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金》中鲁迅女性观嬗变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十分悲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
以下将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命运进行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命运常常受到封建礼教和男权思想的束缚。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妹妹龙树就是一个无辜受害者。
在小说中,龙树的丈夫阿Zhen找门当户对的媳妇,而把龙树抛在了一边。
龙树初出嫁时,家族中人对她的态度也很冷漠。
在其他小说中,如《孔乙己》中的老婆子、《糊涂县令》中的常娥等,她们的婚姻状况都受到了封建礼教和社会风俗的限制,她们要么被迫嫁给不喜欢的人,要么被抛弃,要么过着单身的寡妇生活。
这些命运使得她们在家庭、婚姻中无法得到幸福和满足。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命运常常受到社会底层地位的影响。
在《药》中,女主角的命运就与她的贫穷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她是一个患有胸水病的女工,因为没有钱去看病,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她之死与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其他小说中,鲁迅还通过对低下阶层女性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社会底层女性的同情。
这些女性在社会地位低下的往往还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社会歧视。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命运还受到父权社会和家庭暴力的影响。
在《鲁迅年谱》中,他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徐志摩的遭遇:“在欧洲受到不是丈夫的迫害。
”这个描述表明了他妻子在婚姻中遭受了家庭暴力。
在鲁迅的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家庭暴力的情节。
在《故乡》中,母亲因为唠叨而被父亲打,而在《祝福》中,女主角小田被自己的父亲强迫嫁给自己讨厌的男人。
这些情节展示了当时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和压迫。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命运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男权思想、社会底层地位、父权社会和家庭暴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
鲁迅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旨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并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
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
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
尊老子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
对“威福、子女、玉帛”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
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鲁迅作品赏析——《阿金》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笔锋犀利且怀有强烈爱国情感的人。
他的散文《阿金》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特性。
作品中的阿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极其平凡的女性——“她是一个女仆,上海叫娘姨,外国人叫阿妈”。
但她极为平庸的一段生活经历却给鲁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近几时我最讨厌阿金”。
那么,阿金做了哪些事、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以致于令鲁迅“最讨厌”呢下面我将对此进行简单分析:首先,她不自爱,缺乏羞耻心。
她“颇有几个姘头”,当别人指责她“偷汉”时,她能毫无愧色的反驳“我可有人要呀!”;在会姘头时被鲁迅看到,仍能“似乎毫不受什么影响,因为她仍然嘻嘻哈哈”,足以看出她脸皮的厚度让人瞠目。
其次,她没有追求,不求上进。
她认为“弗轧姘头,到上海来做啥呢”,好似除了找姘头,人生就无任何奔头。
她的不求上进、信仰缺失可见一斑!再次,她大嗓门、毛躁、粗心、没有公德心。
——“她大约是不喜欢走楼梯的,竹竿、木板,还有别的什么,常常从阳台上直接摔下来”,她自私,决不体谅他人。
接着,她欺软怕硬,不长记性。
“洋人……用脚……乱踢”,她才结束例行的吵嚷会议,对鲁迅和其他邻里的不满情绪却置之不理。
大概是他们没有像那洋人一样采取暴力的手段,强硬的制止她们的吵嚷行为吧。
但是“这踢得效力,大约保存了五六夜”,“此后是照常的嚷嚷,而且扰动又廓张了开去……”,不仅屡禁不止,还变本加厉,由此看出阿金那低劣的人格。
然后,阿金“无情,也没有魄力”。
因为她的逞勇斗胜,致使她的姘头受到波及,被人追打。
在姘头向她奔来寻求庇护时,她毅然决然地“赶紧把后门关上了”,把姘头逼上了绝路,足以见她的心狠。
最后,阿金破坏力惊人。
鲁迅在文中提到“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这些女人在当时都有极高的地位,且美艳绝伦,才能够扰乱国邦,但如此平凡的阿金就“足够闹出大大的乱子来”,可见阿金的破坏力是无法比拟的。
