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斯定理-ZGL0317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76
第一章:高斯定律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定相同。
这分离是大话题,有百多年的争议,曾经波涛起伏,一九六○年高斯发表了他的鸿文后开始平静下来,但今天还是余波未了。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按自己个人的利益与成本作决策的,外人或社会受到的影响他可能不管,或者要管也管不来。
这个人的行为可能对社会有利,但不一定收到回报;他的行为可能对社会有损,但也不一定要负责任。
举个例。
我到某机构讲话,有酬金,收到的酬金私利是机构愿意付的,在边际上我的利益与机构的利益没有分离。
但如果我讲话时有记者在场,内容发表于报章上,社会可能得益,但我不获回报。
没有回报,从社会的角度看,在边际上我讲话的供应是太少了,传统认为是无效率,违反了柏拉图情况。
这是指在边际上,社会产值(social product)与私人产值(private product,我的私人回报)有分离,前者高于后者,政府是应该补贴我多讲的。
这是传统之见。
反过来看问题也类同。
如果我的讲话在报章发表后对社会有害,但我却不需要赔偿给社会大众,那么在边际上,我的私人成本(private cost,这指准备与讲话时间)是会低于社会成本的──我的私人时间成本加社会受损的成本。
从社会的角度看边际,因为我不需要赔偿给受损的,我是讲得太多了,于是无效率,违反了柏拉图情况。
政府应该强逼我赔偿给社会,或要抽我讲话税。
这也是传统之见。
传统之见,是如果在边际上社会的产值高于私人的产值,或社会的成本高于私人的成本,市场是失败了。
在这些情况下,政府应该干预,以补贴或抽税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来修改上述的产值分离(divergence between private and social products)或成本分离(divergence between private and social costs)。
最早提出近于上述的分离概念的,应该是英国的卓域克(E. Chadwick)。
此君于一八二九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警察或公安的文章,指出盗窃或抢劫的行为对社会有害,犯罪的不需要赔偿给受害者,对社会无效率,所以政府要设立公安或警察管治。
经济学讲义-科斯定理(之一)从这一讲起,就从传统经济学领域进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传统的经济学着重于关注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缺少了制度安排这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忽略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费用》一讲已解释了广义的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
其实即使在前面的讲义中,交易费用已频频亮相,所以要把新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完全地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只是传统经济学一般将从这一讲开始的内容归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而已。
但另一方面,“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往往都会在所谓的微观部分也涉及一些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却是把它划入“福利经济学”之内。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讲的最后已经批判过福利经济学的问题所在,在后面的具体分析中还会再次提到。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的名称来自于它关注制度安排,而所谓制度,说得更具体就是合约,因此所谓制度安排就是合约选择。
这样,广义地看,“合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同一回事。
同样广义地看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所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也与新制度经济学是同一回事。
还有一个“产权经济学”的范畴,则是专注于产权界定与保护。
产权有足够清晰的界定,并得到足够有效保护时,就可以使用价格准则来决定竞争的胜负,可以消除租值消散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增加。
当然,要界定与保护产权,也要付出交易费用的代价。
这样来看,“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或合约经济学或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个子集。
科斯定理的第一个版本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是交易费用的概念,而在交易费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其实有三个版本,教科书通常教授的是第三个版本。
下面逐一介绍。
第一个版本,是科斯在《联邦传播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的文章中提出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
(The delineation of right is an essential prelude to market transactions.)中国的经济学界在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时曾有过一场争论:是先有产权界定、再有市场交易,还是先有市场交易、再有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给从未涉及过科斯定理的学生上科斯定理课的教师,都亲身感受了科斯定理所引起的惊叹和佩服,但科斯本人却从未将定理写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试图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那很有可能是走了样的,或成了同义反复。
被称作科斯定理的命题或命题组,源于一系列案例。
科斯像法官一样一直拒绝把他初始论文中的论点加以广泛地推广。
投资乘数理论简介投资乘数理论,普遍理解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因而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的理论。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1)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是市场制度本身决定的,与劳动力供求状态无关,即使实现充分就业也要有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流动过程包括劳动者的新老交替、人们出于资源配置优化和判断的原因而转移就业职位等。
