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88.46 KB
- 文档页数:3
086《名家名作》·考证张晓恒一 、引言“寂”这个日本特有的美学术语是在中世时代流行起来的。
它经由镰仓时代贵族文学的没落和室町时代禅宗的世俗化,最后定型为“空寂”和“闲寂”的状态。
其中,“空寂”更多地被认为是与平安时代流行开来的“物哀”一脉相承,以“幽玄”为基调,更有个人情绪意味的表达,而“闲寂”则多与风雅联系,更突出一种以自然为主体的审美体验。
“寂”这个概念的成熟,离不开“俳圣”松尾芭蕉的俳句创作和理论研究。
二、松尾芭蕉俳句中的“风雅之寂”(一)对“寂之声”“寂之色”的表达松尾芭蕉俳句中的“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寂之声”,来自汉字“寂”的本意,是追求“有声比无声更加安静”,类似于“以动写静”;二是“寂之色”,是视觉上的,在《去来抄》中记载松尾芭蕉在他的俳论中用过“寂色”一词,与现在所说的“陈旧的色彩”相类似;三是“寂之心”,和“寂之声”“寂之色”相比有些抽象,是更深一层的概念,也是最核心的概念。
正因为有这种“寂之心”,才能够体悟到“寂声”“寂色”①。
所以,在“寂心”之外,又有“寂声”“寂色”的表达。
首先是风雨声。
作于天和元年(1681)的“大风吹芭蕉,夜听漏雨滴木盆”,用短短12个字把屋外的风声和屋内的漏雨声融合在一起,内心之寂寥呼之欲出。
“蜘蛛隐隐作何声?秋风阵阵过。
”[延宝八年(1680)]把虫鸣和秋风呼啸放在一起,突出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寒风入竹松,静默不作声。
”[贞享二年(1685)]写寒风吹入竹林,明明有风声,但却“静默不作声”,恰恰是以有声来写无声之“寂”。
“梅雨连绵,撑裂木桶,夜里一声响。
”[贞享四年(1687)]用寂静夜晚中木桶突然撑裂的脆响来突出夜晚的安静。
“春雨沙沙,屋顶上的漏雨,顺着蜂窝滴答答。
”[元禄七年(1694)]也是用这种细密微小的雨声来衬托环境的安静。
然后是虫鸣。
“来听听蓑虫鸣吧,寂静草庵中。
”[贞享四年(1687)]“撞钟声,仿佛回响耳边,蝉鸣不绝。
中国俳句翻译综述作者:董璐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关键词:俳句形式内容不可译意境说到中国的俳句翻译,就不能不提彭恩华的《日本俳句史》(以下简称《日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彭老先生就整理并完成了《日俳》的初稿。
在翻阅诸多论文著作后,笔者发现国内关于俳句的论著都借鉴或直接参考了彭老的《日俳》,特别是这些著作中引用的俳句实例,很多都直接受惠于这本《日俳》。
可以说,彭恩华老先生的这本《日本俳句史》是中国俳句研究的必备书,也是入门书。
特别是附录中提供的近千首日汉对照的古今佳句,更为中国俳句研究和俳句翻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一.俳句简介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连歌及俳谐。
连歌是始于十五世纪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者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歌。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音,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承袭中世审美意识,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代替。
俳谐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使用谐音俏话,喜欢使用连歌中没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作为题材。
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当然,俳句作为一种有特定格式的定型诗歌,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假名组成,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日语俳句的赏析与翻译杨秋香;张婷婷【摘要】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它以精炼的语言进行创作,具有强烈的风土性和艺术性。
十七音、切字、季语构成了俳句短小精炼,凝练,富有余韵的特点。
关于俳句的翻译,我国曾就翻译形式问题展开过争论。
诗的超常语言结构使得翻译很难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俳句的特点及欣赏的价值的角度探讨其翻译准则及翻译方法。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俳句;写生;赏析;翻译【作者】杨秋香;张婷婷【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44一、俳句的由来及其特征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之一,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
也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俳句源于连歌,脱颖于俳谐连歌。
松尾芭蕉提高了俳谐的艺术性,并创作了许多独立性很强的“发句”。
“发句”是俳谐连歌的首句,即5-7-5-7-7循环节中的第一句(5-7-5)。
明治时代的正冈子规强调重视个人的创造性,并将独立出来的“发句”正式命名为“俳句”。
这就是俳句的由来。
传统的俳句,始终坚持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即5-7-5十七音、切字、季语。
这是俳句的格律,是俳句成立的必要条件。
它是用5-7-5的韵律吟咏的定型诗。
其韵律节奏是由于日语特有的开音节结构特点形成的(比如:e音给人明朗的印象,o音深厚沉重,i音则产生刺激音的效果)。
切字后的停顿,表示咏叹或调整语调,达到和谐,同时短暂的休止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季语是欣赏传统俳句不可缺少的要素,季语即季题,表现季节感。
