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3.4有机合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7.93 MB
- 文档页数:10
选修五第一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
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
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有机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2)能够识别有机物中含有的基本官能团。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官能团分类以及碳骨架分类法指出有机物的所属类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四、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部分典型的有机物的性质,对于不同官能团的物质性质不同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简单。
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
采用自学,讨论,指导、总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初步把握分类的依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利于组织学生讨论。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种类繁多。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熟悉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3. 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重点:
1. 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2.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难点:
1.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2. 有机反应的机理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PPT。
2. 有机物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20分钟)
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常用的命名方法。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确定其命名。
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20分钟)
1. 分类介绍有机反应的三种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和互换反应。
2. 通过实例演示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过程。
四、有机反应的机理(20分钟)
1. 介绍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几种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有机化学基础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命名有机物并了解一些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在作业
布置中加入拓展性的题目,为学生巩固和提高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策略1、新旧教材比照:新教材过渡教材一、加成聚合反响以聚乙烯为例,介绍加聚反响及链节、单体、在乙烯的性质中提及加聚反响,没有提及链聚合度等概念节、单体、聚合度等概念思考与交流:从单体判断高分子化合物从高分子化合物判断单体二、缩合聚合反响以已二酸、已二醇的缩合聚合反响为例介绍无聚酯的合成〔线型结构〕学与问:三官能团单体缩聚物的结构?缩聚物与加聚物分子结构式写法的不同教材的要求与过渡教材不一样,如要求学生书写缩聚物结构式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和原子团,而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横线表示。
2、本节的内容体系、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用乙烯聚合反响说明加成聚合反响,用乙二酸与乙二醇生成聚酯说明缩合聚合反响,不介绍具体的反响条件,只介绍加聚与缩聚反响的一般特点,并借此提出单体、链节〔即重复结构单元〕、聚合度等概念,能识别加聚反响与缩聚反响的单体。
利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初步学会由简单的单体写出聚合反响方程式、聚合物结构式或由简单的聚合物奠定根底。
本节是在分别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为主线〔按有机化合物分类、命名、分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来编写〕和以科学方法逻辑开展为主线〔先介绍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再介绍有机合成,最后介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根本方法〕,不断深入认识有机化合物后,进一步了解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根本方法。
明显可以看出来是?有机化学根底?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根底上的延伸。
学习本讲之后,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取及性质。
3、教学策略分析1〕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响,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应为〔 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响,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应为〔 2n-1〕〞;由聚合物的分子式判断单体。
2〕紧密联系前面学过的烯烃和二烯烃的加聚反响、加成反响、酯化反响、酯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等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注意官能团、结构、性质三位一体的实质。
江苏省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课时安排】共13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4课时复习:1课时测验:1课时讲评:1课时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重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思考与交流】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
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有机物种类繁多。
(2000多万种一、按碳的骨架分类: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芳香化合物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
(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如: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正丁烷正丁醇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
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
如:环戊烷环己醇(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如:苯萘二、按官能团分类: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要点学习:一、按碳的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如: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环状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如)二、按官能团分类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类别官能团典型代表物的名称和结构简式烷烃————甲烷CH4烯烃乙烯CH2=CH2双键炔烃三键乙炔CH≡CH芳香烃————苯卤代烃—X(X表示卤素原子)溴乙烷CH3CH2Br醇—OH 乙醇CH3CH2OH酚、苯酚乙醚醚醚键醛醛基乙醛丙酮酮羰基羧酸羧基乙酸酯乙酸乙酯酯基【同步检测】:按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下列有机物的类别吗?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2、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用球棍模型制作C3H6、C4H8、C2H6O的分之模型,找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
