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日本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看其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39.40 KB
- 文档页数:3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神佛融合是指日本本土神祗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再构成的宗教现象,也被称为神佛混淆。
神佛融合从奈良时代就开始了,直到十九世纪明治时代神佛分离令的颁布,可以说是持续了1100多年的日本宗教文化现象。
日本的神道信仰中的神与氏族、部落紧密相联,这种信仰是很封闭的,当佛教传入之后,给予了日本人精神世界很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渗透进输入国就必须要和该国固有信仰相结合。
在中国有三教合一,在日本就是神佛融合。
奈良时代是佛教与日本众神相融合的初始阶段。
例如,神社境内建造了寺院(神宫寺)、佛形的神像等,另外,众神作为佛法的守护神也被吸纳入佛教之中(宇佐八幡宫就很积极地参与大佛建造)。
到了平安时代,将世间万物视为佛陀化身的密教的传入,更加促进了佛教与神道的融合。
它首先先说明佛教理论与日本古代神道并无矛盾之处,且佛教比神道更先进,并将众神纳入佛教体系。
比如当时很盛行御灵会:镇住带来厄运的怨灵(恶灵———神灵之一),此外在神前读经也普遍开来。
在这种融合的前提下,平安中后期以后,日本人开始接受众神与佛陀是相同的,出现了本地垂迹说,认为本地佛是为了拯救日本人假托成神灵的姿态出现的,成为日后神佛融合思想的基础。
关于日本的神佛融合,以史实验证为基础,将神佛融合历史整理并将之体系化的是日本佛教史大家辻善之助,之后的很多学者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的。
本文主要是以平安佛教为中心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神佛融合。
1天台宗与神道的结合———山王神道山王神道是从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在天台宗总本山比叡山延历寺诞生的神道流派。
山王就是指近江的日吉大社,日吉是比叡山的旧称。
天台宗的开山始祖最澄805年从唐朝回国,并模仿天台山国清寺建造了山王祠。
大山咋神是原来比叡山的山神,所以天台宗僧徒将其视为宗派的守护神,模仿唐朝天台山的守护神地主山王,将该神称为山王。
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圈,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日本文化,许多在中国已经淡化的文明也许在日本得以生存。
下面就来说说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与习俗。
日本文化特点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
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
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该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
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国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
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早期文明、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外交流等方面。
2、使学生认识古代日本的文化特色,如宗教、艺术、文学等。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变迁,如大化改新。
(2)古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2、难点(1)理解古代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分析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本古代的建筑、艺术作品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古代日本的初步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早期文明(1)介绍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强调这些因素对日本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
(2)讲述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的特点,如绳纹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弥生时代的稻作农业和金属工具的使用。
2、政治制度的演变(1)大和国的兴起与统治讲述大和国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其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制度,如天皇、贵族、部民等。
(2)大化改新详细讲解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背景包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国际上唐朝的强大影响力;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央集权的加强等;影响强调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3、对外交流(1)与中国的交流阐述古代日本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遣唐使的派遣、汉字的传入、佛教的传播等,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2)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介绍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往来,包括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4、文化特色(1)宗教讲解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2)艺术展示古代日本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分析其风格和特点,如浮世绘、金阁寺等。
(3)文学介绍古代日本的文学形式和代表作品,如等。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古代日本对外交流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政治制度、对外交流和文化特色,强调古代日本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158企业文化・Company culture浅析日本文化的古今变化与发展特点骆风华(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日本有无历史根源,毫无疑问是有的。
然而,日本的文化发展却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有许多看起来很是矛盾的现象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亚文化。
因此,美国某学者称“ 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传统中最神秘、最离奇的”。
尤其是日本文化的这种神秘性体现在它的吸收性与融合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变化与发展;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引言:众所周知,日本的文化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同。
它就像洋葱,你可以一层层地剥下去会收获很多,但是你无法发现它的核心。
这就是日本文化,也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学习与借鉴。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爱学习也善于学习,他们往往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从而得到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这正是日本文化的吸收性与融合性的奥秘所在。