在一句中需要一个季语,以表示作品形成的时间、色彩、气氛等,从而增添情趣,体现俳句的美。
季语按“岁时记”进行的分类包括季节、天文、人事、宗教、动物、植物等内容。
俳句还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它产生的余韵效果。
俳句表达了日本人在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心灵感受。
50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文化因素研究■刘晓颖/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日本俳句兼具了日文音韵美与意境美,一个短而富有意味的故事或者语句却可以展开无限而多样的解读,看起来小,实则大浓缩于小。
关键词:松尾芭蕉 俳句 中国古诗词 借景抒情日本的俳句是世界文学中最短小的格律诗之一。
俳句原本是一种诙谐的应答,一种对和歌、连歌的模仿和戏谑,诞生之初并不能入世界文学的主流,甚至是某种意义上卑俗的存在,直到松尾芭蕉的出现,俳句才正式成为一种有审美价值的文体,正式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松尾芭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开创了日本俳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禅宗,佛我同一,物我双忘诗能引导我们我们走向禅宗的智慧与平静。
日本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俳句《古池》,即出自松尾芭蕉之手。
当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思想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日本。
因此这位“俳圣”的创作灵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松尾芭蕉尊崇李白,喜读老庄,杜甫,故而,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造清晰反映出中国 宗教思想深刻影响印痕。
“古池,青蛙跃入,水声响”,这首俳句平淡简单,但静心品味方觉优美之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一幅青蛙与旧池塘的景象跃然纸上,点睛之笔在于最后的水声响,读者似乎听到了那一声清澈简练的扑通,短短三行字,画面声音动态兼备。
松尾芭蕉用最平凡的词藻,记录了最平凡的一个瞬间,就好比李白的《静夜思》浅显易懂,却能经久不衰。
这首俳句赢在朴实生动,青蛙跳入池塘的动作千万次,但只有松尾芭蕉记录了下来。
二、含蓄内敛,借景抒情俳句的兴盛似乎是大和民族的某种特性的必然结果,他们有对季节、风物的敏感和含蓄内敛。
比方在茶道和花道中,他们就讲究所用的茶具、花,一定要符合当时季节的心情,例如:樱花祭,红叶狩,从这些都不难看出。
同样的,中国诗歌,特别是抒情诗歌也很擅长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知识文库 第15期29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刘晓颖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作家。
他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高雅的韵文学。
并且他的俳句中充满了大量的禅理。
本文就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夏草》的分析来说明在他的作品中禅理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1 俳句与禅俳句是产生于日本的一种内容短小的诗歌。
对于具体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只有按照“五七五”的格式来进行编排,并且内容中必须含有一个体现季节的“季语”,才能够称之为俳句。
而禅则是来源于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意思就是静虑。
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效果,使得内心归于平静,不受外界的打扰。
而在古典文化中,禅和诗歌通常在某些意境下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在禅理的影响下,诗歌也通常会表现出幽静淡雅的意境。
因此,孤帆、雪景、群山就成为了诗人常常喜欢用来创作的素材,同时这种宁静、悠远等也成为了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俳句的翻译,在文字上既要体现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要保持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内含有丰富的的意境和禅理。
这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
笔者根据对俳句《夏草》的常理以及意境,进行简要的概括与评论,使大家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加深人们对日本俳句和相关禅文化的理解。
2 芭蕉俳句作品的唐诗背景《夏草》出自俳句的《奥州小道》。
它主要是记录松尾芭蕉和他的徒弟从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为止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松尾芭蕉在游经平泉时有所感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收获总结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俳句作品《夏草》。
3 《夏草》的禅理我们研究有关日本的文学史,不难发现,其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道教、佛教、基督教和神道教等宗教的影响。
