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精炼油知识(豆油)
- 格式:ppt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25
大豆油精炼工艺流程:大豆毛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成品大豆油大豆毛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到成品大豆油。
经精炼后的大豆油烟点很高,适宜于用作高温煎炸油。
大豆油制取时的操作要点大豆仁的压榨法取油,有利于保持大豆油的固有风味和芳香。
而压榨法又可分为普通大豆油制取工艺和浓香大豆油制取工艺。
压榨后的大豆饼,还可以进一步以溶剂浸出法,取出剩余的大部分油脂。
(一)大豆仁的预榨浸出法取油工艺的操作要点:经双对辊破碎机破碎,每粒大豆仁成为粒仁料68瓣,粉末度小于8%(20目/平方英寸筛检)。
碎粒轧成胚厚0.5毫米左右,生胚经蒸炒锅处理后成为熟胚,进入榨油机时的水分为1%2%,温度为130度上下。
如果压榨时饼不承力,并榨不成硬饼,可在熟胚中掺入少量大豆壳,以促进成饼。
压榨后的大豆饼,可以进一步进行溶剂浸出,每100千克干饼可浸出56千克的大豆油。
(二)浓香大豆油的制取工艺的操作要点:用一次压榨法生产浓香大豆油,要求用优质的新收获大豆果剥仁,除去杂质要干净彻底,浓香大豆油通常不进行精炼加工,而是经除去固体杂质后直接作为食用油。
如果获得的浓香大豆油品质差,则应进行精炼,但此时成品油的香味将大为降低。
大豆油的精炼工艺对于优质大豆仁取得的压榨大豆油,应尽量减少精炼的加工工序,以保留大豆油的天然风味。
而大豆饼经溶剂浸出所得的大豆毛油,则应进行全面精炼。
将浸出大豆毛油精炼成普通大豆油的工艺,与普通大豆油的工艺相同。
浓香大豆油加工如上所述,只需将压滤毛油沉降和冷过滤即可。
大豆油是制备食用油脂精深加工产品的良好原料。
经精炼后的大豆油烟点很高(为229.4℃),适宜于用作高温煎炸油。
毛油精炼工艺流程:过滤毛油–一次降温–加助滤剂–二次降温–沉淀48h–过滤–成品油–滤饼。
在毛油精炼工艺流程中,毛油一次降温时,由于从机榨车间送来的过滤毛油温度一般在60℃~70℃,为了节约能源,先用自来水于低速搅拌下(30rpm)散热冷却,温度降至接近室温为止。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油脂基础知识一、油品知识1. 油脂基础知识1.1毛油的定义:用压榨、浸出等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称为毛油。
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甘油三酸脂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1.2毛油所含杂质:毛油通过化学、物理精炼后,使其中的杂质降低到一定的标准之下,获得合格的油脂产品。
毛油所含主要杂质如下:①.悬浮杂质:如泥沙、饼渣等固体杂质②.胶溶性杂质:主要为磷脂③.油溶性杂质:主要为游离脂肪酸(FFA)、色素等④.水分1.3毛油进行精炼的原因:①.悬浮杂质、胶溶性杂质和水分的存在,会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油脂水解酸败。
②.磷脂的存在将使油脂外观混浊、暗淡。
在炒菜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③.油脂中所含FFA过高,会使油脂异味浓,风味差,有些FFA会在炒菜时发烟。
④.不良色素使油脂颜色加深,甚至发黑。
所以为了得到消费者所接受产品,必须对毛油精炼。
1.4我国植物油的排序和介绍我国目前的植物油按理化指标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原色拉油),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四级油实际上就是经初加工的毛油。
这种油(甚至包括三级油)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故许多有害的物质未能从油中分离出来,在160℃~170℃就开始冒烟,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
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制定的一种“过渡性”品种,应当说是中国独有的。
它的一些指标比国际上通行的一级油(原色拉油)略低一些,比如颜色略深,烟点略低等。
或者仅在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过渡品种而存在。
无论是颜色、发烟点,还是对人体健康来讲,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1.5 油脂的三大反应和精炼植物油的储存方法水解反应:油脂+ 水游离脂肪酸(即FFA)皂化反应:油脂+ 碱皂脚氧化反应:油脂+ 氧过氧化物根据以上三大反应,如果植物油贮藏不当,也可能导致油脂变质,以至影响健康,所以了解一些植物油的贮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油脂储存有四要点:一密封、二避光、三低温、四忌水。
大豆油豆油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
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
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
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为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
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的大多数为淡黄色,粘性较大。
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
