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718.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人注重面子的例子
1. 礼仪和社交场合:在中国文化中,礼节和社交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给对方礼物或红包,以显示互相尊重和赞赏。
同时,人们也会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举止,以保持面子和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2. 家庭和亲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亲戚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追求家庭的荣誉和地位,努力工作和拼搏,以便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尊严,从而增加自己的面子。
3. 饮食和款待:在中国文化中,饮食和款待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用一些昂贵的食材和菜肴来招待客人或亲戚,以显示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同时,如果客人不吃或不喝,这也可能会导致主人的面子受损。
4. 社会职称和称号:在中国文化中,社会职称和称号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追求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努力获得各种称号和奖励,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更加受到尊重,从而增加自己的面子。
5. 送礼和接受礼物:在中国文化中,送礼和接受礼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关心,以赢得对方的欢心和尊重。
同时,如果对方拒绝或不接受礼物,这也可能会让送礼人失去面子。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所谓面子也即脸面,是一个人被周围社会认可、接受的一种标志。
有的中国人特别讲究面子。
他们甚至宁可不讲法律、法规、不讲纪律、制度,不讲诚信、道德,也要讲究面子。
俗话说,面子大如天,面子无小事;死要面子活受罪;骂人别揭短,打人别抓脸;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而一个人一旦失了面子就会被人耻笑,被人瞧不起。
失去面子的一方也会从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心存芥蒂。
中国人眼里的面子,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有以下四种意义:一是涉及个人的尊严问题;二是涉及个人的人格问题;三是涉及家族以及身后的社会背景问题;四是涉及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地位、成绩的认可问题。
因此,在古老的中国,在传统观念面前,面子是相当重要的,个别时候甚至高于生命的价值。
比如,张三殴打了李四,李四到有关部门状告张三,于是张三和李四开始了调动身后的社会关系。
张三找了在县城工作的叔叔,李四找了在省城工作的姑姑。
张三的叔叔通过关系给派出所所长打了电话,李四的姑姑通过关系给公安局的副局长打了电话。
他们都希望派出所能够倾向自己的一方,能够对自己关照的人网开一面。
如果处理结果不满意就觉得失了面子,从此心中结下梁子。
比如,王五的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为了上重点高中,就通过关系找到了文教局局长,局长给重点高中的校长打了电话。
如果校长没有给面子,那问题(加微信号tydhl4为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种、有料。
)就大了,以后,校长再找局长办事,嘴都张不开。
所以聪明的校长都会给自己留着一些名额、指标,专门等着面子大的人来说情。
比如,农民丁一要在县城买房子,就找到了在城建局当副局长的老乡。
老乡副局长给开发商打了一个电话,一般的开发商都会给个面子,少则一套房便宜了一、二万,多的能够便宜个三、五万。
如果有那个开发商不给这个面子,那以后有什么事儿也必定疙里疙瘩。
如果给了这个副局长面子,没有给那个副局长面子,更要得罪人。
比如,派出所抓到了一个嫖客,拟定罚款3000元,当事人就开始四处找关系,先是找乡长,派出所民警天天在乡政府吃饭,所长无奈只好给了500元的面子,罚款降至2500元;当事人又找了公安局的副局长,没办法只好又降了500元,罚款改成2000元;万万没有想到当事人又找了一名副县长,再降500元,罚款只好改成1500元。
漫谈中国人的“面子”什么是面子?面子即人表面最直观的体现,故人们出门一点要涂脂抹粉,梳洗打扮,即便囊中羞涩也要赶时髦换上美丽的服饰,原因之一,就是服饰往往最直观的就是一个人的“面子”。
服饰乃“人本之表象”,当然是“面子”,服饰得体也“体面”。
在中国稍微“体面”一点的公共场所,往往都会挂出告示:“衣冠不整,恕不接待”。
然而,果真不敢公然入内者,却未必都是衣冠“不整”,而往往是“寒酸之士”。
为此,只要不是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一般总有一两件所谓“出门”的行头,以便在必要时,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入“体面”场所,蹭饭局,赴婚殇嫁娶。
甚至一些人为要“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借一辆宝马或租一辆奔驰,花钱雇个小蜜,人模狗样的,招摇过市,其实回到家就是烂仔一个乃至衣冠禽兽,究其原因是中国人特点要脸面,其结果表面风光无限,实际死要“面子”活受罪。
所以,中国人的服饰之道,可以总结为四句话:重表面淡内在、重前面轻人后、重外衣轻内衣,重礼服而轻便服。
上海有句俗话,“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
意思一把火烧光,亦无足可惜,因为全部家当和体面,全在衣服上。
倘若一跤摔下去,弄脏弄破,那就面子丢光,“没脸见人”了。
北方有句谚语,“脚下无鞋身穷半截”。
可见“面子”装饰品衣服、鞋、帽的重要性。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因为“面子”要比“里子”更重要。
没“面子”,就不“体面”,就吃不开,那就在这个社会玩不转。
为了“面子”甚至赔上身家性命。
例如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江东八千弟子渡江而西,无一人生还,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也就是“没脸见人”,没有“面子”最后乌江自刎换来一世英名。
古人要“面子”很实在,不像现在人厚颜无耻,脸皮厚的像城墙,一句“不好意啦”就一了百了。
由此可见,丧失面子,有时会比丢失性命还要可怕。
为什么失身少女,名落孙山的学子,战场上的俘虏,往往会“寻短见”,道理也就如此。
所以,中国人会“死要面子,活受罪”。
所谓“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死,也要“面子”。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第一篇: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
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
面对质疑,接受媒体采访的故宫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
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
”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
故宫博物院6日通过微博就其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出现错字一事,向公众道歉。
故宫在这份声明中说,此次赠送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
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故宫失窃案可以说是震惊全国,之后的这出闹剧却又不得不让人哭笑不得。
简简单单的一个错别字,却折射出来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
