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摘要2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0
“野生稻”转性研究:日本学者的利弊得失作者:吴合显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有关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日本学者确实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但日本学者将“野生稻”从根茎繁殖转为靠种子繁殖归因于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颠倒了内外因主次关系的理解。
因此,有必要对日本学者关于“野生稻”转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于解读,澄清其利弊得失,从而推动稻作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稻作文化;野生稻;栽培稻;转性中图分类号:S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1-0038-07稻分“野生稻”和“栽培稻”,“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
关于“野生稻”转性的原因,显然是研究稻作文化起源的关键。
但对于这一转性的具体历史过程,至今依然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
原因在于,当代找到的“野生稻”虽然遍及全球的温暖淡水水域,但这些“野生稻”在通常情况下并不结籽,而是靠地下根依靠无性繁殖而传宗接代,往往需要几年才结籽一次,所结的稻谷不仅数量小、颗粒小,而且产量极不稳定。
如果在古代也是如此,那么人们为何还要选定水稻做主粮去栽培呢?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使“野生稻”转性,使他们正常结籽昵?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现代当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实验去加于求证。
比如,日本学者佐藤洋一郎将“野生稻”移植到实验室栽培,结果都能正常开花结实。
这似乎可以表明通过人工的刺激,使“野生稻”处在不利的生活环境下,或者很不相同的环境下可以诱使它们正常结实。
而这样的操作,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可以做到的。
这似乎可以作为“栽培稻”起源环节的一种有希望获得证明的假设。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历史文献的记载、民族学的田野资料对此都无法提供可信的证据。
因此,本文就日本学者对“野生稻”转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与解读,分析其利弊得失,进而有力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
一、日本学者对“野生稻”转性的研究针对学界对稻作文化起源的诸多争议,日本照叶树林文化理论家佐佐木高明特意邀请环境考古学家及稻作文化研究家安田喜宪、稻作遗传学家佐藤洋一郎和植物学家堀田满,围绕“野生稻”如何向“栽培稻”转性等一系列难题进行了一次学术辨析,并对这些前沿性课题进行了深八的探讨。
目录1引言 (1)1.1稻作文化圈简介 (2)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2)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2)2.1勤劳性 (2)2.2纤细性 (3)2.3亲植物性 (4)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4)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5)2.5集团意识 (6)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6)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6)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4参考文献 (7)1引言1.1稻作文化圈简介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
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浅论日本古代稻信仰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李乐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通过分析日本神话及相关仪式,笔者发现“稻”对于古代日本人而言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信仰:他们坚信稻与神息息相关,并发明了祭祀稻灵等不同仪式。
在各种仪式以及日本相关神话中,由女性担任着最主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以日本神话和相关仪式为材料,浅析古代日本人的稻信仰特征,试图分析各种稻信仰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神话;稻;女性;生命;光明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84-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57费尔巴哈(1843年)指出,自然是人认识的第一个对象,当人意识到自身的生存需要完全依靠自然时,即将其视为神并崇拜。
从日本古代神话中可以发现,古代日本人坚信“稻”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信仰:他们坚信万物皆蕴含神灵,其中稻与神的关系不可分割。
同时,祈祷五谷丰收的稻灵祭祀更是日本古有宗教神道的核心。
笔者将这种古代日本人对稻展现出的“执着”归纳为日本人的“稻信仰”。
与此同时,无论是稻作仪式还是与之相关的日本神话当中,会发现女性在其中担任着最主要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笔者将以《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等日本奈良时期的古籍为主要文本,从相关神话中探讨古代日本人的稻信仰特征,并浅析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首先,与稻起源相关的部分神话中可窥见稻自“新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和死亡“捆绑”在一起。
例如关于死体化生型的谷种起源神话,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均有记载。
1.;;; 故、所杀神于身生物者、于头生蚕、于二目生稻种、于二耳生粟、于鼻生小豆、于阴生麦、于尻生大豆。
故是神产巢日御祖命、令取兹、成种。
(《古事记》上卷3)2.;;; 是时、保食神实已死矣、唯有其神之顶化为牛马、颅上生粟、眉上生蠒、眼中生稗、腹中生稻、阴生麦及大小豆。
Paddy Rice Farming and the Origin of Japanese Folk
