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欧阳修)
- 格式:ppt
- 大小:305.50 KB
- 文档页数:14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碧藓回廊》碧藓回廊,绿杨深院,偷期夜入帘犹卷。
①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
密约如沉,前欢未便,看看掷尽金壶箭。
②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
【注释】①碧藓:碧绿的苔藓。
藓,隐花植物一类,无根,生于阴暗潮湿之地。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空室中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名曰圆藓,亦曰绿钱。
”偷期:谓男女偷情,私自幽会。
②金壶箭:古代计时器。
金壶即铜壶,内贮水,竖一箭,箭上有刻划,分十二时辰。
水从漏孔中下滴,箭上遂显示至何时,故称铜壶滴漏或玉漏。
唐·李白《鸟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译文】苔藓铺满了曲折的走廊,绿杨掩映着幽深的庭院。
为偷情半夜进来将帘儿卷。
可恼啊,明月照人太显眼,花下藏身又怕花丛浅。
私下的约会竟忘却,上前求欢又不便,看看光阴急如箭。
手拍栏杆她不应声,帘儿下分明听得在裁剪。
【赏析】这是一首纯粹的艳词。
王灼《碧鸡漫志》曾为之辩护云:“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
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
”本篇写一男子夜间赴一女子之约,及至帘前,那女子又装作不知。
于是他前进不能,藏身无处。
此类情词,比之柳永,毫不逊色。
谓非欧阳修之作,尚无确证。
盖欧亦是人,是人即有七情六欲。
何况词自“花间”以来,“类不出乎绮怨”;欧阳修作此词,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古今别肠词选》谓为明代袁宏道作,待考。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3。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4。
【注释】1.这首词抒写旅途中对景怀人的心情。
2.候馆:意谓旅舍。
薰:香草,词中引申为香气。
草薰:即薰草,又名铃铃番。
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辔(音pei):缰绳,牵马之索。
3.危栏:高高的栏干。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4.平芜:草原。
平坦茂密的草地。
【译文】旅馆旁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边的柳枝尚还纤细。
暖风里飘洒着薰草的芳香,马鞍上缓缓而行着那浪迹天涯的游子。
马儿哟,越走越远,离愁哟,越远越深,越远越深,无际无垠。
迢迢不断,恰似那春水的绵远不尽。
柔肠已经寸断,粉泪已经流干,百尺高楼哟,你休去高楼处凭倚:你望得尽平坦茂密的草地,草地的尽头有山峰耸立。
而你那心上人哟,更在那春山之外浪迹。
【赏析】此词之妙处,在上下片之结句。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抽象之愁。
词入对之有两点体认,一是以抽象写抽象:“渐远渐无穷”,李煜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与其后句相若;一是以具象写抽象:“迢迢不断如春水”,亦出自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可上溯到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只不过梦得诗为仿民歌体,故不似后二者文人词载负文人、哲人之沉思而凝重深沉也。
下片“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与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手法相若,皆置之极点而再生之法。
明人李攀友评析:“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全词“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图”(《草堂诗余隽》)。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
欧阳修〔宋代〕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译文
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
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
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雨霁:雨过天晴。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
此日,太
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
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玉笼:玉饰的鸟笼。
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bì)荔:常绿藤本植物。
又称木莲。
莓苔:青苔。
青楼:妓院。
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欧阳修踏莎行的创作背景故事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词作,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这首词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的暮春期间,是欧阳修早年行役江南时的早期作品。
此词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描绘出行人在旅途中,面对漂泊无际并看不到尽头的情景,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则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通过深入刻画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描述了候馆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的场景。
“草薰风暖摇征辔。
”写出了春风扑面,温暖的气息随着风儿摇曳着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的画面。
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离愁之情如同春江之水般连绵不断。
在这首词中,欧阳修巧妙运用细腻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将作者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离愁娓娓道来。