豆油较其它油脂营养价值高,我国各地区都喜欢食用。
大豆所炼成的油,主要用来拌沙拉、烹调或是做植物奶油。
定义压榨大豆油:大豆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浸出大豆油:大豆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转基因大豆油: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大豆原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成品大豆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大豆油的色泽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
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
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
从营养价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
大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还含有多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均非常有益。
另外,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良食用油。
国家标准GB1535—2003《大豆油》将大豆油按质量分为四级。
消费者选购大豆油时,可以从标签上了解大豆油的种类(压榨或浸出)、质量等级等。
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在其标签上标有“转基因大豆油”或“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字样。
2004年我国开始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销售的各类大豆油均应有QS标志。
保存方式豆油除含有脂肪外,在加工过程中还带进一些非油物质,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所以豆油如未经水化除去杂质,是不宜长期贮藏的。
典型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学油脂精炼工艺流程--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是我国大宗油脂,其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亚油酸为主,是人类主要食用油脂,如果油料品质好,制取工艺科学,则其毛油的品质是较好的。
一般游离脂肪酸含量低于1%,经过粗炼即能达到普通食用油的品质,其精制油的精炼工艺也较简单。
两种品级食用油的精炼工艺如下:1.一级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操作条件:过滤后的毛油含杂不大于0.2%,水化温度60-65℃,加水量为毛油胶质含量的3~3.5倍,水化搅拌时间30~40分钟,沉降分离时间不少于6小时,干燥温度不低于95℃,操作时极限真空6.6kPa(50mmHg).若有残留溶剂时,根据卓品科技工程师现场经验,脱溶温度160~170℃左右,极限真空为4.0kPa,脱溶时间需要3小时。
2.精制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脱色脱臭)操作条件:过滤毛油含杂不大于0.2%,碱液浓度16~18Be’,超量碱添加量为理论碱量的10%~25%,有时还先添加油量0.05%~0.20%的磷酸(浓度为85%),脱皂温度70~82℃,洗涤温度95℃左右,软水添加量为油量的10~20%,吸附脱色温度95~98℃,极限真空为4.0~4.7kPa。
脱色温度下的操作时间为20分钟左右,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量的2.5~5%,分离白土时的过滤温度不大于70℃。
脱臭温度180℃左右,极限真空为0.67kPa(5mmHg),气提蒸汽通量30~50千克/吨油·小时,脱臭时间’6~7小时,柠檬酸添加量为油量的0.02%(配制成乙醇溶液)在90℃油温时加入,根据卓品科技工程师现场经验,安全过滤温度不高于70℃。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菜籽油菜籽油是世界性的大宗油脂之一,是含芥酸的半干性油类,除低芥酸菜籽油外,其余品种菜籽制得的菜籽油均含有较高的芥酸,含量约占脂肪酸组成的26.3%~57%,高芥酸菜油营养结构不及低芥酸菜油,但特别适合于制造船舶润滑油和轮胎等工业用油。
豆油加工方法一、大豆油的压榨大豆属于低油料作物,一般大豆油脂含量在ll-20%范围内,在正常情况下,其水分的含量一般在13—14%(东北、华北地区偏低)。
大豆在入榨前需要用规格12目/英寸筛网进行筛选、清杂。
工艺流程1、热榨:大豆——清杂——破碎(或粗轧)一软化一软胚-蒸炒一压榨操作说明:大豆用规格12目/英寸筛网进行筛选去杂,使其杂质含量小于0.1%,然后进入破碎,破碎程度达2—4瓣,再进行软化,使大豆的水份含量在15%左右,软化时间40—50分钟,再进行轧胚,轧胚的使用有二点:一是破坏细胞组织使油容易从细胞内流出来,二是颗粒状的油籽轧成薄片,表面积增大,增加了出油面积,而且大大的缩短了油脂离开胚料的路程;进入蒸炒锅进行蒸炒,蒸炒到大豆水份在1.5—2.8%范围内,温度到100一110度时即可以开始进入榨油机进行压榨。
饼厚控制在l—1.5毫米左右。
2、冷榨:大豆冷榨可以进行整籽压榨,使整籽压榨时要严格控制水份,一般控制在8一10%左右,并注意将榨油机加热,待机体温度升到80度左右,方可进行压榨。
大豆冷榨时含水份高低的人工检验法:用门牙咬能切碎,臼齿咬成扁状,并且表面有裂纹,又有轻微的响声则合适;若成扁状,不裂纹则太湿,若一咬破碎有很大的响声,则太干,需要适量的调节水份方可压榨。
