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课程考核方案及评价——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二、教案对象:大学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能够分析土壤的性质和地基的承载能力;4. 了解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土壤的性质和分类;3. 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4. 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5. 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地基问题,介绍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实验法:进行土壤试验,了解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4.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的应用。
一、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土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土力学的研究方法;3. 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4. 土力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二、土壤的性质和分类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3. 土壤的分类和性质判别;4. 土壤的工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1. 地基的承载能力;2. 地基的变形特性;3. 地基的破坏模式;4. 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
四、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1. 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2. 地基基础的类型和选用;3. 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法和计算;4. 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五、地基处理技术和加固方法1. 地基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2. 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原理;3. 地基加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4. 地基加固效果的评价和监测。
六、土壤试验与检测技术1. 土壤试验的意义和目的;2. 常见土壤试验方法及其原理;3. 土壤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4. 土壤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七、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1. 土力学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2. 常见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及其特点;3. 土力学数值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 土力学数值分析的注意事项和未来发展。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授课教案班级名称日期/地点周次/星期上课节次课时章节或授课题目土的渗透性及土的工程分类课程思政主题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土体的层流渗透定律:达西定律;2、认识土体渗透变形的类型、产生原因、类型;3、能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土的工程分类。
能力目标1.能对地基土的渗透变形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2.能够按照相关行业部门对地基土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别。
素质目标1.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具备协作精神。
教学设计复习要点或题目教学方法1.黏性土与砂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有什么不同?提问,5min授课提纲及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及课程思政设计教学时间1.5 土的渗透性1.土的渗透性渗透(流):存在于地基中的地下水,在一定的压力差作用下,将透过土中孔隙发生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渗流或渗透。
2.达西定律(1)渗透试验:(2)试验规律:1.教学方法设计: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水库溃坝案例并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由此引出土的渗透问题。
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3.渗透系数k层状土的渗透系数:水平渗流时垂直渗流时4.动水力及渗流破坏(1)动水力:地下水的渗流对土单位体积内的骨架所产生的力。
(2)渗流破坏类型:流土、管涌(潜蚀)防治措施:防水截水;减小或平衡动水力;改变水流方向;冻结法等。
1.6 土的工程分类1.分类依据粗粒土:考虑土的结构、颗粒级配细粒土:考虑塑性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分类岩石、碎石土、砂类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6大类。
2.课程思政设计:学者达西通过砂土的渗透试验总结出水在土中流动时渗透流速的规律,并以此延伸总结出水在黏性土中的渗流规律。
给学生传达出科学研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从工程实际出发,对比分析流砂或流土、管涌和潜蚀等工程失效案例,教育学生要牢记工程师的“匠心”和“良心”,打好学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理解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4. 学会进行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分析5. 能够应用土力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二、教学内容1. 土力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土力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土的分类和性质2.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和方法地基的概念和作用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不同类型地基的处理方法3. 土的物理性质土的组成和结构土的密度和湿度土的粒径分布和渗透性4. 土的力学性质土的抗剪强度土的压缩性和膨胀性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5. 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地基稳定性的判断和提高方法地基变形和沉降的控制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2. 实验法:安排土工试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土的性质和行为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经验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学会应用土力学原理解决问题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土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质量五、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合适的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 课件和教案:准备详细的课件和教案,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土力学知识3. 土工试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和土工试验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和观察土的性质和行为4. 实际工程案例:收集相关工程案例,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土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引发学生对土力学地基基础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图示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理解。
周次第12周,第1、2 次课章节名称第7章天然浅基础设计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教学时数 4教学目标1、掌握天然浅基础的类型;2、掌握地基承载力设计;3、掌握浅基础的设计与计算;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础埋置深度,天然浅基础的设计,地基承载力计算难点:天然浅基础的设计,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的验算方法教学内容与设计第7章天然浅基础设计本章内容:7.5.1 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一、规范推荐的理论公式对竖向荷载偏心和水平力都不大的基础来说,当荷载偏心距e≤b/30(b为偏心方向基础边长)时,还可以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式7-5计算。