毋庸置疑,这种文化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日本文化中的吸收性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性。
一、日本文化在历史上的借鉴1、日本文化从中国的借鉴从历史看来,日本在古时候就是一个懂得借鉴的国家。
早在中国唐代的时候,日本就开始借鉴中国大唐文化。
这一时期,日本天皇政府派出多次考察团来唐朝学习唐朝文化,甚至中国人也曾努力地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鉴真和尚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佛教文化,甚至中国的茶道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
相反地,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懂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国家。
古代的中国总有一种天朝上国的姿态,固然说,历史久远,物产富饶是一种优势,可是不知借鉴为何物总会吃亏的。
就拿清朝末年来说吧,就算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仍就免不了朝代更替的命运。
这就是不懂借鉴的悲哀。
关于文化的吸收性与融合性,我们中国确确实实应该像日本学习。
2、日本文化从西方国家的借鉴大家都知道日本在1868年幕府倒台、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进入了“文明开化”的阶段。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
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
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
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与奈良时期的佛教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与中国和朝鲜的交往中逐渐传入日本的。
最早可迫溯到公元522年,中国南梁人司马达等(亦作司马达、司马达止)来到大和(今奈良县),在高市郡坂田原建草庵,妄置佛像进行礼拜,这是民间输入佛教之哺矢。
但当时人们不知佛教为何物,把它看作是一种外国的神,未有祟奉它的。
佛教正式传入日本是公元552年,百济明王进献金铜释迎佛像一尊和经论、蟠盖等物,并上表赞颂弘布佛法之功德。
天皇应大巨苏我宿称稻目之请求,将佛像授于他,试行礼拜。
正好当时瘟疫流行,死人很多。
大臣物部尾舆上奏说这是国神的谴责,并把佛像投于难波(今大阪)的崛江、殿堂被烧毁。
以后,佛像、佛经不断传入,僧人(如高丽僧人慧慈、百济僧人慧聪)、工匠、画工不断到达日本,日本也向中国派遣了留学僧人,佛教逐渐在日本传播起来。
至7世纪初全国已有寺院46所,僧尼r1300多人。
这时日本佛教的发展,是和圣德太子的提倡分不开的。
圣德太子(579-622年)名厩户,推古天皇初年被立为皇太子,掌摄政大权,隋朝时曾两次派小野妹子为使臣,携同留学僧人到中国学习,大量接受大陆文化,并下诏兴隆佛法。
他曾拜高丽僧人慧慈为师,学习佛教。
对于传入日本的佛经和儒书,他随得随读随讲。
曾开讲过《法华经》、《胜矍经》。
东北亚历史与现状研究期末考查作业社会学院092班段燕超 16号问题1:日本的宗教有哪些派别?传统宗教派别特点是什么?日本素有“宗教大百科”之称,宗教数量世界第一,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武士道这几类派别。
一、日本神道神道教是日本传统宗教信仰,为日本最古老的宗教。
最初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
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韩国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外国传入的“佛法”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
其后,自然神之外,人物神包括历任天皇,幕府将军等也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吸收了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明治维新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和日本统治者控制军队的重要手段;二战日本战败后,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
神道大致有三个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
神道教在日本的意义重大,且运用广泛。
新生儿出生30-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新年、节分、三五七节、升学、结婚等也会到神社参拜祈福,以显示对神的尊敬。
二、日本佛教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余年历史,西元六世纪中叶,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
经过飞鸟、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江户、明治维新之后的几个时期发展、演进逐渐形成完整体系。
早期日本佛教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了政治佛教,同时与神道相融合。
经过几个时代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自己本土化的特点:护国主义鲜明,开创日本禅宗的荣西在《兴禅护国论》中阐明禅宗“专护国家利众生”教义;具有“神佛调和”的特性,不仅促进了神道内部的统一和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了自身的本土化进程;与印度、中国的佛教相比,日本佛教的哲理和思辨程度不发达,注重内心的信念、修行方法简单;僧侣犹如身披袈裟的公务员,关心朝廷大事有余,留意宗教事务不足,世俗化倾向明显。
三、日本基督教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可追溯到日本战国时代,当时的天主教传教士在日本传教的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铁炮制法等一系列西方科技文化。
佛教在的传播与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
《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
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
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
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
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
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人的早期信仰作者:李帅周悦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32期【摘要】这里探讨的日本人的早期信仰是指佛教刚传入日本及之前的日本人信仰状态。
在日本传统信仰与外来佛教发生碰撞之时,统治者的大力倡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佛教一方面满足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日本传统信仰的发展,使日本人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人;传统信仰;佛教不能完全说一个日本人是哪个宗教的忠实信徒,因为他们的一生都跟各种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弄清日本的信仰状态,我们就必须要从日本人的早期信仰谈起。
在与外来宗教的碰撞中,日本人的信仰就已经开始呈现出这种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特质之一。
1 日本人的传统信仰一提到日本人的传统信仰,大概马上会联想到神道教。