二、毛豆油的精炼油脂精炼,通常是指对毛油进行精制。
毛油中杂质的存在,不仅影响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安全贮藏,而且给深加工带来困难,但精炼的目的,又非将油中所有的杂质都除去,而是将其中对食用、贮藏、工业生产等有害无益的杂质除去,如棉酚、蛋白质、磷脂、黏液、水分等都除去,而有益的"杂质",如生育酚等要保留。
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用途,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得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就是毛豆油精炼的目的。
简介根据操作特点和所选用的原料,油脂精炼的方法可大致分为机械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三种。
上述精炼方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
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一、油脂精炼意义1.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2.改善油脂风味3.改善油脂色泽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二、毛油组成成分毛油中绝大局部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
这些杂质虽然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水分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级分解物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育酚、色素,脂肪醇,蜡其它杂质:毒素、农药三、脱胶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
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1/14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根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参加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别离。
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别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水量操作温度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外表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
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2/14法。
油脂精炼理论第⼀部分精炼理论知识⽬录油脂精炼简介第⼀章⽑油的组分及其性质⼀、悬浮杂质⼆、⽔分三、胶溶性杂质四、脂溶性杂质五、多环芳环烃、黄曲霉素及农药第⼆章油脂脱胶⼀、⽔化脱胶⼆、其他脱胶法第三章油脂脱酸⼀、碱炼脱酸⼆、其他脱酸⽅法(蒸馏脱酸法)第四章脱⾊⼀、吸附脱⾊⼆、其他脱⾊法第五章油脂脱臭⼀、油脂脱臭理论⼆、影响脱臭效果的因素三、间歇式脱臭⼯艺及设备四、连续式脱臭⼯艺及设备五、辅助脱臭设备第六章脱蜡⼀、脱蜡的意义及机理⼆、脱蜡⼯艺三、脱蜡设备四、影响脱蜡效果的因素第七章油脂制取与加⼯⼯艺流程(⾃学)油脂精炼简介1、油脂精炼的⽬的:去除杂质,提⾼产品质量,利于安全储存。
2、要求:根据原油品质和产品质量要求不同,合理选择精炼⽅法和组合⼯艺,去除有碍于某种使⽤⽬的的⾮⽢油三酸酯成分,并尽量减少中性油和有益成分的损失,提⾼精炼得率;有利于副产物的综合利⽤;降低能量消耗。
3、油脂精炼⽅法:机械⽅法、化学⽅法、物理⽅法。
有时⼀种精炼⽅法会同时产⽣⼏种作⽤。
第⼀章⽑油的组分及其性质⽑油(粗油、原油)组分:⽢油三酸酯-中性油;多种⾮⽢油三酸酯成分-杂质。
杂质种类及含量随原料品种、制油⽅法不同。
⼀、悬浮杂质亦称机械杂质,如泥沙、饼粕屑、草杆纤维、铁屑等。
可采⽤重⼒沉降、离⼼分离及过滤法从油脂中分离。
⼆、⽔分当油中游离脂肪酸、磷脂等杂质含量较⾼时,⽔在油中的溶解度增加、含量增加。
⽔分超过0.1%,油脂透明度不好,容易导致油品酸败。
采⽤减压⼲燥的⽅法脱⽔。
脱⽔后成品油含⽔<0.05%。
三、胶溶性杂质包括磷脂、蛋⽩质、糖类等。
磷脂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醇胺(脑磷脂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油(PG)及溶⾎磷脂等。
⽔化磷脂(HP)含有极性较强的基团,所形成的磷脂为PC、PE、PI、PS。
⾮⽔化磷脂(NHP)含有极性较弱的基团,主要形式为磷脂酸(70%以上)和溶⾎磷脂的钙镁盐(30%)。
简述油脂精炼的原理油脂精炼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原始油脂进行处理,去除其中杂质和不良物质,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精炼的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如悬浮颗粒、淀粉、蛋白质、胶质、磷脂等,并降低自然氧化和热氧化反应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延长其保存寿命。
油脂精炼的主要原理有:1. 去除杂质: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这些杂质包括悬浮颗粒、磷脂、蛋白质、淀粉等。