在错别字被指出来时,故宫觉得会很丢面子,于是牵强解释,没曾想欲盖弥彰,不得不出来道歉,但依旧为了保全早就无存的面子包责任推到了“保卫部门”身上。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发生在中国的同样事件中的一个,足以看出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国人到底如何重视面子的:有人这么样说道:“人人皆说面子好,面子太多亦烦恼;世人皆被面子累,抛开面子方为高。
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了一把泥。
人没脸了,也就没活头了:树没皮了,也就活不成了:墙上没泥了,也就不光滑了。
”人生就是一场戏,“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
生活中演戏和戏里演生活都不能脱离面子这个脚本,每个人每天都在演戏,谁都戴着面具。
所以,面子在每个人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维护其他人的面子,如果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很难进行。
中国人注重面子的特点早已为人所熟知,办事找面子,受人之托靠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风花雪月看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
中国的面子文化和管理对策【摘要】“面子”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给中国人的工作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
本文简单探讨了面子的内涵以及其与管理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面子;面子文化;管理;对策“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中一个古老的概念,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是中国人用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一条重要标准。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那么,中国人常说的“面子”,到底是什么?这在企业管理中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一、面子的内涵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外学者将面子纳入到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面子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简单来说,中国人的“面子”是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面子是个体根据他在社会网络中占据的地位、合适的角色表现和被人们接受的行为操守,而要求别人对其表现出的尊敬和顺从,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与相应体验。
1、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我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的主观判断,它源于自我的觉醒,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在世俗社会中,确认自我价值的关键在于赢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同,明确自己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地位或价值。
当认同自我价值的诉求与回应出现冲突时,他人认同个体自我价值的程度偏离了个体的预期,面子便得以凸显。
可见,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高度关注。
2、社会资源是“面子”的象征。
所谓社会性资源,是指个体藉由能力、品格、成就而获得的权力、财富、地位、社会声望等公众性资源和他人信任等人际性资源的总和。
个体通过行为展现能力、品格,取得成就,能力、品格、成就赢得社会认同转换为社会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实质上是自我价值的社会标定。
什么是“面子”在社交文化中的含义?一、“面子”的定义及价值观背景“面子”一词常被用于描述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形象,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的亚洲社会中,面子被视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个人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它与尊严、尊重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交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面子”的文化功能1. 作为社会认同的表达“面子”在社交文化中充当了一种价值评判的标准,人们会通过展示自己的“面子”,以获取他人认同和尊重。
例如,在一场商务会议中,一个人的“面子”决定了他的影响力和声誉,进而影响到他在事业上的成功。
2.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面子”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人们在面对他人时会制定行为准则,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这种自我约束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并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3. 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面子”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交流的渠道。
通过传递面子的方式,人们可以表达友好、关心和尊重。
比如,当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安慰和勇气,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三、“面子”的种类与使用方式1. 个人面子与团体面子“面子”可以分为个人面子和团体面子。
个人面子指的是个体为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尊重而做出的努力,团体面子则是指家族、团队或国家在社会中展示的形象。
2. 保护面子与给面子在社交中,人们通过保护自己的面子来维护尊严和声誉。
同时,给予他人面子也是一种社交技巧,可以增进友谊和合作关系。
3. 面子的损失与修复面子的损失可能会对个人造成伤害,因此面子的修复也非常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道歉、勇敢面对错误以及采取其他积极的行动来修复面子,重建在社会中的尊重和关系。
四、“面子”在当代社会中的挑战与应对在当代社会中,“面子”受到了一些挑战,如信息爆炸时代的虚假形象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
为了追求虚假的“面子”,一些人可能会压抑真实的自己,造成内心的困扰。
因此,人们需要保持真实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面子文化参考书目摘要:一、引言二、中国面子文化的定义和背景三、中国面子文化的表现形式1.尊重长辈和权威2.客套话和礼貌行为3.面子与关系四、中国面子文化的影响1.社会交往2.人际关系3.商业活动五、中国面子文化的挑战与变化1.社会变迁2.跨文化交际3.面子文化的演变六、结论正文:面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中国面子文化进行概述,并分析其影响及挑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定义和背景。
面子文化源于儒家思想,强调尊敬长辈、尊重权威。
