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定位与导航简述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4
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下机器人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可靠的导航,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的原理和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主要包括定位和导航两个方面。
定位是指确定水下机器人相对于目标位置的准确位置信息,而导航则是根据定位结果,为水下机器人提供合适的航线和方向,以达到目标位置。
现代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主要依赖于多种传感器和算法的组合,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声纳系统、激光雷达等。
首先,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资源勘探是指通过对海底地质状况和水下生态的研究,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水下机器人搭载各种传感器和设备,能够深入海底进行高精度的地质探测和生物调查。
借助于定位技术,水下机器人能够准确地记录勘探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并结合导航技术,在探测过程中按照事先设定的航线进行移动,保证了海洋资源勘探的全面性和高效性。
其次,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在海底油气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陆地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对海底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水下机器人可搭载各种油气开采设备,如钻井装备、管线敷设工具等,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导航,能够在海底进行复杂的作业任务。
定位技术可以确保水下机器人准确定位矿产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损失;导航技术则可以为水下机器人提供精确的路径规划和避障能力,保证作业过程的安全和效率。
此外,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在海洋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环境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水下机器人可以搭载各种环境监测设备,如水质传感器、海洋生物探测器等,通过定位导航技术,能够深入海底进行环境检测并搜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为科学家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趋势,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新型水下机器人定位与导航算法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在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工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水下机器人的定位与导航算法是其能否准确执行任务的重要关键。
本文将探讨新型水下机器人定位与导航算法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应用前景。
一、定位与导航算法的重要性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自主操作的智能系统,需要具备准确的定位能力以及稳定的导航算法。
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传统的定位与导航方法无法完全满足水下机器人的需求。
因此,研究新型的定位与导航算法对于提高水下机器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惯性导航与基于声纳的定位研究惯性导航是水下机器人定位与导航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使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惯性传感器,利用航位推算的方法对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进行估计。
惯性导航具有实时性好、无需外部信号等优点,但由于惯性传感器存在漂移误差,导航精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因此,在基于惯性导航的基础上结合声纳数据进行定位是提高定位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声纳传感器获取水下声纳信息,结合惯性导航算法进行数据融合估计,可以有效提高水下机器人的定位精度。
三、视觉导航与图像处理研究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导航成为水下机器人定位与导航研究的热点之一。
水下机器人可以使用摄像机获取水下图像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定位与导航。
视觉导航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特征点进行位置估计,如通过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构建水下环境的地图,并利用地图进行机器人的定位。
此外,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等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对水下图像的学习和分析,提高机器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无线通信与水声通信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与外界进行实时通信,因此无线通信技术是定位与导航算法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无线通信在水下非常困难,而水声通信技术可以在水下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通常将水下机器人的导航分为水面导航和水下导航两部分。
前者通常由水面母船来完成,即确定母船相对于地球坐标的位置;而水下导航则往往是相对于水面母船而言,将母船作为一个水面方位点来确定潜水器的水下相对位置。
水下机器人水下导航还可以划分为一般导航和终端导航。
一般导航是把水下机器人引导到目标附近。
终端导航是接近目标之后,能使潜水器的视野触及到局部感兴趣的海底和搜索目标。
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的衰减十分迅速,10KHZ的电磁波每米衰减达3dB,这使所有无线电导航和雷达都无法在深海航行中使用,同时由于海水的低能见度和缺少海底的详细地形资料,近海导航常用的岸标或航标定位以及天文定位也会失效。
此外,由于潜水器经常活动在失事舰船或海底井口和油气管道附近,在这类地区,海底磁场亦经常出现异常,磁罗经的工作往往受到干扰。