Customs
作者: 白美云[1] 杨昌杰[2]
作者机构: [1]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2]山西省太谷中学,山西太谷
030800
出版物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7-41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水稻 稻作 农耕 民俗 祭 文化 日本
摘要: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
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
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源等,最初可能都源于稻作农耕。
日本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与水稻的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相关联,是人们对丰收的一种渴望,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稻米还被认为是力量的源泉,由此产生了从米中寻找力量的习俗,稻米及制成品还常用于节日祭祀。
时至今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中,依然还带有稻作农耕的烙印,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之魂。
从稻作文化看集团主义日语专业指导教师摘要:日本的稻作文化源于绳文时代晚期,在日本出现普遍的稻作农耕现象则是在弥生时代。
那时的人们群居在一起,彼此共同劳动,共同进行水稻的耕作,逐渐形成了稻作文化,养成了集体合作的习惯。
通过稻作文化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集团主义作为日本国民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其形成与稻作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集团主义要求个人与集体之间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不同的声音和主张,则予以孤立和打压。
集团主义思想对于日本经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每一种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作用时也该看到其消极的因素,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我们必须予以肯定,对于消极因素也应该努力克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先介绍稻作文化,进而引申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并试图通过了解集团意识的表现、影响进而促进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稻作文化集团主义集团主义利弊稲作文化から集団主義を見る日本語専攻要旨:日本の稲作文化は縄文時代の末期から発生したが、普遍的な稲作の農耕現象が弥生時代になって始めて現れる。
当時、人々は群居して、共に働き、共に水稲の耕作を行っており、次第に稲作文化を形成して、集団に協力する習慣を身につけた。
稲作文化から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が見られる。
集団主義は日本国民性の重要な特徴の一つとして、その形成は稲作文化の発展とは、大きな関係がある。
集団主義は人々と集団との高度は一致を要求していて、異なる声と主張には孤立と弾圧する面がある。
集団主義の思想は、日本経済の発展、人と人との付き合いに重要な影響を与えている。
しかし、盾には両面があるように、我々は、その積極的な役割を肯定する同時にその消極的な側面を見落としてはならない。
もちろん、その積極的な役割は主で、それを肯定すると共に、そのマイナス的な面もできる限り克服すべきだ。
本文は三つの部分に分けられる。
まず稲作文化を紹介して、次いで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を手がかりとして、その表現や影響から日本文化の一面を覗こうとする。
简论稻作文化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包括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在稻作文化的培育下,也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性格特征。
一、日本稻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
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
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通过渡人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分类号密级UDC毕业论文稲作文化から見た日本人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学生姓名曹丽丽学号200801305115指导教师姜飞系、中心外语系专业日语年级2008级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日青岛工学院稲作文化から見た日本人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完成日期:指导教师签字:答辩小组成员签字:摘要在与日本人接触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我们所不具备的特性。
然而,这些特性往往被人忽视了。
其实这些特性的形成归结于稻作文化,都是建立在稻作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简单的介绍稻作文化,在了解的前提下深入的分析由稻作文化产生的日本人的一些特性。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中日对照来阐述与稻作文化有关的日本人的特性,从而进一步的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并借鉴这些特性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特别是在植物和企业集团意识方面。
众所周知,与日本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日本人特性对促进国家,个人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在促进中日交流方面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日本稻作文化;日本人特性;实例;植物;企业集团意识要旨われわれは他人と交流する時、自分が持っていない特性がある。
しかし、あの特性は往々無視されている。
実は、この特性の形成をまめると、稲作文化に由来する。
これは稲作文化の根底に横たわっている。
稲作文化を易しく紹介したあと、これを前提として、深くて稲作文化からの日本人の特性を分析している。
