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补胎式”一轮复习第11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48.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2.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2. 教学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分别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例分析:以某个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其他实例,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反思自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本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1.1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1.1.2 提出问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3 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讲解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1.1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气候影响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又反作用于气候。
2.1.2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干旱的地区,植被覆盖较差,土壤侵蚀严重;反之,气候湿润的地区,植被覆盖良好,土壤侵蚀较轻。
2.1.3 实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三、教学内容3.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意义3.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1.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1.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往往会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影响,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助于我们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1.1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4.1.2 学生能够分析实例,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应用。
5.1.1 难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涉及多个要素,学生难以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环境问题。
4.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教学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 分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4. 案例讨论: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5. 拓展: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内涵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有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地区案例。
3. 参考书籍: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书籍。
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教学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图片;(2)引导学生观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点;(2)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案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洪涝等);(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4. 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高三地理“补胎式一轮复习第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考试大纲::1.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二、教学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点三、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内容第一自主环节复习点拨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真题演练纠错补漏教学反思[考纲展示]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三维设计练习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知识梳理设计意图示意图图解示意图图解图文转换图文转换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构建答题模板归纳总结纠错本图解示意图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评析、总结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温馨提示]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2022·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选B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大陆西岸,紧靠太平洋分布,造成南美洲地势大致西高东低,故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故选B。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校本课题课例分析【课标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情感态度代价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看法。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纪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和能力。
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引入新课[活动]读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资交换示意图,考虑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是若何转换?①大气降水使泥土、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
学会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原理。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山川、河流、森林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气候与地貌为例,讲解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湿润地区的流水地貌等;同时讲解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气候的差异。
3、案例分析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对地理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能够初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和方法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案例分析1.环境的整体性对城市规划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水资源的整体性与水资源管理【教学重点】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和方法。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地理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能够初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式授课相结合。
2.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3.实地考察与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通过地图展示世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学生打开北斗星的帷幕。
2.通过互动、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Step 2. 讲解(30分钟)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和方法。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Step 3. 小组讨论(15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在小组内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对该案例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 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展开案例分析,重点关注环境的整体性对城市规划、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整体性与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2.采用PPT、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以祖山天女木兰导入,秦皇岛市想以天女木兰作为市花,经过多次改良培养都没有试种成功,主要原因是:天女木兰喜凉爽、湿润的环境和深厚、肥沃的土壤。
适生于阴坡和湿润山谷。
畏高温、干旱和碱性土壤。
生于海拔700-1800m的阴坡和山谷林中。
没有试种成功的原因是:由于秦皇岛市区海拔低,其海拔约为4米,(河北最低的城市)。
土壤、气候条件不适合。
这些科研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组成地理环境的基础要素:气候、地形。
表现因素:土壤、生物。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
主因是距离海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这种干旱环境下:植被、地貌、土壤、河流(板书)结论1: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案例)《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芮城在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题。
2. 新课讲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强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气候、生物、地形、水文等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荒漠等,让学生分析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森林砍伐、围湖造田、城市化等对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表现。
强调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掌握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其表现。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自然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
(2)提问: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一些共同点吗?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3.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一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践活动(1)布置任务:以我国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整体性。
(2)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教师点评。
(2)提问:如何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四、作业设计1.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导图。
3.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保护的政策措施。
五、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2.实践活动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3.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吗?生:老师,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
师:很好!那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这些要素相互影响,比如地形会影响气候,气候会影响植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新功能。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提问学生:“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新课讲授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强调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以水循环为例,讲解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迁移和交换。
例如,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形成降水,又回到地面,参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从而影响着气候、地貌、土壤和生物等要素。
(2)通过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分析土壤、植被、气候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植被减少又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影响气候的调节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东北森林的变迁为例,讲解当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气候、生物等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个地理环境逐渐朝着与原来不同的方向演化。
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本要素:气候(大气)、地形(地貌)、水文(河流)、土壤、生物(植被、动物)。
2.三大循环: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圈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两大新功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单一要素并不具备。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4.三大表现及意义:(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举例: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举例:(3)不同区域之间,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它区域。
意义: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举例:【解读】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
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
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整体性答题模板构建】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一果多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区域之间”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温馨提示]
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相互作用
气候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生物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2015·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解析:选B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大陆西岸,紧靠太平洋分布,造成南美洲地势大致西高东低,故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故选B。
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是沉积作用的结果,与地壳运动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无关;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流经的结果;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是暖流、东南信风(迎风岸)综合作用的结果。
2.(2014·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
解析:(1)C (2)A 第(1)题,由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可知该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应为地势较高的山地,所以顺着山地峡谷进入的山间开阔地应为山间盆地,不可能是山前平原或平缓高原。
第(2)题,“桃花源”为世外桃源,由于地处河流源头,山地深处,地理位置偏僻,不受当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3.(2012·广东高考)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解析:选A 大量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以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缓解全球变暖。
酸雨的形成是由大量酸性气体造成的,与二氧化碳无关;氟氯烃的排放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生物泵”作用与洋流流速关系不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
产、生活
实践
一个区
域的变
化不可
避免地
影响到
其他地
区
全球共同
努力保护
人类共同
的家园
——地球
(2014·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审答规范培养]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C
—————————————————————————————————————
1.(2015·全国卷Ⅱ·节选)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选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
2.(2014·江苏高考·节选)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解析:选D 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征利于减少水分蒸腾和储存水分,则岛上环境应该是高温干燥。
3.(2014·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
“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4.(2013·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第(1)题,图a沼泽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的水源自地下水。
其稳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
第(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
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