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题型及范围
- 格式:doc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验心理学》考试大纲本《实验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心理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考试大纲包括两部分:实验心理学部分和心理统计部分。
第一部分: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基础心理学中重要的方法理论课,是心理学各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实验范式、测量方法以及心理学有关领域的重要理论。
要求考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实验范式,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对重要理论达到理解的程度,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心理学实验和它的各种变量1、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特点2、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二)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1、实验设计中的基本问题1)变量的控制2)误差的种类和控制3)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2、真实验设计1)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随机多组后测设计2)多因素实验设计完全随机析因设计、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3)随机化区组设计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3、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1)单组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2)多组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拉丁方设计)3)非实验设计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事后回溯设计(三)心理物理学方法1、心理物理学的定义2、感觉阈限的测量1)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2)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3、信号检测论1)什么是信号检测论2)信号检测论中:操纵特征曲线3)信号检测论的方法:有无法、评价法4、心理量表1)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2)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与Fechner定律3)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与Stevens定律4)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与顺序量表5)心理物理判断的相对性(四)反应时间1、反应时间的概念2、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1)Donders的三种反应时: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4)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3、影响反应时的因素(五)视觉与听觉1、视觉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功能(了解)2、用视觉通道呈现刺激时要注意控制哪些因素?3、明视觉与暗视觉4、视觉敏度的测量方法5、色盲的种类及其原因6、相加颜色混合与相减颜色混合7、听觉系统的特点8、用听觉通道呈现刺激时要注意控制哪些因素?1)听觉感受性2)听觉掩蔽3)响度4)音高5)双耳听觉(六)知觉1、知觉的基本问题2、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1)图形-背景知觉2)格式塔知觉理论3)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4)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3、运动知觉:诱导运动、似动、后效4、单眼和双眼视觉5、知觉恒常性和错觉6、视觉错误的种类及产生原因(七)注意1、注意的认知机制模型2、注意能量有限理论及其实验依据1)注意能量有限理论2)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程序的实验3)正负启动实验4、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实验依据1)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2)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记忆扫描实验3)特征整合论:视觉搜索实验;非对称性搜索实验5、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1)启动实验方法2)负启动效应的实验(八)记忆1、艾宾浩斯和巴特利特的记忆研究2、记忆过程:编码、存储与提取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2)记忆的加工层次3)记忆的提取过程3、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1)启动效应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3)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4、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1) Tulving的多重记忆系统观点2) Roediger的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九)心理语言学1、语言获得的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调查法2、儿童元语言学意识的研究3、字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研究4、句子加工5、语篇分析(十)思维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功能固定化2)定势3)噪声2、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4、推理5、决策1)决策策略2)概率判断(十一)情绪、动机与归因1、研究情绪的方法:辨认面部表情和模拟表情、面部表情程序、面部表情与情绪体验关系的研究2、研究动机的方法:奖励和惩罚3、研究归因的方法:卡通片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二、考试要求实验心理学中基本包括了四类知识点:第一类是基本概念,要求理解掌握;第二类是各个研究领域研究中所运用的实验范式,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第三类是测量方法,要求熟练掌握;第四类是有关领域的基本理论,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二、简答题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实验设计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实验心理学概述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五、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0分)1.再认法:把已学习过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过的。
2.知觉恒常性: 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
3.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是环境特点自变量。
