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格式:pptx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67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病率日趋上升,它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死亡率高。
中医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病机为气虚阳衰,血瘀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并且在中医药辨证论治、专法治疗、专方治疗及动物实验进行有效的研究,取得一定疗效。
标签: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综述充血性心力衰竭亦称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众多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主要特征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功能障碍及神经体液调节的改变,常伴有体液潴留、运动耐受力降低和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本病属于中医“怔忡”、“惊悸”、“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
如《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水热穴论》亦曰:“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
”《金匮要略·水气篇》论述:“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的研究,无论从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是临床的辨证论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成果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气虚阳衰,血瘀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李立志1认为CHF的病机可用“ 虚”、“ 瘀”、“ 水”三者概括,其中最根本的病机是内虚,早期主要是气虚、阳虚、血瘀,中晚期主要是脾肾阳虚,运化水湿不利。
艾纪邈2认为CHF病初为心气虚,渐及心脾肾之阳,使心脾肾阳气虚损,不能运化水湿及鼓动营血,造成水湿内停,瘀血阻络,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
本病以虚证为本,心肾阳虚为主,实证为标,病理因素为水湿、血瘀、痰浊。
吴洪涛3认为CHF发生与外邪侵袭、劳倦内伤有关。
病位主要在于心,并且涉及脾肾肝。
心气不足为病因,瘀血与水饮则为主要的病理因素。
周恒4认为心衰之病,病位在心,关乎五脏。
心、脾、肾阳气虚衰,是心衰的根本原因,是为本;瘀血、水饮内停为病理产物,是为标。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则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
常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右心衰竭后,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1)症状:①呼吸困难:轻者仅于较重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即在熟睡中憋醒,被迫坐起,为左心衰竭典型的临床症状。
重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
②咳嗽:其特点是劳力性咳嗽或卧位后不久咳嗽,尤其是夜间刺激性干咳,可咳泡沫样痰,严重者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
③咯血: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引起,多并呼吸困难。
④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
⑤潮式呼吸:见于严重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时,老年患者更易出现。
(2)体征:除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外,有呼吸急促、发绀,高枕卧位或端坐体位。
触诊心尖冲动可向下移位,可出现交替脉。
心界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
随心力衰竭程度不同,两侧肺底可闻及不同程度对称性湿哕音,可伴有哮鸣音。
2.右心衰竭症状:主要为慢性持续性体循环淤血,并引起其他各脏器功能改变,如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胸骨左缘可听到右心室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除以上体征外,有原发心脏病体征和诱发心力衰竭疾病体征。
3.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表现为主。
4.辅助检查(1)心电图: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增大,有既往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表现。
(2)X线检查:左心衰竭可有左心房和(或)左心室扩大及肺淤血、肺水肿。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什么是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因为心功能的减损,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并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患急性广泛性前、侧壁心肌梗死时,更易发生泵衰竭。
在泵衰竭早期常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会加重泵衰竭。
因此,泵衰竭的病人若发现血压升高,特别是肺部出现湿啰音-急性肺水肿,应马上采取积极措施,尽快使血压降下来,即所谓打开后负荷,维持血液正常循环,保障组织器官灌注。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从血流动力学而言,由于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使心脏压力高于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压或称左室充盈压>18mmHg;右室舒张末期压或称右室充盈压>10mmHg)即为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包括已有心排血量减少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阶段。
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因】(一)发病原因1.慢性心衰的病因(1)心肌舒缩功能障碍:这是引起心衰最常见原因,包括各种原因所致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代谢障碍(如缺氧、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
其中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见于高血压、左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和(或)肺动脉口狭窄、限制型心肌病等。
(2)心室前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瓣膜关闭不全,心内或大血管内分流性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动静脉瘘等。
(3)心室后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体循环高压(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以及主、肺动脉口狭窄等。
(4)心室前负荷不足:导致左和(或)右心房、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这类疾病包括二、三尖瓣狭窄、心房黏液瘤、心包炎、心脏压塞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5)高动力循环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维生素B1缺乏、体循环动静脉瘘等。
2.慢性心衰诱因(1)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因,其次是风湿活动、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导致心脏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重要原因。
(2)过度体力活动、疲劳、情绪激动和紧张。
(3)妊娠和分娩。
(4)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5)输血或输液(尤其含钠液体)过多、过快。
(6)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7)药物作用:如使用负性肌力药或抑制心肌收缩力药、潴留水钠制剂以及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用量不足或应用不当等。
(二)发病机制1.决定心排血量的因素心排血量是衡量循环系统效率(包括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决定心排血量的因素有以下6个方面。
(1)前负荷:心脏前负荷即收缩之前遇到的负荷,是指回心血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心肌纤维周边长度(初长度)。
前负荷(亦称容量负荷、先加负荷、容积负荷或舒张期负荷)主要受静脉回心血量和室壁顺应性的影响,是影响和调节心脏功能的第一重要因素。
中医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探究其发病机理,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更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8- 0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浮肿、颜面紫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
笔者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心衰的中医病机和证治认识,与同道探讨。
1 文献记载古代医学中对本病未有专篇论述,散在“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痰饮”、“心水”等篇中,其因证脉治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如《内经·水胀》篇即有:“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足胫肿、腹乃大”。
“《汤液醪醴》篇进一步述为‘津液充廓,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症状描述十分类似于充血性心衰之症状、体征,风水相持,水湿泛滥,由于肾性水肿,水钠潴留高血容量而致心力衰竭出现面肢水肿,呼吸困难,颈动脉异常搏动”。
[1]《内经》指出:其病机为“五脏阳以竭”,治疗上则提出“去苑陈莝”,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治疗水肿。
至汉代张仲景,其对胸痹的描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胸满、胁下逆抢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等,在痰饮篇中有“上气面浮肿”、“肩息”、“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描述,颇接近于现代医学之高心、冠心左心衰及肺心病右心衰症状体征,如胸闷胸痛,咳喘气急、肝脾肿大等;在病因病机上张氏指出为外感风邪(包括风寒、风热)“上气”、“支饮”、肺肾不足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因而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由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代偿和失代偿期大多有各器官阻性充血(或郁血)的表现,因而通常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e failure),或简称心力衰竭。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症”、“痰饮”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高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肾炎等,较少见的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等。
左心房衰竭常见于严重的二尖瓣狭窄。
右心衰竭多因左侧心衰引起,而单纯右心衰竭多由急性或慢性肺心病所致。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诱因有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血压增高、心律失常、输液过快或过量、妊娠或分娩、洋地黄过量或不足等。
2.病理 早期通过各种代偿机制,包括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的内在反射机制,即当心排血量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脏扩大时,使心肌细胞伸张增加,在适当范围内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通过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兴奋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外在后备机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整血容量;通过心房由于内压的增高被牵张而释放出的心钠素(又称心房肽),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产生利尿和扩张血管作用;以及心肌细胞肥大、心脏扩大等一系列代偿机制,使心排出量尚能满足机体需要称代偿期。
后期即使通过充分代偿机制亦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心脏不能正常地排出从大静脉回流的血液,静脉系统瘀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