在中国古代,礼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面子是礼教的核心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子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其次,中国面子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家庭中,孝顺长辈、尊敬长辈是中国面子文化的体现。
在社交场合,客套话和礼貌行为是展示面子的重要方式。
此外,面子还与关系紧密相连,人们常常通过送礼、请客等方式来维护人际关系。
中国面子文化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业活动中,面子文化促使人们在谈判时更加注重和谐与共赢。
而在人际关系中,面子文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彼此的感受,强调相互尊重。
然而,面子文化也有其消极影响,如过分讲究面子可能导致形式主义和虚伪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面子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人对面子文化的认识和遵循程度也在发生改变。
未来,面子文化有望在演变中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更好融合。
总之,中国面子文化是中国社会中一种独特现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摘要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
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一、“面子”文化概论(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
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
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
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的内涵“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
而中国文豪林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语堂认为,“面子触及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编辑:中国人的心理研究中,“面子”是中国人心理特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有许多本土心理学家从事过中国人的面子方面的研究,而且颇有建树,但有关的专业资料很难寻找。
此处只是从网上搜集了一组关于中国人面子的文章,此类文章大部分为网友网上感慨之言,缺少从心理学方面入手的专业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你问来到中国的老外,对中国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几乎异口同声会说:“中国人太爱面子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许多土文化是伴随着中国人的性格结构、生活方式的形成溶进现实生活中的,由于它们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才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沉淀下来,并逐渐发展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应是“脸面”,古人就懂得每天要洗脸打扮,要在铜镜子前照一照,梳洗已毕方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中国人更有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也许正是有形脸面的特殊重要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这里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
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相反地,如果“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脸’”。
另一种类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
就如同阿Q头上“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一样,自己特有的这疤乃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可见我们中国人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从外国人口里说出来很难一下子接受。
“鬼话”诛心,扎到了“人”的痛处,“人”不能不有所警觉。
但警觉何其难也!难,因为自信的缺席。
无论是“鬼”话抑或“人”话,只要能表达生命而不是压抑生命,从而激活尚未睡死的人们释放出生命的紧张感和危机感,我们就要把这些话当成好话认真听。
电影中透露的国人面子观电影是一种流行文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国人的面子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面子观的不同表现。
一、国人面子观的概念国人面子观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己或家族、集体的形象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态度以及心理现象。
面子观扼要概括了中国人的行事风格:强调礼仪、谦虚谨慎、注重形象、讲究面子,同时重视人际关系,借以维持个人、群体的地位和尊严。
二、电影中的国人面子观1.家有儿女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众多镜头中透露出的都是家人之间的面子观念。
比如孩子们参加比赛,家长们就会为孩子的表现而感到大为自豪,如果孩子输了比赛,父母们就会无比失落,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家庭形象和面子。
2.霸王别姬应该说,这部电影中对国人面子观的表现是最为深刻的。
霸王别姬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文化的电影,通过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女授受不亲”等旧观念。
电影中的面子观一直贯穿始终,从张世平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不愿当“老伴”到程蝶衣回避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维护自己的形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人面子观的现象。
3.功夫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功夫中自然也有国人面子观的表现。
功夫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主题的电影,通过主角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电影向观众展现了国人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面子观。
小星爷的角色香港土著则是充满了香港本地人对于内地观光者的误解,因为对内地的骄傲和对他们之间文化冲突的不解,香港土著的面子观显得相对傲慢和排外。
三、国人面子观的影响国人面子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人际关系、个人行为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
在人际关系方面,国人面子观的表现会影响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
在个人行为方面,国人面子观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决策,使其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形象和面子。
