢体、音乐和自然界的力量。
而构成主义则追求组织化的构图,几何形状和简化的线条成为主要视觉元素。
特点抽象艺术具有一些核心特点,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风格和视觉效果。
首先,抽象艺术强调形式的自由性和色彩的纯粹性。
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形状和色彩,传达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情感和思绪。
其次,抽象艺术剥离了物象的具体描绘,使观者不再受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而可以通过自由联想,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
此外,抽象艺术注重艺术语言的表达,通过多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和呈现,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平衡和和谐。
影响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对后世的艺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抽象艺术不仅赋予艺术家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也给予观者更多独立思考和感受的机会。
它鼓励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艺术作品,帮助人们开拓思维、拓展视野。
此外,抽象艺术也对其他创意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设计、建筑和时装等。
物象空间的表达物象空间是指我们所处的物理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概念在艺术、设计、心理学、建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表达物象空间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它们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一、空间元素的表达物象空间中的元素包括物体、人、建筑、道路等等。
在绘画、摄影和影像等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图、透视和颜色等元素来表达物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立体化效果图来展示建筑物的外观、内部构造和功能布局。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来描绘人类视觉处理空间信息和导航的情况。
二、空间关系的表达物象空间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以是顺序、距离、方向、隔阂、接触等等。
在艺术表达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变化来表达元素之间的层次感。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我们可以通过路径的规划来引导人们到达不同的区域。
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和野外研究等观察手段来探讨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物象空间。
三、空间氛围的表达物象空间中的氛围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它们可以是光线、气味、声音、温度等等。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彩、光线、音乐等元素来表达空间的氛围与情感。
在设计装置中,我们可以透过空间环境营造来传达某种理念或体验。
在身处真实环境中,我们可以透过呼吸、感受、听觉等感官来体验和感知空间氛围。
四、空间意义的表达物象空间的意义可以是个体的或文化的。
它们可以指定地点的象征性意义、经验性意义等等。
在绘画、摄影和影像作品中,我们可以透过符号、象征和想象等形式来表达空间的意义。
在人类学、考古学和建筑历史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意义和象征意义。
总而言之,物象空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物象空间的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阐述和传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全方位,多角度生宣--镜头设计与命题创作SKD-1的作业心得:镜头画面设计在我这样一个小白眼中一直是谜一般的存在,人物角色,动作表情,机位角度,光线氛围,转换镜头,画面切换等等一系列操作,通过几组不同画面,连贯成一个动态视觉表达。
这一期的课程也是我最期待与兴奋的所在。
④作品展示:绘画思考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金老师经常示范如何对同一个对象进行不同视角的表现。
金老师这种多角度表现物象能力之强大,深深震撼了我,让我认识到平常观察的单一与局限,只是被动接受物象,没有主动地调动各种可能性来有效观察和研究,画的东西只能平铺直叙,缺少真实性和生动性。
所以在这次作业过程中,选择的角色形象相对简单,就是常见的猫和老鼠,主要练习运用多方位的角度,把分散的视觉印象整合起来,让简单的舞台转起来,完成叙事表达。
绘画流程:资料参考角色动态作业过程中,BIUBIU老师的悉心指导,帮我指出了画面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也认识到任何一个地方考虑不全面,画面就会出问题。
老师批改:第一格的门透视有点不对。
修改后学习心得:金老师在这一期更加注重对同一对象进行正,侧,背,底面进行全方位的机位观察与形象描绘,通过跟随大师的学习,领略到如何使本来一张张散落在脑海中,记忆库中的资料一步步得以整合,只有使对象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多元化,才能有效建立起角色的表演。
而资料的学习积累也需要进一步收集与补充原有信息各方面的不足,在寻找过程中完成3D 建模,在脑海中有了3D的完整形象,才可以踏实地进行创作,选择最生动有限的角度与形象来契合情节与画面。
还想提高的地方:整个课程下来,最大的收获是渐渐学会了更为全面的观察方式,从一个点看出去的同时,尽量脑补对象不同角度的造型。
学习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由于平时缺乏训练,不敢选择有过多细节的角色表达。
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多挑战复杂的人物角色与场景。
对于形体全方位的把握,在表现时如何有效落实到画面,需要继续多学习与实践,多与老师与高手交流。
诗歌的视觉表达:现代诗歌的图像意象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通过抽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现代诗歌在视觉表达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中的图像意象,以及它在传达情感和思想方面的作用。
一、触动灵感的图像现代诗歌通过图像意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感官体验。
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隐喻和象征来创造视觉冲击力,使读者能够在诗歌中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比如,一位诗人运用如画的描写手法,描述自然景观中的细节,如“阳光洒在湖面上,如同镶嵌的宝石”或“红色的花朵在晚风中摇曳”,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图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图像意象的多重解读现代诗歌中的图像意象通常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同一个图像意象可能会触发不同读者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这种开放性的特征使得现代诗歌成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
