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题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4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特殊题型专题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考查方式:1.直接概括情感型。
考查途径:①理解诗歌特定语句的含意;②根据诗歌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③总结、归纳诗歌的主旨。
概括思想情感为考查重点。
2.借用他人评价引出问题型。
3.请学生根据评价分析诗歌型。
4.分析诗人的人生态度型。
5. 请学生得出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型。
对诗歌阐释道理的认识及受到的启示。
常用提问方式: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诗中阐明一个……道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诗中,作者认为……,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以上几种提问方式,其中第一种是一种最直接、最直白的方式,答题时不用过多审题,可根据诗歌内容、情感直接作答。
三、四种提问方式,需要答题之前认真思考,出卷人的意图究竟何在,在回答问题时才能有的放矢。
如“借用他人评价引出问题型”重在对后面的提问的分析。
“请学生根据评价分析诗歌情感型”重在分析准确前面的评价,根据评价内容,再结合诗歌情感进行作答。
“分析诗人的人生态度型”重在如何对待人生“态度”,不能回答具体的“情感”。
“请学生得出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型”重在结合自己、结合诗歌回答“启示”。
在答题思路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其中包括对文化常识、物象意象、历史典故以及诗人的生活经历的关注。
2、区分情感类别:哀愁、激愤、忧郁、欢喜、向往、别离等。
3、答题时,一定注意:关注尾句、先总后分、联系原诗、知人论世。
专题练习(一)直接概括情感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苏轼一曲阳关情几许。
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
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
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
风流膝上王文度。
[注]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诗词鉴赏专项练习1. 诗词赏析,完成问题。
(4分)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分) (2)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 落花杨万里红紫成泥泥作尘,颠风不管惜花人。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①黄鹂告许春。
①倩:央求,请某人做某事。
(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2)这首诗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抒了怎样的情怀?蕴含有什么哲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
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五律的首联是叙事,颔联、颈联是,尾联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评析。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从诗人的观察角度来看,前一句是,后一句是。
(4)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
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
“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第05讲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寺①双桧②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
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
②桧:一种常绿乔木。
③龙象界:佛界。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安石父王益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5. 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7、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之内容、情感异同比较答题方法与练习答案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内容、情感异同比较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边练边悟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秋斋独宿【赏析】: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专题01 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方法技巧】①必看题⽬(题⽬常常是诗眼,或中⽬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典型例题】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植物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专项练习】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D(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
【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第一篇: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班级: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学习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了解思想感情类考题的题型。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学习重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学习难点:怎样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准备】(一)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答题思路:第一步:确定诗词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词)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评价思想感情类试题答题思路: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三)评价观点态度类试题答题思路: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词)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自主探究】①写景抒情类山水田园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是重点考查的一种题材。
这类题材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就一般而言,景物描写中虽然融注了诗人的情感,但要品出景中之情,必须对全诗传达的情意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因景悟情,探明奥妙。
读此类诗直奔抒情句可以快刀斩乱麻,可以较便捷地观照诗人内心世界。
虽然说抒情的形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之分,但较之写景句,抒情句是诗歌情感之所在,所以,抓住了抒情句,就能够快速地入解。
②酬赠送别类酬赠送别古诗词往往有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天天练40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基础过关一、[201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
赠别诗常见的情感: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
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危;饶(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
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古诗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题练习
1.(2010届四川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这首诗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①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
高适在写此诗时,正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②熏:即曛黄,指夕阳西沉的昏黄景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送别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届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瑶瑟怨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
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
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玲珑:此处形容月空明凄清。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
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
请你结合全诗,谈
谈对后两句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0届北京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0届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向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骏马名。
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
从诗中找出这种人,并简要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0届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
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
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
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来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眼。
这首小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意境优美奇妙,请你结合全诗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0届天津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汴河①曲汴河怀古
[唐]李益 [唐]皮日休
汴水东流无限春,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家②宫阙已成尘.至今千里赖通波.
行人莫上长堤望,若元水殿龙舟③事,
风起扬花愁杀人。
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
隋炀帝时开挖的人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写了“汴河”,但写作的目的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划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