4.主试:主持实验的人,向被试发出刺激,通过实验收集被试的反应。
六、设计题(13分)1.设计一项实验,证明准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
准备时间为1秒;1.5秒;2秒。
七、图表题(12分)图中实线与虚线对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八、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加工层次记忆理论的两个要点。
(1)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2)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
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举一例说明。
3.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击中和虚报的含义是怎样的?4.什么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006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一、单选(1*10)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B)A刺激特别自变量B环境特点自变量C被试特点自变量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A)A信度B效度C敏感性D高限效应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B)A差别阈限法B数量估计法C最小变化法D恒定刺激法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D)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C)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D)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B)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名词解释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
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
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11 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其接受的是何种处理的一种实验12.实验效度分类(1)构想效度指某项研究理论构思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操作定义的恰当程度。
影响因素:理论概念是否模糊、思路逻辑是否混乱,设计到选题、假设、研究框架等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偏差,如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试验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二、简答题三、试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一章试验心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其次章试验设计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一章试验心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一、试验心理学概述1.试验心理学的概念广义的试验心理学:指应用试验的方法讨论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试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凡是用试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讨论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试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试验心理学:是特地讨论如何进行心理试验的一门科学,讨论对象是心理试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试验学”。
2.试验心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一选出被试一标识、掌握和测量变量一试验的支配、操作一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3.心理学试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看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洁。
自然观看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化观看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看的事物消失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看。
个案法,是指深化讨论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看法。
(留意无干扰观看:指讨论者为了避开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看,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纳的一种无干扰观看技术)(2)试验法:心理学讨论的主要方法,是讨论者主动掌握条件下对事物的观看,能对所观看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试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试验,即试验者规定了将要讨论的事物,这比起急躁等待自然观看要有效、经济和便利得多;b.试验条件为试验者的观看和纪录制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试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预备后开头试验,并且可以通过掌握大事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全都;c.试验者设定明确的试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试验的结果;d.试验者可以掌握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转变某一条件,用以观看试验结果。
缺点:试验条件掌握有过多的人为性;试验干涉程度高;对于简单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究性讨论。
实验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位心理学家的工作?A. 威廉·詹姆斯B. 约翰·华生C. 弗朗西斯·高尔顿D. 卡尔·荣格2. 下列哪项不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A. 可重复性B. 客观性C. 主观性D. 系统性3. 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什么?A. 增加实验的难度B. 减少实验误差C.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D. 减少实验的可重复性4. 下列哪项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A. 描述性统计B. 推断性统计C. 定性分析D. 定量分析5. 双盲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减少参与者的疲劳B. 减少实验者的偏见C. 增加实验的难度D.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实验心理学与观察心理学的区别。