俳句大肆兴盛的时候,也是禅宗方兴未艾的时候。
奈良、平安时期,随着中国的禅文化进入到日本,在禅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又将其与本土的文化相融和,产生了日本古代的一系列文化。
常见的花道,俳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造就了日本俳句的第一人,松尾芭蕉。
唐诗宋词对日本俳句意境营造的研究作者:惠丹娜杨秀云陈安丽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文学中,唐诗宋词能够流传下来并被人们所珍藏是因为它是古代文学智慧的结晶。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诗的意境营造来亲近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世界文学中,日本俳句是最精简的文学作品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王维和松尾芭蕉的作品作为古诗和俳句的代表来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两人作品的意境营造,由于中日文化相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唐诗宋词对俳句意境营造的影响来研究两国文学,可以促进两国古典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唐诗宋词;俳句;意境营造;王维;松尾芭蕉0 引言中日两国文化的根源相似,日本文化有很大部分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日本俳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与中国的诗歌极为相似。
本文从意境营造来研究唐诗宋词和俳句。
并将松尾芭蕉作为研究课题的对象,因为他的俳句被认为是日本最高水平的代表。
日本俳句以简短而著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
日本学习了中国古代文明并且将其发展。
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俳句的内容、形式等,但他们没有将俳句推上顶峰,而松尾芭蕉所创作的俳句使之走上了正道,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他的时代是俳句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 唐诗宋词和俳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诗的五言绝句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俳句是诗人通过言简意赅的词句表达生活中的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的诗作。
它的韵律“五七五”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念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是俳句在格式上传统的形式。
中国的古诗和日本的俳句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们在两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十分突出地位,这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两者能够以其简短的字句,表现独特的意境,表达深远的思想,后人需要细细品味方能品出一番滋味。
由日本美学浅析松尾芭蕉的俳句由日本美学浅析俳句——以松尾芭蕉俳句为例脑海中涌起了诗意画意的涟漪,也就自然地记起日本诗人的俳句和短歌——艾芜《地貌的青春》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俳句古称俳谐,其源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
俳谐鼻祖山崎宗鉴和荒木田守武把“发句”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订了俳谐格式。
“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必须含有季语,从而独立成新的形式,但多数只是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一种诙谐诗,至江户时代,俳圣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革新,把俳谐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
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使俳谐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从而使俳谐走上了真正的艺术道路,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
俳句为何会在日本蓬勃发展,得益于日本有适合它发展的土壤,且看一则松尾芭蕉的俳句:“雾里不见富士山,雨中情趣别一番。
”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书记载的传说,日本人的祖先是从“高天原”降下来的,这大概是远古人类居住在树上的一种变形的回忆。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同森林结下了深厚的关系,日本学者梅原猛指出:“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信仰”是日本宗教思想中核心的信仰。
再回过头来看这则俳句,寒雾、秋雨、冷风、雨雾弥漫,富士隐没,虽然看不见,但是依然可以想象云遮雾绕的富士山。
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传统诗歌中出现,富士山名称源于虾夷语,现意为“永生”,是日本的神圣的象征。