7.5.2 按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在现场通过一定尺寸的载荷板对扰动较少的地基土体直接施荷,所测得的成果一般能反映相当于1—2倍载荷板宽度的深度以内土体的平均性质。
这样大的影响范围为许多其它测试方法所不及。
载荷试验虽然比较可靠,但费时、耗资而不能多做。
规范只要求对一级建筑物采用载荷试验,理论公式计算及其它原位试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对于成份或结构很不均匀的土层,如杂填土、裂隙土、风化岩等,它则显出用别的方法所难以代替的作用。
规范地基承载力表所提供的经验性数值也是以静载荷试验成果为基础的。
有关载荷试验方法以及确定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的内容已经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六章中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新书198页,“由于建筑物基础面积。
”7.5.3 按规范承载力表确定我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各地区静载荷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对各类土建立了按野外鉴别结果、室内物理、力学指标,或现场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查取地基承载力基本值0f或标准值k f的表格。
除岩石地基外,所有表格都是针对基础宽度b≤3m、埋置深度d≤0.5m的情况作出的,具体的计算步骤可以看规范。
§7.6 浅基础的设计与计算7.6.1 轴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积的确定7.6.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积的确定7.6.3 软弱下卧层的验算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时,按持力层土的承载力计算得出基础底面所需的尺寸后,还必须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要求作用在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不超过它的承载力设计值,即新书201页7-7 。
土力学与地基——地基处理第一节概述一、地基处理的对象指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二、特点:强度低,压缩性高,易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或倾斜。
三、地基处理的目的:①按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对地基土进行必要的加固或改良。
②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保证地基的稳定。
③减少房屋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④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
⑤提高抗液化能力。
第二节各种地基处理的方法包括机械压实法、强夯、换填法、预压固结、挤密、振冲、深层水泥搅拌、托换法。
一、机械压实法1. 机械:平碾、单碾、振动碾、压路机、推土机等。
2. 适用:大面积填土地基的施工;杂填土地基和处理。
3. 施工方法:分层压实的铺填厚度为20~30cm,振动碾压可达60~130cm。
4. 压实的质量:压实系数λc=土的控制干密度ρd/最大干密度ρdmax。
ρdmax宜用击实试验确定:(普氏击实仪)——通过同一土质不同含水量的若干土样试验,可得击实曲线。
其曲线的峰值即为最大干密度ρdmax。
与相应的最优含水量。
曲线左,随ω的增加,土粒间的摩擦阻力减小,易密实。
曲线右,ω↑土粒被分离,土就不能压实。
或ρdmax=η·ρw·d s/(1+0.01ωop d s),ρd=λc·ρdmax二、强夯法1. 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将8~40t的重锤提升到8~40m的高度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实。
2. 适用条件:用于碎石土、砂土、粉土、低饱和度的黏性土、人工填土、湿陷性黄土地基,使浅层和深层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密实。
三、换土垫层法挖去软弱土而换填强度较大的材料,垫层材料可用砂、碎石素土、灰土等。
换置后的垫层因强度较高,可作为持力层。
基底的附加应力通过垫层向下扩散,以减少作用在垫层底下软弱下卧层土的附加应力。
此法适于软弱地基的浅层处理。
工程上常用砂垫层,砂垫层透水性大,软弱土中的水分可以渗至砂层面排出,加速软弱土的固结。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地基与基础》是以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与计算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土建类专业课程。
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题一绪论(共2学时,讲授2学时)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概念(重点)了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并要求对地基与基础有基本认识2.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3.本课程基本内容与特点举例说明地基与基础的重要性课题二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共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1.概述土的成因;土的机构与构造;2.土的组成(重点)土中固相;土中液相;土中气相3.土的物理性质指标(难点)土的三相简图;三相指标的定义;三相指标的换算4.土的物理状态指标(重点)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粉土的物理状态指标;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5.地基土的工程分类岩石;沙土;粉土;黏性土;人工填土课题三地基中的应力计算(共6学时,讲授4学时,其他2学时)1.概述2.土体自重应力的计算(重点)竖向自重应力的计算;水平自重应力的计算;地下水位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建筑场地填平时地基应力3.基底压力的计算(重点)基底压应力的分布;基底压力的计算;基底附加压力4.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难点)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矩形面积均布荷载作用下土中竖向附加应力的计算;矩形面积三角形分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矩形面积梯形分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条形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课题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共8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习题2学时)1.土的压缩性(重点)基本概念;压缩试验与压缩曲线;压缩指标2.地基变形计算(难点)分层总和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法;相邻荷载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地基沉降与实践的关系3.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变形值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地基允许变形值教学建议:了解土的压缩性及引起地基土产生压缩的主要原因,掌握土的压缩指标概念及试验测定方法。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1.1设计资料1、 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2、 工程地质资料:自上而下依次为:① 杂填土:厚约0.5m ,含部分建筑垃圾;② 粉质粘土:厚1.2m ,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 f ak =130kPa ;③ 粘土:厚1.5m ,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 =180 kPa ;2.7m,承载力特征值f ak =240 kPa3.0m,承载力特征值f ak =300 kPa4.0m,承载力特征值f ak =620 kPa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3、水文资料为: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④ 全风化砂质泥岩:厚 ⑤ 强风化砂质泥岩:厚 ⑥ 中风化砂质泥岩:厚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 1.5m。
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见表 3:4、上部结构资料:上部结构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标准值见表 2 :题号Fk 阿 Mk CKN-m)Vk 阿 A 轴 B 轴 C 轴 A 轴 B 轴 C 轴 負轴 B 轴1?751548 1187 140 100 说4648 44 21032 161?1 1257 164 1云221 55 ~052 3 1050 1730 1312 190150 242 62 66 574 1150 18151370 210 175 27171 736751218 1873 1433 235 193 257 30 83 74 61282 188311496 257218 325 86 30837133? 1970 1560 234 242 3559695391402 2057 ie ii 231266 37? 102 1049891534 2140 1677 335 288 402 10? 113 1加 10 1558 2205 1727 365 309 428120 11? 114柱底荷载标准值表2450mm 柱网布置见下图:HUE-3d柱底荷載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35、材料:混凝土等级C 25~C30,钢筋I、n级。
