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大纲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新古典针灸学大纲新古典针灸学大纲一、导论-针灸的起源和历史-针灸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古典针灸学的定义和特点二、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穴位学说-刺激作用与反应机制-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针刺感应学说三、针灸诊断-四诊合参-针灸体检方法-脉诊与舌诊在针灸诊断中的应用-经络诊断方法-针灸特异体征的观察和分析四、针灸技术-针具的选择和使用-针灸的穿刺方法与技巧-按摩与推拿手法的应用-温针、刮痧、拔罐等辅助治疗手段五、疾病诊疗与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神经病学、心理学和康复医学中的针灸应用六、高级针灸技术与研究-针灸针刺方法的创新和发展-针灸治疗机理的现代研究-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研究-针灸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应用七、伦理与安全-针灸实践中的伦理问题-针灸的安全性与风险控制-针灸医疗设备的规范与质量控制-针灸师的职业道德与自我保护八、实习与实践-针灸实习的基本要求和流程-针灸临床案例分析与研讨-针灸诊断与治疗的实际操作技巧九、评估与考核-针灸理论知识的考核-针灸技术的实操和操作技巧的评估-针灸临床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针灸卫生与安全意识的考核十、参考资料-经典针灸学著作-针灸临床教材和研究论文-针灸相关规范和指南以上是新古典针灸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这个大纲按照针灸学的基础理论、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章节的安排,条理清晰。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实习,将掌握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技巧,能够独立进行针灸诊断与治疗,并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五、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性质:针灸学属于中医学范畴,是中西医结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任务: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指示精神,加强对针灸学的学习,为人民培养中西医两套本领兼备的医生,以适应新世纪人类健康需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针灸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经络和腧穴理论,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并能初步运用针灸方法防止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教课内容和进度,讲课教师可根据大纲精神,对针灸基础理论、方法、治则和重点病症,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重点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常用穴位和常见病的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具,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系或其它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可根据学时数参照使用本大纲。
第一节经络目的要求:了解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络的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熟悉经络的含义;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奇经八脉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教学内容:经络学说概论、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学时分配:1学时第二节腧穴目的要求:了解特定穴的意义、常用骨度分寸;熟悉腧穴的主治规律、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掌握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重点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教学内容: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定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学时分配:1学时第三节十四经脉目的要求:手太阴肺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尺泽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列缺穴的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列缺穴的定位。
手阳明大肠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合谷穴的主治、操作,曲池穴主治、操作,肩髃穴的定位、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合谷穴的定位,曲池穴的定位。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一)导学【目的要求】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考试大纲六、针灸学(一)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针灸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腧穴的定位和主治、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
熟悉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
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现代研究进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进行常用穴位的定位和针刺、艾灸等操作,并能准确判断针刺得气与否。
具备根据病症制定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的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
能够运用针灸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文化。
三、课程内容(一)针灸学概论1、针灸学的定义、发展简史和特点。
2、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
(二)经络系统1、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交接规律和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三)腧穴总论1、腧穴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3、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四)腧穴各论1、十四经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等。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丘、足三里等。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等。
手少阴心经:少海、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等。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等。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等。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健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灸学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二,编写依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及相关资料和根据石学敏主编.《针灸学》.教学计划编写,三,目的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健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灸学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2、教材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3、了解:临床疑难病的针灸防治原则,四,课程编码:,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小计绪言 2 2第一章:经络总论 6 61 第二章:腧穴总论 3 4第三章:经络腧穴各 8 30 32 论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4 4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6 2 8第六章;治疗总论 4 42 第七章:治疗各论 10 1213 合计 59 72说明:根据实验室条件调整实验、实践课时。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
2、熟悉: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及主要贡献。
3、了解:针灸学的起源与近代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阐述针灸学的概念、内容及适应范围。
2、介绍针灸学的起源及历代代表作与贡献。
3、针灸医传到国外。
