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 格式:ppt
- 大小:572.00 KB
- 文档页数:6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1“哲学史宛如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对立和斗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B.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错误。
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如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B错误,D是正确答案。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原是否是物质的。
ABD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本题的题干引用的是列宁的话,其意思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何者是第一性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不应当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
这是因为,虽然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但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具有同一性,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A。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1.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发展规律一(趋势):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形而上学否定观
每每提到千古奇冤的故事我们就想到窦娥,可是,其实有这么一个角色它比窦娥还冤,它就是否定。
否定通常像是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雪姨一样让人觉得反感,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否定,没有对否定形成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一不小心掉入形而上学的陷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否定观即形而上学否定观。
其实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扬弃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下什么是形而上学否定观?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形而上学否定观
什么叫形而上学否定观?
一方面是认为否定是外在的、主观任意的否定,比如,我一回头把一只小狗吓死了,我就是否定了小狗;我劈头盖脸骂你一顿,我就否定你了;另一方面就是认为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的否定,换句话说,就是将否定和肯定看作是火与水的关系,认为否定和肯定是绝不相容的。
要么肯定一切,眼中只看到了好的地方,看不到坏的地方;要么否定一切,即眼中一切都是不利、不好的,没有一点有利、有用之处。
生活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的天塌下来,从此一蹶不振;或者是因为一次成绩的提升就傲娇起来,认为自己自此踏入人生的巅峰不用再去努力了。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第一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行为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孤立静止不动的,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即所有的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是运动。
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由两种情况:一是指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空间---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有二个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电⼦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书第⼆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认识是⼈类的⼀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次科学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命变⾰,它不仅科学地揭⽰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般规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上学性,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节 认识的产⽣及本质⽣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从地球上出现⼈,便有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是⼈改变外部世界,⼀是⼈认识外部世界。
⼈的认识活动与⼈的存在⼀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个统⼀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了认识产⽣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刻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产⽣认识是指⼈所特有的⼀种能⼒和活动。
同⼈是怎样产⽣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样,作为⼈所特有的认识能⼒的产⽣也是⼀个⾮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的。
认识是⼈同外部世界的⼀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的劳动实践的产⽣⽽产⽣,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发展,从⼈类产⽣起⼀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
这不错。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