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结节囊肿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9
·37·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8卷第4期12例坐骨结节囊肿的MRI表现分析吴 慧 张 继 王 松【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9)04-0037-02【摘 要】 目的:探讨坐骨结节囊肿的MRI表现及MRI扫描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坐骨结节囊肿的MRI表现,其中3例进行了增强检查。
结果:10例发生于单侧,2例发生于双侧。
MRI平扫显示坐骨结节与臀大肌之间的间隙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灶,部分信号欠均匀,其中3例可见线状分隔,边界欠清,增强显示囊壁呈不规则强化,厚薄不均,肿块内无明显强化。
结论:坐骨结节囊肿的MRI表现特征性较明显,其临床意义及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 坐骨结节囊肿 磁共振成像坐骨结节囊肿又被称为坐骨结节滑膜囊炎,是坐骨结节滑膜局部受到慢性炎症刺激所致。
体型偏瘦以及久坐者为好发群体,尤其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由于坐骨结节滑膜位置较深,若积液量较少,仅凭临床症状和触诊难以准确判断。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是磁共振的优势之一,因此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MRI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坐骨结节囊肿的MR表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医院2012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坐骨结节囊肿的病例共计12例,其中女性9例,男性3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71±14)岁,9例为单侧发病,3例为双侧发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臀部肿块,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或不适感,病程1个月~3年。
1例患者术后2年对侧再发。
1.2 MR检查 MR检查采用GE 3.0T超导型扫描,体部线圈,常规轴位T2WI+FS,冠状位T1WI、T2WI+FS。
常规行快速自旋回波(FSE)T1W (TR 500 ms,TE 10 ms)、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FRFSE)T2WI(TR 4100 ms,TE 100 ms),FOV 300mm×400mm,扫描层厚为5 mm。
手术同意书
姓名:胡水根性别:男年龄:65岁科室:外科床号:床. 住院号: 1
手术日期:2016年03月06日
术前诊断:坐骨结节囊肿
手术名称:坐骨结节肿切除术
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者:谢勇登、汪胜光
手术指征(适应证):坐骨结节囊肿
手术要点:保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及肌腱等重要组织
手术前准备、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告知(谈话)的基本内容列如下:
01. 麻醉意外,过敏、呼吸心跳骤停。
;
02.术中、术后可能诱发隐匿性疾病(如心脑血管意外);
03. 术中可能发生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04. 术中术后可能发生腹腔静脉及四肢深静脉血栓,可能致腹部症状及肢体症状,血栓脱落可能栓塞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05.因手术创伤可能出现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应急性溃疡等;
06. 术后切口可能发生液化、感染、积液、积血、裂开需长期换药甚至再次缝合,术后切口周围麻木、疼痛可能。
07. 术后极易复发,可能需要多次反复手术治疗;
08.其它与手术无关的非手术者主观愿望能够避免的意外情况或现代医学无法认知、解释和预防的意外情况。
手术医师:住院医师:汪胜光
2016年05月11日
以上情况医生已详细告知,我已经理解并愿意承担手术风险,同意手术。
并签字为证.