事实上神道一词在日本也是相当新的一个词语,所以不能完全说成是传统的。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神道是日本人的传统信仰与外来文化的排斥、融合过程中诞生的。
在这一节想要探讨的主要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前的宗教状况。
也就是以开始种植水稻为区分,以前期绳文时代的狩猎采集文化及之后的弥生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神道。
梅原猛在《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一书中提到,要弄清日本的传统信仰,就不能脱离明治以后的国家神道以及7、8世纪由于律令国家的成立而形成的神道。
日本的宗教,在绳文时代的狩猎采集文化宗教的基础上,接受了农耕文化及渡来人的宗教,因此日本人最深层的宗教与绳文时代的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
山折哲雄在《日本的心,日本人的心》中也提及相同的问题:宗教与孕育它的风土人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人具有特定宗教的信徒很少,但是也有信仰,常常向上天祈求。
这种信仰是从黄河长江流域这些发达的地区诞生的。
诞生犹太教、基督教的巴勒斯坦既有沙漠也有农业发达、成为交易枢纽的地区。
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扩展开来的,穆罕默德的诞生地麦加、麦地那都是成为交易枢纽的大城市。
世界三大宗教均是以农耕和都市文明为基础而诞生的。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奈良文化一、佛教的兴盛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
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
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
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
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
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
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
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
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
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
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
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
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
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
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上下所属的关系。
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影响作者:谭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日本佛教是以中国佛教为母胎,6世纪佛教被传入日本之后,便开始渐渐地在日本生根发芽。
佛教与日本的傳统宗教习俗融合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佛教,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
关键词:佛教;日本;无常观;生死观作者简介:谭亚楠(199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一、序论佛教与日本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宗教习俗进行融合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日本社会中,并逐步深入到日本社会各个阶层。
自从佛教被日本朝廷认可之后,日本便开始加强其基础建设。
其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以及大大地增强了国力。
另外,本文将会简单论述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佛教适应了日本不同的时代的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佛教文化。
最后本文将会分析这些宗派给日本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佛教成为日本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现在,佛教在日本民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
二、本论1、佛教的传来在中国佛教于后汉时期传入国内,在中国进行了发展与变化之后,于6世纪传入日本。
佛教经由朝鲜半岛逐渐被引进日本,现在在日本佛教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
最初,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派遣使者并献上释迦牟尼的铜像以及经书,由此佛教开始被传入日本。
但是此时神道教作为日本的国教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佛教只能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而被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苏我氏为了在朝堂上获得政治权利利用佛教与物部氏展开了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苏我氏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从此看出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在日本政界发挥作用。
2、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佛教在日本得以发展离不开圣德太子、圣武天皇、空海、最澄、法然等人的贡献,可以说他们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飞鸟时代,圣德太子为了佛教的兴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后来佛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早期日本和封建制本节概述日本尽管一直只是岛国,但并不完全与世隔离。
它受到朝鲜和中国的影响。
自公元500年起日本就由天皇统治,但敌对的军阀互相开战,封建制因而在1100年时获得了发展。
在以后数百年里,军人统治者控制了日本。
在1603年掌权的王朝为日本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但也将严格的政治社会秩序强加了人民。
一.地理环境1 重要的地理特征日本位于太平洋,由亚洲大陆外的一连串多山的岛屿组成,包括四个大岛和三千多个小岛。
日本的岛屿地处太平洋火山地带,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地震会引起致命的潮汐,席卷各岛,摧毁沿途的一切事物。
2对日本人民生活的影响由于多山,日本的土地难于耕种。
其大多数人一直居住在河流流域及海岸边的狭长地带。
地势的崎岖不平有时会成为政治上的统一的障碍。
为了寻求食物的来源,并在各岛之间往返,日本人学会了使用海洋。
大海有时会使日本与其他文化隔离,但也起到了防止侵略的保护作用。
另外,日本人民由于亲身体会到了火山、地震和潮汐等不安定环境的巨大威力,因而对自然力量产生深深的敬畏。
二.神道教传统的日本宗教称作神道教,意为“神之道路”。
神道教的特征是礼拜神力,神力就是在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事物中可以发现的精神力量。
神力被认为是控制自然的强大力量。
信仰者尊敬神力,设法通过祈祷及奉献获得其欢心。
神道教的追随者拥有共同的信仰,这有助于日本的统一。
今天在日本各地自然风光特别秀丽或特别令人神往的地方,依然可以见到神道教的神龛。
三.与朝鲜和中国的交流融合日本文化的特点是将自己原有的传统与从邻国朝鲜和中国的文明中借鉴来的思想独特地结合起来。
朝鲜常常充当中国与日本的桥梁。
朝鲜和日本通过战争和贸易进行接触。