在文中,鲁迅也提到了一些同处社会底层的人们。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还让读者深刻反思生活中的伦理和文化问题。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虽然较少,但是却
多才多艺,塑造了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由意志的形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变,女性面临了来自传统习俗和文化制约的种种压力和考验,她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情人小D姐的命运也颇为凄惨。
小D姐是一名卖豆腐的女子,勤劳善良,并且对阿Q有着真挚的感情。
然而,她却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被逼远
嫁他乡,最终落得与丈夫离婚,堕落为牢犯的下场。
小D姐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
双重标准,以及文化和文明的缺失引发的人性堕落和社会破坏。
在《药》中,女主角云莲是一位勇敢的抗权斗士,在敌人的严刑拷问下,她不屈不挠,即便失去了生命,也始终保持慷慨的革命信念和拼搏的斗志。
云莲的命运展现了女性的坚
韧和毅力,以及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姿多彩,她们或受到压迫和剥削,或拥有自由和
尊严,但是无论她们的命运如何,都在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人类的前进贡
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关于《阿金》中鲁迅女性观嬗变的探讨张海英1甄心恒2鲁迅在创作《阿金》这部小说时多以自身对女性观的认识来塑造阿金的形象,最初的阿金身上具有传统妇女陋习,后又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最终鲁迅将阿金的行为推及至女性思想观念上,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及先进观念的鲁迅先生在面对女性问题时十分严谨。
1 阿金的变与不变1.1 阿金的粗俗形象从鲁迅先生以往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塑造来看,《阿金》中的女主角带给人们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当出身于农村的阿金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便带给人们一种农村妇女泼辣、粗俗之感,阿金经常将晒台上的东西从上面摔下去,然后纠集一些人吵吵闹闹,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个情景不禁让我们想到怪叫的杨二嫂、用筷子指丈夫的七斤嫂。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农村女性喜爱搬动是非、传播流言的行为深有感触,且厌恶至极。
少年时期的鲁迅曾被衍太太重伤与诬陷,自此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他也曾细心观察过搬弄是非的阿长,认为她最喜欢向人们切切察察说别人的事,还喜欢在空中竖起食指来回摇动,然后点着自己或是他人的鼻尖说话。
鲁迅还曾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老女人和阿金之间的拌嘴事件,由此刻画阿金的粗俗、泼妇形象。
在拌嘴过程中阿金不仅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还因为占据上风而感到十分光荣,这种满足感与爱姑拆夫家灶台,反抗婚姻,在大人面前告状等行为一样,并非是自觉追求人权,而是在面子的驱使下去赌气行事。
由此可见,鲁迅的心中被妇女之间拌嘴行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且鲁迅本身便时常观察中国儿女行为,并将这些注入到脑海深处,通过刻画阿金这一女性人物体现出来。
也正是此时,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女性观在此有所变化,鲁迅先生所塑造出的阿金形象是一名具有传统农村女性的陋习,却又摆脱道德伦理束缚,被上海新型女性开放思想所熏染的女性观念。
面对阿金这一形象,鲁迅毫不吝啬的在稳重流露出嘲讽、厌恶、无奈等复杂情绪,促使他长期以来主张、思想、信念在此有所动摇,从而重新对女性观加以深思。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常常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这些女性人物,或多或少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变革。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妻子王秀莲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她靠卖掉自己的头发来换一块煤球,以维持家庭的生计,而她的丈夫则在病态和疯狂中颓废。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文化落后,女性无权无势、无保障的社会现实。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凄惨。
阿Q的表妹小福子,因为父亲欠了钱而被卖到他人家里为妻,丈夫对她残忍对待,小福子最终在孩子死后自杀。
她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中女性被漠视的现实,她们的命运往往是被安排、被贩卖、被奴役。
在《药》中,女主角药是一个知识分子,独立、坚强并且有野心。
她和男友红梅签下“恋爱契约”,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文化资本,她选择了花心思去闯荡人生,最终却被社会淘汰、自暴自弃。
此次,女性人物展现了压抑的性别角色和自由追求的矛盾之处,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特殊时代背景。
