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PPT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7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
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
诸侯亦各有国史。
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
”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
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
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诫,其余则皆即用旧史。
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
故传曰:“其善志。
”又曰:“非圣人,孰能修之。
”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
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
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
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
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
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
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
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
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
一曰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称族,尊君使;舍族,尊夫人。
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
二曰志而晦。
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春秋左传正义》卷一春秋序《春秋左氏传》序○陆曰:“此元凯所作。
既以释经,故依例音之。
本或题为‘春秋左传序’者。
沈文何以为‘释例序’,今不用。
”[疏]正义曰:此序题目,文多不同,或云:“春秋序”,或云“左氏传序”,或云“春秋经传集解序”,或云“春秋左氏传序”。
案晋宋古本及今定本并云“春秋左氏传序”,今依用之。
南人多云此本“释例序”,后人移之於此,且有题曰“春秋释例序”,置之《释例》之端。
今所不用。
晋大尉刘寔与杜同时人也,宋大学博士贺道养去杜亦近,俱为此序作注,题并不言“释例序”,明非“释例序”也。
又晋宋古本,序在《集解》之端。
徐邈以晋世言五经音训,为此序作音。
且此序称“分年相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是言为《集解》作序也。
“又别集诸例,从而释之,名曰《释例》。
异同之说,《释例》详之”。
是其据《集解》而指《释例》,安得为“释例序”也?序与叙,音义同。
《尔雅·释诂》云:“叙,绪也。
”然则举其纲要,若茧之抽绪。
孔子为《书》作《序》,为《易》作《序卦》,子夏为《诗》作《序》,故杜亦称《序》,序《春秋》名义、经传体例及已为解之意也。
此序大略,凡有十一段,明义以“春秋”是此书大名,先解立名之由。
自“春秋”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
自“周礼有史官”至“其实一也”。
明天子诸侯皆有史官、必须记事之义。
自“韩宣子適鲁”至“旧典礼经也”。
言周史记事、褒贬得失、本有大法之意。
自“周德既衰”至“从而明之”,言典礼废缺、善恶无章,故仲尼所以脩此经之意。
自“左丘明受经於仲尼”至“所脩之要故也”,言丘明作传,务在解经,而有无传之意。
自“身为国史”至“然后为得也”,言经旨之表不应,须传有通经之意。
自“其发凡以言例”至“非例也”,言丘明传有三等之体。
自“故发传之体有三”至“三叛人名之类是也”,言仲尼脩经有五种之例。
自“推此五体”至“人伦之纪备矣”,总言圣贤大趣足以周悉人道,所说经、传理毕,故以此言结之。
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著明嘉靖时期覆刻元相台岳氏刊本
《春秋经传集解》由晋人杜预所撰。
全书共三十卷,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解,在编排上沿袭马融、郑玄“分传附经”的先例,使原来分别成书的《春秋》和《左传》合为一书。
此为明嘉靖时期覆刻元相台岳氏刊本,前后有序。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
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
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
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成侯。
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春秋左传注疏作者:杜预春秋左传注疏作者:杜预《春秋》学著作。
又名《春秋左传正义》、《左传注疏》。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
六十卷。
杜预注本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以往经、传各自单行,至杜预始将二者合并,兼为之注,故名“集解”。
杜预能综观全书,以《左传》中“凡例”为据,故其注颇有条贯;又注重史事与典制,能以经传相互发明,所注大多剀切;注文也极简要明通。
故此书行世后,汉魏诸旧注渐以淹没。
但也有望文生义、疏于地理等弊。
孔颖达疏本名《春秋左传正义》。
章节列表御制偶阅左传宋楚泓之战事因题御制读左传御制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御制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说御制读左传季文子出莒仆目录春秋正义序春秋左传序春秋左传原目卷一【起隐公元年尽二年】卷二【起隐公三年尽五年】卷三【起隐公六年尽十一年】卷四【起桓公元年尽二年】卷五【起桓公三年尽六年】卷六【起桓公七年尽十八年】卷七【起庄公元年尽十年】卷八【起庄公十一年尽二十二年】卷九【起庄公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卷十【起闵公元年尽二年】卷十二【起僖公六年尽十四年】卷十三【起僖公十五年尽二十一年】卷十四【起僖公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十五【起僖公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卷十六【起僖公二十九年尽三十三年】卷十七【起文公元年尽四年】卷十八【起文公五年尽十年】卷十九【起文公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起文公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一【起宣公元年尽四年】卷二十二【起宣公五年尽十一年】卷二十三【起宣公十二年尽十二年】卷二十四【起宣公十三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五【起成公元年尽二年】卷二十六【起成公三年尽十年】卷二十七【起成公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八【起成公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九【起襄公元年尽四年】卷三十【起襄公五年尽九年】卷三十一【起襄公十年尽十二年】卷三十二【起襄公十三年尽十五年】卷三十三【起襄公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三十四【起襄公十九年尽二十一年】卷三十五【起襄公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三十六【起襄公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卷三十七【起襄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卷三十八【起襄公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卷三十九【起襄公二十九年尽二十九年】卷四十【起襄公三十年尽三十一年】卷四十二【起昭公二年尽四年】卷四十三【起昭公五年尽六年】卷四十四【起昭公七年尽八年】卷四十五【起昭公九年尽十二年】卷四十六【起昭公十三年尽十六年】卷四十七【起昭公十四年尽十六年】卷四十八【起昭公十七年尽十九年】卷四十九【起昭公二十年尽二十年】卷五十【起昭公二十一年尽二十三年】卷五十一【起昭公二十四年尽二十五年】卷五十二【起昭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卷五十三【起昭公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五十四【起定公元年尽四年】卷五十五【起定公五年尽九年】卷五十六【起定公十年尽十五年】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卷五十八【起哀公六年尽十一年】卷五十九【起哀公十二年尽十五年】卷六十【起哀公十六年尽二十七年】左传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