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辩证施护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完整版)(一)辨证要点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本虚标实之证,标实表现为火热亢盛,本虚为肝肾阴亏为主,辨证主要是分清标本虚实。
标实为火热亢盛,但有实火与虚火之分。
实火为外感热毒与心肝积热合邪,热毒入营所致,多见于急性发作期或亚急性期发作阶段。
虚火为肝肾阴虚,阴虚火热所致,多见于缓解期。
本虚多涉及五脏,尤以肝肾心脾为常见。
辨证时需注意病位。
病以阴虚为本,但久病则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也需详辨。
(二)治疗要点益气养阴,调补肝肾是本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辅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慢性期多兼血瘀,佐以活血化瘀。
(三)辨证分型治疗1.热毒炽盛证:主症:起病急骤,壮热,面部红赤斑疹,关节肌肉疼痛,甚则烦躁口渴,神昏谵妄,或手足抽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本方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大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芍药和营泄热,牡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玄参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合而为清热凉血解毒之大剂。
加减:若热盛动风而见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玳瑁、钩藤等以清热熄风;若热毒内陷,神昏谵妄,可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肝肾阴虚证:主症:病程迁延,低热不退,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面部红斑,五心烦热,腰酸,关节酸痛,头发脱落,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方中熟地滋肾,山茱萸养肝,山药健脾,泽泻宣泄肾浊,牡丹皮清泻肝火,茯苓淡渗脾湿,开合相济,三阴并治。
更用知母,滋阴清热,黄柏清热坚阴。
加减:若兼见遗精、盗汗者,可加金樱子、龙骨、牡蛎。
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牛膝、益母草。
胁痛者加鳖甲、川楝子。
3.肝郁血瘀证:主症:面颊部暗红斑,或皮肤瘀斑,胁肋疼痛,腹胀,月经不调,舌质淡暗,脉弦。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可以靠中医来辅助治疗的,往往通过辨证施治。
一,血热妄行者可用羚羊角粉,生地,丹皮,白毛根,赤芍,丹参,车前子。
二,体内热毒者可用生地,玄参,金银花,板蓝根,半枝莲,栀子等。
三,风湿热痹性、可用苍术,白术,黄柏,茵陈,车前草,厚朴,当归,青蒿等。
四,阴虚内热性、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如面部红斑和口腔溃疡严重可加入芙蓉叶,莲心,碧玉散等药材,以上方剂可应用,但是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与本病有关的病因与诱因。
2.患者有无蝶形红斑等临床表现,相关脏器受损情况。
3.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者的心理状态。
二、护理措施1.急性活动期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保护脏器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避免阳光直射。
2.鼓励进食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宜软食,禁忌芹菜、无花果、蘑菇、烟熏食物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予以口腔护理,口腔黏膜有破损时及时处理,预防口腔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洗,忌用碱性肥皂,外出应采取遮阳措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裸露皮肤,忌日光浴,皮疹或红斑处避免涂用各种化妆品或护肤品,可遵医嘱涂软膏;如局部合并溃疡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做好局部清创换药处理;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如各种染烫剂、发胶等。
4.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体重,观察水肿的程度、尿色、尿液检查结果,监测血清电解质、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
观察有无皮肤破损、咳嗽、呕吐、便血、末梢循环的改变及精神异常。
5.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免疫抑制剂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雷公藤总苷不良反应较大,对性腺有毒性作用,也需注意肝损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氯喹应注意视网膜病变和心肌损害;用糖皮质激素时,注意有无感染、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6.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做好心理护理。
三、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饮食,如有肾功能不全,应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水钠摄入。
2.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不滥用外用药或化妆品,做好皮肤护理。
避免一切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日晒、寒冷、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及手术等。
3.坚持严格按医嘱治疗,不可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并教会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4.无中枢神经系统、肾脏或其他脏器严重损害,病情处于缓解期达半年以上者,一般能安全妊娠,并分娩出正常婴儿,但必须停免疫抑制剂半年以上方可妊娠;非缓解期的 SLE 患者应避孕,病情活动伴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禁妊娠,避免接受各种预防接种。
