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游孟姜女庙》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长治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沙湖晚归(元)朱德润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
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
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
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曲题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
B. “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
C. “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
D. “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
【答案】(1)张养浩;咏江南(2)B【解析】【分析】(1)《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2)B错误,“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故答案为:⑴张养浩;咏江南;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孟姜女庙众所周知,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中有四大瑰宝,就是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它们分别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
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流传最广,时间最久远。
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与万喜良(也有称范杞梁、范喜良)凄美的爱情被世人传颂,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精神更被历代帝王和百姓赞颂、景仰。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都修建过孟姜女庙,象河北徐水、陕西铜川、湖南醴陵、河南等地。
但唯有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最为正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孟姜女庙。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对山海关多年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孟姜女文化的最好褒奖。
山海关的老百姓不但对孟姜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人人能讲,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孟姜女文化的有识之士。
长阶在这葱郁的林木之间,一带红墙环绕着青砖素瓦的庙宇显得古朴清幽。
这正符合了孟姜女这位农家女子的身份和性格。
这里庙虽不大,却游人如潮、闻名遐迩。
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这长长的台阶是通往孟姜女庙的必经之路,石阶共有108级。
108含义颇多:一是佛家认为,人的一生有108个烦恼,走过这108级石阶,未来的生活就会平安幸福;二是,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曾遇到过108个灾难,修建这108级石阶就是让我们也体验和感受一下孟姜女遇到的艰辛困苦;第三,它是时间和永恒的代表,108是农历12个月、24节气和72候三个数字相加的总和,它代表孟姜女每天每夜、每时每刻、永永远远都在等待和思念着她的丈夫。
可见,这台阶寓意深刻,修建者用心良苦,无论谁踏上这冰冷的石阶都会小心翼翼,仿佛这些石头也是有感情的。
山门山门上悬挂着“贞女祠”三字匾额。
孟姜女庙,原名贞女祠。
座落的这座小山岗叫凤凰山,距山海关城十三华里,周围的村子叫望夫石村。
2017年山东省17地市语文中考之名著阅读1.德州名著阅读(5分)《西游记》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唐僧四人遇阻【甲】夜宿陈家村,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乙】变成的妖怪(灵感大王)祭祀,孙悟空与其斗法。
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
(1)上文中的甲指(河名),乙指(动物名)。
(2)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思美人》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人名)为原型创作的,其代表作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他。
2.东营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
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以上文字选自作家的长篇小说《》,选文中“他”这一人物名叫。
小说通过、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守家而又爱国、软弱忍从而又不屈抗争的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3.济南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草房子》中秦大奶奶对土地的热爱,执着而动人。