4、目前国内外针灸学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概念、内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及流注次序,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经络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1.十五络脉的分布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十二经别要点:1.十二经别的分布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六:十二经筋要点:1.十二经筋的分布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七:十二皮部要点:1.十二皮部的分布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支正、天宗、颧髎、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鼹、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瞳子髂、听会、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金津、玉液、牵正、安眠、三角灸、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腰痛点、八邪、四缝、十宣、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手法要点:1.基本手法2.辅助手法细目五:得气要点: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疾徐补泻4.迎随补冯5.呼吸补泻6.开阖补揭7.平补平泻细目七:针刺异常情况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八: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灸法的分类2.艾炷灸3.艾条灸4.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先后顺序2.施灸的禁忌3.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3.皮肤针法4.穴位注射法第二十六单元头针、耳针细目一:头针要点: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细目二:耳针要点:1.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2.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十七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要点:1.补虚泻实2.清热温寒3.治病求本4.三因制宜细目二: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三: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附:偏头痛要点:1.偏头痛的辨证要点2.偏头痛的治法3.偏头痛的处方4.偏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面痛要点:1.面痛的辨证要点2.面痛的治法3.面痛的处方4.面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三: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坐骨神经痛1.坐骨神经痛的辨证要点2.坐骨神经痛的治法3.坐骨神经痛的处方4.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六: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七:眩晕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八: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九:痿证要点:1.痿证的辨证要点2.痿证的治法3.痿证的处方4.痿证的治疗操作细目十:痫病要点:1.痫病的辨证要点2.痫病的治法3.痫病的处方4.痫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郁证要点:2.郁证的治法3.郁证的处方4.郁证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三:痴呆要点:1.痴呆的辨证要点2.痴呆的治法3.痴呆的处方4.痴呆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四:心悸要点:1.心悸的辨证要点2.心悸的治法3.心悸的处方4.心悸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五: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六:咳嗽要点:1.咳嗽的辨证要点2.咳嗽的治法3.咳嗽的处方4.咳嗽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七:哮喘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八: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九: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泄泻要点:1.泄泻的辨证要点2.泄泻的治法3.泄泻的处方4.泄泻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一:痢疾要点:1.痢疾的辨证要点2.痢疾的治法3.痢疾的处方4.痢疾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二:便秘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三:阳痿要点:1.阳痿的辨证要点2.阳痿的治法3.阳痿的处方4.阳痿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四:癃闭要点:1.癃闭的辨证要点2.癃闭的治法3.癃闭的处方4.癃闭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五:消渴要点:1.消渴的辨证要点2.消渴的治法3.消渴的处方4.消渴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带下病要点:1.带下病的辨证要点2.带下病的治法3.带下病的处方4.带下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六:缺乳要点:1.缺乳的辨证要点2.缺乳的治法3.缺乳的处方4.缺乳的治疗操作细目七:遗尿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神经性皮炎要点:1.神经性皮炎的辨证要点2.神经性皮炎的治法3.神经性皮炎的处方4.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操作细目四:乳癖要点:1.乳癖的辨证要点2.乳癖的治法3.乳癖的处方4.乳癖的治疗操作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六: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七: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八: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细目九:肘劳要点:1.肘劳的辨证要点2.肘劳的治法3.肘劳的处方4.肘劳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五:近视要点:1.近视的辩征要点2.近视的治法3.近视的处方4.近视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二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三:肥胖症要点:1.肥胖症的辨证要点2.肥胖症的治法3.肥胖症的处方4.肥胖症的治疗操作。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针灸学》是一门涵盖针灸理论、临床实践及保健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腧穴定位及其作用。
2、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3、掌握基本的针灸操作技能,如取穴、进针、行针等。
4、熟悉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针灸技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1、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针灸的概念、发展简史、经络系统、腧穴分类及其作用等。
2、针灸技术:包括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基本操作技能。
3、针灸治疗:以临床常见病为例,学习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感冒、头痛、失眠、哮喘等。
4、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适应症包括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
5、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熟悉针灸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针刺伤、注意消毒等,了解常见意外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针灸理论。
2、实践教学:设立实验室或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培养实践技能。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针灸理论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临床实践中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针灸操作技能。
3、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针灸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考察学生的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操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针灸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合适的《针灸学》教材,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2、教学视频: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针灸操作技能。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掌握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能够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掌握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常见疾病。
4、了解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能够正确评价针灸效果和安全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1、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针灸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等。
2、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详细介绍人体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等。
3、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结合具体病例,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4、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介绍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范围等。