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摘要:目的:通过中医辨证施护方法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方法:对45例患者进行中医辩证施护。
结果: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辩证施护,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
结论:针对狼疮患者的具体症候采取辩证施护,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5-01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多因素(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突出表现是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均可受累,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属中医学红蝴蝶疮、温毒发斑、阴阳毒、痹症、五脏痹等范畴[1]。
我科室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45例,在中医辨证的原则指导下对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5例,年龄在16-73岁,女性39例,男性6例,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血瘀3例,脾肾气虚水湿瘀阻3例,脾肾气虚湿浊瘀阻7例,脾肾气虚湿热瘀阻9例;气阴两虚血瘀3例,气阴两虚水湿瘀阻2例,气阴两虚湿浊瘀阻7例,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0例。
2辩证施护在一般内科护理的基础上,各证型的护理要点如下:2.1脾肾气虚证。
症见全身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纳少腹胀,尿清便溏,或水肿明显。
2.1.1起居护理。
保持居室干燥,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避免耗气伤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甚至在盛夏时节也不可过于贪冷,注意调节环境温度不可过低。
尤当注意不可过于劳作,以免更伤正气。
2.1.2运动及行为护理。
日常生活中运动要适量,不可运动量过大,应注意保暖,不要运动后汗出当风,防止外邪侵袭。
忌用猛力、做长久憋气、汗出过多的动作,以免耗损元气。
根据自己的体能,可选用一些传统的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等,步行建身能够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振奋阳气。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有无皮肤黏膜损害、雷诺现象、关节肿痛、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呼吸困难及精神神经症状等。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预防并发症发生。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注意钙质的补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药物治疗护理: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所致的高血压增高、骨质疏松、低钾、低钙、血细胞减少、继发感染、精神异常、内分泌失调等。
4、心理护理:本病病程长且病情容易反复,患者易产生悲观心理,应多关心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避免加重病情的的各种诱因,如妊娠、感染、某些药物及手术等。
2、具有光敏感的患者,家居及外出时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应挂有色不易透光窗帘。
3、女性患者忌用碱性肥皂、化妆品及其他化学药品,育龄女性注意避孕。
4、应按时服药,不得自行减量或停药。
5、病情稳定期可适当工作、锻炼。
四、注意事项
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措施及要点
1.病情观察:
观察生命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注意关节肌肉疼痛的程度,观察皮肤、口腔黏膜的变化,肾衰,心衰或心律失常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2.一般护理:
病床应安置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肾功能不全病人,则应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心力衰竭、肾衰竭及水肿者,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忌食可增强光敏感的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等(含补骨脂素),烟熏食品和蘑菇等(含联胺基因)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病床应安排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给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肾功能不全时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心衰、肾衰、水肿者,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忌食芹菜、无花果等增强光敏感的含补骨脂素的食物、烟熏食品和蘑菇等含联胺基因的食物,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口腔黏膜损伤和疼痛。
3.皮肤黏膜护理:
户外活动时应避免日光照射,忌用碱性肥皂、化妆品或其他化学药品;定时用漱口液(真菌感染时选用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溃疡处用中药、冰硼散、锡类散等
涂敷或用药膜局部贴敷,促进溃疡愈合。
4.用药护理: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应定期测量血压,观察血糖、尿糖变化,做好皮肤、口腔黏膜护理,防止骨折,防止病情“反跳”;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服用抗疟药要定期检查眼底;免疫抑制剂服药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象、尿常规、肝、肾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护理发表时间:2011-08-18T15:57:38.2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姚会艳曹莎丽[导读] 光过敏者,避免晒太阳,避免长时间接触日光。