本論文は先行研究をもとに、いろいろな実例を通して稲作文化からの日本人の特性を述べている。
さらに日本人を了解し、日本文化を了解する。
それから、この特性の長所を利用して、自身の欠点を埋めている。
特には植物と企業の集団意識のかたに注意するべきです。
周知のように、日本人との交流は益々になっている。
こういう時代を背景にされ、日本人が持っている特性を研究することは国と国、民族と民族、人と人の交流にとっては重大な意義があると思われる。
日本式的稻作文化作者:谭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作为风俗文化一种的稻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
自从水稻以及耕种技术传入日本以来,改变了日本人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使其生活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不断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使日本人形成独特的民族特性,并且逐渐地形成了日本式的稻作文化。
关键词:稻作文化;艺术性;勤劳性;饮食生活作者简介:谭亚楠(199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一、稻作文化的传来与发展水稻这种耕作方式并非发源于日本。
公元前3世纪以前日本人一直依靠狩猎、采集这种方式进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生活状态的不稳定,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直至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即弥生时代,水稻以及耕作方式传入日本,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巨大的改善。
这种文明是通过朝鲜半岛,将古代中国的水稻种子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入日本的,由此日本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同时日本产生了农耕文化。
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日本人形成其独特的民族特。
稻作文化最先传入西日本,渐渐地传到东日本以及日本列岛的东北地区。
二、日本稻田艺术日本的稻田艺术起源于江户时代,1993年之后青森县的田舎馆每年都会举办“稻田艺术节”,这种艺术比麦田圈更为惊人,很难让人想象那些堪称艺术品的立体画竟然是用水稻种植的。
受日本稻田艺术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也进入了稻田艺术这一行列。
稻田画的素材来源于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人物、动漫形象或者是当下日本热门的话题等,每幅画作都有其獨特的含义。
每年的4月,日本的村民就开始商讨与设计当年稻田画的主题,他们首先用电脑进行精确地设计和布局,确定当年种植稻田画所用的水稻。
一般,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稻田画需要较长的时间,直至9月这些稻田画才能完全地呈现出来。
通过日本民族对植物的独特情怀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一)摘要: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
在稻作文化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纤细的性格特点、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道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那种特有的执着信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在日本的茶道中,可以领悟到日本民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的精神。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
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
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
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
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
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
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
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
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
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
立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圆形的花型,这种圆形在花道中称之为“圆相”。
从语言、日常行为方式看日本的集团主义作者:李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3期摘;;要:随着水稻种植被引进日本,稻作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集团主义。
它要求成员要绝对服从集团、组织的决定,为集团牺牲小我,否则将受到严重处罚。
因此在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中都存在其显著的特征。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对封闭的环境被打破,日本的集团主义也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语言表达;行为方式;集团主义;变化1、集团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1依靠共同作业的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
1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也被称之为绳文文化(原始社会)。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并没有真正从事农业的痕迹。
从绳文遗迹当中可知,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
同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历经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进入了兴盛的汉代。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农业也很发达。