朝鲜向日本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人对中国的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兴趣。
大约公元600年时,日本的统治者将贵族派至中国学习。
中国唐朝时期,日本的上层阶级直接从中国输入文化传统及思想,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公元八世纪至十二世纪,日本人将中国的精华与自己的传统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明。
课题:浅谈日本佛教的发展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授课教师:浅谈日本佛教的发展【摘要】日本佛教是以中国佛教为母本之源,逐渐根植于日本土壤,在对中国佛教的模仿和创新中成长起来的,并成为日本民众信仰宗教的轴心,丰富着日本人的精神内质。
因此,日本佛教具有独特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日本佛教;本土化;民族特色佛教在6世纪作为大陆文明的一部分东传至日本。
作为外来宗教思想的佛教在日本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与日本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使佛教本土化,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佛教。
本文将论述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1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历经若干世纪的传播演化后继续东渐,于6世纪中叶经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
这便是日本同时期的飞鸟时代。
飞鸟文化是围绕佛教而展开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对佛典的研究也日渐开展,其中圣德太子最典型,为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身体力行,是笃信佛教的信徒,对佛典进行了研究、讲授和注释。
圣德 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国内,贵族势力庞大,皇室实力单薄;国外,隋朝帝国崛起,朝鲜半岛局势动荡不安,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
圣德太子意识到佛教作为一种系统的、先进的宗教文化,对统治阶级凝聚民族信仰、完成国家统一是极其有益。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圣德太子成为佛教的伟大支持者,圣德太子发出兴隆佛教的诏书,修建法隆寺以研究佛学;营造四天王寺以开展各种慈善事业,他还亲自潜心研究佛教教义。
由于圣德太子如此崇尚佛教,并身体力行,从而加速了佛教的弘扬,因此一时佛教大盛,国内出现了竞造佛寺,寺院林立的局面。
然而,在大范围崇佛,力图通过佛教统一思想,加强统治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不和谐的声音,阻扰社会改革。
这些反对力量便是当时的物部氏,他们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2日本人的模仿时期奈良时代如饥似渴地吸纳唐朝的先进物质和精神文化。
从佛经翻译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孙娟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佛教最初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后经广泛传播与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千年之久的译经运动功不可没。
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来探析佛经翻译活动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是中外译者不辞辛苦地投身于佛经翻译事业,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早期译者采用了归化和格义的方法翻译佛经,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三是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主要体现在其持续时间长、译作数量多、所译内容全面和译事组织精细几个方面;四是翻译质量逐步提高,高质量的译本深受欢迎,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孙娟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从佛经翻译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繁荣发展看翻译的文化视角 [J], 兰彩玉;赵秀杰
2.从早期日本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看其特点 [J], 邱磊
3.从佛经翻译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J], 孙娟
4.文质彬彬——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批评看佛经翻译的审美理想 [J], 王福美;
5.《中国翻译词典》编纂疏失举证——以佛教与佛经翻译若干条目为例 [J], 李振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藉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移植,在每一次文化交流中,日本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仍得以保存,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新的特色。
日本传统建筑中隐含着许多与现代设计相似的特征,比如抽象简洁的美;崇尚自然、重感悟、重意象等。
这一方面是和日本民族自古以来的朴素审美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禅宗重感悟、重抽象的美学思想有关。
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在日本的绘画、园林设计中都得到明显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日本艺术以柔和、内敛为主,重精神气质的表达,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遵循自然手法,以抽象表达具体——不重感性重悟性。
②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表达丰富情感——不重形式重精神。
③追求不对称布局。
④设计以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将技艺本身也视为一种美。
本文即以茶庭、枯山水和町家住宅为例,分析日本传统设计的几个特点。
1 茶室设计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又称为“数寄屋”。
对于“数寄”一词,日本历史上几位茶道宗匠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称之为“空之屋”、“不对称之屋”、“贫寂之屋”等等,但其义不外乎“未完”、“不全”之意。
从“数寄”屋的名称上就能够看出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偏爱。
在日本人看来,对称和整齐划一是人为的表现,而自然之美就体现为不对称或不完美。
这是一种迥异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观。
但将这种民族审美情调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系统的审美模式并由此而泛化到茶道、歌道、俳句、能艺、花道等诸多艺术领域则是禅宗文化输入的结果。
茶室空间设计上表现为“寂”与“空”的境界,这里的“空”并非虚空,而是追求南宋院体画那样笔墨简淡、意境深远,以最少化的形式元素,即表象的“空”,衬托思维、悟境中的丰富,表达禅宗审美中“无中万般有”的境界。
被称为日本茶道圣典的《南方录》记载了由茶宗匠村田珠光所确定的四帖半茶室设计风格:“屋顶由小木板条铺成传,顶棚亦为衫木板条,墙壁用灰泥和稻秸抹成,窗户用细圆竹棒搭结,墙围糊有白色宣纸,床之间①为一张榻榻米大小,茶室中间设一小地炉,大小50 cm见方,壁龛里挂圜悟大师的禅语书法,茶室一角置方台子,上摆点茶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