在《春蚕》中,小姑娘自卑、愤怒并逃避与自己的世界。
尽管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家庭问题,但她最终还是认为,女人不能独立成家,而要被一个男人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意识和女性无权无势、被动的处境。
总的来说,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不美好,她们往往遭受着种种不幸和磨难。
但她们也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懂得为自己争取权益,敢于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而奋斗,这种精神更是支撑了她们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念。
鲁迅的女性形象,不仅说明了当时女性的处境,更反映了社会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整个性别和文化体制的问题。
她们的命运令读者悲愤交加,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反映出历史的阴暗和残酷。
关于《阿金》中鲁迅女性观嬗变的探讨
作者:张海英甄心恒
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3期
鲁迅在创作《阿金》这部小说时多以自身对女性观的认识来塑造阿金的形象,最初的阿金身上具有传统妇女陋习,后又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最终鲁迅将阿金的行为推及至女性思想观念上,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及先进观念的鲁迅先生在面对女性问题时十分严谨。
1.1 阿金的粗俗形象
从鲁迅先生以往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塑造来看,《阿金》中的女主角带给人们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当出身于农村的阿金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便带给人们一种农村妇女泼辣、粗俗之感,阿金经常将晒台上的东西从上面摔下去,然后纠集一些人吵吵闹闹,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个情景不禁让我们想到怪叫的杨二嫂、用筷子指丈夫的七斤嫂。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农村女性喜爱搬动是非、传播流言的行为深有感触,且厌恶至极。
少年时期的鲁迅曾被衍太太重伤与诬陷,自此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他也曾细心观察过搬弄是非的阿长,认为她最喜欢向人们切切察察说别人的事,还喜欢在空中竖起食指来回摇动,然后点着自己或是他人的鼻尖说话。
鲁迅还曾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老女人和阿金之间的拌嘴事件,由此刻画阿金的粗俗、泼妇形象。
在拌嘴过程中阿金不仅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还因为占据上风而感到十分光荣,这种满足感与爱姑拆夫家灶台,反抗婚姻,在大人面前告状等行为一样,并非是自觉追求人权,而是在面子的驱使下去赌气行事。
由此可见,鲁迅的心中被妇女之间拌嘴行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且鲁迅本身便时常觀察中国儿女行为,并将这些注入到脑海深处,通过刻画阿金这一女性人物体现出来。
也正是此时,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女性观在此有所变化,鲁迅先生所塑造出的阿金形象是一名具有传统农村女性的陋习,却又摆脱道德伦理束缚,被上海新型女性开放思想所熏染的女性观念。
面对阿金这一形象,鲁迅毫不吝啬的在稳重流露出嘲讽、厌恶、无奈等复杂情绪,促使他长期以来主张、思想、信念在此有所动摇,从而重新对女性观加以深思。
1.2 阿金的精神变化
走出农村前往上海的谋生的阿金此时身上发生一些改变,她依靠会说外语、头脑灵活,在洋人家庭做保姆来维持生计,物质方面与被穷困潦倒的祥林嫂和杨二嫂辛苦恣睢的行径有所不同。
作者鲁迅认为解放妇女思想的关键部分在于经济是否能够独立,获得充足物质安全感的阿金在精神上也得到了自由与解放。
一般来说,中国女性很难在传统思想下获得独立人格,她们基本上附庸与男性,未出嫁时从父,出嫁后从夫,自己的命运被动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夫权、族权、神权与政权纷纷合力打压女性,将她们置于最底层社会位置,即便有些抗衡这种情况的女性出现,也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
虽然阿金受制于保姆身份下的雇佣制度,但雇佣双方主体
是平等的,并没有出现佣隶情况,阿金仍然具备自由的人身权利,甚至与邻居洋人可以分庭抗礼。
这样的阿金显然已经逃脱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女性可以自由自在的与朋友交往,和一群男男女女在一起嘻嘻哈哈。
小说中的阿金最让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她可以自由选择另一半生活,似乎她并不只是一个伴侣,她可以占据恋爱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当时社会中,每一名传统女性身上都被套着贞洁观的枷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子,虽然五四启蒙思想已经让部分知识女性勇敢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然无法摆脱处于爱情阴影下的灭亡结局。
单从女性的生存观看,阿金的行为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她是一名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结合体。