5、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介绍针灸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同时介绍如何正确评价针灸的效果和安全性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其中,理论课包括针灸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等内容;实践课包括针灸治疗常见疾病、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等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针灸学基础知识(2学时)2、第二周: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4学时)3、第三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4学时)4、第四周: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2学时)5、第五周: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2学时)6、第六周至第八周:实践操作训练(每周2次,每次2学时)五、考核方式及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标准如下:1、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针灸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课程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针灸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经络学1、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以及它们在人体的分布规律。
2、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讲解经络的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等生理功能,以及经络气血阻滞、经络虚损等病理变化。
3、经络的临床应用阐述经络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如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等。
(二)腧穴学1、腧穴的分类和定位介绍腧穴的分类方法,如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讲解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2、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作用规律阐述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腧穴的主治规律,如分经主治、分部主治等。
3、特定穴重点讲解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的概念、分布和临床应用。
(三)刺灸法学1、毫针刺法包括毫针的构造、规格、选择和保养,针刺的练习方法,针刺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得气的概念和意义,针刺补泻手法等。
2、灸法介绍灸法的种类,如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以及灸法的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其他刺法讲述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其他刺法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四)针灸治疗学1、针灸治疗原则讲解针灸治疗的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原则。
2、针灸治疗作用阐述针灸的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治疗作用。
3、针灸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选取常见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如头痛、面瘫、中风、胃脘痛、痛经、小儿遗尿、耳鸣耳聋等,介绍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七版)(供中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外向型日语方向、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外向型英语方向使用)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际操作,以及录像、幻灯、电影、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程既包括理论部分,也涉及到临床多学科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络、腧穴、刺灸实践课包括划经、点穴、刺灸法等操作内容,示范后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并组织考核,成绩可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
治疗各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重点病证的学时,部分病证根据各地的常见病、多发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实践课应安排学生在门诊见习。
教材的附篇中所收各参考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并适当进行答疑辅导。
本课程共计90学时,课堂讲授78学时,实践12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概念及针灸疗法的特点,明确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本学科的意义。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概况。
3、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2、针灸疗法的特点: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3、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从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的概况,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从古到今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针灸学刺灸法1.毫针刺法(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深度的选择。
(4)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灸法(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
3.拔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灸学教学大纲是指在针灸学专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体规划和安排。
本文将从针灸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背景、内容框架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背景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应用,对针灸学的教学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规范针灸学教学内容和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制定针灸学教学大纲成为必然选择。
二、内容框架针灸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经络学说等。
学生需要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相关的历史文献,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 针灸学的操作技能:包括针灸器械的使用、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方法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和掌握针灸学的基本技能,例如针刺、灸疗、拔罐等,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包括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技巧。
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针灸学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原则和临床经验,掌握常用的针灸处方和疗效评估方法,培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4. 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针灸学研究的设计、数据分析和文献阅读等。
学生需要了解针灸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三、教学方法针灸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关乎内容的安排,也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
在针灸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加深对针灸学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操作: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针灸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针灸器械和进行穴位刺激。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是一门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学科,通过运用针灸技术来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科,针灸学的教学大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针灸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结构。
一、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教学大纲是针灸学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框架。
教学大纲的制定有助于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教学大纲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符。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1. 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包括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如经络学、腧穴学、五行学等。
