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观察作者:赵璐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26例。
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观察组。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Hp阳性率。
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組为96.15%,观察组为80.77%,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在Hp阳性率上,对照组为15.28%,观察组为3.85%,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效果显著,即可改善患者各种症状,降低Hp阳性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以食道、肠道、胃部等器官黏膜炎症和坏死,并导致黏膜漏洞,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反酸、呕吐、恶心、嗳气等,还可对十二指肠以及胃部造成累及【1】。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由于胃酸的作用,因而其病情易反复发作,且治疗难度较大。
常规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该病症时,其复发率高,疗程长,且不良反应多,费用高,因而对患者的生活存在较大影响。
而在中医学理论中,该病症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中脾胃虚寒证占比85%【2】。
所以脾胃病则可从太阴虚寒、阳明积热这一病机辩证入手,看太阴虚寒、阳明积热偏盛情况。
因它脏波及脾胃的,必须通过治疗它脏才能达到疾病痊愈目的。
而治疗脾胃虚寒型的主方则首选黄芪建中汤,因此本文即对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做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26例。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3%。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338-01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由于胃酸腐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而形成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溃疡,以规律性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系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药物刺激等,导致脾失健运、胃络受损而发病。
我院对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单用西药治疗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40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以胃脘隐痛为主,或有腹胀,嗳气泛酸,便溏,形寒肢冷,喜暖喜按,舌质淡胖苔白,脉细沉或细弦。
男82例、女58例,年龄25~70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3月,胃溃疡5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9例、复合性溃疡19例,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124例,脾胃虚寒型97例、肝脾不和型13例、瘀阻胃络型9例。
排除消化道恶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胃阴亏虚型及胃热炽盛型患者。
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基础方: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30g,桂枝12g,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陈皮9g,丹参15g,蒲公英12g,黄芩12g,乌贼骨15g,浙贝12g,煅瓦楞18g,白芨(冲服)3g。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作者:何镇文王东美张志云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11期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2例确诊为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观察组内服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内服西药,2组均治疗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中医证候消除时间、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中医证候消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加减;慢性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1-0034-03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与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过多、黏膜屏障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环境、遗传等有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中老年人。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2例,均来自本科门诊,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者。
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 a,最长30余年。
随机分为2组,各36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5~76岁。
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5~72岁。
入选对象均为依从性较高的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夏新苗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治疗方法在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人。
其中实验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而对照组则给予西药联合治疗(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奥美拉唑胶囊),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
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有效人数为49例,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0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2.45%和75.47%。
另外,在治愈后期实验组10人出现溃疡复发,复发率为18.88%,对照组则有18人出现复发,其溃疡复发率为33.96%。
进一步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胃溃疡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656.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45-01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溃疡的病因多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药物的滥用和乱用等引起。
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嗳气、泛酸以及剧烈疼痛,严重者会出现呕血和黑便等[1]。
目前临床上,胃溃疡的治疗多采用西药的联合治疗(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奥美拉唑胶囊),由于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导致药物的治愈效果差以及溃疡的复发等情况,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的探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