也正是阿金这一形象促使鲁迅先生意识到女性并非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不受到权利规约时,女性也能够激发出人的劣性一面,对他人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鲁迅先生在文章末尾处长篇大论起女性观。
2.1 西方文化熏陶
上海是改变了阿金的地方,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时,其社会文明已经发展的极为迅速,这个大都市是当时中国最为西方化的区域,它被西方文化熏陶的程度极为深刻,且将其推动至全国。
在这个半殖民城市中,现代性发展的长海有一些揠苗助长的趋势,几百年来所积累的西方文化现代发展成果迅速在上海蔓延生根,在为上海带来种种优势的同时更产生了一些病因。
这种传统型的中国观念已经在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农耕文明中植根生芽,人们已经潜意识中形成封建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格局,但随着旧文明被生产方式变革所形成的城市化现象,男女处境与角色逐渐发生改变。
上海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下,妇女们具备了更多的自立机会,且一部分女性已经拥有基本实现独立的保障,显然她们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生活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并与传统女性的思想观念有所迥异,这种变化对于都市男性来说十分诧异。
2.2 开放的都市环境
在农村长大的阿金本身便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与道德伦理的影响,但在上海的崭新环境下,原本制约阿金的道德观念也开始逐渐消失。
农村时的阿金已经在上海的先进文明思想下解放了自身的欲望,且阿金是一个擅长利用自身精明头脑来武装自己的姑娘。
大城市生活的明显特征就是所有人即便见了面,却也了解不深,如若阿金在农村时的举动与现在无异,那么可想而知她的下场,但在大都市环境下,私密、独立的居室带给阿金周旋姘头与深夜私会男性的行为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密、可靠的环境。
同时,阿金还在自由、开放的都市环境下利用空间言论来传播容易引人误导的言语,以此正名自己的放荡行为,并拉拢更多人与她一般堕落生活。
阿金在面对姘头危难之际选择见死不救的行为与上海市民欺软怕硬的这种为人处世态度却相一致,阿金在摆脱传统思想文化与伦理道德后,不仅依赖上这种享乐主义观念,更从骨子散发出浓厚的封建恶习,从此陷入道德虚无、道德混乱的地步。
当鲁迅先生亲眼目睹了阿金的变化后,向来具有女性意识的鲁迅将其推到女性观上,清醒的鲁迅先生虽然不认为贤妻良母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却明白谁也不希望出现愚母恶妻,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对女性的美好品质和自然本能十分重视,无论是无意识还是自觉的,阿金的这种改变在争取社会地位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
端,那便是妇女解放之路的歧途。
由此可见,向来同情女性的鲁迅先生忽视了女性在掌握主动权后的力量,这种过于偏袒的女性观念导致鲁迅的女性思想中出现了盲点。
鲁迅在创作《阿金》之前就已经陷入了与都市中丑陋现象斗争的局面,其中西崽、小报的唯利是图、流氓的吃白相饭、摩登女郎等等,皆让鲁迅感到焦灼和疲惫。
在鲁迅1934年创作作品《阿金》的前后时间内,他所居住的环境过于逼仄、喧嚣,在加上政治环境也十分恶劣,从而束缚了鲁迅的自由,让他没有地方可以发表文章,或是发表出去的文章遭遇删减,从而出现经济紧张情况。
如此一来,启蒙者便显得较为无力和尴尬,這是当时年代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的束缚,也是挫消知识分子内在担当与勇气的主要原因。
一些研究学者在阅读鲁迅文章后认为,他身为一名知识精英,但却在日常生活方面和普通民众有所不同,因而过于苛责、挑剔阿金的第二个姨娘。
但实际上,民众和鲁迅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鄙视、疏离、隔膜、生活,而是在思想方面差距甚远,鲁迅在这种思想下可以跳脱世俗枷锁来批判阿金的行为。
自然而然,鲁迅也不会因为妇女喜爱听十八摸、聊八卦便厌恶她,因为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生活还是十分熟悉的。
从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恶刁妇女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没有阿金来得震撼人心。
在1934年创作《阿金》后,鲁迅先生认为阿金身上总是有种恶性因子不断向其他人扩散着,这种能够威胁启蒙的现象才是真正让鲁迅焦虑、担忧的地方,也因此重新让鲁迅先生审视了当代女性观。
此外,一些研究者认为,鲁迅先生质疑红颜祸水的批判观点,便是赞同红颜祸水这一观点,但这种逻辑相对来说并不成立。
因为女性处于无辜者、祸水的两端中间还有一个位置,那既不是无辜者,也不是祸水,而是人。
既是人,那么就难免会有人性的缺点与优点。
但在鲁迅讨论过程中由于言辞激烈,语气也过于犹疑,从而导致后来研究者认为他是男权思想。
鲁迅以往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以激进、善良、保守为主,但阿金的出现却改变了他的女性观,颠覆以往他对女性弱势地位的想法,重新思考女性在脱离男权社会中自身所承载的力量,从而推动鲁迅女性观发展逐渐成熟。
鲁迅在《阿金》的思考中女性观发生嬗变,虽然他依旧站在女性立场,但相比以往更加强化自身对女性的考察能力,更加重视女性自身的主观能力,并在后期作品中呈现出自身对女性观念的延伸思考。
综上所述,作品《阿金》中的女主角阿金在鲁迅的塑造下从一名泼辣、刁蛮的农村女性转变为大都市开放、精明的姑娘,但她身上仍然存在着封建恶习。
通过这一形象塑造我们可以看出,当阿金以农村女性身份进入大城市后所带来的变化让鲁迅不得不考虑会有更多的女孩选择与阿金一般生活,从而在文章结尾处感叹但愿中国女性标本不会是阿金这样的女孩。
(作者单位: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