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腧穴分布及其功能,以及五行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2. 针灸技术: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应该包括针灸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针刺技术和手法,如刺血法、灸法、拔罐法等。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3. 临床应用: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应该包括针灸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诊断疾病,确定治疗方案,并进行针灸治疗。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针灸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结合,如中药学、推拿学等。
三、教学大纲的结构教学大纲的结构应该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般来说,教学大纲可以分为导论、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
1. 导论:导论部分应该包括针灸学的简介和历史背景,以及针灸学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导论部分还可以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2. 主体:主体部分是教学大纲的核心,包括基础理论、针灸技术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主体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需求进行分章节和分模块的划分。
3. 总结:总结部分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总结部分还可以提供学习建议和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大纲的更新和完善针灸学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
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7、腧穴的分类。
8、腧穴的治疗作用。
9、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0、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与脏腑络属关系;掌握90个常用经穴的定位与主治;
掌握常用的13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与主治;掌握十五络穴。
2、熟悉50个常用腧穴归经、定位及主治。
3、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
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循行。
2、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手太阴肺经:*列缺、*太渊、鱼际、*少商、孔最、*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商阳、*手三里、臂臑、*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下关、*天枢、归来、髀关、伏兔、*梁丘、*犊鼻、*上巨虚、*下巨虚、头维、内庭、*足三里、*丰隆。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血海、*阴陵泉、地机、冲门。
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极泉、*少海、灵道、*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少泽、*腕骨、*养老、支正、*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攒竹、*睛明、*肺俞、*心俞、*委中、*承山、至阴、*厥阴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秩边、飞扬、*昆仑、京骨。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大钟、复溜、交信、筑宾、大赫。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曲泽、郄门、间使、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翳风、*中渚、阳池、天井、*肩髎、*耳门、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听会、*风池、*阳陵泉、*悬钟、瞳子髎、*曲鬓、*肩井、日月、京门、*环跳、风市、膝阳关、光明、*丘墟。
足厥阴肝经:*太冲、大敦、行间、*蠡沟、*章门。
任脉:*曲骨、*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下脘、上脘、水分、*廉泉、天突。
督脉:*大椎、*百会、*水沟、*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风府、素髎、上星、神庭。
3、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头面部穴位:四神聪、印堂、金津、玉液、牵正。
躯干部穴位:夹脊、定喘。
四肢部穴位:腰痛点、鹤顶、阑尾、胆囊、膝眼、百虫窝。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及课堂实践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4学时实验24学时
中篇针法灸法
第一章毫针
目的要求
1、掌握毫针的选择;毫针进针、行针、留针及出针等操作的基本方法;得气意义、表现、影响得气的原因和促使得气的方法。
2、熟悉毫针常用的规格与结构;常用的针刺体位、消毒方法;候气、催气、行气和守气的含义;针刺补泻;针刺宜忌;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3、了解治神与守神。
教学内容
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针具、针刺前准备、进针法、行针与得气、留针与出针)。
2、针刺补泻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3、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操作方法。
4、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晕针、滞针、弯针、折针、血肿、气胸)。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及课堂实践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
第二章灸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灸法的定义、特点;掌握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常用灸法的操作和临床应用。
2、熟悉灸法的分类、作用及灸感、灸量、灸法补泻;熟悉灸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3、了解温灸器灸和非艾灸类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
2、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及课堂实践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
第三章其他针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头针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操作方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2、熟悉三棱针、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症与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拔罐、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的操作方法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头针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适应证。
2、拔罐、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下篇针灸治疗
第一章治疗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刺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及处方规律与配穴方法;掌握特定穴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
1、针灸治疗原则。
2、针灸治疗作用。
3、针灸处方规律与配穴方法。
4、特定穴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第二章内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头痛、腰痛、痹证、痿证、面瘫、坐骨神经痛7种病症的针灸辨证论治方。
2、熟悉感冒、咳嗽、哮喘、呕吐、呃逆、泄泻、便秘、不寐、眩晕、胃痛10种病症的针灸辨证论治方法。
3、了解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各病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和有关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2、重点讲授有关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3、附带说明各病症的辅助治疗、护理要求、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6学时
第三章妇科儿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遗尿2种病症的针灸辨证论治方法。
2、熟悉月经不调乳少2种病症的针灸辨证论治方法。
3、了解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各病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和有关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2、重点讲授有关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3、附带说明各病症的辅助治疗、护理要求、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第四章外科、五官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扭伤、耳鸣、耳聋2种病症的针灸辨证论治方法。
2、熟悉瘾疹的针灸辨证论治方法。
3、了解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各病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和有关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2、重点讲授有关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3、附带说明各病症的辅助治疗、护理要求、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