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有哪些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382.53 KB
- 文档页数:6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要求一、浇筑时间一般应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一定时间后进行,具体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通常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42 天或 60 天。
对于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如 60 天以上。
这是为了让两侧先浇筑的混凝土充分收缩和沉降,减少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因收缩和沉降差异产生裂缝的风险。
二、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通常应比两侧先浇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
例如,两侧混凝土为 C30,则后浇带混凝土应为C35。
这是为了保证后浇带在结构中的连接作用更强,能更好地承受结构的内力。
原材料:应采用与两侧先浇筑混凝土相同品种、规格的原材料,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一致。
水泥应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符合要求的品牌;砂石应级配良好、含泥量等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施工条件确定,如减水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膨胀剂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三、施工准备清理: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松散混凝土、积水等清理干净,确保后浇带内无任何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物质。
可以采用高压水枪冲洗、人工清理等方法,保证后浇带底部、侧面清洁。
钢筋处理:检查后浇带内的钢筋是否有锈蚀、弯曲、移位等情况,如有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
钢筋锈蚀应进行除锈处理,弯曲的钢筋应调直,移位的钢筋应复位并采取加固措施。
确保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等符合设计要求。
模板安装:在后浇带两侧安装模板,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和施工荷载。
模板的拼接应严密,防止混凝土漏浆。
可以采用木模板、钢模板或塑料模板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类型。
四、浇筑过程浇筑方式: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式进行,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 500mm。
分层浇筑可以使混凝土充分密实,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和裂缝。
振捣时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 50~100mm,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良好。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混凝土基础的主要形式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等。
混凝土基础工程中,分项工程主要有钢筋、模板、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缝处理等。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贯通的后浇施工缝(后浇带),后浇带宽不宜小于800mm,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基础施工前应进行地基验槽。
混凝土结构基础施工应符合现行《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相关规定。
1.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要求(1)绑扎钢筋时,底部钢筋应绑扎牢固,采用HPB300钢筋时,端部弯钩应朝上,柱的锚固钢筋下端应用90°弯钩与基础钢筋绑扎牢固,按轴线位置校核后上端应固定牢靠。
(2)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3)钢筋的弯钩应朝上,不要倒向一边;但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应朝下。
(4)独立柱基础为双向钢筋时,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上面。
(5)现浇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一定要固定牢靠,位置准确,以免造成柱轴线偏移。
(6)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使用年限达到100年的地下结构和构件,其迎水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基础模板通常采用组合式钢模板、胶合板模板、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等。
(1)杯形基础的支模宜采用封底式杯口模板,施工时应将杯口模板压紧,在杯底应预留观测孔或振捣孔。
(2)锥形基础模板应随混凝土浇捣分段支设并固定牢靠,严禁斜面部分不支模,应用铁锹拍实。
(3)高杯口基础可采用安装杯口模板的方法施工,当混凝土浇捣接近杯口底时,再安装固定杯口模板。
(4)后浇带和施工缝侧面宜采用快易收口网、钢板网、铁丝网或小木板作为侧模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予拆除,将混凝土界面凿毛并清理干净。
(5)箱形基础后浇带模板应有固定牢靠的支撑措施,并独立支设。
施工缝后浇带施工方案施工缝和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工程部分,施工缝用于分割建筑结构,使其在发生变形时能够相对独立地运动,从而减小变形的影响。
后浇带则是指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之后,为了增加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而进行的加固施工。
一、施工缝方案:1.施工缝的位置确定:施工缝的位置通常要根据建筑结构所需的变形和内力分布来进行合理的确定。
在确定施工缝位置时需考虑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的要求,避免在受力集中的部位设置施工缝,一般在结构应力较小的区域设置。
2.施工缝的类型选择:常见的施工缝类型有板缝、柱缝和墙缝等。
板缝是指沿楼板或屋面对构件进行裂缝处理,柱缝是指将连续柱切分为若干段,墙缝则是指将连续墙体切分。
根据不同部位和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缝类型。
3. 施工缝的尺寸设计:施工缝的尺寸设计要考虑结构变形、受力和施工难度等因素。
施工缝的宽度一般为10-20mm,施工缝的深度一般为构件宽度或厚度的1/4-1/6、此外,还需考虑施工缝的标志和密封方式。
4.施工缝的施工方法: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包括钢筋预留、填充材料、防水层等。
