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11-2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52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2011年《中外城市建设史》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版)一、题型本次考试共有6种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2×10)、填空题(2×8)、名词解释(3×4)、作图题(6×2)、简答题(5×4)、论述题(10×2)。
二、考试形式、时间闭卷考试、100分钟三、整体内容情况《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各占50%,共涵盖两本教材的26章。
四、《中国城市建设史》主要内容1、四种原始的居住形式(P2)2、原始的居民点的选址(P4)3、城市的产生的原因及时间(P7),我国最早的城市遗址(P9)4、《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道路等级的记载及周代城制对后代的影响(P15)5、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管子等对城市防御、城市选址的论述(P17)6、西汉长安城(图)(P29)7、曹魏邺城的规划(图)(P37)8、隋唐都城长安(P45)9、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代表的名称和分类(P60)10、北宋东京的平面布局,各重城的作用及名称(图)(P75)11、宋代平江图的重要价值(89)12、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的名称、布局以及对外交流情况(P91)13、元大都的四个规划特点(P114)14、明代南京城的组成部分(P131)15、清代的票号中心城市的名称(P197)16、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不同分类方法下的分类)(P217)17、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道路分级、道路布局)(P226)18、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的名称及概念(P233)19、古代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古代城市防御中,城楼、箭楼、马面、月城、翼城、瓮城的作用及概念)(P241)20、上海的发展的特殊性及代表性(P257)21、近代南通的建设的独特类型(P313)22、近代城市工业布局情况及主要原因(P371)23、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及特点(P383)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趋势(P385)25、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P393)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法(P401)颁布实施时间26、旧城改造的含义、特点与方式(P419)五、《外国城市建设史》主要内容1、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P3)2、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P9)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P28)4、罗马营寨城的含义(P36)5、罗马共和广场和罗马帝国广场(图)(P39)6、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P46)7、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要善于总结,从几个方面总结)(P48)8、拜占庭的建设活动与首都君士坦丁堡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P59)9、文艺复兴时期《论建筑》一书的基本内容(P74)10、田园城市(P117)11、工业城市(P120)12、带形城市(P121)13、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P127)14、柯布西耶明天的城市(P130)15、卫星城市理论(P134)16、邻里单位(P136)17、雅典宪章(P139)18、英国新城建设(P150、 P161、 P207 )19、城市化与郊区化(P160)20、大城市连绵区(P199)21、场所(P265)22、马丘比丘宪章(P267)23、未来城市(P277)六、备考及考试技巧(1)备考:如何复习?以课上讲解为主要提纲,补充资料均不作为考试内容分了解、熟悉和掌握等不同情况掌握主要的规划思想理论和规划要点,切忌死记硬背了解课本上主要的城市规划附图建议复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重点内容通篇阅读,打记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已经熟悉的内容。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中国城建史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答案: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一、原始时代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周礼.考工记》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管子》;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5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6、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7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8、洛阳——东周时(前8-7世纪)曾为都城。
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地位重要,此后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定都于此,史称九朝古都。
9、开封城内河道较多,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沟通,号称“四水贯都”10、北魏洛阳的规划师李冲、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的设计者是宇文恺、金中都的规划师是、明北京的规划师徐达、。
11九边重镇是明代北方长城沿线军事设防的总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山西、延安、宁夏、固原、甘肃镇12陪都:国都之外另设的都城。
如东汉的国都在洛阳,定长安为西都。
唐代国都在长安,定洛阳为东都。
近代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抗战时定重庆为陪都。
1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周代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②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①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②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③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④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⑤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第二章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②“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③“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1夏朝:对城市的发掘还没发现商朝:郑州商城、安阳殷墟2郑州商城遗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夯土城墙宫殿市政设施功能分区3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王陵区其它4周都城建设西周:丰京、镐京东周:洛邑周王城的结构特点:环套,方九里;按方位主次布置不同性质分区;工程重心:南北中轴线(主轴线)东西—次轴线;作为宫城的前导,称为宫前区、外朝及宗教;路网:方格网突出宫城核心地位;前朝后寝。
5《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原文:(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
(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王城规划要点王城方九里,四面筑城垣,城系采取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来规划的。
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宫居中,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官署区设于外朝之南,各官署分列在城之南北中轴线两侧,以为宫廷区的前导。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一、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一、历年考题整理: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
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答:修建过程: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005)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讲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2: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3: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①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②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③原始居民点的特点:a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b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1: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固定的居民点逐渐产生。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城市。
2: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3: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易错]1.在我国城市是指具有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一些以集镇命名的村落不属于城市范畴。
2.两次人类大分工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城市,即人类劳动大分工是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2: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3: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4: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中国城建史人物刘秉忠——元朝的规划师,代表城市为元大都和元上都。
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代表城市为隋唐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
规划思想《考工记》——是记录周朝城市规划制度的文献,城为重城环套制,规模为方九里,宫城是全城规划的核心,宫城位于王成中心。
宫城前为外朝,后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道路网及里环绕核心,主轴对称,突出宫城地位,并衬托出主轴线的主导,宫城内按前朝后寝制。
规划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是古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轴。
管子的因地制宜规划思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按地形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市1.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1)轴线对称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2)对景城门、钟鼓楼、塔、亭台楼阁3)山水文化内涵崇拜——利用——意境4)空间组织春秋战国:筑以高台→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明清:空间收放自如,整体布局5)轮廓线设计底层院落式住宅,大型院落式建筑群和城楼、钟鼓楼、塔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6)色彩设计黄赤绿青蓝黑灰2.近代青岛、南通青岛——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意图:德国——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日本——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规划分区:德国——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住区、商业、工业混杂日本——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道路系统:德国——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交通问题不严重故没明确分工日本——尝试解决路网分工问题居住区:德国——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本——大量日本式小住宅,以热河路的独立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的标准较高,上下水管网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