因此,目前潜水器水下导航最有效的方法是推算导航和水声导航。
推算导航推算导航是根据已知的航位及水下机器人的航向、速度、时间和漂移来推算出新的航位。
它需要实时测得水下机器人的航向和速度,罗泾和计程仪是推算导航的基本设备。
罗泾是一种提供方向基准的导航仪器,它用于测定航向;计程仪用来测定航速和航程。
推算导航无需借助其他参考基准就能独立完成导航任务,设备极为简单,作为一种导航手段,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由于测速仪器有较大的误差并受到水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推算导航的积累误差随时间而不断增加,所以捍卫的推算不可能非常精确,实际上这是一种近似的方法,如有可能应随时间加以修正。
1.航向测定推算导航中用于航向测定的仪器主要磁罗经、电罗泾、方向陀螺仪。
磁罗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且不用电源。
但是它对当地的净磁场会有反应,故在罗泾附近的金属体、磁性体甚至仪器仪表等都可能会影响磁罗经的读数。
水下机器人体积小,磁罗经不可能远离上述物体,则水下机器人一般不用磁罗经。
方向陀螺可以指示出所需要的方向,在该方向上维持一段时间,有提供短期航向基准的功能,并且体积小、重量轻。
水下导航工程技术中的声纳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水下工程的广泛应用,水下导航成为航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水下导航工程技术中,声纳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在定位和导航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声纳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声纳技术的原理声纳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探测和通信的一种技术。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远远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纳技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时间和路径进行定位和导航。
常见的声纳技术包括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
主动声纳技术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这种技术常用于水下探测和定位。
被动声纳技术则主要利用水中的环境声音,通过接收声音信号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这种技术常用于水下通信和监测。
二、声纳技术的应用声纳技术在水下导航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水下定位和导航声纳技术在水下定位和导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可以确定目标物体在水下的位置和距离。
这对于海洋探测、水下考古、海底管道维护等领域非常重要。
2. 水下通信声纳技术在水下通信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水下的环境复杂,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而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距离较远。
因此,通过声纳技术进行水下通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3. 水下探测和监测声纳技术可用于水下的探测和监测。
例如,通过声纳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水下生物和水下物体等。
同时,声纳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水下环境的变化,例如水下地震活动等。
三、声纳技术的前景随着水下导航工程的发展和水下资源的利用,声纳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声纳技术可以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的未知之处。
另一方面,声纳技术可以用于水下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未来,声纳技术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与其他水下导航技术相结合,例如激光测距和无线通信技术,声纳技术的定位和导航精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海底矿石采集系统的水下定位与导航技术海底矿石的采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准确的水下定位和导航技术来确保采集系统的成功运行。
本文将探讨海底矿石采集系统的水下定位与导航技术,并讨论目前主流的技术和新兴的创新方案。
水下定位是海底采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海底环境复杂且不可见,传统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无法在水下应用。
因此,水下定位技术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实现。
目前,最常用的水下定位方法包括声纳定位和惯性导航。
声纳定位是最常见的水下定位技术之一。
它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反射的原理,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并接收其回波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位置。
声纳定位的精度受到水质、水深和声纳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合适的水下环境中,可以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
另一种常用的水下定位技术是惯性导航。
惯性导航系统通过使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传感器来测量和跟踪系统的运动状态,从而推断出位置信息。
惯性导航系统的优点在于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水质和水深等因素不敏感。
然而,长时间的使用会导致积累误差,因此通常需要与其他定位技术结合以提高定位精度。
除了声纳定位和惯性导航,还有许多新兴的水下定位技术被研究和探索。
其中之一是超宽带定位技术。
超宽带技术利用极短脉冲信号和多路径传播原理,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它具有定位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实时性好等优点,在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下导航是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导航技术可以帮助采集系统在海底环境中准确地前进并避开障碍物。
目前,常用的水下导航技术包括惯性导航、计算机视觉导航和自主导航。
惯性导航不仅可以用于水下定位,还可以应用于水下导航。
它可以通过记录系统的运动状态来推断系统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实现自主导航。