读者可以通过与诗歌互动,探索图像背后的意义,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去解读。
三、图像意象的象征力图像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诗人通过借用物象的形式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思想。
这些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景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通过象征意义的运用,诗人可以在短短几句诗中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一只破裂的钟可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一片飘落的枫叶可以象征着离别和衰老。
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可以深深触动读者的感情。
四、图像意象的视觉美感现代诗歌中的图像意象在视觉上常常具有美感。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意象的选取,创造出独特而悦目的图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图像意象的视觉美感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物体形象上,也可以表达出诗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美感可以在读者心中唤起共鸣,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诗歌的视觉表达是现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通过图像意象的运用,诗人可以创造出生动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思。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主要方法一、引言物象是指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体或事物,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多视角来表达物象,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物象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以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主要方法,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方法一:视觉角度视觉角度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物象的外观、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视觉角度来表达物象。
例如,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视角来描绘物象,使观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
在摄影中,摄影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和光线条件来呈现物象的特点。
三、方法二:听觉角度听觉角度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物象的方法。
物象在运动或发生变化时,会发出特定的声音,通过捕捉和分析这些声音,可以了解物象的特点和状态。
例如,在动物学研究中,通过记录动物的叫声可以研究其行为习性和交流方式。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可以利用不同的乐器和音调来表达不同的物象。
四、方法三:触觉角度触觉角度是通过触摸物象来表达的方法。
触摸物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物象。
例如,在纺织品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的材料和纹理来设计不同的服装款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触感。
在工程领域,通过触摸物体表面的温度可以了解其是否发生了故障或异常。
五、方法四:味觉角度味觉角度是通过味觉来表达物象的方法。
不同的物象具有不同的味道,通过品尝物象的味道,可以了解物象的成分和特点。
例如,在烹饪中,厨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食材和调料来创造出各种美味的菜肴,通过品尝这些菜肴,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味道体验。
在食品工业中,通过对食品的味道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六、方法五:思维角度思维角度是通过思考和想象来表达物象的方法。
物象不仅仅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外在特征,还包括其内在的意义和符号。
通过思考和想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表达物象。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以通过描述人物的思维和情感来表达物象的内涵和意义。
抽象造型形式有多维抽象造型一词的“抽象”原指“提炼”、“去除”,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造型”是指创造物体形象,抽象造型是通过抛开了物象的结构和特征,借助形象不明确的点、线、面表现形式,来预示某种哲学思想。
造型,可以分为具象的造型与抽象的造型。
具象造型是为了客观的再现,而抽象表现往往脱离实际对象,依靠心理,画面由点、线、面、肌理、色彩、空间等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努力寻找隐藏在物象背后的色彩、形体、结构的本质。
它摆脱了再现绘画对现实物体结构、透视空间、色彩的表现方法,而是直接引导观众的视觉经验进而达到审美情感的共鸣。
抽象的思维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意而为和下意识的涂鸦、多重意义的或同步进行的。
有来自个人体验的,充满想象力的,诸如格式塔心理学意义的,也有来自文化上的或者个人特殊背景记忆的。
画者可以选择以简单或者复杂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对象则可以是来自现实世界的物象,也可以是变形的、无任何可辨的形态。
“多维”,即“多视角”、“多维度”、“多方面”。
多维感观是人对艺术的多界面的感官体验。
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感受度包括对艺术品的欣赏都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从音乐开始,我们的听觉获取到音波的振动,一维波的变化,感受到大脑神经反馈的信息;画作、雕塑、图片,通过线条和色块的视觉变化,感受到二维信息各种组合和突破带来的大脑反应;现今的影片、视频,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带来了更广阔的信息量。
从一维到三维,从远古到现今,我们感受到更精确的像素更丰富的反馈和更多的信息处理,但同时又阻碍和降低了大脑处理特别是大脑想象力的延伸度。
因此,即便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快速、数字化、流量话化的世界,大多数的我们仍然对需要大脑延伸度变化的音乐和油画痴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