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高度文明的出现所不可缺少的农耕文化第一次在日本出现,同时日本由石器時代进入铁器时代,在日本文化史上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金属农具的使用及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耕技术的传入,出现了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农耕社会。
由于水稻种植的出现,日本由绳文时代进入弥生时代。
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由渡来人带到西日本各地,逐渐的普及到日本列岛一部分东北地区和东日本。
为什么只有日本的稻作文化特点较为突出?是因为,中国分为麦类种植圈和水稻种植圈,同时期还具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
欧洲与中国相似,畜牧业发达,对畜牧业的依存性较强。
而日本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稻作文化的特点。
水稻的种植从必须的灌溉设备到秧田、种植、收获、脱壳等,需要共同作业,因此,历代日本人,在高温多时的环境中,通过共同作业进行水稻种植。
水稻的种植,每年可在同以土地上进行,因此水田的位置、灌溉设施较为固定,人们的住所也固定在附近。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
这种特有的文化心态,在稻作传播的过程中,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天皇观念、祭祀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
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一、集团意识的形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
在稻作农耕社会里,日本人的文化心态也是独特的,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天皇观念、祭祀礼仪等方面,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或被称为集团主义观念,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一)生命一体感日本自古就是在一方面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火山、地震、水灾、山崩等的侵袭。
所以日本人既敬佩自然,又畏惧自然。
在畏惧自然的同时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日本人将生命视为一体,有一种一体、全体的意识。
同时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也造就了日本人生命一体感意识。
以村落共同体为中心的共同劳动方式,要求全体成员必须服从村的意思,为村效力,而村也有保护全体成员的职能。
正如中根千叶所说的“保护报以服从,恩惠报以忠顺”。
这样生活在村落共同体中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头脑中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全体的意识。
为维护共同体的繁荣,共同体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对扰乱共同体秩序者进行处罚,约束成员的行为。
到了江户时代,一般的处罚方式是“村八分”。
在江户幕府御定书中记载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规则有十条:出生、成人、结婚、死亡、法事(追祭死者的佛事)、火灾、水害、疾病、旅行、普请(土木、建筑等工事),对损害共同体利益、违背共同体规则的人实行除火灾和葬事阻外的不交往政策,即十个交往政策中有八个不交往,这就是“村八分”政策。
目的是为了加强团结,维护共同体利益。
日本饮食是典型的稻作文明
日本菜按照日本人的称谓习惯又被称为“日本料理”,按照字面的含义,也就是把各种食物原材料配好的意思。
它根据日本的国土风情和饮食习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烹调流派之一。
日本料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随着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料理的观念,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饮食文化能反映出大多数族群的特征。
日本的饮食文化,无论是从环境和历史上看都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断创造出外国文化和本族群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新的日本模式。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日本饮食是典型的稻作文明,稻作文化下的日本主食远古以来居住在日本列岛中的人们通过采摘、狩猎等方式获取基本的食材,从绳文时代初期开始种植谷物,到末期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方法,并将稻米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
日本除生食以外,传统的烹饪方法是煮、烤、蒸,此后融入了从中国传来的油炸方法。
日本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
主食为茶泡饭、饭团、拉面和冷面等。
日本人的米食历史悠久,从弥生时代已经开始。
古时候,人们吃的是蒸饭,从平安朝开始,民间开始普及煮饭和拌饭,这随后也成为日本的特色料理之一。
社会文化探析日本人国民性的研究——重视礼仪礼节的原因舒 琳【摘 要】本文是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两大方面展开对这一国民性进行研究的。
地理环境、稻作文化、等级观念以及儒家思想都对日本人在重视礼仪礼节这点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礼仪礼节 国民性 环境 文化 合作一、前言日本人与人交流的时候,相当讲究礼貌。
一句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体现出日本人的礼仪文化。
在日本,去朋友家拜访之前是一定要和主人事先打招呼的,如果没有告诉朋友直接去拜访在日本人看来是很不礼貌的。
而且必须严格遵守时间。
访问时,先按门铃,如果自己开门那是非常失礼的事。
同时带一点小礼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主人做饭的时候也应该回答“谢谢您的款待”。
当然吃完饭和离开时还要再次表达感谢。
从社会心理学来说,“人类在什么环境中生活,必定会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什么样的环境”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所以人类的社会心理、国民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在特殊的环境中被培养出特殊的国民性。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直接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是先天性的,那么日本人极为注重礼仪文化的这一国民性,是怎样受地理因素影响的呢?首先,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而复杂。