当然,在长时间使用时,同样会出现积累误差的问题。
计算机视觉导航是一种利用摄像头和图像处理技术来实现导航的方法。
采集系统可以通过处理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分析海底环境中的特征和障碍物,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导航决策。
水下机器人的定位与导航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涵盖了科研、勘探、救援等多个领域。
而水下机器人的定位与导航技术是水下机器人核心技术之一。
水下机器人的导航技术主要是通过激光、声波等信号进行定位,而机器人定位的准确性对于水下作业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水下机器人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早期,水下机器人缺乏较为成熟和先进的定位技术,因此在海底勘探任务中会出现层层叠加、地图残缺的情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下机器人的定位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20世纪50年代,水下机器人首次使用声学信号进行距离探测和定位,标志着水下机器人定位技术的突破。
随后,在21世纪初,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为水下机器人导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随着声纳、激光和无线电波等定位技术的逐渐发展,现代水下机器人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下机器人的定位方式水下机器人的定位方式主要有惯性导航、声纳导航、视觉导航等。
其中,惯性导航是指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获取机器人位置的一种技术,由于惯性导航不需要外部支持设备,因此可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机器人的精确定位。
其次,声纳导航是应用声纳波传播特性进行定位,声纳波在海水中传播受到水质、海流、海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
还有一种方式是视觉导航,它依靠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进行空间滤波和目标跟踪实现机器人的定位和导航。
水下机器人的导航方法水下机器人的导航方法主要有点对点导航、自主导航、协作导航等。
其中,点对点导航是指运用惯性、声学等方式通过设定目标点,机器人按照预设路径前进,靠近本体所在位置的目标点进行操作的一种导航方式。
其次,自主导航智能化程度更高,机器人可根据设定的任务需求进行自主导航,但在海底环境中因环境复杂等原因,自主导航依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
协作导航是指多个水下机器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一种导航方式。
通过协作,每台水下机器人彼此之间相互支持,提高了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功率。
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与定位技术发布时间:2023-02-03T02:36:04.88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8期作者:杜晓海[导读] 自主水下机器人(AUV)作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主要载体,杜晓海海军装备部 710065摘要:自主水下机器人(AUV)作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主要载体,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准确的定位信息。
现有AUV主要采用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辅以声学导航和地球物理场匹配导航技术。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下导航模式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讨论了各种导航模式中的关键技术,以提高组合导航的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水下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主水下航行器;智能导航;智能定位本文综述了目前主流的AUV水下导航关键技术,包括DVL测速技术、LBL/SBL/USBL水声定位导航技术、地形辅助导航技术、地磁辅助导航技术和重力辅助导航技术以及协同导航技术,介绍了相关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分析和总结了水下自主导航中各技术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最后展望了AUV水下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
1 SINS/DVL定位技术DVL是一种利用声波多普勒效应测量载流子速度的导航仪器。
根据AUV与水底之间的相对距离,DVL有两种模式:水底跟踪和水底跟踪。
当载流子与水底的相对距离在该范围内时,声波可以到达水底,当AUV与水底之间的相对距离超过范围时,声波无法到达水底,DVL采用水跟踪模式。
根据传输波速的多少,可以分为单波束、双波束和四波束。
1.1 SINS/DVL对准技术惯性导航可以为AUV提供实时的姿态、速度、位置等导航信息。
然而,初始对准必须在使用前进行,初始对准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集成精度。
通常,AUV在停泊或航行于水面时接收GPS信号进行初始对准。
在特定的任务背景下,AUV需要在水下运动期间完成初始对准,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基于DVL辅助的移动基站对准。
水下辅助导航综述文章介绍了水下辅助导航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水下辅助导航算法,尤其对水下地形辅助导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水下导航技术,随着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水下地形辅助导航必将越来越收到研究者的关注,文中也分析了未来地形辅助导航的研究热点。
标签:水下导航;地形辅助导航;综述1 概述当今空中和陆上的导航系统十分依赖于GPS,它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精确且连续的位置信息。
因此GPS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平台上,包括飞行器、地面车等机器人系统中。
尽管如此,但还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GPS不能使用,必须要考虑其它的导航手段。
这类环境包括:水下、太空、地底、室内以及其它GPS接收机受限的环境中(比如:战时受屏蔽区域)。
尤其在水中,GPS等电磁传感器无法使用,必须考虑其他的辅助导航定位手段。
目前在水下有多种类型的导航定位手段,包括声学,光学,地磁以及地形等方法。
随着海洋资源受到各国的极大关注,海上冲突不断,临海更过纷纷投入水下机器人装备的开发。