本文通过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来治疗胃溃疡,其效果显著,复发率低,现对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在3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4.2岁。
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都是建立在胃镜检查基础上确定,同时经过病理性检查后排除了相关的恶变性疾病。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为患者采用西药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28例,为患者给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症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症消化性溃疡,主要是因为各种疾病因子的作用导致患者的黏膜出现炎症和坏死病变,这种病症一般发生在患者胃酸分泌相关的消化道黏膜,主要以胃和十二指肠最为常见[1]。
分析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病情长期发作,而且发作周期较长,具有节律性的上腹疼痛,患者发病时会伴随着一定的恶心呕吐情况,个别患者有嗳气反胃的情况[2]。
本研究主要分析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同时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症患者中选择6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51.5±22.3)岁;观察组患者28例,其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3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55.5±23.2)岁。
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时使用加味黄芪建中汤的疗效。
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使用加味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加味黄芪建中汤;疗效消化性溃疡多发病于胃或十二指肠,属于慢性溃疡,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几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具体原因还尚未明确,但通过研究普遍认为该病与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受到损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2]。
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疼痛、反酸恶心、嗳气呕吐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3]。
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对患者使用西药,但长期的服用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而且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本研究对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采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的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8.5±1.8)岁。
病程1.5~12年,平均病程6年,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病症。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剂量分别为500 mg 和400 mg,3次/d,外加雷尼替丁,剂量为150 mg,2次/d,疗程为1个半月。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1],主要表现为长期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伴有泛酸、嗳气、恶心等症状,易反复发作。
我科用黄芪建中汤合丹参饮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85例,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治疗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5~67岁,平均(44.75±6.15)岁;病程1~3年17例,4~7年22例,7年以上1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胃溃疡17例,复合性溃疡8例;伴Hp感染32例。
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6~68岁,平均(44.75±6.15)岁;病程1~3年15例,4~7年23例,7年以上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胃溃疡17例,复合性溃疡5例;伴Hp感染33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中相关标准拟定。
有上腹规律性疼痛,疼痛的特点具有慢性、周期性及节律性,或表现为无规律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大多伴有反酸及腹胀,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活动期多有上腹部局限性深在压痛。
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符合活动期、愈合期、新生期标准。
幽门螺杆菌试验阳性。
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嘈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受寒等因素相关;经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X线等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变。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1周内纤维内窥镜证实为溃疡活动期,溃疡直径为3mm~20mm,年龄18~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内窥镜证实为胃底部溃疡、穿凿性溃疡、胃溃疡合并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有胃手术史,有特殊原因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如肝硬变、胃泌素瘤等病表,合并心、肝、肾、脑等严重疾病、精神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
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黄芪建中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患者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3.7%,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随访,观察组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5.3%;对照组患者有5例患者出现复发26.3%;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消化性溃疡【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85-02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溃疡多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部分患者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等,该病病程较长,易复发[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38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标准分为气滞证、郁热证、虚寒证、阴虚证、瘀血证。
西医诊断标准:长期反复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压痛、经X线检查有溃疡龛影、内镜检查有活动性溃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为(36.8±2.8)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3.3±1.2)年;其中胃溃疡患者8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复合型溃疡4例。