姚会艳曹莎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北保定 071000)【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3-081-02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一般护理 1.1避免诱发因素 1.1.1光过敏者,避免晒太阳,避免长时间接触日光。
1.1.2避免刺激性物质接触皮肤。
1.1.3避免服用可诱发本病的药物。
1.2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急性活动期护理的重点是保护脏器功能,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须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和预防并发症。
缓解期重在巩固疗效,应动静结合,逐步恢复锻炼。
1.3严密观察病情,保护脏器功能,做好以下护理 1.3.1一般观察及护理观察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及伴随症状;做好皮肤护理预防感染;观察关节疼痛的部位及性质,保护关节免受损伤。
1.3.2观察及维护肾功能观察尿量、尿色变化,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1.3.3观察及维护心肺功能观察心率、心律、心音变化,注意肢体末梢循环有无发冷、发绀,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1.3.4观察精神和意识状态。
1.4疾病缓解期应适当锻炼,循序渐进增强体质,促使早日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的能力。
2 辨证施护 2.1热毒炽盛 2.1.1症候壮热,面部蝶状红斑,关节酸痛,皮肤紫斑,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手足抽搐,大便秘结,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数。
2.1.2护理凉血护阴,清热解毒。
急性期病情较重者应绝对卧床,稳定期适当活动,坚持关节锻炼。
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鼓励病人多饮水。
观察皮肤损害的改善情况,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2阴虚内热 2.2.1症候持续低热、手足心烦热,皮疹红,自汗、盗汗,心烦无力,懒言,关节痛楚,足跟痛,腰酸,脱发,舌质红,镜面舌,脉洪数而软。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以不同程度的发热,皮肤暴露部位的水肿性红斑,关节疼痛,口咽部溃疡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心脏受累则出现心包炎、心肌炎或心内膜炎,甚至心功能衰竭等。
肾脏受累则出现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
消化系统受累则出现肝炎、胃肠溃疡出血等。
神经系统受累则出现癫痫、脑膜炎、脑血管意外等。
SLE以青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
急性型起病急骤,伴有严重中毒症状,且多脏器受累,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慢性型盘状损害,病变局限于皮肤,极少累及内脏,且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SLE属中医的“阴阳毒”、“红蝴蝶疮”、“马缨丹”、“心悸”、“内伤发热”、“痹证”、“水肿”、“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SLE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因为起居不慎,日光暴晒,感受邪毒,七情内伤,劳欲过度等,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毒热和瘀血内生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热毒炽盛,播灼营血,损伤血络,则见发热,舌咽溃痛,皮肤红斑,吐、呕、尿、便血。
热灼阴虚,血瘀络虚,外邪痹络,则关节疼痛。
阴虚气耗,邪毒痹心,则心悸气短,胸闷或痛,唇紫。
阴虚血瘀,则低热,红斑色黯。
肾阴亏损测头晕,脱发。
阴损及阳,脾肾阳虚,则下肢浮肿,腰脊酸软。
此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瘀毒内结测胁肋疼痛用办下块。
辩证分型1)热毒炽盛症状:高热,面部红斑或紫斑,血疱,或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关节和肌肉酸痛,烦躁口渴,或神昏谵语。
舌红或紫,苔薄黄,脉滑数。
本型见于急性或亚急性病例。
证候分析:热毒炽盛,则见高热;营血被播,里热炽盛,溢于肌肤,则为面部皮肤红斑。
血炽而瘀,则为紫斑;瘀毒为患,则为血疱;热伤血络,则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瘀络虚,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则关节肌肉酸痛;热盛伤津,则烦躁口渴;热入心营测神昏谵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热毒内炽,营血热盛之象,舌紫则为血热致瘀之象。
2)阴虚血瘀症状:低热起伏或伴烦热,皮肤紫斑,肌肉酸楚,关节隐痛,或呈游走性红肿热痛。
浅析中医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从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适宜技术等方面,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近几年的中医护理措施进行综合叙述。
以期梳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护理方法,指出中医护理本病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并简单的分析其中的欠缺与不足,为让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更精准的为SLE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学者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护理研究进展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症状为蝶形红斑、疲乏无力、发热、关节疼痛等[1]。
依照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古代祖国医学中“阴阳毒”“阴毒发斑”“日晒疮”“红蝴蝶疮”“马缨丹”等范畴。
1辨证施护《医宗金鉴》云:“阴阳毒无常也。
”可见,SLE临床表现错综相连,病程缠绵难复。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虚”、“毒”、“瘀”,本为阴血亏损,标为热毒瘀血[2]。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医家对于SLE的证候分型认识不同。