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应考虑几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养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严谨性。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1.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①碳原子外层有4个共价键,可以和其他原子成四个共价键②碳原子之间可以成链,也可成环③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体2.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①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
②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
③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人教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高中化学全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学为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第五册,主要内容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本册内容,学生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并和无机化学进行比较。
2.学习: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碳原子的特殊性质等。
3.练习:布置习题,让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2.学习: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如直链烃、环烃、取代基的命名等。
3.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4.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记住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第三课时】醇和酚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醇和酚的概念,并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讲解醇和酚的性质和特点,如醇的酸碱性、酚的溶解性等。
3.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观察和探究醇和酚的一些性质。
4.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记住醇和酚的性质和应用。
【第四课时】醛和酮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醛和酮的概念,并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讲解醛和酮的性质和特点,如醛的氧化还原性、酮的溶解性等。
3.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观察和验证醛和酮的一些性质。
4.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记住醛和酮的性质和应用。
【第五课时】酸和酯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酸和酯的概念,并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讲解酸和酯的性质和特点,如酸的酸碱性、酯的酯化反应等。
3.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观察和探究酸和酯的一些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设计高二《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高二年级共有12个班。
四个任课教师。
本学期学选修5班周课时为4节(会考班为1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为人教版,学生配套教辅为教研室的《新学案》。
2、教材分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4个主题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分成五章)。
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
3、学情分析:虽然为实验班学生,但班人数多。
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前面学习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
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1、帮助学生确立将来的高考目标,积极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2、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选修5《有机合成》及推断题【典型例题】[例1]从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
下面是有关的8步反应:(1)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反应①、 和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B 、 C .(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 答案:(1)⑥、⑦ (2)、(3)[例2]已知烯烃中C=C 双键在某些强氧化剂作用下易发生断裂,因而在有机合成中有时需要对其保护。
保护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右图:又知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但烯烃中双键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现用石油产品丙烯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丙烯酸,设计的合成流程如下:CH 3CH=CH 2 → → →→ →丙烯酸请写出②、③、④三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CH 3CH=CH 2→CH 2=CH —COOH 可知合成的关键在于双键如何保护,—CH 3如何逐步转化成—COOH 。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本题的知识主线为不饱和烃→不饱和卤代烃→不饱和醇→饱和卤代醇→饱和卤代醛→饱和卤代羧酸→不饱和卤代羧酸。
答案:②CH 2=CH —CH 2Cl+H 2O CH 2=CH —CH 2OH+HCl③CH 2=CH —CH 2OH+Br 2 ④【解题思路】1、正确判断所合成的有机物的类别及所带官能团,找出所关联的知识和信息及官能团所处的位子。
A B C D E Cl 2(300℃) ②③ ④ ① NaOH△2、根据所给原料、信息及有关反应规律尽可能将合成的有机物解刨成若干片段并将各片段有机的拼接和衍变,并寻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保护方法。
【方法归纳】※合成有机物要以反应物、生成物的官能团为核心,在知识网中找到官能团与其它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从而尽快找到合成目标与反应物之间的中间产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主要思维方法:A.顺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B.逆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反应物 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需要应用。
[例3]根据图示填空(1)化合物A 含有的官能团 。
(2)1 mol A 与2 mol H 2反应生成1 mol E ,其反应方程式是 。
(3)与A 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
(4)B 在酸性条件下与Br 2反应得到D ,D 的结构简式是 。
(5)F 的结构简式是 。
由E 生成F 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已含着以下四类信息:1) 反应(条件、性质)信息:A 能与银氨溶液反应,表明A 分子内含有醛基,A 能与NaHCO 3反应断定A 分子中有羧基。
2) 结构信息:从D 物质的碳链不含支链,可知A 分子也不含支链。
3) 数据信息:从F 分子中C 原子数可推出A 是含4个碳原子的物质。
4) 隐含信息: 从第(2)问题中提示“1 mol A 与2 mol H 2反应生成1 mol E ”,可知A 分子内除了含1个醛基外还可能含1个碳碳双键。
