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现 实 主 义
- 格式:pptx
- 大小:19.09 MB
- 文档页数:51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简介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
或简称为超现实。
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
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的朴素而有力的论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满足于被动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对生活素材进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
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
此种形势之下,人们开始否定一切,开始逃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以脱离现实的悲哀与残酷。
于是超现实主义占据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比达达主义稍晚。
超现实主义并非美学样式的革新,但它深刻地影响着欧美的艺术运动,不仅左右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波及到小说、电影、戏剧和诗歌等诸多方面。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根源,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的人们,开始对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失去兴趣并最终与之分裂。
不少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转向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他们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热衷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和理性约束的表现手法。
以求脱离现实的残酷与悲哀。
“超现实主义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结合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客观。
”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统一起来。
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
爱上绘画,继而爱上诗歌。
在这两者之间穿行,觉得它们二者“长”得很像,时间久了,更觉得它们不可分离。
怎料自己的表达能力太差,无法将心中的感受一一倾诉,在此向大家介绍几个绘画大师的作品,愿知音不吝赐教、高人指点迷津。
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里特马格里特Magritte,Rene(1898~1967)比利时画家。
1898年11月21日生于莱西讷,1967年8月15日卒于布鲁塞尔。
早年受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
成熟期的作品具有超现实主义特点。
代表作有《两姐妹》、《受威胁的凶手》等。
他的创作对年轻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S.达利、麦桑等和波普艺术家,有一定的影响。
达利达利(1904—1986),西班牙著名画家,是超现实主义绘画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达利博物馆领军人,他在绘画、文学、电影、珠宝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
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
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
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
"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
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
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dadaism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
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
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
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