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最终出师未捷,陨落在五丈原。
C.《简·爱》讴歌了女性对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D.《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多天出海,每次都划着空船回家,他变得悲观、沮丧。
4.莱芜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4分)①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静、丑四大行当。
在《贵妃醉酒》中,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属于___________角。
②《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_________、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③那儿只剩下我一个人,战场上的胜利者。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艰苦的一次战斗,也是我获得的第一次胜利。
我在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站过的地毯上站了一会儿,享受着我那种胜利者的孤独感。
初三课外文言游记篇姓名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
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
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2)比.出郭,日已夕(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吉林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禹迹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禹迹寺周作人中国圣贤喜言尧舜,而所说多玄妙,还不如大禹,较有具体的事实。
《孟子》曾述禹治水之法,又《论语》云:“子曰,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这简单的几句话很能写出一个大政治家,儒而近墨的伟大人物。
《庄子》说得很好:“昔者禹堙洪水,亲自操秦耜而涤天下之川,股无跋,腔无毛,沐甚雨,祁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屐为服,日夜不体,以自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道也,不足为墨。
”盖儒而消极则入于杨,即道家者流,积极便成为法家,实乃墨之徒,只是宗教气较少,遂不见什么佛菩萨行耳。
《尸子》云:“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焦里堂著《易余庸录》卷十一云:“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而巫者效之为禹步。
孔于有姊之丧,尚右,二三于亦共而尚右。
郭林宗中偶折角,时人效之为垫角中。
不善述者如此。
”说到这里,大禹乃与方士发生了关系。
本来方士非出于道家,只是长生一念专是为己,与杨子不无一脉相通,但是这里学步法于隔教,似乎有点可笑,实在亦不尽然,盖禹所为之佛菩萨行显然有些宗教气味,而方士又是酷爱神通,其来强颜卅和正复不足怪耳。
案屠纬真著《鸿苞》卷三十三《鉤玄》篇中有禹步法颇疑其别有所本,寒斋无他道书,偶检葛稚川《抱朴子》,果于卷十六《登涉》篇中得之。
其文云:“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
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井,是二步也。
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
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此处本是说往山林中,折草禹步持咒,使人鬼不能见,述禹步法讫,又申明之曰:“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
”准此,可知禹步威力之大。
不佞幼时见乡问道士作炼良法事,鹤擎金冠,手执牙笛,足着厚底皂靴,踯躅坛上,如不能行,心甚异之,后读小说记道士禹步作法,始悟其即是禹步,既而又知其步法,与其所以如此步之理由,乃大喜悦。
《对联六副》诵读提示1.《湖南岳阳楼对联》这是一副名胜联。
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这一对联概括了名句的意思,显得自然、贴切。
读时语调凝重,情感深沉,要反复体味背诵。
2.《杭州岳墓对联》这是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岳飞墓阙上的楹联。
本联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凸显反差效果。
栖霞山能用来埋葬岳飞是它的幸运,但用来铸奸臣像的白铁则是无辜的。
能使忠臣安眠其中,青山也感到荣幸;因是奸臣,铸像的白铁亦感到耻辱。
该联通过对青山的羡慕和对白铁的惋惜的对比,表达了对秦桧等奸佞之臣的痛恨,对岳飞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上联告诫自己要广听意见,下联勉励自己要刚正无私,表现了自己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全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表达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
比喻手法运用准确,立意深刻,让人读来能深深地感受到其立志的决心。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徐渭题写的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也属名胜联。