答案:(1)碳碳双键,醛基,羧基(2)OHC-CH==CH-COOH+2H 2HO-CH 2-CH 2-CH 2-COOH(3) (5); 酯化反应[例4](1)1 mol 丙酮酸(CH 3COCOOH )在镍催化剂作用下加1 mol 氢气转变成乳酸,乳酸的结构简式是 ;催化剂Br Br| |(4)HOOC —CH —CH —COOH(2)与乳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乳酸的同分异构体A 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失水生成B ,由A 生成B ,B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B 的甲酯可以聚合,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是 。
分析:此题根据羰基、羟基及碳碳双键的性质,不难推出。
答案:(1) (2)HOCH 2CH 2COOH −−→−+∆、HCH 2==CH —COOH+H 2O(3)【解题思路】一是剖析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推断内容,弄清被推断物和其它有机物关系。
二是抓好解题关键,找出解题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和有关知识,应用规律进行逻辑推理或计算分析,作出正确的推断。
【解题方法】做好有机推断题的3个“三” ※审题做好三审:1)文字、框图及问题信息 2)先看结构简式,再看化学式 3)找出隐含信息和信息规律 ※找突破口有三法: 1)数字 2) 官能团 3)衍变关系 ※答题有三要: 1)要找关键字词 2)要规范答题 3)要找得分点【强化练习】1、化合物丙可由如下反应得到:,丙的结构简式不可能是( )A .223)Br CH(CH CHB .Br CH CBr )(CH 2223C .Br CHBrCH H C 252D .323CH )(CHBr CH2、1 mol 有机物甲,水解后得O H C mol 262和422O H C m ol 1,该有机物是( ) A .5223H COOC CH OOC CH B .C .3223COOCH CH COOCH CHD .5223H OC CO H COOC CH 3、乙烯酮(O C CH 2==)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可表示为:,乙烯酮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下列试剂加成,其产物不正确的是( )A .与HCl 加成生成COCl CH 3B .与O H 2加成生成COOH CH 3C .与OH CH 3加成生成OH COCH CH 23D .与COOH CH 3加成生成4、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气体V 1L ,等质量的该有机物与适量且足量的纯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气体V 2L(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若V 1>V 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5、某芳香族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8H 6O 2,它的分子(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中不可能有( )A .两个羟基B .一个醛基C .两个醛基D .一个羧基6、从溴乙烷制取1,2-二溴乙烷,下列转化方案中最好的是( ) A .ΔBr CH CH NaOH 23水溶液OHCH CH 23−−→−22242Br C170SO H CH CH浓Br BrCH CH 22B .Br CH Br CH BrCH CH 22223BrC .Br BrCH CH BrCH CH CH CH Br CH CH 222322223Br HBrNaOH醇溶液D .Br BrCH CH Br CH CH BrCH CH 2222223NaOH 醇溶液7、一定量的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煮沸5 min 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后,沉淀出白色晶体;取少量晶体放到3FeCl 溶液中,溶液又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B .C .D .8、从石油裂解中得到的1,3—丁二烯可进行以下多步反应,得到重要的合成橡胶和杀菌剂富马酸二甲酯。
(1)写出D 的结构简式 (2)写出B 的结构简式(3)写出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富马酸的一种相邻同系物的结构简式(5)写出第⑨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以上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填入编号)。
9、环己烯可以通过丁二烯与乙烯发生环化加成反应得到:(也可表示为:+║→)丁二烯 乙烯 环已烯实验证明,下列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环外双键比环内双键更容易被氧化:现仅以丁二烯.....为有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按下列途径合成甲基环己烷: 请按要求填空:(1)A 的结构简式是 ;B 的结构简式是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反应④ ,反应类型 ; 反应⑤ ,反应类型 。
10、(1)芳香醛(如糠醛)在碱作用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OCHO2+NaOHOCH 2OH+OCOONa糠醛(2)不饱和碳碳键上连有羟基不稳定。
(3)化合物A~F 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化合物A 含有醛基,E 与F 是同分异构体,F 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A 生成F 的过程中,A 中醛基以外的基团没有任何变化。
KOHA BCDEF C 7H 6OHClKCNC 14H 12O 2H 2SO 4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 生成B 和C 的反应式: (2)写出C 和D 生成E 的反应式: (3)F 结构简式是:(4) A 生成B 和C 的反应是( ),C 和D 生成E 的反应是( ) A 、氧化反应 B 、加成反应 C 、消去反应D 、酯化反应E 、还原反应(5)F 不可以发生的反应有( )A 、氧化反应B 、加成反应C 、消去反应D 、酯化反应E 、还原反应 11、请认真阅读下列3个反应:利用这些反应,按以下步骤可以从某烃A 合成一种染料中间体DSD 酸。
请写出A 、B 、C 、D 的结构简式。
12、烯烃通过臭氧化并经锌和水处理得到醛和酮。
例如:Ⅰ.已知丙醛的燃烧热为1815kJ/mol ,丙酮的燃烧为1789 kJ/mol ,试写出丙醛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Ⅱ.上述反应可用来推断烯烃的结构,一种链状单烯烃A 通过臭氧化并经锌和水处理得到B 和C 。
化合物B 含碳69.8%,含氢11.6%,B 无银镜反应,催化加氢生成D ,D 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可得到能使溴水褪色且只有一种结构的物质E 反应图示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B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C →F 的反应类型为 。
D 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 。
(2)D+F →G 的化学方程式是: 。
(3)A 的结构简式为 。
(4)化合物A 的某种同分异构体通过臭氧化并经锌和水处理得到一种产物,符合该条件的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 种。
13、已知:R —2CH —CI +NaOH ∆−→−水R —2CH —OH +NaCl有机物E 和F 可用作塑料增塑剂和涂料的溶剂,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可以用下列方法合成(如图所示).(1)写出有机物的名称:.(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A +C →E______ ________,类型________;D CH CH 22→________ __,类型________.(3)E 和F 的相互关系属________.①同一种物质 ②同一类物质 ③同系物 ④同分异构体 14、已知C CH COCH CH CH HCHCH C )(CH 333/H KMnO 32234+−−−→−=+COOH H 2一种类似有机玻璃的塑料 一 聚丁烯酸甲酯有广泛用途.合成它可有不同的途径,以下合成途径的副产品大多为低污染物或无污染物,原子利用率较高,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聚丁烯酸甲酯(1)写出结构简式A _______B ________C___ _____D___ _____ (2)写出E →F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绿色化学”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例如:加成反应等.上述合成过程,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反应有(填写反应序号)________15、已知①②合成材料以其特殊的性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人类正进入一个合成材料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