二、后浇带施工方案:1.后浇带的位置确定:后浇带一般设置在结构的受力集中部位,如大跨度梁、柱节点等。
在确定后浇带位置时需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
2. 后浇带的尺寸设计:后浇带的尺寸设计要考虑结构的受力和加固要求。
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150-300mm,深度一般为构件高度或需加固高度的1/4-1/63.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包括清理表面、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浇筑高度,以确保后浇带的强度和质量。
4.后浇带的验收:后浇带施工完毕后需进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验收内容包括后浇带的尺寸、强度和平整度等。
综上所述,施工缝和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工程部分。
通过合理的施工缝和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的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有哪些要求?(1)施工缝的设置与处理1)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②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③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④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⑤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⑥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2)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²;②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④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等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
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 的湿润养护。
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2011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考点。
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
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合面应采用粗糙面,结合面应清除浮浆、疏松石子、软弱混凝土层,并清理干净。
2.结合面处应采用洒水方法进行充分湿润,并不得有积水。
3.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 2MPa o
4.柱、墙水平施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接浆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同成分。
5.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后浇带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并宜采用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进行浇筑。
6.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
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7.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
机械振捣前,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并距80~ 100cm处停止振捣,但应加强对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使其紧密结合。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后浇带是指混凝土构筑物浇筑后,在其四周设置的一定宽度的区域。
后浇带的设置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构筑物的承受力和耐久性。
下面是一些后浇带的规范要求:1.后浇带的宽度:后浇带的宽度应符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标准或规范的规定,一般要求在混凝土构筑物的四周设置一个一定宽度的区域。
后浇带的宽度通常与主体结构的类型、尺寸和工程要求有关。
2.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主体结构一致,或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根据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进行确定。
3.后浇带的混凝土配合比:后浇带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配合比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后浇带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工艺要求等因素。
4.后浇带的钢筋布置:后浇带的钢筋布置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钢筋的直径、间距和数量等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确定。
5.后浇带的浇筑和养护:后浇带的浇筑和养护应按照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进行。
浇筑时应采取适当的浇注方法,确保混凝土浇筑均匀。
养护期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环境条件进行养护,保证后浇带的强度和耐久性。
6.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方式进行防水处理,以提高后浇带的防水性能。
7.后浇带的连接:后浇带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钢筋连接、膨胀螺栓连接等方式,确保后浇带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牢固连接。
总之,后浇带的规范要求主要涉及后浇带的宽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钢筋布置、浇筑和养护、防水处理以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等方面。
这些规范要求的目的是保证后浇带的质量和性能,提高构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注意事项浇带混凝土浇筑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指在地面或楼板等建筑结构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并形成预定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在进行浇筑时需要注意一系列的事项,下面将从材料准备、施工环境、浇筑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一、材料准备:1. 混凝土材料:要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材料,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等。