在对联中作者以多音、多义字入联的手法,凸显了对联的生动。
作者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她千里送寒衣的执着精神的崇敬。
5.《集句联》这副对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用来赞美滕王阁是人间一大盛景,宝地出俊才。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现在是常见的对联,以天、地、人、物都非同寻常表现人们的良好祝愿并有吉祥之意。
6.《方志敏卧室联》这副对联在内容上简要概括了青年时代的方志敏的心中所爱,充分表现了他的高尚志趣和远大抱负。
在创作上,运用数字的写法,别开生面,令人惊叹。
“奇书”就是指方志敏爱读的传播新文化尤其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珍奇之书;“骏马”即骏逸的良马,热血青年可凭借它驰骋疆场、为国立功、为民创业;“佳山水”即壮美的祖国山河。
千载悲歌孟姜女散文孟姜女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是一曲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悲歌。
说起孟姜女的故事,国人几乎无人不知。
可很多人大概都如我一样,只是略知孟姜女传说的梗概,对故事的细节及传说发展的脉络就知之甚少了。
我初次萌生到孟姜女庙游览的想法,当然与这个久远的传说故事有关,也与孟姜女庙前的那副天下闻名的对联有关。
记得那还是在八十年代时,一次偶然见到妻子的一位同事手中拎了个布兜,上面印着孟姜女庙图案,还有那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知道古诗文中有通假一说,我就尝试着按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这副对联: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还别说真的读通了,心里颇有些沾沾自喜。
对联是读通了,可心中难免还是有很多疑问:孟姜女庙的对联为什么要写海潮和浮云?这副对联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有什么联系?对联表面写海潮和浮云,实际是在写什么?正由于有了这些疑问,才激发了我更大的兴致和好奇——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打定了主意,有机会一定要到孟姜女庙去探一下究竟。
这次到秦皇岛旅游,终于让我愿望得以实现。
孟姜女庙座落在山海关以东大约6公里的凤凰山上,走进孟姜女庙风景区,路左不远处一座仿古建筑首先映入眼帘。
看门上的匾额,这里原来是孟姜女民间传说陈列室。
陈列室里陈列的是泥人张第四代传人——著名雕塑家张錩先生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所创作的彩绘泥塑。
泥塑共分作孟姜女出世、阖家欢乐、花园巧遇、情投意合、洞房拉夫、挥泪示别、痛打孟福、河畔遇险、过关悲曲、众老情深、长城寻夫、哭倒长城、秦皇逼婚、跳海铭贞等十四组,生动地再现了孟姜女传说故事的主要场景。
只是这些泥塑都集中摆放在西侧墙边的展柜内,室内其他地方也都变成了出售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摊位。
沿景区游路和石阶迤逦向东北上行,不远处山岗上,在方形水泥石砌基座和汉白玉围栏正中,有一尊孟姜女雕像。
只见孟姜女左臂挎着包裹,站在高丘之上,神态凝重,眼睛眺望着远方。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游孟姜女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游孟姜女庙
韩少华
离山海关东行,冒着霏霏细雨,到了望夫石村,小丘岭下。
岭上头,那处红墙灰瓦的小小院落,该是孟姜女庙了。
倚着庙台,一径长长的石阶,直迎到游人脚下。
这就是有名的“一百零八磴”了。
拾级而上,默计着磴数……哦,古迹无欺,一磴也不差。
庙门,我是被人流拥入的。
顾不上想想这低而窄的门楣哪儿来的这魅力,已经趔趄到门内右侧那座钟亭檐下了。
从庙门左行,才见正殿。
门口一副楹联。
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游人们几乎都要在这儿停步,立在雨丝中,或默诵,或朗读,细细品味着。
这
对联,俨然成了入门“考卷”。
噢,那几位一时还没念顺当的,竟不肯敷衍过去呢。
猛地,一个小伙子捶了伙伴一拳,说了声“听我的”,就朗诵起来。
读罢,人们无不点头;随即跟着他,一同入内了。
原来,那小伙子把上联第一、第四、第六个“朝”字,读作“朝拜”的“朝”,其余四个,都读作“朝夕”的“朝”;下联呢,第一、四、六个“长”,读作“生长”的“长”,其余都读作“长短”的“长”——竟一下子揭示了这对联根据倚山临海的地势和潮起去升的景象而构思的奇妙。
怪不得旁边一位老者微笑颔首呢……
这老人,我的同游者,是位著名的研究民间文学的教授。
前不久,读了他为孟姜女平反“冤案”的文章,昨晚又听他把这传说叙述了一番。
从范杞良因逃避秦王大筑长城的苦役而与孟姜女逢,到杞良被捕赴役,孟姜女万里寻夫,直到她哭到长城,滴血认骨,捧土葬夫……讲得娓娓动听。
教授认为,千百年了,这传说深合民意,广布民间,正在于它
的反封建苛政的鲜明倾向。
至于那些现代的御用文人对这传说的攻剿么,教授只择其要,略加驳斥。
唔,听了这论述,再来访古,兴味浓多了。
进殿仰望,那双眉微蹙,遥望关山的民妇,就是在人们心中活了千百年的孟姜女了。
这是一尊彩朔。
造型还谨称,绘饰也鲜明;可那仪态神情却难如人意。
不过,浩动这余,也聊胜于无了。
倒是殿内幸存下来的金字匾联,还有些意味。
上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姜女未亡也,千古片石铭贞”。
匾文是“万古流芳”。
相传,是文天祥的手笔。
文公是否到过这儿,我没考究过。
即便是托名的吧,敢把那位曾君临一切的始皇帝,同这个草芥之微的弱女子相提并论,而且一个是反问了一句“安在哉”,一个是赞叹了一声“未亡也”,已很有些胆识了。
编辑推荐:2017年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汇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