它是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代价。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其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即在存在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
(3)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由于结构型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我们把二者形成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其受劳动力结构、政府政策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差别定价(Price Discrimination)又称“弹性定价”,是一种“以来顾客支付意愿”而制定不同价格的定价法,其目的在于建立基本需求、缓和需求的波动和刺激消费。
科斯定理与外部性经济问题科斯定理是针对外部性经济问题提出来的。
所谓的外部性讲的是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对另一个经济单位的影响。
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活动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积极的影响、有益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叫外在经济;反之,负面的影响、消极的影响、有害的影响叫外在非经济。
外在经济的标准例子是果园旁边的蜜蜂养殖场,蜜蜂在果园里四处飞舞采集花蜜,不仅使养殖者得到收益,而且也为果树传播了花粉,从而提高了果园的产量。
外在非经济的标准例子是沿着一条河建立的化工厂和养鱼场,化工厂排放的废水给河流带来了污染,使下游的养鱼场产量下降。
因此,化工厂给养鱼场带来了损失,产生了外部非经济性,而且化工厂的产量越大,给养鱼场带来的外部非经济性亦越大。
外部性问题被经济学界所关注已经很久了,这一问题最早是由西奇威克提出来的,后来马歇尔又有所阐述,系统讲述这个问题的是庇古。
自从庇古1920年将环境污染作为外部性问题分析以后,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延伸研究,如G·哈丁著《公地的悲剧》:"中世纪英格兰宣布公共牧地为一股公众自由使用。
请想一想,如果一个牧民在他的畜群中增加一头牲畜,在公地上放牧,那末他所得到的全部直接利益实际上要减去由于公地必须负担多一个牲口所造成整个放牧质量的损失。
但是这个牧民不会感到这种损失,因为这一项负担被使用公地的每一个牧民分担了。
由此他受到极大的鼓励一再增加牲畜,公地上的其他牧民也这样做。
这样,公地就由于过度放牧、缺乏保护和水土流失被毁坏掉。
毫无疑问,在这件事情上,每个牧民只是考虑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他们的整体作用却使全体牧民破了产"。
外部的非经济行为,即一个人的行动对别人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许很小,但当每一个人受到引诱采取类似的行动时,外部的非经济行为总作用可导致毁灭。
既然外部的非经济性对人们的影响很大,那么如何消除外部性、合理配置资源,就成为外部性理论的基本课题。
从历史上看,这一研究是按照直接行政干预、征收环境税费和实行产权交易三个层次展开的。
流派第十周作业经济1102 1104200210 袁诗佳一、简述斯密定理、科斯定理、霍布斯定理是如何解释所有权建立的(举例分析) (一)斯密定理 1.概念及含义斯密定理的具体含义是,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 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 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反过来说,如果市场范围没有扩大到一定程度,即需求没有多到使专 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能够全部卖掉时,专业生产者不会实际存在。
“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 的论断即被称为“斯密定理”。
概括来说,斯密定理就是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假说。
斯密定理作为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并没有随着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体而 消失,也并没有随着凯恩斯主义等形形色色新学派的出现而退出经济学舞台;相反,包括斯密定理在内的一些古典经济学理论仍然被现代经济学家广泛用来研究现代经济问题,得出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使一些古典经济学理论发出夺目的理论光彩。
2.举例假设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甲和乙,而他们生活所需只有面包和衣服,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他们各自生产自己需要的面包和衣服,甲在每个时期内可以生产4个单位的面包或者2个单位的衣服(即4,2b c P P ==甲甲),而乙在每个时期内可以生产2个单位的面包或者4个单位的衣服(即4,2b c P P ==甲甲),起初在每个时期内他们对面包与衣服的需求各自为一个单位,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生产便能满足;但后来,他们在每个时期内所需的面包变为为2个单位,衣服也变为为2个单位(即22==c b Q Q ,),但需求增加后,如果甲乙之间不存在交易的话,他们都不能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
如果要使甲乙满足生活需求,则甲乙间应该存在交易,且甲应该生产他所擅长的面包,而乙生产自己所擅长的衣服。
也就是斯密定理所说的,(二)科斯定理 1.概念及含义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科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乔治·史提格勒1966年首次使用的。
我国“科斯定理”与两种经济制度(1991~2013)我国经济学界对“科斯定理”的理解存在分歧,这并不奇怪,事实上西方经济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但由于分歧涉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经济合理性、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劣等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一科斯究竟说了些什么科斯的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讨论的是所谓外部损害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工厂的烟尘给邻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的有害影响。