这一步通常使用机械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离心等。
过滤通常使用不同孔径的滤网,杂质被滤除,而油脂则通过滤网流出。
沉淀则利用杂质和油脂之间的密度差异,将杂质沉淀下来,使油脂得以分离。
2. 酸化脱色:酸化脱色是油脂精炼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一步中,油脂与酸接触,使其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其盐,并与杂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油脂的沉淀。
这样一来,油脂中的杂质就能够被分离出来。
酸化通常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以保证反应充分。
脱色就是通过各种脱色剂将油脂中的物质进行吸附,达到提高油脂外观和稳定性的目的。
3.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另一种重要的油脂精炼方法。
它通过向油脂中加入特定溶剂,将其中的不良物质溶解到溶剂中,然后用蒸馏的方式将溶剂和不良物质分离。
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硅烷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油酸度的油脂,如酱油、豆油等。
由于溶剂的选择,该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去除特定的不良物质。
4. 水蒸气蒸馏:水蒸气蒸馏是通过加热油脂并向其通入水蒸气,使油脂中的不良物质挥发出来,以达到净化目的的方法。
水蒸气蒸馏首先将蒸汽通过油脂,油脂中的不良物质被蒸汽带走,然后通过冷凝器冷却蒸汽,使其凝结成液态,与水分离。
这样一来,油脂中的不良物质就被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目的。
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通常会先使用物理去杂质的方法,如过滤、沉淀等,然后再进行酸化脱色和溶剂萃取。
这样可以更彻底地去除油脂中的不良物质,并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之,油脂精炼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不良物质,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油脂基础知识一、油品知识1. 油脂基础知识1.1毛油的定义:用压榨、浸出等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称为毛油。
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甘油三酸脂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1.2毛油所含杂质:毛油通过化学、物理精炼后,使其中的杂质降低到一定的标准之下,获得合格的油脂产品。
毛油所含主要杂质如下:①.悬浮杂质:如泥沙、饼渣等固体杂质②.胶溶性杂质:主要为磷脂③.油溶性杂质:主要为游离脂肪酸(FFA)、色素等④.水分1.3毛油进行精炼的原因:①.悬浮杂质、胶溶性杂质和水分的存在,会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油脂水解酸败。
②.磷脂的存在将使油脂外观混浊、暗淡。
在炒菜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③.油脂中所含FFA过高,会使油脂异味浓,风味差,有些FFA会在炒菜时发烟。
④.不良色素使油脂颜色加深,甚至发黑。
所以为了得到消费者所接受产品,必须对毛油精炼。
1.4我国植物油的排序和介绍我国目前的植物油按理化指标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原色拉油),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四级油实际上就是经初加工的毛油。
这种油(甚至包括三级油)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故许多有害的物质未能从油中分离出来,在160℃~170℃就开始冒烟,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
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制定的一种“过渡性”品种,应当说是中国独有的。
它的一些指标比国际上通行的一级油(原色拉油)略低一些,比如颜色略深,烟点略低等。
或者仅在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过渡品种而存在。
无论是颜色、发烟点,还是对人体健康来讲,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1.5 油脂的三大反应和精炼植物油的储存方法水解反应:油脂+ 水游离脂肪酸(即FFA)皂化反应:油脂+ 碱皂脚氧化反应:油脂+ 氧过氧化物根据以上三大反应,如果植物油贮藏不当,也可能导致油脂变质,以至影响健康,所以了解一些植物油的贮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油脂储存有四要点:一密封、二避光、三低温、四忌水。
大豆油精炼设备工艺及要点大豆油是一种常用的食用油,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具有多种功能和营养价值。
为了提高大豆油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精炼处理。
下面将介绍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工艺及要点。
1.溶剂提取工艺大豆油精炼的第一步是进行溶剂提取。