7. 解释什么是实验变量,并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8. 描述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误差及其控制方法。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实验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0. 以一个实验心理学研究为例,分析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11. 阅读以下实验案例:研究者想要了解音乐类型对人们情绪的影响。
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听古典音乐、摇滚音乐或无音乐的组别,并测量他们的情绪变化。
请分析这个实验的设计,并讨论可能的变量和结果解释。
实验心理学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 B. 约翰·华生2. C. 主观性3. B. 减少实验误差4. B. 推断性统计5. B. 减少实验者的偏见二、简答题6. 实验心理学与观察心理学的区别在于,实验心理学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测试假设,而观察心理学则通过观察自然行为来收集数据。
7. 实验变量是在实验中被操纵或测量的因素。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而变化的变量。
8. 实验误差是指实验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B. 观察不总是可靠的C. 研究者具有主观性D. 实验法总是可靠的2.“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B. 1862C. 1879D. 19173.“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冯特在他的()中首先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B. 《心理物理学纲要》C. 《实验心理学纲要》D. 《民族心理学》4.“O”变量又称为()变量。
A. 无关变量B. 额外变量C. 干扰变量D.机体变量5.广义的实验心理学也叫做()。
A. 人文心理学B. 科学心理学C. 实验心理学D. 实证心理学6.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技术是核心技术。
A. 观察B. 相关C. 实验D. 测量7.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称为()。
A. 自变量B. 因变量C. 额外变量D. 机体变量8.以温度、噪音、光线等作为自变量称为()自变量。
A. 刺激特点B. 环境特点C. 被试特点D. 实验特点9.从某种角度看,()研究正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前途和最有应用价值的实验方法。
A. 真实验B. 非实验C. 实验室实验D. 准实验10.为了直接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或内外因素的因果关系,这叫做()。
A. 测验式实验B. 相关型实验C. 因素型实验D. 生态化实验1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方程式是()。
A. R=f(S)B. R=f(S,O)C. S=f(R)D. R=f(O)12.关于实验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信度高,效度也高B. 信度高,效度低C. 效度低,信度也低D. 效度高,信度也高13.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的()。
A. 外部效度B. 内部效度C. 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D. 学术价值14.实验设计中主要应该根据()和实验要求的操作来选择合适的被试。
A. 实验者的工作精力B. 实验设备的台套数C. 实验最终目的D. 时间限制15.实验要求的精确性越高,样本数要求()。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案例研究法2. 下列哪项不是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A. 自变量B. 因变量C. 常量D. 参与者3. 在实验心理学中,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实验难度B. 减少实验误差C. 增加实验成本D. 提高实验趣味性4. 双盲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减少实验者的偏见B. 提高实验成本C. 增加实验的复杂性D.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5. 以下哪个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A. 问卷调查B. 心理测试C. 访谈D. 以上都是6. 实验心理学中的“反应时间”通常指的是什么?A. 实验者的反应时间B. 参与者的反应时间C. 实验准备时间D. 数据分析时间7. 在心理学实验中,随机分配参与者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实验的难度B. 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C. 提高实验的趣味性D. 增加实验的复杂性8. 哪种实验设计可以最有效地控制实验变量?A. 非实验设计B. 相关设计C. 实验设计D. 描述性设计9. 实验心理学中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A. 根据概念的内涵定义B. 根据概念的外延定义C. 根据实验操作定义D. 根据理论定义10. 下列哪项不是实验心理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A. 参与者偏差B. 实验者偏差C. 随机偏差D. 顺序效应偏差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描述实验心理学中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 简述实验心理学中的“独立测量误差”和“依赖测量误差”的区别。
13. 解释“实验伦理”在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并列举至少两条实验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4. 论述实验心理学中的“变量”分类及其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15. 描述一个完整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问题的形成、假设的提出、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实验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人的智商与家庭教育水平是否相关?这个问题旨在探讨人的智商是否与家庭教育水平存在相关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测试题。
题目1:家庭教育背景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并将每个问题后面的选项中的一个圈出。
1.1 您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吗?A. 是B. 否1.2 您是否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A. 是B. 否1.3 您的家庭教育背景如何?A. 低水平B. 中等水平C. 高水平题目2:智商测试请回答以下问题,并在最后按照指示计算总分。
2.1 您常常会思考复杂的问题吗?A. 经常B. 偶尔C. 不经常2.2 您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善于运用逻辑推理?A. 是B. 否2.3 您的数学成绩如何?A. 优秀B. 良好C. 中等D. 一般E. 较差2.4 您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A. 出色B. 不错C. 一般D. 较差计算方式:题目2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每个选项分别计为1分、2分和3分。
题目2中的第三题的选项依次计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题目2中的第四题的选项依次计为3分、2分、1分和0分。
----------接下来是实验心理学测试题的答案。
1. 人的智商与家庭教育水平是否相关?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得出初步结论。