科斯认为,一般主张通过法律手段要求损害方负责赔偿的解决办法未必是适当的,以往的经济学为此提供的理论依据也是不科学的。
而科斯的全部分析是从经济学的一个“神圣教条”,即私有制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科斯文中称为“定价制度”)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一点出发的。
在运用这一教条开始分析时,科斯没有对它做任何修改,只是附带说明道“定价制度的正常运行意味着其运行是不需成本的”。
[1]我们以后的分析将越来越明显地表明这一附带说明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含义。
科斯这里强调,经济学的“神圣教条”建立在制度运行成本在多数场合被称作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前提下,以往有关这一命题的全部证明和运用都没有超出这一前提性假设。
科斯在不触动这一前提的条件下,运用最优化分析清晰地论证了如下定理。
科斯定理1:“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2]威廉姆森等人将科斯定理表述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初始的合法的权利配置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无关的。
这基本符合科斯的原意。
在定理1的论证中,科斯严守了交易成本为零的传统假定,对损害关系中损害方与被损害方之间的全部讨价还价过程,包括谈判前双方的准备、缔约后的履约过程,完全不考虑成本,既不考虑其中耗费的物质资料,又不考虑其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科斯突出强调了一个以往分析中常常忽略的因素:市场交易对权利配置的自调节功能。
市场交易不仅调节资源配置,而且通过权利与权利的自愿交换,对初始的权利状况做出重新安排。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给从未涉及过科斯定理的学生上科斯定理课的教师,都亲身感受了科斯定理所引起的惊叹和佩服,但科斯本人却从未将定理写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试图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那很有可能是走了样的,或成了同义反复。
被称作科斯定理的命题或命题组,源于一系列案例。
科斯像法官一样一直拒绝把他初始论文中的论点加以广泛地推广。
正如法官的言论一样,对于他论文中的每一个解释,都有另外一种似乎说得通的看法。
我不想得出最终结论,但我愿谈谈几种对科斯定理的传统解释,并用科斯的几个例子之一来加以阐明。
经过20多年的争论,传统的解释似乎已经穷尽了科斯定理含义。
•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
除了资源所有权外,法律还规定了其他许多权利,诸如以某种形式使用其土地的权利、免于骚扰权、意外事故要求赔偿权或合同履行权。
可以这样认为,科斯概括的关于资源交换的一些论点适用于关于法定权利交换的种种论点。
根据这种看法,科斯定理认为,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上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些权利能自由交换。
换句话说就是,由法律所规定的法定权利分配不当,会在市场上通过自由交换得到校正。
• 这种观点认为:保障法律的效率,就是消除对法定权利自由交换的障碍。
含糊不清常常损害法定权利,使其难于得到正确估价。
此外,法庭也并非总是愿意强制履行法定权利的交易合同。
因此,根据“自由交换论”,法律的效力是由明确法定权利并强制履行私人法定权力交换合同而得以保障的。
• 经济学家们认为,除了交换自由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其他条件,才能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
条件之一是关于交易成本的含糊但不可或缺的概念。
狭义上看,交易成本指的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这种成本会很高,比如当一项交易涉及处于不同地点的几个交易参与者时。
高交易成本会妨碍市场的运行,否则市场是会有效运行的。
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科斯定理的数理表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李仁君 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其实质在于它强调了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科斯定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包括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二定理以及科斯定理之推论三个命题(李仁君,1998年)。
关于科斯定理的前提与评价,本文这里存而不论,而主要集中于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重新表述科斯定理,以便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阐述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一、科斯第一定理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1960年)一文中设想一个“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谷物生产”的案例展开了他的分析。
他假定农夫和养牛者在毗邻土地上经营,再假定土地之间没有栅栏,牛群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农夫的谷物损失,即存在生产的外部性。
他还设想了两种产权界定情况,即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
还要假设在这两种情况下市场交易费用为零。
在这些前提下,科斯通过分析说明了在两种产权界定情况下,牛群的规模都是一样的。
这样就得了如下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科斯,1960年,第149页)证明:我们重新回到“农夫和养牛者”的案例中,为便于分析,我们作如下设定:令C 1=C 1(Q 1,Q 2),C 2=C 2(Q 2)分别表示农夫和养牛者的成本函数,其中Q 1、Q 2分别表示谷物和牛的产量。
在农夫的成本函数C 1(Q 1,Q 2)中包含了养牛者的变量Q 2,这说明存在生产的外部性即牛群规模扩大会损害谷物的事实。
另外用P 1、P 2表示两种产出的价格。
这样农夫和养牛者的利润函数便可表示为:Π1=P 1Q 12C 1(Q 1,Q 2)2=P 2Q 22C 2(Q 2)1.对损害负有责任的产权界定在此情况下,虽然牛群可以损害谷物,但养牛者必须向农夫支付赔偿。
我们用线性齐次函数q (Q 2)表示牛群规模在(Q 2)时相应的损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