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7.02 KB
- 文档页数:5
23 隆中对教学设想: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教学步骤: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X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先主(X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X邦、X表、X璋、X鲁、关羽、X飞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X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某某靖王X胜是汉景帝X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难点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好(hào)乐(yuè)父(fǔ)诣(yì)屏(bǐng)度(duó)胜(shēng)数(sh ǔ)沔(miǎn)殆(dài)胄(zhòu)塞(sài)孰(shú)箪(dān)陇(lǒng)颖(yǐng)躬:亲自。
23 隆中对【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那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能够结合课文及历史典籍对诸葛亮作出适当的评判4.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锐利深刻的战略目光。
第一学习时刻自主预习案【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反复朗诵课文,培育良好的文言语感。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一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此刻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期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猛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期。
这时,暴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农人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进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以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尔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取得统一。
《三国志》确实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奔刘表,借居新野,势单力孤。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忙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渴求贤者辅佐其成绩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感动。
这篇《隆中对》,确实是诸葛亮那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整体感知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大致分四部份:第一部份(第1段)描述诸葛亮的乐趣、爱好和理想。
第二部份(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份(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计谋。
第四部份(第6段)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关于他的重要性。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知识链接】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1、给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2、词语解释①、第1段词语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②、第2段词语解释。
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③、第3段词语解释。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3、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4、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翻译: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翻译: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翻译: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翻译:⑦.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翻译: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二、探究展示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君谓计将安出()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遂遂用猖獗()然操遂能克绍()之时人莫之许也()先主器之()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2、词性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3、句式(翻译出来)(1)判断句。
第23课 隆中对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1.积累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及其税利的战略眼光。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字承祚(zu ò), (朝代), 家。
少年好学,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晋灭吴后,集合三国官私著作,撰《三国志》65篇,该书脉络分明,文笔精练,被誉为“良史”。
《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
这近百年间的史实,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写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够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特异的史才。
北宋时,后人将三本书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
后人因推重陈寿的史才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精华集萃:①三顾茅庐 ②箪食壶浆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 ④思贤若渴2.字词注音:好.为《梁父吟》( )遂诣.亮( )因屏.人( )汉室倾颓.( )度.德量力( ) 遂用猖蹶..( )( ) 汉沔.( )东连吴会.( )乐.毅( )殆.天( ) 存恤.( )帝室之胄.( ) 箪.食壶浆 ( ) 3. 重点词语解释:(1)隆中对.( )(2)好.为《梁父吟》( )(3)时人莫之许.也( ) (4)谓为信然....( )(5)先主器.之( )(6)此人可就.见( ) (7)不可屈致..也( )( )(8)宜枉驾顾...之( )( )(9)由是先主遂诣.亮( )(10)凡.三往( )(11)因屏..人( )( )(12)汉室倾颓..( ) (13)欲信.大义于天下( )(14)遂用猖蹶...( )( ) (15)志犹未已.( )(16)自董卓已.来( )(17)名微而众寡..( ) (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20)因.之以成帝业( )(21)民殷.国富( )(22)不知存恤..( ) (23)帝室之胄.( )(24)总揽.英雄( )(25)身.率益州之众( ) (26)箪.食壶.浆( )( )(27)情好日.密( ) (28)以:以.弱为强者 ( ) 此可以.为援( ) 以.迎将军者 ( ) 4.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停顿,根据课下注解梳理文意。
第23课《隆中对》学案教师寄语: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检查预习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X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X 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X备,做X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X备建立蜀汉政权。
3、给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吴会殆诸.戎箪..汉沔...食壶浆乐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小组翻译文章,明确文中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要求从文中找根据。
亮、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先主(X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X邦、X表、X璋、X鲁、关羽、X飞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隆中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4、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学习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学习难点: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课时:四课时
一、知识链接:、背景介绍
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
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
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
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
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预习导学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
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
三、检查预习
四、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意思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
四、小组合作学习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一帮一伙伴互相检查课文翻译。
五、小组合作研讨:
1.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2.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3.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4、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8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9、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方法指导】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10、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分析人物形象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七、课堂小结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
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八、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九、课外作业。
可借助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诸葛亮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