这个过程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从大豆中提取油脂。
大豆经过清理、破碎、烘烤、脱壳等工序后,进入溶剂提取器中。
提取后得到的油料混合物称为“浸膏”。
溶剂提取设备的关键是提取器的设计,包括提取器的结构、体积、速度和温度等因素。
合理设计提取器可提高油脂的提取率和提取效果。
2.脱溶剂工艺脱溶剂是将浸膏中的有机溶剂脱除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用到脱溶剂器,通过加热和蒸发的方式将溶剂从浸膏中蒸发掉。
脱溶剂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及控制蒸发器的排气速度,避免产生溶剂气体的泄漏。
3.脱酸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会影响油脂的口感和质量。
因此,需要将游离脂肪酸脱去。
脱酸是通过碱的中和作用来实现的。
在脱酸过程中,将热稀碱溶液加入油中,并通过搅拌和静置使其反应,形成肥皂。
然后,用水洗涤油脂,将其中的肥皂和游离碱洗去,最后获得低酸值的油脂。
脱酸设备的要点在于控制碱水的浓度和用量,以及合理的搅拌和静置时间。
4.脱胶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磷脂,这些磷脂会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因此,需要将磷脂脱去。
脱胶是通过高温加热和加压处理来实现的。
脱胶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脱胶时间,以及合理选择脱胶剂,如活性白土。
此外,还可通过添加酸来提高脱胶效果。
5.脱臭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气味物质,如酸、醛、酮等。
为了提高油脂的口感和质量,需要将气味物质脱去。
脱臭是通过蒸汽蒸馏和吹剂脱臭两种方法来实现的。
其中,蒸汽蒸馏是利用水蒸汽将气味物质蒸发掉,吹剂脱臭是利用惰性气体(如氮气)将气味物质吹走。
脱臭设备的关键在于控制蒸馏温度和物料的层高,以及控制吹剂和物料的接触时间。
以上是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工艺及要点。
大豆油提炼方法
大豆油提炼是从大豆中提取油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脱脂:这是提炼大豆油的第一步。
大豆籽仁中的油脂通常以蛋
白质和其他非油脂物质的形式存在。
通过机械压榨或溶剂提取
的方法,将大豆油从固体颗粒中提取出来。
机械压榨会产生初
榨油,而溶剂提取则会得到含有溶剂的混合物。
2.脱溶剂:如果使用了溶剂提取,需要对提取得到的油和溶剂的
混合物进行处理,将残留的溶剂去除。
这通常通过加热和蒸发
的方法实现。
3.脱酸:大豆油中可能含有一些酸,需要进行酸性物质的中和。
这可以通过碱处理来完成。
碱通常以碱水的形式添加到油中,
中和油中的酸性物质,形成肥皂沉淀。
肥皂沉淀会与其他杂质
一起沉淀到底部,然后可以通过沉淀或离心分离。
4.漂白:为了去除油中的色素、杂质和异味,通常使用漂白土或
活性炭来进行漂白。
油与漂白剂混合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分离,
将漂白剂和杂质一起去除。
5.脱臭:最后一步是通过蒸馏或蒸汽注入来去除油中的异味。
这
有助于提高大豆油的口感和储存稳定性。
请注意,上述步骤中的具体条件和参数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生产厂家和设备而有所变化。
此外,对于一些有机和天然的食用油,一些制造商可能采用更温和的提炼方法以保留更多的天然成分。
提炼大豆油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艺,需要在工业水平上进行。
豆油萃取的原理豆油的萃取原理是利用溶剂与原料中的油脂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将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
豆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在工业和食品加工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从豆油的制备流程、萃取原理和常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豆油的制备流程:1. 原料准备:以大豆为例,首先需要将大豆清洗干净并烘干,去除杂质和水分。
2. 破碎和蒸煮:将烘干后的大豆破碎成小颗粒,然后进行蒸煮,目的是将脂肪细胞壁破裂,方便后续的提取。
3. 榨油:将蒸煮后的大豆送入榨油机进行压榨,通过机械力将大豆中的油脂从渣滓中分离出来。
4. 油水分离:将压榨出的原油经过沉淀、沉降、过滤等步骤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初步的豆油。
5. 精炼处理:对初步得到的豆油进行脱酸、脱胶、脱色、脱臭等处理,提高其品质和稳定性。
豆油的萃取原理:豆油的萃取原理主要涉及两种类型的分离机制: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
1. 物理分离:物理分离是通过溶剂的溶解性差异,使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
一般来说,豆油中的油脂是由脂肪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 TAG)组成的,而不饱和脂肪酸的溶解度要大于饱和脂肪酸。
因此,在萃取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应具有较好的溶解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常用的溶剂包括正己烷、正庚烷等,它们都是非极性溶剂,具有较好的油脂溶解能力。