水下导航是水下机器人的关键组成,由于水下特殊的环境,GPS系统无法使用,因此需要进行水下輔助导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水下导航技术在不同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地收到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在GPS受限的情况下,水域机器人的导航定位技术有两类:航迹推算以及辅助导航。
航迹推算主要利用速度加速度传感器来计算机器人的位置,由于测量的误差积分的结果会产生飘移,随着时间的增加误差会增大。
典型的推算公式如下:(1)这里dxn和dqb分别表示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的改变量,R(qb)和■(qb)是旋转矩阵,vb、ab和?棕b分别表示速度,加速度以及角速度。
n表示惯性导航的第n时刻,b表示机器人本体。
在机器人系统中,一般通过融合加速度、陀螺、磁力仪以及速度传感器信息来计算机器人位置。
航海常用的导航传感器主要有水压传感器,磁罗盘,陀螺仪,加速度计,IMU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AHRS (Attitude,Heading and Reference System),DVL(Doppler Velocity Log),传感器原理不同,其测量精度相差很大。
我国首套水下GPS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简介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08-11-12 11:04:48 我要投稿关键词:GPS 我国首套水下GPS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简介“863”计划“水下GPS高精度定位系统”课题组摘要由国家"863"计划资助的我国首套水下GPS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已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水下工程测量领域的空白。
该系统可从水上(海面、沿岸陆地或飞机上)对水下目标跟踪监视和动态定位,还利用GPS技术,实现了水下设备导航、水下目标瞬时水深监测、水下授时、水下工程测量控制和工程结构放样等功能。
关键词水下GPS 定位导航系统用户由国家"863"计划资助的我国首套水下GPS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经在浙江省千岛湖进行的试验表明,对于水深45m左右的水域,系统的水下定位精度为5em,测深精度为30cm,水下授时精度为0.2ms,且测量误差不随时间累积。
这是继美国和法国之后,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开发的精度好、功能强、自动化程度高的水下GPS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用于从水上(海面、沿岸陆地或飞机上)对水下目标跟踪监视和动态定位,还率先利用GPS 技术实现了水下设备导航、水下目标瞬时水深监测、水下授时、水下工程测量控制和工程结构放样等功能。
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将打破个别发达国家对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垄断,填补了我国在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水下工程测量领域的空白。
一、系统构成水下GPS定位导航系统主要由GPS卫星星座、差分GPS基准站(可选)、四个以上GPS 浮标、安装在水下目标或载体上的水下导航收发机、陆基或船基数据处理与监控中心(简称数据控制中心)、水上无线电通信链路、水下水声通信链路组成,如图1。
多个GPS浮标与水下导航收发机构成以浮标为基线的海面长基线水下定位导航系统。
其中,GPS卫星星座、差分基准站和浮标GPS天线用于提供“海面动态大地测量基准”,包括浮标动态长基线水下定位网的起算基准和时间基准;水下导航收发机的发射器、浮标定位水听器组成了水下定位子系统,该子系统采用水下差分方式定位,水下无需高稳定频标;数据控制中心和水下导航收发机的水声通信换能器组组成了水下通信链路;差分基准站到数据控制中心、GPS浮标到数据控制中心的无线电收发装置组成了海面无线电通信链路;水上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状态监控、水上用户接口组成了数据监控中心;水下数据处理、用户接口组成了水下用户接口。
饱和潜水船的导航与定位技术概述饱和潜水船是一种专用于进行深海潜水作业的船只,其功能包括支持船员进行深海作业、潜水遥控器、供气、电气供应等。
饱和潜水船的导航与定位技术是其航行与作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饱和潜水船的导航与定位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
导航原理饱和潜水船的导航主要通过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GPS系统将地面上的多个卫星与接收器间的信号交换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通过接收GPS卫星发出的信号,饱和潜水船可以准确地确定自身坐标,从而实现在海洋中的航行与定位。
同时,饱和潜水船还可以利用陀螺仪等设备来进行姿态控制,确保潜水船在不同海况下的稳定性。
导航方法1. GPS导航:饱和潜水船通过接收GPS卫星发出的信号来确定自身位置。
GPS 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对于海洋中的船只来说非常有用。
通过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处理,船员可以随时了解自身位置,从而做出合理的航行决策。
2. 惯性导航:饱和潜水船可以使用惯性导航系统来补充GPS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传感器的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姿态。
在没有GPS信号或GPS信号较弱时,惯性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饱和潜水船的位置与航向信息。
3. 水下声纳导航:在水下环境中,GPS导航的可用性会受到限制。
因此,饱和潜水船还可以利用声纳导航技术来确定自身位置。
水下声纳导航系统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并监听其回波来测量距离和方向,从而实现在水下环境中的准确定位。
4. 精密测距定位系统:为了确保饱和潜水船的精确定位,船载设备可以采用精密测距定位系统。
这些系统利用激光、超声波或电磁波等技术来测量目标与设备之间的距离,并通过计算来确定设备的位置。
精密测距定位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有助于饱和潜水船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进行精确的作业。
导航应用饱和潜水船的导航与定位技术在以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 航行与船位控制:通过使用GPS系统,饱和潜水船可以准确地确定自身位置,从而进行航行控制。
科技前沿▏非卫星水下导航定位技术综述水下航行器在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国民经济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军事领域,它可以执行战场监视、隐蔽打击、战略威慑等多种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导航定位技术是水下航行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远洋水下军事任务中,对保障作战效能和航行安全至关重要。
