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4.94 KB
- 文档页数:13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师,乐于助人的品质。
3.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有教无类》故事文本,了解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语文知识:生字词学习,语法讲解,句型练习。
3. 写作训练:以“我的老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和句型。
2. 难点: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有教无类”的意义。
2. 互动法:提问回答,讨论交流,巩固知识点。
3. 实践法: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2. 阅读课文《有教无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寓意。
3. 学习生字词,讲解语法知识,进行句型练习。
4.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5. 写作训练:以“我的老师”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评估: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有教无类》,熟记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语法知识。
八、课程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比赛,让学生围绕“有教无类”的主题发表演讲。
2. 邀请学校老师或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感悟。
3. 开展教育公益活动,如支教、访问贫困地区学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掌握相关教育概念。
(2)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认知,提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类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掌握各种教育类型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如何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有教无类》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课件:相关教育类型的案例及图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教育短片,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含义及意义。
2.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各类教育的案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对教育的热情。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简要说明理由。
(2)收集有关教育的资料,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知识:(1)介绍我国教育制度及各类教育的现状。
引言概述:《有教无类》教学设计以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为出发点,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学生的背景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该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正文:一、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1.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和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
2.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践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设立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提供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书籍、课件、互联网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三、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知识考核: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能力评估:通过实践、项目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参与项目,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关注特殊学生的需求1.学习障碍学生:通过个别辅导、逐步引导等方式,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才艺学生:鼓励才艺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总结:《有教无类》教学设计通过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合作学习以及关注特殊学生的需求等方式,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和包容。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学习选文1,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有教无类”的含义?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习选文3,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
即“闻斯行之”。
2、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3、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曰“闻斯行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
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四、分析选文5,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作为大学生,要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技能与综合素质。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尤其是身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容易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只有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才能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因此,我们设计的《有教无类》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高其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意识,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份教案主要包含三部分:预习、课后作业和课堂实践活动。
其中,预习主要包括:阅读教材、自学资料和讨论小组。
课堂实践活动则包括:个人批判和小组讨论、辩论和研究报告等。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三部分内容:预习:1. 阅读教材教材学习是本次教学中的基础。
在预习阶段,每个学生需要逐课逐章进行认真阅读,对于不懂的重点部分,应该主动向讲师请教,并及时做好笔记。
因此,本阶段建议设置一个小测验,以增强活动性和积极性。
2. 自学资料为了更好的素质教育,学生还需要准备一些关于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资料。
学生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研究和理解,并做好相关笔记。
3. 讨论小组本阶段的小组由学生自己组建,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互动,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探讨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含义。
在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中,小组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向其他小组抨击自己对于是否具有教育公平的观点。
课后作业:1. 思考问题经过上面的准备,学生需要识别重点,思考各种问题,完成思考题,并以固定格式提交答案。
有教无类三维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的虚、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学习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虚实词||,掌握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导学案帮助解决字词||。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1、设计导学案2、制作课件3、布置预习||,两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老师汗颜||,做了这十几年的教师||,但还在学做好的教师||。
所以每一节课都总是期待着能和同学们一同进步||。
而今天这节课我尤其期待||,因为它让我下面让孔子老人家会让我更明白我如何教||,你们如何学||。
让我们共同走进《有教无类》||。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有意突现“教学生学”||,自然引出孔子“教育思想”||,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走进文本||,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教师带领学生看学习目标||。
2、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合作探究||。
以下是学生质疑合作的问题(1-11题都是课后收集||。
以下是学生问问题的顺序||,上课时是绝不知道的||。
):什么是“有教无类”||,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板书:有教无类此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回答到位||,我课前也做了预设||,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
高二语文《有教无类》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那么《有教无类》好的教案怎么写?以下仅供参考!高二语文《有教无类》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
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
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
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
有教无类教案教案主题: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 了解“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的含义;2.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人群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3. 增强学生对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者黑板、白板;2. 提前准备教材、图片等教学素材;3.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什么是“有教无类”?收集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平等教育的含义。
2. 讲解概念(10分钟)讲解“有教无类”的定义和含义。
解释平等教育的原则,即不论人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3. 案例分享(20分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历史上的著名平等教育运动、现实生活中的平等教育实践等,与学生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的教育理念、实践方式以及取得的成就。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你们觉得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在哪里?- 如果你们是老师,你们会如何践行“有教无类”这一理念?- 你们认为现实中还存在哪些不平等的教育情况?5. 小结(5分钟)请几组学生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总结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他人,并倡导平等教育。
6. 作业(选择性)(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平等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教育现象,并提出改善措施。
2. 邀请专家或相关组织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平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3. 通过观看相关教育纪录片或读取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有关平等教育的案例和理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价其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阅,评价其对平等教育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风,理解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论点,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据;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介绍2.文章主旨及论点3.文章结构分析4.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鲁迅要批评传统教育制度?传统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阅读与理解(20分钟)3.小组讨论(20分钟)4.全班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后,全班共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