以下是答案的详细解释:题目1的答案可以用于了解智商和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答题者的父母教育背景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个体的家庭教育水平。
题目2的答案可以用于衡量个体的智商水平。
通过逻辑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对个体的智商进行初步评估。
数学成绩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评估智商的重要指标。
针对题目2的计算方式,我们对每个选项给予了不同的分值。
通过将答案的分值相加,我们可以得出每个参与者的智商评分。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个体的智商与家庭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然而,这个结论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数据分析来验证。
----------以上是关于实验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的文章内容,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弗洛伊德B. 威廉·詹姆斯C. 约翰·华生D. 卡尔·罗杰斯2. 下列哪项不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范畴?A. 感知B. 记忆C. 情感D. 社会行为3.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A. 增加实验难度B. 减少实验误差C.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D. 减少实验的可重复性4. 实验心理学中,双盲实验的特点是:A. 只有实验者知道实验条件B. 只有被试者知道实验条件C. 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条件D. 实验者和被试者都知道实验条件5. 下列哪个不是实验心理学常用的统计方法?A. t检验B. 方差分析C. 相关分析D. 描述性分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实验心理学中的自变量是指______。
7. 实验心理学中的因变量是指______。
8. 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备可重复性、______和______。
9.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为了减少误差,常常采用______方法。
10. 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对实验结果的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实验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的区别。
12. 描述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其重要性。
13. 解释什么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安慰剂效应”。
14. 简述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本步骤。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实验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6. 论述实验设计中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并举例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17. 阅读以下案例:某研究者想要研究音乐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安静环境中学习,另一组在播放轻音乐的环境中学习。
实验结果显示,播放轻音乐组的学习效率更高。
请分析这个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缺陷。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B4. C5. D二、填空题6. 被实验者操纵的因素7. 被测量或观察的因素8. 有效性、可靠性9. 随机分配10. 影响或偏见三、简答题11. 实验心理学主要关注于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而应用心理学则侧重于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条件刺激?A. 狗B. 食物C. 铃声D. 口水答案:C. 铃声2. 实验者想要探究是否存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下列哪种实验设计最适合?A. 记忆实验B. 随机对照实验C. 特定情境实验D. 观察实验答案:C. 特定情境实验3. 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中,下列哪项属于自陈表达法?A. 观察行为B. 问卷调查C. 好友评价D. 实验观察答案:B. 问卷调查4. 以下哪个实验主要用于测量注意力的分配?A. 斯特鲁普实验B. 条件反射实验C. 朗格时间估计实验D. 梅格洛普凶具实验答案:A. 斯特鲁普实验5. 这个实验侧重研究个体对待不公平事件的反应,主要涉及到以下哪个概念?A. 认知失调B. 条件反射C. 集体认同D. 公平感答案:D. 公平感二、填空题1.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__________。
答案:原因/动机2. __________是指个体在认知收集、处理信息时的有限能力。
答案:认知资源3. 条件反射实验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__________来体现。
答案:反应/反应强度4. 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通过提供不同情境来观察个体的__________。
答案:行为/反应5. 注意力分配的效率可以通过__________实验来测量。
答案:斯特鲁普三、问答题1. 实验心理学与观察心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实验心理学以实验方法为主要手段,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探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观察心理学则主要通过观察和描述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研究。
2. 试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基本过程。
答案:以“狗咬呼吸机”实验为例,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一只狗接受实验训练,并记录其初始的唾液分泌量。
- 步骤二:在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敲响铃声。
- 步骤三:重复多次步骤二。
- 步骤四:停止敲响铃声并观察狗的反应,记录其唾液分泌量。
题型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一、填空题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大纲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特点实验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专科)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是在普通心理学之后,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的一门课程。
它将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为从事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普通心理学的课程里,学习了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实验心理学将要讲解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到的。