由于水下信息传输的局限性及部分水下任务的隐蔽性,很多情况下高精度的GPS信号无法直接使用。
因此非卫星水下导航定位技术成为多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惯性导航、地形匹配、航位推算、地球物理导航、声学导航及组合导航等多种方式。
一、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技术是一种自主式的导航系统,可以在不与外界通信的条件下,在全天候、全球范围内和任何介质环境里自主地、隐蔽地进行连续的三维定位和定向。
1958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装备N6A型惯性导航系统,水下连续航行21天成功穿越北极,航程8146海里,定位误差仅为20海里,充分体现了惯性导航系统在水下航行器导航应用中的巨大优势:自主性、隐蔽性、信息的完备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光学陀螺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捷联惯导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目前,光学陀螺及MEMS陀螺捷联系统已经大量进入军民应用领域,典型产品如美国Sperry公司的MK39/49舰船用激光捷联惯导系统,法国IXSea公司先后研制PHINS和MARINS船用光纤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定位精度分别为0.6nmile/24h)等。
惯导系统的缺点是存在随时间积累的位置误差,长时间航行需要参考信息的校正,而由于水下特殊环境限制了电磁波及光波的传播,如果使用水面上层空间的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天文导航等技术就不得不浮出水面,造成动力损失,对隐蔽性作业也有影响。
目前水下惯性导航系统发展趋势是发展三维全监控惯性平台系统和静电陀螺监控系统;发展中、低精度惯性系统,扩大导航级惯性系统的应用范围;发展新型惯性器件,研究高精度误差仿真模型及误差补偿技术补偿器件误差,提高器件输出精度;发展包括系统数字化、集成化、通电快速热稳定及动态快速对准等惯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水下惯性测试与试验技术;开展水下辅助惯性导航技术研究。
水下机器人中的水下定位和导航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装备,近年来已经成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探索和应急救援等领域中的重要工具。
而水下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技术对于其成功完成各项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探讨水下机器人中的水下定位和导航技术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水下定位技术研究水下定位技术是指在水下环境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这种技术在水下机器人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水下定位技术包括声学定位、磁力定位、惯性导航以及视觉定位等。
其中,声学定位技术是最常用也是最成熟的水下定位技术之一。
声学定位技术利用声波的传播和反射来完成目标物体的定位。
以声纳为例,当声源发出声波后,声波会在水下环境中传播,当遇到固体障碍物或水下物体时,部分声波会被反射回声源。
水下机器人通过测量声波从声源到目标物体以及反射回声源所需的时间,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水下机器人的距离。
通过多个声源和接收器的组合,在三维空间内对目标物体进行定位。
声纳技术在定位精度和测量范围上均处于较好水平,且在水下环境中实现全天候、实时定位。
除了声学定位技术,磁力定位技术也在水下机器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磁力定位技术利用地球磁场的特性,通过感应地球磁场和目标物体产生的磁场来完成定位。
相对于声学定位技术,磁力定位技术在深海等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不受环境干扰的优势。
二、水下导航技术研究水下导航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确定水下机器人当前位置和方位信息,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惯性导航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水下导航技术。
该技术通过惯性传感器测量机器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获取运动信息,进而实现机器人在三维空间内的定位和导航。
但由于惯性传感器存在漂移现象,因此惯性导航技术需要结合其他定位技术进行校正,以提高定位精度。
除了惯性导航技术外,视觉导航技术也在水下机器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视觉导航技术利用机器人上搭载的成像设备,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地标识别和定位。
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
在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水下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水下环境的复杂性给机器人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水下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技术研究和应用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水下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技术水下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惯性导航、声纳导航、GPS/无线电导航和视觉导航等几种技术手段。
1. 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是一种基于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器实现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的技术。
该技术不需要外部环境的参考,具有独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优点。
但是,惯性导航存在着漂移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会逐渐积累,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定位导航技术进行校正和修正。
2. 声纳导航声纳导航是利用水下传播的声波来实现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的一种技术。
它利用声速不同、反射等特性进行定位,具有成本较低、准确度高等优点。