学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5.总结与回顾(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总结课堂讨论的重点和亮点,在回顾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对鲁迅的文章进行评价;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措施,撰写一份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研究报告;3.和家长或老师讨论文章中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有教无类》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有教无类教案教案名称: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学习权利,不论性别、种族、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态度,不歧视,不诋毁他人;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任何事情;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5.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人权和平等教育的概念;2. 分析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例如性别不平等、种族不平等等;3. 讨论和探讨如何消除不平等现象,并列出具体行动措施;4.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平等现象,设计并展示解决方案;5. 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鼓励他们相互支持和鼓励;6.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平等教育的宣传视频或海报。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人权和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学习权利。
可以通过举例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2. 主体教学:a. 分析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
例如,男女之间的工资差距、种族之间的就业机会差异等。
让学生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并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b.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平等现象,设计并展示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展示给其他小组和整个班级来分享和交流。
c. 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鼓励他们相互支持和鼓励。
可以通过写日记、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鼓励学生相互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有团队可以依靠。
d.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平等教育的宣传视频或海报。
可以通过分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设计一个宣传视频或海报,用来传达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理念。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有教无类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
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
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
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思想。
二、题意解读:“有教无类”中的“无类”指什么呢?贫富贵贱老幼智愚善恶国别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平民化三、疏通文意:1、译文参考《新思维》和《同步课堂》2、教师归纳:A、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②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高兴B、重点字词①中人以上:上面(名词)②可以语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名词)③由也兼人:超过、胜过④弃而违之:离开、背离⑤不愤不启:郁结、不痛快⑥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⑦贫而无谄:讨好、奉承别人⑧起予者商也:启发C、特殊句式①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句)②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③何谓也(宾语前置)④起予者商也(判断句)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悟四、感知领悟: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有教无类教案教案主题:有教无类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2.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友善相处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案材料:1. 讲义或教材:包含"有教无类"相关教育理念和案例的材料。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的场景和活动。
3. 小组活动材料:分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认识。
2. 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活动二:探究1. 学生小组分组讨论,自由探究"有教无类"的相关案例和实践。
2.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共同讨论和分享。
活动三:认知与实践1. 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模拟和体验"有教无类"的情景。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实践活动,例如在小组内模拟友善并尊重不同文化、性别、宗教等差异的交往方式。
活动四:总结与反思1. 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成果和体会。
2. 全班共同总结"有教无类"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一理念。
3.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承诺,以行动来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小结和反思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彼此评价和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有关“有教无类”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2)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有教无类”的原则处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有关“有教无类”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学会运用“有教无类”的原则处理问题;(2)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背景和含义;(2)引导学生思考“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教无类”的成语和典故;(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与“有教无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
4. 实例分析:(1)教师举例说明“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析实例,学会运用“有教无类”的原则处理问题。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应用;3.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在课堂学习和实例分析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有教无类”的思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入“有教无类”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
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导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
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
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
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
第三种更不对。
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
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
同样,有教则无类。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
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
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
《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
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
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
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有一位叫陈亢的学生曾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探:'您在老师那儿得到过与众不同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另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凭.'我退回便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学诗,知道学礼,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季氏》)陈亢的结论是很公允的。
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
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课本上有两个例子:【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
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
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
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闻斯行之)。
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
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就是冉有。
由,就是子路。
退,就是退缩。
兼人,就是勇为。
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
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
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
1、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第二课时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
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二、教育目的。
孔子为什么兴办私学?为了敛财?显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一些方面已显露出不能与新兴的生产力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
孔子的政治活动就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
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为政”的事情。
孔子怎样才能参与政治或者影响政治呢?有两个办法,一是游说君主,游说的对象,包括国君,也包括执政的大夫。
据钱穆先生《孔子传》和李零先生《丧家狗》,公元前517年,即孔子三十五岁那年,他到过齐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十四年。
出国的目的,一是“从政”,二是“为政”。
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个国家做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
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
孔子第一次出国,见了齐景公;第二次出国,在卫灵公、陈涽公、卫出公那里做过官,见过楚国的叶公,还打算见赵简子和楚昭王。
但孔子的官做得并不开心,事也办得不顺。
据《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想用他,被晏婴拆台;楚昭王想用他,被子西拆台。
齐景公原本是要把尼谿(尼溪)之田封给孔子的,晏婴如此这般一说,齐景公就变了卦,对孔子就敬而远之了(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后来干脆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