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4.13 KB
- 文档页数:4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4.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5.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材料3. 教学卡片或黑板4. 学生分组名单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获取热量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提问学生对于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4. 实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5. 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实验法:演示大气受热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实验: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大气受热过程演示实验装置。
3. 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节课: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布置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巩固练习: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归纳小结: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价。
2、反馈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3. 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4. 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教学难点: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大气热量传递的理解。
3. 演示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时的反应,评估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2.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黑板、白板、书籍、电脑、投影仪等。
2.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气温变化,让学生思考导致气温
变化的原因。
2. 通过简单实验或示意图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
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Step 2 课堂讲解
1.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照射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辐射到地面并反射回大气。
大气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2.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球不
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势、云量和大气层的成分等。
Step 3 教学案例分析
1. 案例分析1:解释为什么北方地区冬天比南方地区冷。
2. 案例分析2:解释为什么山区的气温较低。
Step 4 小组讨论。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方式:1、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教学过程:导入: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是,先到达山顶还是山脚?(学生回答)那么,是山顶的气温高,还是山脚的气温高?(学生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师: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师:简单来讲,分三步就可描述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步:太阳暖大地PPT:呈现大气受热过程图板书: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短波)——根本热源师: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图,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照射地面,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大气上届的太阳辐射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致吗?生:回答师:太阳辐射总量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生:减少师:所以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减少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1)大气的削弱作用师: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呢?学生回答:反射、散失、吸收(或部分错误答案)师:正确。
(部分同学回答的相当正确)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反射、散失、吸收板书:反射师:反射主要是指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可见光的反射,且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
反射是无选择性的,不论是哪种可见光都会被反射板书:1)主体:云层、较大尘埃——可见光2)规律: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实验和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实验和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2.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并辅以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讲解。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辅材料、PPT、实验仪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与引入介绍大气的组成和性质,认真听讲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识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讲解分析实验结果,并和同学认真听讲,记录重点进行讨论。
5.总结与扩展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学生进行讨论,做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受热过程对大气的作用,并作扩展讲解。
七、实验操作实验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材料:小玻璃管、水尘、烟花棒、酒精灯、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小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装上水尘。
2.用酒精灯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3.用火柴接触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4.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再迅速用火柴接触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5.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大气的压强变化实验材料:带有刻度的塑料瓶,烧杯,酒精灯,水幕,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烧杯中注满开水。
2.接吸塑料瓶底部,将吸塑料瓶倒进烧杯中。
3.加热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
以上为两个实验示例,实验的细节可以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考察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察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察逆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考虑: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考虑交流。
老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拟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讨论】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考虑:〔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哪个波段?2.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呈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答复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讨论: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消费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平安,小心火灾。
〞〔3〕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4.考场:〔1〕判断。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收了大局部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可以吸收红外线,O3可以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出如今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如今正午,是因为此时太阳辐射最强。
〔×〕〔2〕〔2021·北京卷〕以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5分钟)引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概念,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方式,以及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层结的形成等知识点。
3.视频学习(20分钟)观看一段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设备,用于模拟和观察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讨论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展示,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并强调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6.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候现象,以及对该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和气象观测的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当地的气象变化,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当地气候的影响;3.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研究报告,了解当前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大气中云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介绍太阳辐射是怎样照射到地球表面的。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大气层的区分和特性。
通过实验或演示,讲解传热方式对空气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运动原理进行解释。
探究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了解大气这个基本而复杂的系统的
本质。
通过实验或观察演示,介绍云层的形成过程、云层的种类和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中云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以及其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颗粒物分布的规律,如大气层次、传输形
式和源头因素。
探究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的方式,并讨论颗粒物对大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1. 采用问题解决、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
与度。
2.评价学生能力的因素包括课堂讨论和数据分析报告、小组项目展示和班级口头报告等。
3. 鼓励学生在小组项目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
中去。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6.教学过程教教活教学活动学学动内环时容节间一1- 、2 导分入钟新课二4 、分过钟渡,回顾上太一阳章辐知射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生活例子便实际感受于理解自主回答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课件演示图片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课件演示图片联系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注意指导学生读图技巧大三4 3.问: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 4.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