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 格式:docx
- 大小:12.3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
这不错。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标题: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世界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辩证法(方法论)本章知识点: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
根据对世界本源看法的不同,世界观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方法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换言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部分。
(二)哲学基本问题:提出者;恩格斯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为意识,存在未物质)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哲学基本问题1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哲学基本问题2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世界的存在状态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禁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上二者合称为旧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三者的区别:对物质范畴的认识的定义,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AB)
A. 具有客观现实性
B. 具有社会历史性
C. 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
D.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这一历史性飞跃的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是(BCD)
A. 进一步印证了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得最好的唯一模式
B. 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D. 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ABD)
A.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B.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他的这一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倾向
D. 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ABD)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C.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
9、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观念的集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其本质上是(ACD)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C. 唯我论的观点
D. 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4、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5、“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6、“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8、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9、逻辑证明虽然不是与实践并列的标准,但却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理由在于(ABCD)
A. 逻辑证明有助于发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B. 真理一定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未必就是真理
C. 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D. 无法用直接实践进行完全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20、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BD)
A. 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 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 真理具有客观性
21、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BC)
A. 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认识
B. 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C. 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
D. 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2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不确定性是因为(BC)
A. 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 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ABCD)
A.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 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C. 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D.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ABCD)
A.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25、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可俗话又说: “亡羊补牢,为时巳晚!” 这说明(BD)
A. 真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B.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C. 价值不具有客观性
D. 真理是具体的
26、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下列对真理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BCD)
A.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B. 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
C. 任何真理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D. 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27、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28、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下列选项与“三人成虎”这一成语体现的观点在根本上一致的是(D)
A.实用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客观性
29、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20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
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AB)
A.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C. 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D. 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30、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AC)
A.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B. 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C.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D.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