患者及家属是否同意手术签名:
2016年05月11日。
手术记录
姓名xx 性别女年龄76岁科室泌尿外科
住院号xx 病房号:208 床位号:2
手术日期:2019年10月08日
术前诊断:右侧坐骨结节囊肿
术中诊断:右侧坐骨结节囊肿
手术名称:右侧坐骨结节囊肿切除术
手术人员:主刀xx 助手xx 洗手护士
麻醉方式:持硬麻醉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9:25麻醉结束时间:10:25
手术开始时间:09:25 手术结束时间:10:25
手术过程:连硬外麻醉达成后,患者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右侧臀部纵行切口长约8cm,切开皮肤,皮下脂肪,钝性游离包块,包块内呈囊性粘稠样物。
囊腔达坐骨结节。
诊断右侧坐骨结节囊肿。
遂完整切除囊肿。
彻底术区止血,放置引流,核对器械及敷料无误后逐层缝合至皮肤。
手术顺利,切除物送检,术后积极消炎支持治疗。
住院医师签名:。
两种坐骨结节囊肿手术方式的比较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坐骨结节囊肿。
方法收集传统法(31例)和破囊法(24例)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病例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切口感染渗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破囊法手术操作更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优势。
标签:坐骨结节囊肿;手术方式;比较;并发症坐骨结节囊肿又称臀大肌坐骨结节滑膜囊肿或坐骨结节滑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好发于老年女性,若治疗不当,复发率较高。
手术切除是坐骨结节囊肿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手术要求沿囊肿壁向四周剥离,尽可能减轻对肌肉的损伤和破坏,到达坐骨结节后需完整切除囊壁以免复发[1]。
2005年以前我们采取的是囊肿完整切除法,在这里我们称为传统法,之后采取了有所改进的破囊切除法,积累有24例治疗经验。
本研究收集两种不同方法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两组病例均有典型症状、体征,均经B超证实为囊性包块。
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坐骨结节囊肿。
2000年5月~2005年8月传统法病例组31例,均为首次手术病例,术前曾作囊内药物注射治疗和术中囊肿破溃病例剔除;男5例,女26例;年龄39~86岁,平均64.6岁;右侧17例,左侧14例;囊肿直径最小3.0 cm,最大8.0 cm,病史3个月~6年。
2005年9月~2009年1月采取破囊法病例24例,以下称破囊法:男2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3岁;右侧9例,左侧15例;囊肿直径最小3.5 cm,最大10.0 cm,病史5个月~3年。
1.2 方法1.2.1 传统组手术方法椎管内麻醉,健侧卧位,患侧屈髋、屈膝,于囊肿表面作顺臀纹切口,长度超出囊肿长径。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四周潜行分离,沿囊壁用电刀逐步分离至坐骨结节处,于坐骨结节表面用电刀小心将囊肿完整剥离切除,为保证囊肿的完整性,连同周围少许炎性粘连组织一并切除,彻底止血,创腔面以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溶液冲洗,依层缝合消灭死腔,常规留置橡皮引流膜48~72 h,术后10~12 d拆线。
最常见的就是四肢的腱鞘囊肿与治疗详解最常见的就是四肢的腱鞘囊肿了,手腕手指和足背是高发区,多是因为肌腱的摩擦所致,发生在臀部的叫做坐骨结节囊肿,膝关节后方里的肿块叫做腘窝囊肿,这些都是专用名词了。
腱鞘囊肿一定义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附近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手上发病几率最高。
手部关节处腱鞘囊肿示意图二病因病机发病原因不明。
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
部分与外伤有关。
三临床表现1、手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局部肿块隆起,生长缓慢,很少有疼痛或不适。
个别发生于腕管或掌部小鱼际者,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出现相应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2、肿块呈半球形,豌豆至拇指头大小,一般不超过2cm,表面光滑饱满,与皮肤无粘连,触之坚硬,有弹性,可有囊性感,基地固定,压之有酸胀或痛感。
多发地点示意图四诊断1、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
2、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基底固定。
3、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
五治疗1、腱鞘囊肿可以自消,但时间较长。
2、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待其自行吸收,可治愈,但易复发。
3、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约5-10毫克,加压包扎,每周一次,连续2-3次即愈,常复发。
4、手术治疗效果最佳。
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
术后很少复发。
复发者,仍可再次手术切除之。
六用药原则1、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要做囊内注射者,则可选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
2、需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部分住院病人还需补充液体等。
七预防与调护1、不要剧烈活动腕部,避免腕部过度活动的工作,避免冷水刺激,以免加重症状。
2、平时可以带护腕保护,减轻症状。
腘窝囊肿一定义腘窝囊肿又叫“Baker's囊肿”,是腓肠肌内侧头的滑膜囊肿,是腘窝内滑液囊肿的总称。
坐骨结节囊肿病历书写模板
病历书写模板
病历编号:
就诊日期:
主诉:
患者(年龄、性别)因(主诉症状),约(多久/多久前)来就诊。
现病史:
(详细描述当前症状、持续时间、频率、加重因素等)
既往史:
1.相关系统疾病史(如:骨骼、神经系统疾病等)
2.手术史(如:腰椎手术等)
3.药物过敏史及其他过敏史(如:对某类药物过敏等)
个人史:
(如吸烟、饮酒史、职业暴露史等)