俳句符合日本人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因此是极具有生命力的。
再看松尾芭蕉的一则俳句:“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名句,古池,水声响,千年的寂静被打破,青蛙入水的声音被幻化成从无声到有声再到无声的过程,大自然和人的心灵已经冲破了沉寂,宛若空寂世界里的一声钟鸣。
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古典情趣作者:林秀珍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9期摘要:松尾芭蕉(1644年~1694年)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他喜爱中国文化尤其深受杜甫影响,其俳句在立意、造境等方面与中国诗歌有不少相同、相近、相通之处,非常具有中国古典的情趣,本文拟通过对比芭蕉俳句和汉诗词,分析芭蕉俳句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关键词:芭蕉;禅寂;杜甫1“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诗人。
松尾芭蕉丰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为俳谐的典范,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而被尊称为“俳圣”。
芭蕉对中国诗文很有素养,他喜爱庄子的蝴蝶梦以至王齐物论的哲学,崇尚李白、杜甫的高逸诗境,这在他的文集句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蝴蝶哟,蝴蝶,请问何为唐土徘谐?”“你哟蝴蝶,我哟庄子,梦之心”。
又如“今夜三井寺,月亮来敲门” 此句是将贾岛“僧敲月下门”改作的。
“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
”这句有杜牧《早行》残梦的意境,也会让人想起苏轼的“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诗句。
2“禅寂” 和“悲秋”芭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善于选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客观的景物一一成为诗人主观感情意识的对应物,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并能把上下景物有机的统一起来,浑然成为一体,不仅使画面色泽丰富协调,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
在他的俳句中,有很多通过平淡的东西体现了“禅寂”和“悲秋”的主题。
以下例举芭蕉几首有代表性的俳句与中国古诗词进行比较。
2.1芭蕉俳句中的禅寂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芭蕉的这首《古池》是在日本俳坛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俳。
它体现的意境是:在极幽寂的境界突然听到青蛙跃入池塘而响起水声。
以一瞬间的小动作水声波动了大静的周围。
闲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寂静里蝉声渗入岩石。
以上两句都是用“动”反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幽寂、闲情、余情、纤细的情境,体现了作者幽思微情的境界。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5-25作者简介:罗孟冬,男,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罗孟冬(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49)[摘要]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评论;俳体诗;俳句;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19-02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犹如巨大的磁场一般。
以文学为例,日本的诗歌就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营养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
俳句与中国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俳体诗什么叫俳?《辞源》有两种解释。
其一曰:“杂戏,滑稽剧”。
其二曰:“谈谐·滑稽。
”在我国古代,杂剧演员称之为俳优。
俳,又有“戏”的意思。
俳体诗文,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漂亮之作,这一传统也一直淬下来。
此外,如“打油诗”也是俳体诗。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覆窠俳体·打油饤饺》就曾载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皆能诗。
这类诗,浅陋俚俗,诙谐滑稽,所以称之为“打油诗”。
二、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庶民诗”。
因为它为5、7、5、17音的短句,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的诗词是日本诗歌的源头。
俳句,产生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76年),距今仅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吸取汉诗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的。
日本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与借鉴的民族。
这缘于它的地域与世隔绝。
