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和氏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古代的姓氏和字号现代汉语里,‚姓氏‛是一个词,‚名字‛也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的概念却完全不同。
一、古代的姓和氏(一)古代的姓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使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一个氏族由一位老祖母带领其儿孙生活在一起,这个生活群体就是一‚姓‛。
《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
……从‘女’,从‘生’,‘生’亦声。
‛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
现在,在云南纳西族仍然有母系制度的残余。
那里温泉乡阿古瓦村的益稭亲族,是由当地六个氏族之一分衍出来的。
‚益稭‛一词本来就是一位女祖先的名字,因为她开始建立了新亲族,所以她的名字就逐渐成为该亲族的称呼,每个成员的名字前面都冠以‚益稭‛这个姓。
《说文解字〃女部》所收的姓有十几个。
如姜、姬、嬴、姚、妫等。
汉代王充在《论衡〃诘术》中解释了这些姓氏的来源:‚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yi yi )而生,则姓苡(后来写作‚姒‛si)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与‚迹‛同音)氏。
‛现代学者注意到姓氏与图腾的关系。
黄文山先生说:‚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遗留。
如秦姓嬴,是瑞兽之名;周姓姬,是鳄鱼的意义;夏姓姒,为妊娠的药草。
‛(二)古代的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氏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分解出女儿氏族和孙女氏族等。
此外,族外婚往往是两个氏族之间相互通婚,男子往往由此氏族出嫁到彼氏族。
在向父系制过度时,就逐渐由男子形成新氏族。
这些新氏族逐渐有了自己的称号,这就是氏。
可见氏的产生是母系社会逐渐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大氏族逐渐分化的结果。
古人得氏的途径比较复杂,《通志〃氏族略》总结了三十二类。
有‚以国为氏‛、‚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等。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得于朝代名、国名。
如夏、商、周、秦、齐、楚、燕、韩、魏等。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中国姓名的变迁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古代时期: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家族的名称,而氏则是代表个人的分支。
这一时期的姓名主要是由姓和氏加上名组成的。
例如,著名的商朝宰相名为“伊尹”,其中“伊”是氏,“尹”是名。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姓和氏开始融合,并且人们开始使用表字。
表字往往反映了个人性格、才能或志向,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体现了其深沉的智慧和才华。
3.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对中国姓名产生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佛教中的法名和道教中的道号。
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原名为陈祎,字慧幢,法名玄奘,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法造诣。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姓名开始与五行、八字、占卜等命理学联系起来。
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来选择名字,以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母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5.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的姓名制度。
这一制度取消了姓和氏的区别,并且简化了一些复杂的姓名。
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姓名也开始出现。
例如,“张三”、“李四”等简单化的姓名逐渐流行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姓名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文化背景,因此姓名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开始使用更多的网络用语和个性化符号来表达自己,这也对中国姓名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了解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女人称姓,男人称氏”,中国姓和氏的区别,其中有啥讲究
呢?
艺述史官方原创
最近有很多朋友对姓氏特别感兴趣,很想看一看自己的“姓”到底有什么来头,那我们现在虽然都是姓氏放在一起用的,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可不是一码事,导致我们读起春秋战国的历史来就会非常蒙圈,比如我说屈原其实不姓“屈”,而是姓“芈”,甚至名也不是“原”,怎么说呢,我们来梳理一下。
简单地说,姓代表血缘,来自母系氏族,所以先秦时期的很多姓都带有“女”字旁,比如“姬”“姜”或者“嬴”,同一个部落都是同一个姓,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那么多人,又怎么分辨亲疏关系呢?于是,有了“氏”的区分。
氏代表着族群或者宗族,相当于从一个大姓中分出来许多小分支。
在先秦时期,人们会以分封的国家或者属地,作为氏族的名字,比如像司马或者司空,这就是来源于官职。
我们就拿秦始皇来举例子,秦始皇是嬴姓赵氏,而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所以当你看到吕尚,那就是说姜子牙了。
而且古人的氏还经常变来变去的,比如你更改一下封地,那“氏”也可以跟着改变,比如孔子的父亲原本就是由“宋”变“孔”,那你可能要问了孔子姓什么呢?其实他是“子”姓。
更复杂的是古代一般“男称氏,女称姓”,那男女还要分情况,称呼女性有时叫她们的姓与名,有时则是丈夫的“氏”+女性本身的“姓”,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更有些称呼则干脆就不带姓也不带氏,比如侯爵的孩子们,通称“公子”后面跟着名字,比如公子扶苏,公子小白,都是如此。
是不是已经犯晕了,那其实从战国往后,分封的情况就比较少了,直到秦汉以来,“姓”与“氏”就彻底合为一体,不再分家了,也不用再考验我们了,那听到这,你是不是明白姓氏的区别了呢?。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姓氏源流】和(Hé)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族名。
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源流二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
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和姓渊源该之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
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
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
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
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和姓郡望代郡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在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姓说成是姓氏,但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姓大还是氏大,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在我国古代,是先产生的姓,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才有的氏。
先有姓才有的氏。
姓的意思
在夏商周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推行母系氏族公社,部落当中是女性说了算数,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姓”就是在此时产生,“姓”的本质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个种族的称号,后来所谓同姓之间不可通婚的说法也是源自于此。
同姓之人同出一胞,都有着同一位女性祖先,这也就是为什么“姓”的偏旁为“女”字,而同姓的人也必然有些血缘关系,不能成婚。
氏的意思
氏是古代姓的衍生物,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往往会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以此彰显特点,这就是“氏”。
有些人以自己的国家名字为氏,也有些人以自己的职业为氏,还有人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当然,还有人以自己祖先的职位为氏。
不过在当时,氏是只有有身份的人才配用于,平常的百姓只有姓。
姓和氏的关系
同一个姓的话,代表两者源自同一个家族,拥有血缘关系并且姓是固定的不能更改,而氏的种类众多,还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而且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
古人姓氏的起源与帝王谥号、庙号的褒贬姓氏起源古代的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着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的。
姓氏来源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一、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
如:齐姜、晋姬、秦嬴。
二、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三、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
四、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
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
或以官名为氏。
如:卜偃、祝鮀、司马牛、乐正克。
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姓和氏的区别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
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
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
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