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溃疡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对于消化溃疡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消化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将最近一段时间在我处诊治的消化溃疡100 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 人,研究组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方法的疗效并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病人有28 人痊愈,显效11 人,有效的有6 人,5 人没有效果,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病人有22 人痊愈,显效8 人,有效的有6 人,14 人没有效果,有效率为72.0%,研究组方法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对于消化溃疡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防止疾病复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消化溃疡黄芪建中汤奥美拉唑【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262-01消化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临床中较常见,多由胃酸过多、胃粘膜作用降低等原因造成,可自行愈合,比较容易复发[1]。
故病人常有腹痛的周期、反复性发作、反胃、恶心、呕吐等症状,精神过度紧张或是过度疲劳可加重病情,休息或进食后可有缓解。
检查手段主要是内镜、钡餐透视等方法,需要与胃癌、慢性胃炎等疾病做鉴别诊断,以免误诊、漏诊。
本文结合100 名消化溃疡病人的治疗分析,观察黄芪建中汤对于消化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用最近一段时间在我处诊治的100 名消化溃疡病人,其中男性有57 人,女性有43 人,年龄在17 岁到71 岁之间,平均41.2±2.1 岁。
病人均有反胃、恶心、呕吐、周期性腹部绞痛等症状,胃镜检查排除胃癌、慢性胃炎等其他病变,符合消化溃疡的诊断标准。
现将100 名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人,研究组中有男性病人32 名、女性18 人,对照组有男性25 人、女性25 人;两组病人在性别、病情、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自愿接受治疗。
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和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05%(P<0.05)。
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可靠。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消化性溃疡;疗效【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22-02消化性溃疡属于慢性溃疡,多发病于十二指肠或胃,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其发病人数逐渐增加[1]。
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具体原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太明确,但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粘膜受到损伤及胃酸分泌过多有着很大的关系[2]。
治疗消化性溃疡,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常规西药,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会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为19至68岁,平均年龄为(38.39±1.76)岁,患者的病程为1.6至13年,平均病程为(6.12±2.29)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20至67岁,平均年龄为(38.21±1.92)岁,患者的病程为1.7至13年,平均病程为(6.37±2.06)年。
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恶心呕吐等病症。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剂,再诊无明显不适,上方去黄连,厚朴,再服十剂,患者复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球腔变形,球前壁浅息室,原方去瓦楞子,再服十剂停药。
嘱忌烟,定期复诊。
分析: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入“胃脘痛”,“腹痛”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发之,病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太阳之胜,凝溧而至,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复见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现代中医认为该病病因主要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有关。
溃疡病在中医辨证中大多属于虚证,虚寒证,以脾虚为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滋润胃黏膜,湿热淤毒乘虚而入,损伤黏膜形成溃疡。
同时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胃腑升降失调,胃气不疏,胃脘胀闷疼痛,日久入络,造成黏膜损伤,溃疡形成。
《医学心悟-吞酸》曰:“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可见酸是郁蒸的产物,酸滞胃中,随胃气上泛则吞酸,侵蚀黏膜则发为溃疡。
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削弱,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释放空泡毒素细胞相关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促使胃黏膜白细胞浸润和激活,致使大量自由基释放,幽门螺旋杆菌自身也可以产生自由基而导致机体自由基水平升高,消耗自身的自由基清除剂,使组织细胞抗氧化损害作用减弱,导致消化道黏膜细胞损伤,诱发溃疡。
黄芪建中汤和半夏泻心汤现代药理研究均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显著增加胃粘蛋白含量,抑制胃粘蛋白下降,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反应,从而减少自由基对黏膜的损伤,还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提高黏膜愈合速度。
黄芪建中汤出自张仲景《金贵要略》,具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7-19T16:12:54.2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孙瑾焦建华[导读]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酸、辣、烟、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孙瑾焦建华(江阴市人民医院胃病专科 214432)【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2组。
对照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服用基础治疗加黄芪建中汤,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黄芪建中汤进行合理的辨证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黄芪建中汤中医辨证【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301-02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胃与十二指肠,与胃液中酸性成分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的慢性溃疡,常合并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以青壮年多发,临床常见症状为慢性周期性发作的上腹疼痛,并且出现节律性发作为主要特点,常常伴有反酸、烧灼感、呃逆、痞满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吞酸”、“呕吐”、“嘈杂”等范畴。