《汉书·地事志》云:“东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注引《魏略》:“倭在东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
日本问题研究%""!年第*期!"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李国宁(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
“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
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小诗”(即俳句)的译介工作,为“五四”时期中国小诗的生成及流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拟从俳句与松尾芭蕉、俳句与周作人以及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俳句与“俳圣”芭蕉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短诗,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唐诗。
松尾芭蕉($!&&’$!(&)被誉为“俳圣”,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俳句诗人,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俳句的历史沿革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产生于$)世纪,至今不过四百余年。
俳句的历史沿革可表述如下:和歌"短连歌"长连歌"俳谐连歌"发句(俳句)俳句源于日本传统的三十一音节的短歌(和歌)的前三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而最初俳句就叫“发句”。
明治维新以后,由于正冈子规的提倡,“俳句”这一名称才被普遍采用。
“俳谐”二字出自中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云“滑稽犹俳谐也”一语,杜甫集中也有“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俳谐连歌”产生于室町时代($*(%’$)#*),是用平易的口语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诙谐诗,多为迎合卑俗的低级阶层而创作。
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化因素研究50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化因素研究■刘晓颖/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俳句兼具了⽇⽂⾳韵美与意境美,⼀个短⽽富有意味的故事或者语句却可以展开⽆限⽽多样的解读,看起来⼩,实则⼤浓缩于⼩。
关键词:松尾芭蕉 俳句 中国古诗词 借景抒情⽇本的俳句是世界⽂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
俳句原本是⼀种诙谐的应答,⼀种对和歌、连歌的模仿和戏谑,诞⽣之初并不能⼊世界⽂学的主流,甚⾄是某种意义上卑俗的存在,直到松尾芭蕉的出现,俳句才正式成为⼀种有审美价值的⽂体,正式进⼊⽂学艺术的殿堂,松尾芭蕉通过⾃⼰不懈的努⼒实践,开创了⽇本俳句历史上的黄⾦时代。
⼀、禅宗,佛我同⼀,物我双忘诗能引导我们我们⾛向禅宗的智慧与平静。
⽇本⽂学史上最有名的俳句《古池》,即出⾃松尾芭蕉之⼿。
当时,博⼤精深的中国⽂学思想对亚洲的⽇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的影响是⾮常巨⼤的,特别是⽇本。
因此这位“俳圣”的创作灵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松尾芭蕉尊崇李⽩,喜读⽼庄,杜甫,故⽽,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造清晰反映出中国宗教思想深刻影响印痕。
“古池,青蛙跃⼊,⽔声响”,这⾸俳句平淡简单,但静⼼品味⽅觉优美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幅青蛙与旧池塘的景象跃然纸上,点睛之笔在于最后的⽔声响,读者似乎听到了那⼀声清澈简练的扑通,短短三⾏字,画⾯声⾳动态兼备。
松尾芭蕉⽤最平凡的词藻,记录了最平凡的⼀个瞬间,就好⽐李⽩的《静夜思》浅显易懂,却能经久不衰。
这⾸俳句赢在朴实⽣动,青蛙跳⼊池塘的动作千万次,但只有松尾芭蕉记录了下来。
⼆、含蓄内敛,借景抒情俳句的兴盛似乎是⼤和民族的某种特性的必然结果,他们有对季节、风物的敏感和含蓄内敛。
⽐⽅在茶道和花道中,他们就讲究所⽤的茶具、花,⼀定要符合当时季节的⼼情,例如:樱花祭,红叶狩,从这些都不难看出。
同样的,中国诗歌,特别是抒情诗歌也很擅长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我寄愁⼼与明⽉,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_汉俳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
上过学的,谁不能背诵几首唐诗宋词。
可能当初背的时候不觉得,但某一日突然回过神来,才觉得原来古人如此之妙,原来你领略过的美景,你内心的感受,早已有人不差毫厘地为你写于纸上,其中意味难以言喻。
东西方都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有时碍于翻译,或者东西方的审美不同,难以完全理解,或者翻译过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摸不着头脑。
但作为同属东亚的日本,历史上又有过众多交流,理解上就要容易很多。
日本非常有名的一种文学体裁,俳句,对上中国古诗词,哪个更美?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
俳句是由中国的绝句演变发展而来的。
中国又通常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