2. 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配合比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需按照设计要求确定。
3. 混凝土试块:要进行试块的取样和试验,及时调整配合比,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二、施工环境:1. 温度和湿度:混凝土浇筑时,温度和湿度对混凝土的硬化和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应尽量选择适宜的施工温度和湿度。
2. 风力和降雨:施工过程中的风力和降雨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在风力大或降雨天气进行浇筑。
三、浇筑方法:1. 浇筑顺序: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浇筑顺序,避免混凝土整体变形或不均匀收缩。
2. 振捣方式:在进行振捣时,应选择合适的振动方式,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
3. 倒料方式:混凝土倒料应缓慢、均匀,避免高落差和大冲击,以免引起分层和空隙。
4. 封闭和养护:及时封闭和养护浇筑好的混凝土,避免过早干燥和外界环境影响,加强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质量控制:1. 施工人员: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 设备维护:施工所用的设备要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和施工效果。
3. 质量检测:要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提高施工质量。
总之,后浇带混凝土浇筑需要在材料准备、施工环境、浇筑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注意一系列的事项,以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高、结构稳定、耐久性强,满足设计要求。
只有在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才能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良好效果和工程的可靠性。
后浇带浇筑规范后浇带浇筑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保证结构稳定和维护建筑物寿命的关键步骤。
为了确保后浇带浇筑质量,需要严格遵守一些规范和要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后浇带浇筑的规范。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1. 熟悉施工图纸,了解浇筑区域的具体位置和要求。
2. 清理浇筑区域的垃圾和杂物,保证施工场地整洁。
3. 检查浇筑模板的安装情况,确保其牢固可靠。
4. 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并做好准备工作。
二、浇筑材料的选用1. 水泥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水泥,并按照标准配比和搅拌要求进行配制。
2. 砂、石子应选用洁净、硬度适中的材料,并进行筛选和洗涤,确保无杂质。
3. 黏结剂应选用符合规定的胶结材料,如添加剂、胶粉等。
三、模板安装1. 模板应根据浇筑区域的尺寸和形状进行精确的设计和加工。
2. 模板的安装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晃动和变形现象。
3. 模板的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得有破损和杂物。
四、浇筑过程1. 在浇筑前,应先进行模板的湿润处理,以防止水分被吸收进模板,影响浇筑效果。
2. 浇筑材料应均匀搅拌,确保质量均一。
3. 浇筑时要注意控制浇筑层的厚度和坡度,严禁出现空鼓、松散和漏浆现象。
4. 浇筑时应尽量使用振动器进行振捣,以排除浆体中的气泡,提高浇筑质量。
五、浇筑后的养护1. 浇筑后,应及时对浇筑带进行养护,确保水泥和混凝土的正常石化反应。
2. 养护期间,应保持水泥的湿润,防止其干裂和温度过高。
3. 养护期间,应避免施加额外的荷载或震动,以免影响浇筑带的结构和强度。
4. 养护期结束后,应进行养护层的拆除和清理工作。
综上所述,后浇带浇筑是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以及使用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后浇带浇筑时,需要严格遵守规范和要求,确保施工质量。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后浇带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后浇带及施工缝处理措施一、后浇带的施工处理措施1、后浇带宽800,有调整沉降要求的沉降后浇带要求两侧上部结构施工封顶时方可封闭;非沉降后浇带一般在42~60天封闭,在浇筑前,被后浇带断开的梁板在本跨内的模板不得拆除,待后浇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2、施工缝的设置(1)肋形楼盖应沿次梁跨度方向浇灌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在次梁跨中的L/3区段内;平板无梁楼盖,施工缝应平行于板的短跨。
板施工缝大样详图十四A;(2)地下室底板、楼板、顶板与外墙交接的施工缝设在墙上,其位置及止水带的位置。
(3)地下后浇带除地下外墙后浇带和短期后浇带留设垂直施工缝外,剪力墙不应留设垂直施工缝,墙柱与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处的做法;当墙与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处的做法。
后浇带竖向及水平方向后浇带处采用快易收口钢板网支模。
后浇带浇筑完成后,沿后浇带边砌120×120砖墙挡水,上面覆盖木板保护,防止垃圾、杂物、污水等污染钢筋。
后浇带施工前应按施工缝处理混凝土表面,采用比本部位结构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填充后浇带。
二、施工缝的施工处理措施1、本工程施工缝主要是指普通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水平施工缝.根据其留置部位分为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和无防水要求的施工缝。
2、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主要指地下室外墙上留置的施工缝。
地下室外墙上留置两条施工缝,第一条留置在底板面上起500mm处,第二条留置在首层梁底l00mm处.3、无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包括地下室内墙柱及上部结构水平施工缝,其留置位置为:每层楼板板面处及顶板梁底l00mm处.4、有防水要求的水平施工缝处理方法:(1)在施工缝中间沿结构周圈设置一条200×3mm封闭钢板止水带.止水带钢板选用A3钢,每段长6m,两段止水带搭接长度l00mm,沿竖向满焊,焊缝不得有气扎、夹焊现象、保证密实不漏水,止水带安装见《外墙水平施工缝止水片安装示意图》.(2)钢板止水带在墙中每隔2m用φ20钢筋焊接支架,固定牢固,并保证位置准确.(3)每层500mm高短墙与—下部结构混凝土同时浇筑,注意控制混凝土浇筑标高至板面上500mm处,不得偏高或偏底。
混凝土的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有哪
些要求?