国土面积狭小约37.7万平方公里。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60%以上为山地,平原面积狭小。
其次,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带,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日本的气候变化多段,气象灾害(台风所引起的水灾或冷害等)也极为频发;复杂的地形造成塌方和山崩也多为发生。
由于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是物质财产和经济的损失,也会对人类的心理造成打击。
恶劣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心理。
长久以来人们为了在灾害频发的土地上能够生存下去,人们相互帮助,团结协力,友好相处,培养了日本人的礼仪文化精神。
所以在当今时代,你不仅会发现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同时人与人相处也是友好融洽的。
目录1引言 (1)1.1稻作文化圈简介 (1)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1)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1)2.1勤劳性 (2)2.2纤细性 (2)2.3亲植物性 (3)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3)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4)2.5集团意识 (5)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5)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5)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参考文献 (8)致谢 (9)1引言1.1稻作文化圈简介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
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
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
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也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稻作文化对日本人某些特性的形成有极大地影响,这些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特性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人现有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企业经营模式和对自然的观念等都跟稻作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2.1勤劳性稻作劳动对于日本人的勤劳意识得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稻作和劳动的关系,飯塚浩二が「稲の栽培には豊富な労働力と忍耐強く細心な労働力が要求される。
」と述べている(出自于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P51)。
意思也就是说在稻作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百分百的付出就不会有好的收获。
日本处于温带的中间位置,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是优越的。
例如,日本有像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但发生的频率是很低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的去劳动的话,肯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中国和日本就不一样,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常常会发生干旱灾害,而南部虽然有丰富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降雨,但要获得丰厚的收获也必须似天气情况而定。
如上所述,日本的自然环境给日本的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给予很大的优惠。
日本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米」と言う字は人が「八十八回」手間をかけることを意味している。
”也就是说,只要你付出了,就会看到劳动的效果。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你努力了就会得到认可,就会克服不利的环境,获得额外的收获。
在有限的土地上尽最大努力,获取最多的收获,这种思想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
通过不断地劳动获取一定的回报,久而久之就形成勤勉为善这么一种伦理观。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尊重劳动的国家之一,然而这种民族气质是建立在农业体验基础之上的。
在日本,11月23日是勤劳感谢日,相当于西方的感恩节。
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尊重稻作过程中付出的劳动。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只能用不懈的劳动去换取更多的回报。
2.2纤细性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还表现出纤细性。
日本文化沿着历史的车痕不断地进步发展,对隋唐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吸收给日本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日本人不但没有丢弃自己原有的传统文化,还努力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的纤细性就是明显的表现之一。
农耕文化的产生对人类文化史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在稻作栽培过程中,在播种、插秧、收获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农民细心的处理。
日本人为了在有限的水田上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米粒,不管是多么微小的环节也付出万分的努力。