通过将溶剂与原料充分混合,使溶剂中的脂肪酸甘油酯与原料中的油脂发生物理吸附,从而实现了油脂的分离。
2. 化学分离:化学分离是指利用溶剂与油脂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油脂分离出来。
在豆油的萃取中,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是酸化。
以脂肪酸甘油酯为例,其主要成分是酯化合物。
当豆油与酸性溶液接触时,脂肪酸甘油酯和酸反应生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
由于游离脂肪酸的亲水性增强,游离脂肪酸会与水相结合,从而将油脂分离出来。
常用的豆油萃取方法:1. 机械榨取法:通过机械力将油脂从原料中压榨出来。
这是豆油制备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物理分离的一种。
豆油精炼及工艺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豆油精炼及工艺过程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这豆油是咋来的呀,就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宝贝,得经过好多道手续才能变成咱们餐桌上香喷喷的油呢!那第一步呢,就是要把大豆弄过来,就像咱去市场买菜一样。
然后呢,把这些大豆送进工厂,开始一场奇妙的旅程。
在工厂里,这些大豆要先被清洗干净,就像咱洗澡一样,把身上的脏东西都洗掉。
接下来可就有意思了,它们要被破碎啦!想象一下,大豆们被弄碎成小块小块的,是不是挺神奇的?这就好比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好多小块。
然后呢,这些碎碎的大豆要进入一个叫做“压榨”的环节。
这就好像是给大豆们来一场大力按摩,把里面的油给挤出来。
挤出来的油啊,可还不算完事儿呢,它还带着一些杂质呢,就像我们身上可能会沾着点灰尘啥的。
这时候就该精炼登场啦!这精炼啊,就像是给油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都清理掉,让油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
在精炼过程中,有好多步骤呢!比如说要脱胶,把那些黏糊糊的东西弄掉。
这就好像是把衣服上的胶水给洗掉一样。
还有脱酸呢,把那些酸酸的东西去掉,让油的味道更好。
这就跟咱吃水果,肯定不喜欢吃到酸了吧唧的呀!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豆油终于变得亮晶晶、香喷喷的啦!可以被送到我们的厨房里,为我们的美食增添风味。
咱想想啊,要是没有这些复杂的工艺过程,我们哪能吃到这么好的豆油呢?那我们做出来的菜可能就没那么香啦!所以说啊,这豆油精炼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事儿。
咱平时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可别小瞧了那一瓶瓶的豆油哦,它们可是经历了好多好多才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我们得好好珍惜,用它做出美味的菜肴,犒劳自己和家人呀!这就是豆油精炼及工艺过程,是不是很有趣呢?是不是让你对平时吃的油有了更深的了解呢?哈哈!。
油脂精炼题库答案油脂基础知识考试题答案本文简介:油脂基础知识考试题20题每题5分)共计10题(100分)1、衡量油品质量基本指标?脂肪酸组成、比重、碘价、折光指数、皂化价等。
油脂技术指标:酸价(游离脂肪酸含量)、色泽、透明度、气味风味、0℃冷冻试验、烟点、过氧化值、水分、杂质等。
油脂卫生指标:黄曲霉毒素、羰基价、砷、苯并芘等。
、油脂常见指标:1、油脂基础知识考试题答案本文内容:油脂基础知识考试题20题每题5分)共计10题(100分)1、衡量油品质量基本指标?脂肪酸组成、比重、碘价、折光指数、皂化价等。
油脂技术指标:酸价(游离脂肪酸含量)、色泽、透明度、气味风味、0℃冷冻试验、烟点、过氧化值、水分、杂质等。
油脂卫生指标:黄曲霉毒素、羰基价、砷、苯并芘等。
、油脂常见指标:1、磷脂含量PHOS定义:油中磷脂的含量,以磷原子的含量计。
测定方法: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法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磷脂的存在会使油脂外观浑浊暗淡,烹饪时起泡并生成黑色沉淀。
常见油品的PHOS的范围:毛油:一般在200ppm以内精炼油:5ppm以内2、游离脂肪酸FFA定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重量百分数。
测定方法:用中性异丙醇液溶解油脂及其脂肪酸,再用碱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试样重量和碱液消耗的毫升数即可得油脂酸价或游离脂肪酸。
对油脂品质的影响:FFA越高,油脂的异味就越浓,加热时易氧化,热分解产生挥发性物质,烟点降低,同时是卫生指标之一。
常见油品的FFA范围:毛油:0.5%以上精炼油:0.03-0.1%3、色泽COLOUR定义:油脂色泽主要是与油脂中所含脂溶性色素多少(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测定方法:罗维朋比色计对油脂品质的影响:一般油品会随着储存的劣变而颜色加深。
原料较差时,颜色也会加深。
一般用红色(R)和黄色(Y)描述4、水分及挥发性物质M&V定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油脂中所含的水分及挥发物。
测定方法:电烘箱105℃恒重法对油脂品质的影响:对毛油而言,水分的存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油脂的水解酸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