从中了解心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也是本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了解经典心理实验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同时了解经典心理实验多得到的结论。
以便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为将来学习本科的心理实验设计和认知心理学等课程,也为掌握心理实验的方法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特别是了解额外变量及防止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2.了解心里实验中的组间、组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以及因素设计。
3.非实验的研究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心理物理学及其基本方法。
5.反应时及影响反应时的各种因素,认知心理学中的反应时实验。
6.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动机和心理语言学的经典实验研究的介绍,了解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不断总结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普通心理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学好普通心理学。
最好此前或同时学习心理统计,以便于理解本课程的内容。
本科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实验设计》应该在它之后学习。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第二节心理实验中的主试和被试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心理实验中各种变量,知道如何防止自变量的混淆。
了解主试在心理实验中的任务,知道如何编制给被试的指导语,以及怎样防止实验者效应。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C2. 下列哪个变量不是实验心理学中的自变量?A. 刺激强度B. 被试年龄C. 被试性别D. 反应时间答案:D3. 双盲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减少实验误差B. 增加实验的可重复性C. 避免主试和被试的期望效应D. 以上都是答案:C4. 以下哪个实验设计可以控制顺序效应?A. 完全随机设计B. 配对设计C. 拉丁方设计D. 交叉设计答案:D5. 以下哪个统计方法不适用于实验数据分析?A. t检验B. 方差分析C. 相关分析D. 回归分析答案:D6. 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被试的数量B. 被试的参与次数C. 被试是否接受所有实验条件D. 实验材料的不同答案:C7.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实验心理学中的控制变量?A. 环境温度B. 被试的健康状况C. 被试的动机水平D.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答案:D8. 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A. 实验设计不严谨B. 测量工具不准确C. 被试的反应不一致D. 以上都是答案:D9. 以下哪个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内部效度?A.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B. 实验结果的普遍性C. 实验结果的稳定性D. 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答案:A10.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如何避免被试的期望效应?A. 使用双盲实验设计B. 提供虚假的实验目的C. 增加实验的难度D. 减少被试的参与度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实验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情绪以及社会行为等。
这些领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来探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2. 描述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设计原则。
答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制变量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原则和盲实验原则。
实验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科学。
以下是一套实验心理学的考试题库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C2. 以下哪个是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A. 可重复性B. 随机性C. 系统性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3. 心理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实验的难度B.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C. 使实验更有趣D. 减少实验的成本答案:B4. 实验心理学中的“双盲实验”指的是什么?A. 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条件B. 实验者和被试都知道实验条件C. 只有实验者知道实验条件D. 只有被试知道实验条件答案:A5. 以下哪个不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常用统计方法?A. t检验B. 方差分析C. 相关分析D. 描述性分析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________年,由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创立。
答案:1879;威廉·冯特7. 心理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采用________法来平衡实验条件。
答案:拉丁方8. 实验心理学中,________是指在实验中被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被试效应9. 在实验设计中,________是指除了自变量以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
A. 无关变量B. 自变量C. 因变量D. 环境变量答案:A10.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________是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答案:实验效度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实验心理学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制变量、随机分配被试、重复实验、双盲实验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2. 描述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误差”及其控制方法。
答案:实验误差是指实验结果中的非系统性变异,它可能由测量误差、被试差异、实验条件变化等因素引起。
实验⼼理学2复习材料实验⼼理学2复习提纲考试范围:第六章⾄第⼋章,第⼗⾄⼗四章考试题型:1.单选题(10分,共10题)2.多选题(10分,共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4题)4.填空题(10分,共5题)5.简答题(20分,共2题)6.论述题(12分,1题)7.实验设计题(18分,1题)第六章:知觉1.什么是⽉亮错觉?如何解释?定义:是指⽉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在天顶时要⼤的现象,⽽实际上⽉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是相同的。