(1)施工缝的设置与处理
1)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②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③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④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⑤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⑥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他结构
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2)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1.2N/mm2;
②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④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
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等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
则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
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
的湿润养护。
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2011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考点
本页下面内容为赠送的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1Z101000 工程经济
1Z101010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及应用P1
11.利息的计算P1
12. 资金等值计算及应用P5
13. 名义利率于有效利率的计算P11
1Z101020 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P14
21.经济效果评价的内容P14
22.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P18
23. 投资收益率分析P19
24. 投资回收期分析P22
25. 财务净现值分析P24
26. 财务内部收益率分析P25
27. 基准收益率的确定P26
28. 偿债能力分析P28
1Z101030 技术方案不确定分析P31
31.不确定性分析P31
32.盈亏平衡分析P33
33.敏感性分析P38
1Z101040 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的编制P41
41.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P42
42.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的构成要素P45
1Z101050 设备更新分析P53
51.设备磨损与补偿P53
52.设备更新方案的比选P55
53.设备更新方案的比选方法P56
1Z101060 设备租赁与购买方案的比选分析P61
61.设备租赁与购买的影响因素P61
62.设备租赁与购买的比选分析P62
1Z101070 价值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P66
71.提高价值的途径P67
72.价值工程在工程建设应用中的实施步骤P71
1Z101080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P78 81.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选择原则P79
82.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技术分析P79
83.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经济分析P80
1Z102000 工程财务
1Z102010 财务会计基础P84
11.财务会计的职能P84
12.会计核算的原则P85
1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P86
14.会计要素的组成和会计等式的应用P88
1Z102020 成本与费用P91
21.费用与成本的关系P91
22. 工程成本的确认和计算方法P93
23. 工程成本的核算P99
24. 期间费用的核算P105
1Z102030 收入P106
31.收入的分类及确认P106
32. 建造(施工)合同收入的核算P109
1Z102040 利润和所得税费用P114
41.利润的计算P114
42.所得税费用的确认P117
1Z102050 企业财务报表P123
51.财务报表的构成P123
5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作用P124
53.利润表的内容和作用P127
54.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作用P128
55.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和作用P132
1Z102060财务分析P133
61.财务分析方法P133
62.基本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P135
1Z102070筹资管理P139
71.资金成本的作用及其计算P139
72.短期筹资的特点及和方式P141
73.长期筹资的特点及和方式P145
1Z102080流动资产财务管理P148
81.现金和有价证券的财务管理P148
82.应收账款的财务管理P150
83.存货的财务管理P151
1Z103000 建设工程估价
1Z103010 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P153
11.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的组成P153
12.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的组成P155
13. 工程建设其他费的组成P158
1Z103020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的组成与计算P165
21.按费用构成要素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P165 22.按造价形式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P168 2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计算方法P170
24.建筑安装工程计价程序P174
1Z103030 建设工程定额P177
31.建设工程定额的分类P177
32.人工定额的编制P179
33.材料消耗定额的编制P182
34.施工机械台班使用定额的编制P184
35.施工定额和企业定额的编制P187
36.预算定额与单位估价表的编制P189
37.概算定额与预算指标的编制P193
1Z103040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概算P197
41.设计概算的内容和作用P197
42.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程序和步骤P198
43.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P200
44.设计概算的审查内容P208
1Z103050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P211
51.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模式P211
52.施工图预算的作用P212
53.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P213
54.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P213
55.施工图预算的审查内容P219
1Z103060 工程量清单编制P220
61.工程量清单的作用P220
62.工程量清单编制的方法P222
1Z103070 工程量清单计价P227
71.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P227
72.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方法P234
73.投标报价控的编制方法P238
74.合同价款的约定P244
1Z103080 计量与支付P247
81.工程计量P247
82.合同价款调整P250
83.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P261
84.施工索赔与现场签证P264
85.合同价款期中支付P273
86.竣工结算与支付P280
87.合同解除的价款结算与支付P288
1Z103090 国际工程投标报价P287
91.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程序P287
92.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组成P293
93.单价分析和标价汇总的方法P299 94.单价分析和标价汇总的方法P299 95.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技巧P302
96.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决策的影响因素P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