陈发喜[3]认为SLE可分为五型:热毒炽盛、脾肾阳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肝郁血瘀。
胡荫奇[4]认为SLE分为六型:气营两燔、阴虚内热、瘀热痹阻、气阴两虚、脾虚肝郁、脾肾阳虚。
呼永河[5]提出SLE分期论治的方法,早期以滋阴清热为主,中期以凉血通络为主,缓解期以滋补肝肾为主[6]。
1.2证候分型 1.2.1热毒炽盛证(多见于SLE急性活动期)面部蝶形红斑鲜艳,全身多处散在鲜红色皮疹,高热神昏,口干咽痛,抽搐,关节肌肉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护治原则:清热解毒,凉血清心。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1.2.2阴虚内热证证候(多见于轻中度活动期或稳定期) 面颊、口唇红斑隐隐,伴有不规则发热或持续低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苔薄,脉细数。
六字诀辩证施功处方——红斑狼疮六字诀辩证施功处方——红斑狼疮(2008-09-0101:34:06)转载▼标签:百症练功指南六字真言孙真六字诀问答六字诀养生红斑狼疮分类:六字诀辩证施功四十九、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是结缔组织疾病。
由于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全身,因此可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产生多个脏器疾病。
此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分局限性盘状和全身系统性两型。
前者以局部皮疹为主,一般不累及内脏,预后较好,后者除皮诊外,尚可累及心、肝、脾、肺、肾等器官,而以肾的病变为主,甚至无皮诊症状出现,病情严重,常可导致死亡。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遗传因素有关),脾肾两虚、肾精亏损、七情内伤、劳累过度而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五体失养,五脏六腑受损,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感受外邪,邪热蕴肺,皮,脉,肉,筋骨失去濡养等等所致一系列改变而发病。
也有因受累,受寒湿而后发病。
(一)盘状红斑狼疮主证:皮诊,以面部为主,呈盘状。
常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表面附有灰黄色粘着性鳞屑。
对日光过敏,日光曝晒可使病情加剧。
不少病人有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
如患病日久迁延不俞,会损害内脏,易致气虚瘀滞。
舌质淡润,苔腻,脉沉迟或沉弱。
施功处方:六字真言全练,第一种方法:按相生顺序练习,每次四遍,每天早晚各一次,白天有时间也要练习;第二种方法,若是第一种方法效果不显,发烧等症状较重,大量应用激素治疗容易产生阴虚内热等,可按泻法练习,六字真言先按顺序练一至两遍,然后先练呵字功(《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在五行归类属火,故此症属阴疮热证,毒热内盛,与系统类热盛型外部症状相似。
练呵字功,可泻心之邪火,除热毒,治疮痒。
),再练嘘字功(肝在五行归类属木,肝脏具有解毒功能,嘘字功能平肝解毒祛风等),再练呼字功(健脾除温,退烧),活血化瘀的练功方法。
如兼有心动过速症状,在呼气读呵字时适当的延长呼气时间,心率自然可减慢;如患有腰痛,查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或蛋白的可多练吹字功;若兼有四肢不利、指趾关节痛的,可配合练习回春养生功;若兼有呼吸急速,可重点练呬字功和吹字功;如兼有肝区疼痛的可重点练嘘字功;若兼有胃痛的可重点练呼字功;若兼有夜尿多的可重点练吹字功,配合练习揉按百会与丹田,若兼有脉管炎的可多练旋足等。
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辩证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50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中医护理加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加常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辩证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和皮肤粘膜损害为主要特征,易反复发作,患者病情重,容易并发严重的脏器损害,如肝、肾功能衰竭、心内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和多发性神经炎等[1]。
近几年来 SLE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 SLE起病隐匿,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治疗手段有限,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 SLE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特别是运用中医辩证施护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50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5例;年龄41~71岁,平均(61.9±3.2)岁;研究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2~70岁,平均(62.2±2.9)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生命质量评价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遵医嘱规律服用药物的情况下,保持患者清洁、舒适,防止皮肤受损,注意保暖。
每日用温水给患者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燥,必要时可给予皮肤保护药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等。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防感染。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辩证施护
【摘要】本文从sle的临床表现、中医分型、一般护理、辨游等方面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护理特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分型;辨证施护;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属中医“阴阳毒、发斑’’范畴,辨证可分为热毒蕴结型、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肾阳虚型等[1]。
近年来由于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成果,sle预后已有明显改善[2]。