但是,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受到水质、温度、盐度等影响,这些因素会对声纳定位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校正。
3. GPS/无线电导航GPS/无线电导航是利用航天卫星和无线电信号来进行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的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载体能够接收到外部无线电信号或者GPS信号,依赖性强。
而水下机器人往往无法直接接收GPS信号,需要利用浮标等设施进行传输,增加了复杂性和成本。
4. 视觉导航视觉导航是通过搭载水下相机等设备来实现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的技术。
该技术对于水下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强,还可以实现水下物体的检测和识别。
但是,由于水下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光照和水体浑浊等问题,视觉导航的准确度和适应性存在着限制。
二、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水下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围绕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
比如,日本的国立海洋研究所研究出新型的“六足水下机器人”,能够实现水下地形的三维成像和地形测量;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将惯性导航技术与声纳导航技术相结合,实现水下机器人长距离自主导航能力,从而在深海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勘探工作。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众所周知,海洋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但同时也是人类目前探索最少的地方。
随着人类在利用海洋和开发海洋上的投入不断增大,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特别是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AUV是能够在水下自主航行、自动控制、并能按照程序预先规划路径自主完成预定任务的水下集成系统。
导航定位技术是AUV的关键技术之一,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技术对AUV的安全航行和高效率完成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无线电信号在水中迅速衰减,AUV无法借助无线电导航系统实现水下远距离、大范围的准确定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水下不可用是AUV水下导航定位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
在不使用声学基线定位系统的情况下,AUV在水下主要依靠自身搭载的罗经、多普勒计程仪(Doppler Velocity Logger,DVL)或惯性导航系统提供的各类导航信息,通过航位推算模式实现水下导航定位。
惯性导航/航位推算方法精度受传感器本身测量精度影响,会随时间迅速积累。
在DVL锁定海底并且能够提供有效对地速度辅助导航的情况下,惯性导航/航位推算的导航误差一般为航行距离的0.5-2%,如果使用高精度的惯性导航设备,导航误差能够优于航行距离的0.1%。
当在水面时,AUV可以通过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获得的绝对位置来实时修正惯性导航系统误差。
但是定时上浮接收GNSS信号来实现对惯性导航误差的校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是不现实的,尤其在深水调查作业中。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AUV水下导航定位技术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以视觉导航和地磁匹配导航技术为代表的非传统导航方式逐步开始在水下导航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除此之外,用于解决机器人导航定位的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算法技术日渐成熟,在水下导航定位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
水下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在水下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机器人。
与其他机器人不同的是,水下机器人所处的环境极其恶劣,导致它们必须具备超强的防水及抗压能力。
在水下机器人领域里,定位和导航技术是非常基础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将直接影响着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水下机器人定位和导航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一、水下机器人定位技术的现状水下机器人的定位主要分为两类:激光测距式定位和水声定位两种。
激光测距式定位可以通过将机器人携带的激光测距仪向水下目标发射一束激光束,再通过控制机器人旋转角度和测量激光返回的时间差,确定目标的位置。
这种定位技术的优点是定位精度高,但是由于光在水中传播的特性,会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折射,影响定位精度。
水声定位技术则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来计算目标位置。
船只一般用声纳定位来监控水下情况,结合GPS等其他手段确定位置。
对于水下机器人来说,单纯的声信号定位准确性较低,需要通过不同的架构来提高位置精度,并且和激光测距结合使用,作为一种备选的手段。
二、水下机器人导航技术的现状水下机器人的导航一般采用相对位置导航和绝对位置导航两种方式。
相对位置导航是通过对机器人相对位置的测量来实现导航的,通过多个传感器组合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运动状态的估计。
相对位置导航技术比较成熟,而且精度也比较高,可以满足大部分的水下机器人导航需求。
绝对位置导航则是采用GPS、以及水声定位技术等手段来实现,难度较大,精度要求较高。
三、水下机器人定位和导航技术的挑战和趋势水下定位和导航技术的研究挑战较大,主要源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质。
在水下环境中,水质浑浊,有大量的悬浮物等,对于传感器的信号等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水下环境中光和声的速度也会发生改变,造成水下机器人定位误差和导航难度。
因此水下机器人定位和导航技术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发出更加适合水下环境的传感器和算法方案。
在技术趋势方面,水下机器人的定位和导航技术已经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更加先进的观测模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估计算法、基于传感网络的分布式定位与导航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