家族史:
(一级与二级亲属是否有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如患者体温、意识状态、体型等)
神经系统检查:(如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
其他系统检查:(如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皮肤检查等)
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
2.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具体疾病名称)。
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以下治疗计划:
1.药物治疗:(如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等)
2.物理治疗:(如康复训练、物理疗法、按摩等)
3.其他治疗:(如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4.注意事项:(如卧床休息、饮食禁忌等)
随访计划:
约定下次随访时间,并指导患者注意事项和遵医嘱规定。
备注:
在病历中可添加其他相关信息和医生意见。
以上病历书写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添加。
建议在书写病历时遵循规范和规定的格式,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王道英外科111 12020入院记录姓名:王道英出生地:江苏省盐城市性别:女性工作单位:年龄:56岁家庭住址:响水县六套乡六套村婚姻:已婚供史者: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可靠)民族:汉族入院日期:2012-01-31 09:00职业:农民记录日期:2012-01-31 09:00主诉:发觉左臀部肿块三年伴红肿一周余。
现病史:三年前,无明确诱因,患者发觉左臀部肿块,肿块渐增大,伴隐痛,伴左膝部酸困、乏力,伴左臀部活动受限;未作任何治疗,一周前红肿即至本院。
发病以来,无头痛、头晕,无昏迷、抽搐,无呼吸困难,无四肢末梢紫绀或冷厥。
病程中,神志清晰,精神尚佳,食纳可,睡眠好,二便性状数量无异常。
过去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地方性传染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曾行“阑尾切除术”、“左侧卵巢囊肿切除术”,否认其它外伤、手术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随社会预防接种。
个人史:出生、成长于原籍,否认长期外地居住史,否认疫水、毒物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无重大精神创伤史;已婚、已育。
已绝经。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否认家族性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36.4℃ P:80次/分 R:20次/分 BP:120/88mmHg精神尚佳,神志清晰,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平静面容,自动体位,步入病房,对答切题,检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紫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头颅对称,无畸形,Glasgow评分15分。
双眼睑无肿胀,睑、球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
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
鼻无畸形,呼吸通畅,乳突、副鼻窦无压痛。
口唇红,扁桃体不肿大、不渗脓。
颈软、对称,气管位置居中,无静脉怒张,甲状腺不肿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节律均匀、对称。
双肺呼吸音清,叩诊王道英外科111 12020 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心界无扩大,心律齐整,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臀大肌坐骨结节滑膜囊肿112例诊治体会_坐骨结节滑膜囊肿鉴别诊断》摘要:术中发现全部包膜完整,多数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囊肿的基底部均紧密连于坐骨结节,囊壁组织为滑膜,质硬而韧,内容物为黄色液体71例,暗红色液体41例,2.1病因与诊断臀大肌坐骨滑膜囊肿又称臀大肌坐骨结节滑囊炎,系坐骨结节滑膜囊的慢性病变,位于坐骨与臀大肌之间,好发于老年患者,2.2治疗与预防①对偶尔发现但无症状、无进行性肿大,直径在3cm以下的囊肿,可改变久坐硬物的习惯,或加用厚海绵垫,肿块常可自行消失中图分类号:R68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40-02臀大肌坐骨结节滑膜囊肿又称坐骨结节滑囊炎,是农村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我科于1998年4月~2010年10月间收治112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现将本病的诊断、治疗问题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女94例,男18例。
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5岁,其中56~70岁居多。
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大多数1~4年。
1.2临床症状肿块位于右侧65例,左侧29例,双侧18例。
肿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6~18cm,其中4例最大为14cm×26cm。
大多数患者有坐垫样感觉,均是偶然发现囊性肿块。
自感有进行性肿大,多数肿块活动度差。
质中等,有囊性感,压之有胀感。
个别患者病变累及坐骨神经支,且有向大腿放射性疼痛。
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其中61例曾做诊断性肿块穿刺,57例抽出黄色透明液体,4例为暗红色液体。
1.3治疗情况全组11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术前曾用5%碘酊囊内注射治疗失败,改行手术治疗。
采用局麻27例,腰麻或骶麻85例。
18例采用俯卧位,84例采用侧卧位。
采用纵形切口者64例,横行切口41例,半弧形切口25例。