解释:1)注视⾓假设Boring和Suzuki提出,观察到的⽉亮的⼤⼩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度的影响。
2)显见距离假设由Ptolemy提出的基于知觉因素的⼀种假设。
他认为,通过⼀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远。
3)相对⼤⼩假设Restle认为⼈们感觉到的物体⼤⼩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膜上视像的⼤⼩,⽽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
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围越⼩,物体看起来就越⼤。
2.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直接知觉:Gibson等⼈认为知觉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Gregory等⼈认为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者的联系⾃上⽽下和⾃下⽽上的加⼯同时并存在于⼈类的认知过程中。
当代认知⼼理学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知觉或纯粹的间接知觉,所有知觉直接和间接的⼀体两⾯的过程。
●⼆者的区别在当代认知⼼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争论常被描述为⾃下⽽上和⾃上⽽下加⼯之间的对⽴。
⾃下⽽上加⼯(数据驱动加⼯)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上⽽下(概念驱动加⼯)指有关知觉对象的⼀般知识开始的加⼯。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下⽽上加⼯,⽽间接知觉论则讲究⾃上⽽下和⾃下⽽上加⼯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3.⽤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盲视区域⽤动态视野检查法:检查视觉变化。
实验心理学考试题型和范围题型:单项选择题20分10题名词解释15分简答题25分实验分析题40分范围:心理学实验方法部分和教学实验有关内容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名词解释5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地板效应。
双盲设计: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被试也不知道。
因此将这种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和内容的安排称为双盲设计。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所谓内部效度就是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如果对实验中的额外变量控制不充分,那么这些额外因素的效应可能与自变量发生混淆,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不是完全有把握。
此时就说这个实验缺乏内在效度)所谓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条件以外的情境的程度。
(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都想将其结果推广,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同类现象做出解释,预测和控制。
这就需要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两向交互效应和简单效应比较B的不同水平下,A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
如果存在差异,则表明交互作用显著。
用下列表达式进行判定:µij-μi,j-(μij,- μi,j,) = 0如果A因素的效应在B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或者反过来),那么就说A和B之间有交互作用。
这是两因素交互作用。
一个自变量在另一个自变量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简单效应。
三向交互效应和简单交互效应如果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第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那么就说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判断表达式:[µijk-μi,jk-(μij,k- μi,j,k)] -[µijk,-μi,jk,-(μij,k,- μi,j,k,)] = 0简单交互效应:在c因素的某个水平下,A和B的交互作用。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击中率和虚报率击中率:信号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
P(y/SN)漏报率:信号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
P(n/SN)虚报率:噪音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
P(y/N)正确否定率:噪音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
P(n/N)感受性d’ = Z N - Z SN判断标准β = 击中率的纵坐标/虚报率的纵坐标 = M SN / M N如果以虚报率的Z分数为横坐标,以击中率的Z分数为纵坐标,那么画出的ROC曲线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机遇线的距离就是d’的值。
ABC三类反应时A、B和C三类反应时:(减法反应时)A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此时所得到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的时间。
C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那个事先规定好的那个刺激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应。
所得的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用C - A,那么所的反应时就是单独辨别过程所需的反应时;如果用B – C,那么所得的反应时就是单独选择所需要的反应时。
于是通过对特定不同任务反应时的比较(相减),就可得到某一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反应时间。
实验:简单、辨别和选择反应时的测定减法反应时方法的逻辑:安排两种任务,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它方面都一样。
如果两种任务的反应时有差别,那么就说明存在与该因素对应的心理过程;否则就不存在。
感受野:在视觉系统中,如果视网膜的某一特定区域在受到光刺激的时候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高水平上单一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的电反应,那么这个区域就是该神经纤维或细胞的感受野。
视交叉:左视野的信息投射到每个视网膜右侧,右视野的信息投射到每个视网膜的左侧。
视网膜左侧神经都通往大脑左侧枕叶,视网膜右侧神经都通往大脑右侧枕叶。
因此在神经通路的某个地方,视神经会发生交叉。
左眼右侧的视神经会通向大脑右侧,而右眼左侧的视神经则通往大脑左侧。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具体的讲,人的模式识别常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到记忆中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
但有时候也可表现为对刺激产生熟悉感,即知道它是曾经以前见过的。
启动和负启动效应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所起的促进作用。