课程考核方案及评价——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1.考核目的及原则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考核的原则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贯彻落
实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院高职生的实际,以发展学生能力为重
点,并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打实基础,突出专业
需求,结合平时学生表现,通过自查互评,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取消一张
试卷成绩的做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评价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而
不是学生的负担,将学习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室内设计
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课程性质及其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与意义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
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土力学与
土坡稳定等专业理论,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各种地基的改造处理的能
力,为建筑工程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是使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基
本原理,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内容为掌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基本
理论和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改革考试方式由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量”变为
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思维能力提高度”。在考试方面采用综合评
定成绩,在试卷中分析思考题和横向纵向联系的综合归纳题的比重加大,客观的
对学生能力作出评判,实现从理论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3.适用范围
应用技术系《土力学与地基基础》200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4.考核内容及形式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包括土力学基本知识、土体性质分析、基础类型、
基础设计分析等。而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在每个不同
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考核是教学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一个主要环节,它
不但要起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
的学习。根据《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特点及各部分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构建
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
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
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促进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
和培养。该模式的具体构成是:
(1)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期中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为10% 。
(2)以章节教学内容、实训要求进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为
14% 。
(3)平时成绩为学生平时的考勤、听课情况、实训操作情况和设计表述与
沟通能力的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的10% 。
(4)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成绩所占的比例的10%
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实践考核采用开卷技能考试或操作形式,项目型试
题采用现场口试与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最终的综合考试成绩,实践型、项目
型试题成绩占44%以上,突出培养学生技能的目标。
5.考核内容
5.1能力方面
掌握基础、浅基础、深基础、天然地基、人工地基的概念、地基基础设计应
满足的两个基本要求
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指标的定义、物理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掌握土中三种应力计算方法,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
分布与计算;
掌握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原理和地基固结问题的分析计算方法。土的压缩性
与压缩性指标确定方法;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
掌握抗剪强度参数的概念c、f;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掌握土压力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计算方法,静止土压力、主动、被动土压力的
形成条件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
掌握基础埋置深度和底面尺寸的确定
能够独立分析地基形式;
能够独立基础稳定验算;
5.2知识方面
土体基本常识
地基常见问题分析
地基基本形式;
常见稳定性验算公式;
挡土墙设计;
6.考核、评价方式
以往对学生成绩评价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仅占20%左右。
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案有着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一方面,一些学习不
自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考试时作弊以图蒙混过关;另一方面,它与该课
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也不相适应,以往的评价方案中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
例太低,学生对平时的上机练习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发现,在以往,尽管教师布
置了上机任务,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在上机时不能自觉的进行练习,上网、打游戏
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有任务、没有评价,对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缺少一个有效
的约束力。所以,改革考核评价方案,大幅度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采取形成性
考核制度,经实践证明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总成绩评价是这样安排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即平时成绩占
总评成绩的44%,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6%。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所
占比例大大增加。
(1)形成性考核的方案
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教师把课程评价考核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
考核评价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把这形成性考核所占44分的分值分解到平时
成绩的各个项目中。学生就会主动、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设计。
在对某一项目进行评价时,根据具体情况,拥有详细的评分细则。
(2)期末笔试考核评价方案
期末笔试考核,可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命题内容要体现课程
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期终考试也采用闭卷笔试考核方
式,其评价方式完全由教师按标准答案给予评价。
7.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按课程进度作适当安排。
建筑技术教研室
贾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