他用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等生动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方行旅中的离愁别绪,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作者的心情。
关于欧阳修《踏莎行》的阅读鉴赏赏析答案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请为上片开头三句展现的画面内容,拟个标题:[解析] 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2)上片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 比喻;把“离愁”比作“春水”,写出愁绪如春水般无穷无尽,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详细的形象,更容易感受,也更亲切。
(3)根据下片的内容可以推知,是从谁的角度来表达离愁的?后两句一向被奉为名句,试分析它在抒情上的特点。
[解析]居者或女性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
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想象之中将怀人之情更进一步。
【赏析】这是欧阳修写男女离情的名作,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往。
上片写远行郎君的离愁,由远行引出离思。
“候馆”、“溪桥”暗点经行之地迢遥;“梅残”、“柳细”,见出出行之时系在初春:“草薰风暖”,烘染春光温暖,反衬离愁凝重。
“如春水”,即事取景,以景喻情,写出离愁之长、之浓,笔触精当细腻,极切极婉、语语倩丽。
下片手法奇妙,以行者想象居人思念行人来刻画居人望归的愁情。
“柔肠”、“粉泪”,见出居人情深。
“楼高”句作一跌宕,收拍荡开视野,怅望行人之远,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者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想而知。
借景写情,远韵悠然无尽。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淡语浓情,“不厌百回读。
”(《词统》)。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平坦的草地尽头是青山,而你的远行人,更比青山远,你想看上一眼,可怎么会看得见。
[出典]北宋欧阳修《踏莎行》注: 1、《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2、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3、译文1: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4、欧阳修生平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诗词阅读及答案】欧阳修《踏莎行》阅读鉴赏赏析答案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每一寸柔情,每一寸粉红色的泪水,这座建筑的高度都接近危险。
平武的尽头是春山,行人在春山外。
(1)请为上片开头三句展现的画面内容,拟个标题:【分析】西山旅游地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放,只剩下几朵残花。
溪桥旁的柳树刚刚拔出娇嫩的枝叶。
暖风吹拂着春草的芬芳,游客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摇摇缰绳,驱赶着马匹。
)(2)上片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隐喻;把“离愁”比作“泉水”,写下悲伤就像泉水一样无穷无尽,把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更容易感受,更亲切。
(3)根据下片的内容可以推知,是从谁的角度来表达离愁的?后两句一向被奉为名句,试分析它在抒情上的特点。
【分析】居民或妇女远离泉山,步行者远离泉山。
将情感融入风景或用风景来表达情感,在想象中把爱护人的感觉带得更远。
【赏析】这是欧阳修关于男女分离的杰作。
主题一般,但技术精湛,意境优美。
读书很有趣。
最后一部电影描述了长途跋涉的丈夫分离的悲伤,而长途跋涉导致了思想的缺失。
“后观”和“西樵”都是黑点,走得很远;“梅残”和“柳薄”在早春旅行时出现:“草香风暖”,使春暖花开,衬托出离别的凝重哀伤。
“如泉水”,即取景用景来抒发感情。
它以细腻的笔触,极其精辟委婉的语言,描述了离别悲伤的长度和强度。
下一部电影的技巧很棒。
旅行者想象住客,想念行人,描绘住客归来的悲伤。
“温柔”和“粉红色的眼泪”表达了对人的深切感情。
“建筑高度”这句话跌宕起伏,关上镜头,摆动视野,望着行人的距离,望着所有的平坦和荒芜,望着泉水山,看见步行者,步行者仍然远离泉水山。
我不知道在哪里。
这是可想而知的痛苦。
风景是用来写爱情的,韵律是悠闲无边的。
这个词写在春天。
风景越好,悲伤就越深。
轻松的语言充满了情感,“我不厌倦读一百遍。
”(次彤)。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 [1]宋欧阳修候馆梅残 [2]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3]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 。
寸寸柔肠 [5] ,盈盈粉泪 [6] ,楼高莫近危阑倚 [7] 。
平芜尽处是春山[8] ,行人更在春山外 [9] 。
注释:[1]莎(suō):指莎草。
[2]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
[3]“草薰”句: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草薰,指青草散发出清香。
摇征辔,摇动征人所骑的马勒。
辔,驭马的口勒。
[4]迢迢:遥远貌。
[5]寸寸柔肠:柔肠寸断之意,极言愁思之深。
[6]盈盈粉泪:形容女子泪水盈眶。
粉泪,女人脸上敷粉,故称粉泪。
[7]危阑:高处的阑干。
[8]平芜:杂草繁茂的平原。
[9]行人:远游之人。
译文: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心中愁情。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评析:此言男女分别,各自蕴着离愁别恨。
前阕自男子身上着笔,谓行过候馆溪桥,但觉梅残风细。
物候转移,春已归来。
春意阳和,怎奈离愁不断,如春水之汩汩绵绵。
下片转写女子别后情状,“楼高”三句,前一句是果,后二句是因。
谓平芜纵有春山遮断远目,而思行人之情,却不因春山阻绝,故不如莫向高楼倚栏,否则徒增伤怀而已,语似淡而情极浓。
一结尤工妙,所谓加倍法也。
《词综偶评》疑“春山”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显得重复,不知此词正因重复而妙。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仁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
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自]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1: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简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