稻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少了任何一步,一年的辛苦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稻作过程中,为了不错过播种的最佳时期,通常是要观察季节的变化的,为播种做好万能的准备。
所以说日本人对于天气和季节有很强的感应能力,这也就产生了特别的纤细性。
人们不仅观察天体,还对地上的自然物进行研究,来捕捉自然界的变化。
其次这种纤细性对日本人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文学特有的美意识「もののあわれ」「幽玄」「侘び」「寂び」「いき」等把这一纤细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对事物和环境的强烈的感知性,对社会和自然地观察的细致力。
日本在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这一文学历史长河中,由纤细性而来的美意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日本人特有的特征。
在日本,有着像中国的律诗一样的东西—俳句。
所谓的俳句就是用短的词汇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另外,日本人还把美丽的自然风景缩小化并加以修饰建造出各式各样的庭院。
这种纤细性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不管是日本人的电器用品还是艺术品都可以从中品味这一纤细性。
在古代,就有很多优秀的手工艺品的扇子、刀之类的东西传入中国,大受中国人的喜爱。
日本现在的电器制品和汽车产品相比其他国家的产品,不管是质量上还是设计上都略胜一筹,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2.3亲植物性稻作的栽培让日本人对植物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战争期间,欧洲的士兵用「羊の郡れのように」来形容,而日本人则用「曇りのように」来形容士兵多的场面。
形容女子长得漂亮时,日本人喜欢把此比喻成花。
旧历3月3日是日本的女孩节,又叫“桃花节”,正值桃花盛开之时,故此得名。
这样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植物似乎更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城户幡太郎在[国学表现学](出自于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中讲到:“日本人与一般的欧洲人相比,与草木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
”芳贺矢一在[国民性十论](出自于/view/72030480ec3a87c24028c411.html第二段第二行)中也指出:“日本人爱草木、喜自然。
”日本人内心深处的自然观,即亲近植物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
农耕民族的生活是以占有一定的区域为基础条件的,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及生活的便利改变环境,而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这种生活状态与植物的生活方式十分相似,农耕民族对与自己吃饭、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植物自然有亲切感。
日本自然环境优美,植物种类繁多,使日本人得以有更多亲近植物的条件与机会,而自古以来受农耕社会稻作文化的影响,又使得日本人内心有与植物亲近的欲望。
在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日本人“亲植物性”特点。
在日本人的衣、食、住、方面,这种“亲植物性”的特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欧洲多用动物的毛皮来制作服装,而日本人则喜欢用棉、麻、丝等植物纤维。
首先从衣服的材质来看,作为代表日本的传统的衣服—和服就是用植物纤维作成的。
和服有日常穿着或在较正式场合穿着的长和服“着物”,和夏天穿的单和服“浴衣”。
穿和服时,脚上还必须穿一种日式短布袜和所谓的草鞋。
这种袜子的正面为棉布,缎子等,传统的草鞋则是用稻杆和灯芯草等编制而成的。
穿夏天穿的那种浴衣时一般要光脚穿一种叫木屐的鞋,木屐是一种木制底板上装有V型木屐带的鞋子。
其次从衣服的图案来看,日本和服绚丽多彩,很多都采用了自然界草木花卉的形象。
一些绸缎上印有菊花、樱花、梅花、牡丹等图案;日本的“有禅染”指的就是染有花鸟、草木山水等花纹的缎子;一些和服的腰带则是用印有素花的缎子做的;甚至是有一些木屐的带子上也印有花草图案。
过去,日本妇女的装束多采用重樱、重梅等四季鲜花的图案,还有一些则在衣服的腰背部绣上蔓藤花的花样。
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欧洲人以肉食为主,日本人的饮食主要是以大米、蔬菜为主,使用的是和中国一样使用的竹子等植物材质的筷子。
大米作为日本的主食,自古以来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像一些日本的饭团、年糕、米酒等都是用大米作成的。
日本人的食品种类繁多,很多日本点心也与植物密切相关。
牡丹饼、山茶饼等都是取名于植物。
提到日本,很多人都会想到寿司。
它主要是用大米和鱼肉制作而成,现在的寿司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吸引顾客,很多寿司店都会做出不同花样,不同形状的寿司。
然而这些寿司的形状、图案大都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这也看出来日本人的亲植物性。
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鉴于地震时的破坏性,传统的日式房屋多为木结构,室内大量使用木材装修,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
室内空间也由木制的推拉格子门分割开来。
茶道在日本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别具一格的是茶室的设计。
茶室处处选用自然材料,带树皮的木板,质地松软的草屋顶,用竹子做的天花板等等使茶室表现出一种“山村茅舍”的特征,营造了一种让人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到处体现了日本人亲植物的特性。
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不管哪种植物,一年之中的成长期都是被严格控制的,稻作都有最佳期,越过这个时期稻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然而这一时期跟天气有紧密的联系,充足的降雨对稻作的栽培和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下雨得不到太阳的光照也是不可以的。
稻作栽培过程中,播种和移苗的时候持续光照是十分危险的。
相反,如果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没有光照的话就会造成减产。
可是,即使收获了丰厚的果实,遇到台风天气的话,一年的辛苦也会白白的浪费。
属于农耕文化圈的日本,自古以来农事活动就受天气变化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