律诗通常是八句,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而绝句只有四句,格律要求相对律诗没有那么高。
所以俳句可以看成是律诗的简化。
但是句子少,这种文学体裁的就比较低级,或者更加容易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体裁,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散文,清代的小说,现代的流行歌曲,大体上来说是朝着越来越容易接受,普通人也能轻松参与和欣赏的这个方向来走。
那俳句简化之后内涵有没有丢,它到底美不美?俳句短小精悍,却通常传递出“刹那即永恒”的感受,保留住了事物最精华最美妙的意味深远,令人心旌摇荡,泛起层层涟漪。
如俳句圣手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我们通常说古井无波,一方古池塘,不知道有多久没有人在它旁边驻足,多久没有照过人鸟兽的影子,静静的毫无波澜。
突然,出现了一只小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中。
一片涟漪过后,水面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看似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但是却传达出了一种佛性,和一种“临在”的状态,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传达出了精妙的画面感,让人觉得“存在即一切”,读完内心宁静而悠远,比喝了一杯上好的茶,还要熨帖自在。
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其对松尾芭蕉的独创俳句体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其对松尾芭蕉的独创俳句体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松尾芭蕉个人生平,其次解释了日本同行引用中诗句的原因。
本文将集中讨论中国古典诗词在松尾芭蕉的著作《奥之細道》中的映射,并以中国古典诗词的引用为例进行讨论。
关键词:松尾芭蕉《奥之細道》俳句中国古典诗词松尾芭蕉是江户时代(1603-1868)早期的一名俳谐(俳諧)诗大师。
在他三十多年的俳谐诗大师的艺术生涯中,松尾芭蕉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无数的诗歌。
松尾芭蕉的诗歌独具一格。
他开创的诗风被称为蕉風,蕉风诗充满了对普通事物和情景的现实描写。
对人物和事物的写实是松尾诗的显著特点。
有很多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靡程度和日本文学作品中为何对其不计其数地引用的调查研究。
而精确地指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为何在日本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是极其困难的。
将中国文学作品作为参考以及思想源泉似乎已经是日本几个世纪以来的诗词创作的传统。
于是,古典诗词引用、文学中心思想和主题以及中国著名诗人的名字都在本社会中受教育的群体中收到了广泛认知。
对中国经典著作的参考和引用被视为作者受到的优质教育以及作其作品的内容丰富措辞优雅的证明。
对中国诗作的引用被视为使得本国诗作锦上添花的重要部分。
中国研究者黄佳慧说,松尾芭蕉十分感动于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但他无法用传统日本文字以及修辞方法精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他只能引用中国经典著作,此举使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类似要引用。
黄佳慧认为,中国古典名著极具诗意并且更能以其奥妙的隐喻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松尾芭蕉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非常熟悉中国经典文学并且熟记于心,所以他依赖记忆来创作诗歌。
自然地,只用记忆来引用源文本可能会导致很多错误和误解,创作出的新文本也可能同源文本有很多不同。
用另一句话来说,松尾芭蕉只把他曾读过的中国文学中他能记住的部分运用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同时,这些他读的中文诗是日文翻译本,在长长的几个世纪中,这些翻译本距离刚达到日本的原版已经被抄录了很多遍。
松尾芭蕉俳句理念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俳句大师之一,他对俳句的理念对后来的俳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芭蕉认为,俳句应该表现自然万物的真实面貌,通过简约的语言来表达俳人的感受和体验。
芭蕉的俳句风格深受中国唐诗的影响,他追求俳句的自然质朴和意境的深远。
他认为,俳句应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人类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芭蕉认为,俳句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不需要使用炫技的修辞手法,而是要力求真实、自然和直接。
他常常用一些简单的日常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例如“落花无言,流水无声”,“古池塘,蛙跳入水声响”。
芭蕉的俳句还强调季节感和景色的描绘,他认为季节感是俳句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季节变化与自然界万物息息相关。
他也注重描绘景色的细节,用词精准,让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和美丽。
总之,芭蕉的俳句理念是表现自然的真实面貌,通过简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强调季节感和景色的描绘。
这些理念对后来的俳人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