术中发现全部包膜完整,多数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囊肿的基底部均紧密连于坐骨结节,囊壁组织为滑膜,质硬而韧,内容物为黄色液体71例,暗红色液体41例。
12例坐骨结节囊肿的MRI表现分析吴慧; 张继; 王松【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4【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坐骨结节囊肿; 磁共振成像【作者】吴慧; 张继; 王松【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坐骨结节囊肿又被称为坐骨结节滑膜囊炎,是坐骨结节滑膜局部受到慢性炎症刺激所致。
体型偏瘦以及久坐者为好发群体,尤其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由于坐骨结节滑膜位置较深,若积液量较少,仅凭临床症状和触诊难以准确判断。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是磁共振的优势之一,因此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MRI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12 例坐骨结节囊肿的MR表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医院2012 年2 月-2018 年2 月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坐骨结节囊肿的病例共计12 例,其中女性9 例,男性3 例,年龄44~82 岁,平均年龄(71±14)岁,9 例为单侧发病,3 例为双侧发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臀部肿块,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或不适感,病程1 个月~3 年。
1 例患者术后2 年对侧再发。
1.2 MR检查MR检查采用GE 3.0T超导型扫描,体部线圈,常规轴位T2WI+FS,冠状位T1WI、T2WI+FS。
常规行快速自旋回波(FSE)T1W(TR 500 ms,TE 10 ms)、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FRFSE)T2WI(TR 4100 ms,TE 100 ms),FOV 300mm×400mm,扫描层厚为5 mm。
3 例患者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对比增强剂使用剂量为0.2 mmol/kg,注射速率为1.0 mL/s,经静脉推注给药,行矢状位、冠状位、轴位T1 压脂。
MRI影像资料由2 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阅片并取得一致性结论,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特征进行描述。
2 结果2.1 一般情况入组12 例病例,10 例为单发囊性肿块,2 例为多发或多房改变;其中单侧9 例,双侧3 例。
关节镜治疗巨大坐骨结节囊肿发表时间:2016-04-18T10:03:07.0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商晓军李欢徐鹏朱鼎江[导读]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关节镜下治疗巨大坐骨结节囊肿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患者接受度高,血肿形成及复发率低的优点。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213000摘要:目的关节镜治疗巨大坐骨结节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2年6月—2014年12月对于12例巨大坐骨结节囊肿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及长度,囊肿复发,血肿形成,疼痛,等指标。
结果除一例坐骨结节囊肿改为开放手术外,其余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治疗,术后常规随访,随访时间为6月-2年,未见囊肿复发,未见有血肿形成,伤口长度平均0.8厘米,术后疼痛VAS在2-5,平均指标为3。
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巨大坐骨结节囊肿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患者接受度高,血肿形成及复发率低的优点。
关键词:关节镜,囊肿【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s using the arthroscopic tecnique for the treament of huge ischial tuberosity cysts. Methods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4,12 cases with huge ischial tuberosity cyst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tecnique.The effect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in those aspects:the wound length,the reappear of ecchymoma,the residual ecchymoma,pain.Results 1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 24 months,no case of recurrence.no reappear of ecchymoma was found,the avarage length is 0.8cm,the VAS were 2-5 after operation,the average score was 3.Conclusion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huge ischial tuberosity cysts has a little injury,rapid recovery,and the low recurrence rate. 【Keywords】:Arthroscopic,ischial tuberosity cyst直径大于5厘米的坐骨结节囊肿多发于中,老年人,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大,疤痕长,术后血肿残留,疼痛等缺点,特别是老年患者,恢复慢,近年来,随着关节镜微创技术逐渐成熟,我们开展了关节镜治疗巨大体表囊肿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