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文本解读共68页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68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唐】皮日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②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
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
③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2)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
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坡杏花》)(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米莒》的文本解读大家好,我是李煜晖,今日要给大家解读的课文是《诗经•周南•米甘》。
首先,我们来读一下这首小诗。
采采茉首,薄言采之。
采采茉莒,薄言有之。
采采米莒,薄言掇之。
采采米莒,薄言捋之。
采采米莒,薄言秸之。
采采米莒,薄言襟之。
总的来看,这首诗把《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全诗共三章,寥寥四十八字,除虚字外,仅有“采采紫莒”和六个不同的动词而已。
这样的篇章结构特点,打算了《紫苜》的解读必定是极简而又极繁的。
说它极简,是由于凭借书下注释就可以大体了解全诗的字面意思;说它极繁,是由于全诗留给解读者的文字信息极少,加上时代久远,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大不相同了,一些看似简洁的语言现象背后,有大量的谜团等待我们破解。
这一讲,我将从语言文字的解析入手,研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采采”究竟是动词还是形容词“采”字是一个常用汉字,甲骨文中就已经消失。
上手下木,本意是从树上摘果子,动词。
后来演化出了名词、形容词的意思。
例如,殷商钟鼎铭文有“大采”“小采”,指朝霞时分和晚霞时分,进而引申出“光明、光荣”等形容词义项。
历代学者对“采采”这一叠词的词性和意义莫衷一是,分歧主要集中在《诗经•周南•卷耳》和《诗经•周南•米甘》。
一种观点将“采采”作为动词,释为“采了又采二另一种观点将“采采”作为形容词,释为“茂密的样子二两种说法都有肯定的道理,过去当动词讲占了大多数;而今更多学者实行了后一种解释。
我们看一些理由。
有学者统计,《诗经》中有17篇消失“采”字,其用法主要有三种状况。
1.单字用法(1)《周南•关雎》:参差若菜,左右采之。
(2)《邮风•谷风》:采蔚采菲,无以下体。
(3)《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4)《周礼•乐师》引逸诗:行以肆夏,趋以采茶。
2 .叠字用法(1)《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2)《周南•米营》:采采米营,薄言采之。
(3)《秦风•兼葭》:菜葭采采,白露未已。
(4)《曹风•蜉蜷》:蜉蜷之翼,采采衣服。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作者:赵民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加大,已经区别于小学和初中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其中,在高中语文教学和学习中,诗歌鉴赏是很难的一部分。
教师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就一定要加强分析和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的解读,创新教学方式和升华教学内容,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现状;措施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但是,现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会忽略对诗歌的内容分析和鉴赏,只是单纯地背诵,同时,老师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导致诗歌的学习和教学水平比较低,不能达到当前教育目标的要求。
所以,笔者就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的解读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高中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1.诗歌内容挖掘深度不够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篇幅,而且教材中有着很深刻、详细的讲述。
但是高中教师在讲解诗歌鉴赏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诗歌文本,不能深刻体会到教材所包含的诗歌所想表达的深刻含义。
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刻挖掘诗歌内容的深度,就不能很好地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也就不能完全解读诗歌文本,不能给学生把诗歌的内容讲解清楚。
所以,教师不能很好地分析教材中的诗歌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内容,就一定会造成诗歌教学困难的问题。
2.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依旧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老师在讲诗歌鉴赏的时候。
这导致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落后并且存在问题,对诗歌文本解读就会造成困难。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背诵诗歌文本,并且进行简单的分析,没有很深刻地分析诗歌中所蕴涵的意象和情感,这是一种很传统并且落后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文本内容,同样,学生也无法掌握怎样理解和分析诗歌。
高中古典诗歌赏析全集静女这首民歌以一个青年男子的口吻叙写与情人幽会的情景。
开篇先写了少女的羞怯与顽皮,男子的急切与热烈。
接着写少女赠送爱情的礼物——从牧场上采来的茅草。
最后直抒胸臆:茅草之所以非常珍贵,是因为它是心上人为我采来的。
这首民歌运用通俗明白的口头语言和对比烘托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期青年男女密约幽会的爱情生活。
感情真率,纯朴自然。
无衣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操的战歌。
诗歌以质朴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乐观的战斗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感情,动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杀敌,坚决反击敢于来犯的敌人。
同时也表达了战士们互助友爱、同仇敌忾、团结战斗、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氓这是一首怨愤诗,是一个被遗弃被蹂躏的女子对男尊女卑制度的揭露和控诉。
前二章追叙了男方求婚的迫切情景,中二章叙述自己对爱情的专一和男方背信负心;后二章谴责了男方无情无义无德无行的丑恶行为,抒发自己对悲剧命运的怨愤之情。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通过一位弃妇的叙述和控诉,揭露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湘夫人全文赏析:《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一首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全篇以湘夫人思念湘君的语调,描绘出湘夫人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第一段段意:总写湘夫人思念湘君。
第二段段意:写湘君不到,湘夫人由热烈的期待变为深切的怨望和惆怅。
第三段段意:写湘夫人因思念湘君而展开的美好的想象:芳香而华美的室内外陈设。
第四段段意:写湘君被九嶷众神接走,湘夫人最终也没等到湘君,怨望中又含着深沉的思念和痴情的期待。
长歌行这首诗勉励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发愤努力,不可浪费生命、虚度岁月。
诗歌前六句为一节,以园中青葵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待到暮秋霜降,则叶落枝枯。
形象地喻示了青年一代要抓紧人生的大好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莫待人生的“暮秋”到来而空自嗟叹。
最后四句以议论为主,先以百川归海作比,说明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最后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