自2006--2009年以来,我科对收治的59例sle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予以相应的中医辨证施护,取得较好疗效。
现就中医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9例中,男1 1例,女48例,年龄(22~39)岁,病史最长9年,最短1年,全部病例符合sle诊断标准(ara,1982年修订)。
中医辨证分型热毒蕴结型1 6例,肝肾阴虚型1 5例,心脾两虚型1 7例,脾肾阳虚型1 1例。
2护理
2.1基础护理病室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室内空气消毒可采用臭氧灭菌灯,醋蒸汽及中草药蒸熏法;发病期以休息为主,活动期绝对卧床休息;高热、昏迷患者,应注意安全,设置床栏.以免坠床跌仆而发生意外。
2.2情志护理本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且易反复,几乎均有不同
程度的皮肤损害,激素可引起患者体态容貌的改变,免疫抑制剂会引起不能生育以及部分功能丧失,多有较重的精神压力和悲观情绪,医护人员应了解病人的家庭、生活背景及病人的心理需要,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提问,帮助病人转变角色,松弛紧张情绪,鼓励其配合治疗及护理。
努力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乐观情绪,正确地对待疾病,建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知患者牛活应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适当休息,治疗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预防感染。
2.3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沽,如有感染,可用呋喃西林液漱口,局部涂锡类散;若霉菌感染者,用制霉菌素甘油外涂;有面部红斑者,应经常用30℃左右清水洗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阳光直射皮肤,禁止日光浴;高原地区的患者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日光较强的时间外出。
夏日外出穿长衣长裤,戴遮阳镜及遮阳帽,以防引起皮损扩展加重,需要时可加涂防日光药物如复方二氧化钛软膏、15%对氨安息酸软膏等。
寒冷、x线等过多暴露也能引起本病的加剧,也不可忽视。
禁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清洁皮肤,宜用偏酸或中性肥皂。
女患者勿用各类化妆品,以防刺激局部皮肤或过敏。
剪指甲勿过短,防止损伤指甲周围皮肤。
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口腔及会阴部的皮肤清洁。
学会进行皮肤护理,切忌挤压皮肤斑丘疹,预防皮损和感染。
2.4中医辨证施护
2.4.1热毒蕴结型: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高热或高热持续不退,
面部、肌肤红斑鲜艳,甚则溃疡出血,肌肉酸痛,多关节肿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咽干,溲赤,便干,甚则神昏谵语,抽搐,并可吐血、便血。
舌苔黄腻或光面舌,脉洪数或细数。
中药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
2.4.1.1宜进清淡偏凉性食物,可多饮新鲜豆浆,绿豆汤等清热解毒食物。
2.4.1.2绝对卧床休息,密切注意体温,脉象,血压的变化,高热不退时可给予头部冰敷,20%~35%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
高热昏迷甚则深昏谵语者注意保护,设置床栏,以免发生意外。
2.4.1.3有出血症状者,观察出血的色量,若合并有四肢湿冷,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说明有出血性休克,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关节红肿热痛者,可用活地龙数条,洗净加糖浸出液湿敷。
2.4.2.肝肾阴虚型: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不振,不耐烦劳,稍时活动则疲乏不堪,腰酸腿软,足跟痛,目色头晕耳鸣脱发,颧部潮红,面部烘热阵阵,红斑色暗或仅留色素沉着,关节隐隐作痛,时有低热盗汗,神疲,心烦少寐。
舌红,脉弦细或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
方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2.4.2.1宜进枸杞子、菊花、桑葚等,忌辛辣、温燥食物。
2.4.2.2注意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减轻疲劳感。
2.4.2.3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消炎止痛药物,应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如出现面部痤疮、满月脸等是肾上腺
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停约后可自行消失。
2.4.2.4低热不退者,可以温水浴降温;盗汗者应及时更衣,以免受凉。
2.4.2.5目涩眩晕耳鸣者,可常以枸杞子嚼碎吞服以清肝明目,经常服食一些具有补益肝肾作用的食物,如骨头汤、羊肾等。
2.4.3心脾两虚型临床表现主要为体赢肢倦,面色无华,胸痞气短,心悸失眠,时时自汗,大便溏薄。
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宜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加减。
2.4.
3.1便溏者,饮食宜以无渣、软食为主,忌生冷瓜果。
2.4.
3.2畏寒肢冷,关节冷痛者做好肢体保暖工作,可给予热水袋热敷。
2.4.
3.3心悸神疲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浮肿者,做好皮肤护理。
2.5出院指导交代病人出院后要仍然坚持按医嘱治疗,不可擅自改变药物的剂量或突然停药,避光、防劳累及感冒,定期到门诊复查。
3体会
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以上护理指导,59例患者中90%以上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延缓了病情进展,预防和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说明辨证施护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和临床表现的差异性,运用不同药方,同时强调辨证施护,做好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霞.实用中医护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54—356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版,2001:65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