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所起的不利作用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部分报告法工作记忆广度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认知任务(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即工作记忆可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而且这个系统的心理能源是有限的。
工作记忆容量可通过阅读广度任务来测量。
简答题5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和选择问题;形成假设;确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设计包含的内容?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和额外变量的控制;确定被试以及将实验处理分配给被试的方法;确定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实验预期。
多因素实验设计比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优点?单因素实验设计:只考察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以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结果的推论性低。
多因素实验设计:同时探讨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能揭示多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的推论性高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的基本过程和计算方法。
首先要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从几乎完全觉察不到,到几乎完全能觉察到)选定5-7个强度水平的刺激作为比较刺激;然后将其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并以相同的方法记录每个比较刺激所对应的三类反应(“大”、“小”和“相等”)的频数,其中“大”、“小”两类反应代表了两类重量差异感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要重或轻),因此这两类反应的频数可以作为衡量重量差异感受的强度的指标某实验研究为2×2×2×2设计,前2个变量是组内变量,后2个变量是组间变量,每个实验单元安排10个被试。
请给出设计方案图。
某实验研究采用如下方案,请问这是何种实验设计?a1c1 a1c2 a2c1 a2c2b1d1 S1-S5 S6-S10 S11-S15 S16-S20b2d1 S1-S5b1d2 S1-S5b2d2 S1-S5 S16-S20实验分析题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是否会影响猫的攻击性。
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它们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将它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食物剥夺。
两周后,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主试将两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
所有情况下的猫都表现出一定的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出现了打架行为。
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的攻击性。
请问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一位调查者想测验这个假设,被试对因成绩差而受惩罚的恐惧不利于控制行为,即不会对行为控制产生有利的影响。
调查者使用一个稳定性测验来测量成绩,在这个测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一根描画针插入一个孔中,同时尽量避免接触到孔的边缘。
每个被试要将描画针插入15个孔内。
主试告诉被试,如果他们的任务表现很差就会受到电击,以次来操纵被试的恐惧。
在实验前,主试将一个电击设备绑在被试的腿上,在实验中,无论被试表现好坏,主试都不会电击他们。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条件下:第一组接受50伏电击——中等恐惧条件;第二组接受100伏电击——高恐惧条件。
最初假设为高恐惧被试的表现比低恐惧被试的表现差,实际上两组的均数近似相等。
根据这些结果,实验者认为对惩罚的恐惧与行为控制之间的相关很小。
请问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某实验者想要验证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创造力的假设,她还假设在涉及自我条件下男性在创造力上的优越性将会增加。
这个设计采用2×2因素设计,其中一个变量是性别,另一个变量是自我卷入的高低。
她操作自我卷入的方法是,告诉一半被试这个任务是一个智力测验,他们的得分都将被张贴在公告栏上(自我卷入高),告诉另一半被试她想要测验的是某一任务的信度,同时他们的名字可以不写在答卷纸上(自我卷入低)。
她的创造力测验就是“不寻常的使用法”(unusual use)测验,测验中每个被试必须在5分钟内尽可能地说出一个物体(比如锤子)的不寻常的使用方法。
在这两个自我卷入的条件下,每一组都有参加实验的25个男性和25个女性,男性是高级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成员,女性来自妇女会预备班。
他们被给予的两个物体是:(1)一个军用指南针和(2)一个猴头扳手。
每个物体所给予的时间是5分钟。
结果表明,男性在两个物体的不寻常使用法上得分的平均数中,自我卷入低的分数为4.1,自我卷入高的分数为7.6;女性的平均数中,自我卷入低的分数为3.2,自我卷入高的分数为2.4。
因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都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显著。
所以她认为实验能够支持她的假设。
请问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两名被试,甲的击中率为0.8,虚报率为0.4;乙的击中率为0.6,虚报率为0.2。
试分析比较两个人的再认辨别力和判断标准如何?PZO转换表p=0.1 z=0.26 y=0.39p=0.2 z=0.53 y=0.35p=0.3 z=0.84 y=0.28p=0.4 z=1.28 y=0.18请大致介绍心理表象旋转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及意义。
方法部分要详细说明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设计等。
并且阐明减法反应时方法在其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方法与程序: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
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使用一号反应盒,绿键为正,红键为反。
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结果与讨论:将被试的结果按在不同的R条件下的表现列成表格,表明了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结果图中是以旋转角度为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的折线图来展示不同的R字母的反应时情况。
详细结果的第一列是R的倾斜角度,共6种;第二列是R的正反;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第四列是反应时(毫秒)。
讨论 1.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数据正确率都是100%,所以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2.因为在课堂教学实验中,并没有遵循严格的实验程序,对被试状态以及实验室环境也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所得结果可能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