”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
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如秦始皇嬴政: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
秦本纪》。
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
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
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
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又如楚庄王:楚庄王(?~前591)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
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
春秋五霸之一。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名侣,按先秦贵族礼,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称熊侣,不作芈侣。
古代姓与氏的关系(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本文目录姓和氏的关系是怎样的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古代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有什么关系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呀,姓指什么,氏指什么呀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姓与氏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的关系是怎样的姓与氏的区别:1、具体含义不同。
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2、使用区别。
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3、专业化区别。
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
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
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扩展资料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
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姓与氏在古代的区别: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
姓”与“氏”的区别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
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
”《说文》:“姓,人所生也。
”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
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
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
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
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
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
如此等等。
那时候的宗族与现在意义上的宗族是不同的。
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
氏辩贵贱,随时更移。
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
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姓和氏的区别
在古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姓与氏的具体区别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区别:
1、“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在中国最早的姓都是带有“女”字旁的,比如:姚、姬、姜等,这表示是不同的祖先留传下的氏族人群。
“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是由姓衍生而来,且只有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
2、“姓”代表血缘关系,用来分别血统来源,所以“姓”可以用来区别婚姻。
在古代,同姓之间是不可以结婚的,氏同姓不同可以结婚。
“氏”是用来区别身份的高低贵贱,只有地位高贵者才有氏,地位贫贱者则没有氏。
3、“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却是时常变化。
所以经常会出现父子之间同姓但不同氏,或同氏但不同姓的现象。
而且氏的变化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
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说到姓氏,很多人把它归结到“姓”的概念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姓和氏在以前的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咱们来详细谈一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
姓字从女从生,说明了诞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名女性先人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有了姓,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此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一个氏族进展到必然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确实是“氏”产生了。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那么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姓氏之法要紧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医生以所赐的城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因此,上边咱们讲过的以地名为姓的,其实确切讲应当叫以地名、官名为氏。
如那个人本姓姬,到蒋地,他的氏确实是蒋氏,或说这人姓姬氏蒋。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显现混乱,姓氏慢慢混淆。
到两汉时,姓已大体确立,与此刻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姓氏的产生,给人类的群体生活打上了一个标志,一个姓确实是一个小集团、一个族的标志。
姓氏不断繁衍,其子孙辈分愈来愈多,姓氏也愈来愈壮大,就形成了壮大的家族势力。
一旦这种家族势力形成后,姓氏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也就形成了。
在我国一些自然村屯中,如张庄、李村、赵家店之类的名称可不能少见。
这种村屯的名称的由来一样都是因该姓在村中占优势而得名的,而一样来讲,村中有权利或有声威的人物也必然是该村中那个大姓中的某某人。
这确实是姓氏的集权性。
以同一个姓氏来形成集团力量后,就能够够排斤敌对势力了。
有时,几个大姓又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势力范围。
如儒家,以孔、孟、晏、曾四大伙儿族为儒学门派,代表着儒家学说。
又如新中国成立前的蒋、宋、孔、陈四大伙儿族,他们集政治、经济于一个大集团内,供他们利用和操纵。
古代的姓和氏
秦始皇不叫赢政——谈谈古人的“姓”和“氏”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面,名在后面,和多数外国人不一样。
如今人人有姓有名,有的人还有字,但有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听说有字的。
字有可能要归于消灭。
姓、名、字这种结构,历史已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个演化过程。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古人的“姓”和“氏”。
先说姓。
先秦的姓不是后世的姓,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
先秦的姓,很多学者认为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由于它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边,写作“姓”。
当时的姓也多有一个“女”字边,如姜、姚、姬、嬴、妫、姒等等。
可见,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
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了。
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
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嬴政,是不符合史实的。
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先秦的人除了姓,还有氏。
氏是家族的标志。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以什么为氏,有几
种办法。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因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
有些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司空氏。
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魏氏、赵氏。
不过,当时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就以高为氏。
可见,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先秦时,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名政,以赵为氏,称赵政。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混乱。
秦的统一,基本上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而一。
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处于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
司马迁在《世纪·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
考证史实,这是司马迁囿于西汉时的习惯造成的疏忽。
其实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子姓,孔只是他的氏。
后世所说的姓,就是先秦时的氏。
批注:收藏评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