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我们观察了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门诊收集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2~58岁,平均38.6岁;病程1~10年,平均5.2年。
入选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1]有不同程度慢性周期性或节律性反复发作上腹疼痛、嗳气、反酸、呕吐或黑便。
经胃镜检查证实有溃疡。
中医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2]。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52例经胃镜诊断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以中药口服。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4.4%。
结论: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胃痛,胃胀,泛酸,胃区烧灼感,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笔者自2001年采用纯中药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及(或)十二指肠溃疡伴(或不伴)幽门不全梗阻患者52例,取得较理想疗效。
病例选择:患者年龄最大63岁,最小17岁,平均34岁,男性39例,女性13例,均为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溃疡病,其中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混合溃疡7例,伴幽门不全梗阻19例。
均未服用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
疗效判定:服药一个月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为治愈;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三分之二为显效;症状减轻,复查胃镜溃疡面缩小三分之一为好转;症状及复查胃镜无改变或病变扩大为无效。
结论:,治愈37例,占71﹪,显效8例,占15.4﹪,好转4例,占8﹪,无效3例,占5.6﹪,总有效率达94.4﹪
典型病例:
1 黄某,男性,39岁,农民。
2001年9月就诊,主诉胃痛半月余,进食后尤葚,遇寒加重,伴腹胀,便溏而不爽,查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查胃区明显压痛,肠鸣音活跃,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溃疡(活动期),溃疡面积约1.2×1.0厘米,基底白苔,表面附着少量血痂,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1.8克,给以中药7剂煎服,方药如下: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仁9克,吴茱萸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饴糖10克,大枣10枚,炙草10克。
水煎取汁300毫升,早晚饭前分服,嘱易消化饮食。
一周后复诊,诉胃痛明显减轻,无腹胀,大便成型,日一次,进食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滑,上方去黄连,陈皮,续服7剂,三诊未诉胃痛,饮食及大便均可,二方去半夏,干姜,加生姜10克,继服14剂,复查胃镜溃疡愈合,可见胃窦前壁黏膜水肿充血,停汤剂,嘱定期复诊。
2 于某,男性,26岁,铁路工人。
2004年11月就诊。
主诉上腹痛反复发作一年余,加重伴呕吐一周。
患者一年来间断上腹痛,夜间偶有痛醒,进食后疼痛有所减轻,胃区烧灼感,近一周疼痛加重,伴腹胀,呕吐,查舌质红,苔黄而腻,
脉滑,左上腹压痛,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前壁溃疡,球腔变形,幽门不全梗阻。
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要求服中药,给以中药5剂煎服,嘱如不适立即就诊。
方药如下:黄连9克,黄芩12克,半夏15克,生地10克,干姜9克,人参1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黄芪15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元胡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炙草6克,水煎取汁200毫升,三餐前半小时各温服。
5天后复诊,疼痛减轻,无呕吐,无过敏反应,食后腹胀略减,舌质红,苔微腻,脉滑,前方加大腹皮10克,枳壳10克,继服7副,患者三诊无腹痛腹胀,偶有烧灼感,查舌质淡红,苔白,脉滑,前方去黄柏,生地,黄芩,干姜,生姜,加乌贼骨15克,瓦楞子10克,7剂,再诊无明显不适,上方去黄连,厚朴,再服十剂,患者复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球腔变形,球前壁浅息室,原方去瓦楞子,再服十剂停药。
嘱忌烟,定期复诊。
分析: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入“胃脘痛”,“腹痛”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发之,病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太阳之胜,凝溧而至,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复见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现代中医认为该病病因主要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有关。
溃疡病在中医辨证中大多属于虚证,虚寒证,以脾虚为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滋润胃黏膜,湿热淤毒乘虚而入,损伤黏膜形成溃疡。
同时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胃腑升降失调,胃气不疏,胃脘胀闷疼痛,日久入络,造成黏膜损伤,溃疡形成。
《医学心悟-吞酸》曰:“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可见酸是郁蒸的产物,酸滞胃中,随胃气上泛则吞酸,侵蚀黏膜则发为溃疡。
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削弱,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释放空泡毒素细胞相关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促使胃黏膜白细胞浸润和激活,致使大量自由基释放,幽门螺旋杆菌自身也可以产生自由基而导致机体自由基水平升高,消耗自身的自由基清除剂,使组织细胞抗氧化损害作用减弱,导致消化道黏膜细胞损伤,诱发溃疡。
黄芪建中汤和半夏泻心汤现代药理研究均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显著增加胃粘蛋白含量,抑制胃粘蛋白下降,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反应,从而减少自由基对黏膜的损伤,还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提高黏膜愈合速度。
黄芪建中汤出自张仲景《金贵要略》,具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其中黄芪能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降低胃液胃酸的分泌量,促溃疡愈合。
白芍含芍药甙,能通过刺激交感神经从而抑制胃肠管蠕动,起解痉镇痛镇静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促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半夏生姜可以止呕,镇吐,黄连能兴奋肠道平滑肌,并有很强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
黄芩甘草抑制酶的活性,能抗炎,解热,解痉,镇痛,能缓解症状,促溃疡愈合。
在临床应用中还需灵活多变,随症加减,有望提高疗效。
在此仅将笔者有限的临床观察整理归纳,以期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 温武兵,张桂珍,叶向荣;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2.
[2] 张志军;汉方药对化合物48/80引起胃粘膜损害的抑制效果[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年04期.
[3] 蒋朱秀;黄芪建中汤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5年01期.
[4] 胡荣学;黄芪建中汤治愈慢性萎缩性胃炎一例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7年03期.
[5] 刘晨光!215600;黄芪建中汤治疗胃脘痛80例[J];四川中医;199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