在社会风气方面,国人面子观会导致社会上的许多负面现象,如虚荣心盛行、污染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等。
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
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多样的特点。
在中国,人际关系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本,人们注重维护和发展自己的社交网络。
以下是中国人际交往文化的一些特点:
1. 礼貌和尊重: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这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习惯于用尊称称呼长辈和上级,对陌生人表示客气和关心,以获得对方的好感。
2. 关系导向: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他们认为通过建立更多的关系,可以增加人脉资源和机会。
因此,人们会主动扩展社交圈子,并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 面子文化:在中国,面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人们通常避免直接拒绝或批评某人,而是通过暗示或委婉的方式表达意见。
4. 礼尚往来:中国人非常看重互惠和回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给予对方一些礼物或好处,以展示友善和感谢之情。
这种互惠往来的观念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5. 社交团体:在中国,人们的社交圈子通常由亲朋好友和同事组成。
社交团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进行各种聚会、宴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强调尊重、关系、面子、礼尚往来和社交团体。
这些特点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他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产生着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交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西方的文化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够让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有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空间。
今天就来说说关于中国文化环境中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爱面子是众所周知的事,“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也许世界上没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爱“面子”。
中国人可以什么都什么都不要,但就是不可以不要面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说法。
无论是什么人都要保住自己的面子,穷人要面子,富人也要面子;普通老百姓要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顾及自己的面子。
社会赋予“面子”的价值是有双重的。
一方面,它指的是经由正当途径取得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这样,面子就有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即“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在这里“脸”和“面子”两个概念之间是差异。
“脸”代表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他应尽的义务。
它代表社会对其自我德行的信任,一旦失去它,个人便很难在社群中正常生存。
“脸”不只在约束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同时也构成一种内在的制约力量。
大家应该已经看出,“脸”的维护或丧失是以整体来看的。
“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它代表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不能丧失或有所破损。
“面子”代表中国社会中广受重视的社会声誉,它是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经营所累积起来的声誉。
不论在什么时候,自我都必须依赖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
“要面子”就是要提高或维护超过个人实际地位的名声。
跨文化交际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好跨文化交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和外界交流,儒鸿书院经常会有一些外国人在学习书法国画,那么在这里能够让文化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加和谐。
摘要: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面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也调节着社会行为和关系。
面子文化的形成既与自然条件有关,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它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特点,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面子;中国人;面子文化一、面子的内涵(一)国外面子概念的研究面子的内涵是多元化的,多维化的,多层次的。
许多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面子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比如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提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戈夫曼提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强调了社会交换和自我、他人的认同。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在沿用戈夫曼的面子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对修辞学界、语用学界和社会语言学界影响重大的面子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
其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sepener-oatey 则从面子和身份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关系管理模型,认为“面子与身份都与个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只不过前者通常与一些受到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相联系,而后者不仅包括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还包括那些受到负面评价或执行评价的那些个人特征或特性。
”4此外sepener-oatey在分析日常生活交际情景中涉及的面子时还第一次使用了“面子敏感因素”。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把面子定义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