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3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正课1。
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
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作为学者的方面。
”写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第二部分: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完。
写闻一多先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说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3。
质疑: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
质疑: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解读(作品赏析)这篇文章选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
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所作,原名《“说和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入选初中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改为此名称[1] (2017年人教社教材改版,改版后文章恢复初名[2] )。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阅读:(一)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啊!有事实拿出来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二)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③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④在害怕啊!⑤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⑥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⑦你们完了,快完了!⑧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⑨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⑩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1.本文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________精神。
2.第(一)段中“讲、说”和敌人的“ ________”对比;“光明正大”和“ ________”对比,揭露了________。
3.文中“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是指: ________。
4.“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5.用“‖”给第(二)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参考答案课外阅读:1.义无反顾,英勇无畏的革命2.打、杀偷偷摸摸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极点3.第一,李先生无罪而遭毒手;第二,偷偷摸摸施行暗杀4.反复愤怒、蔑视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生动语言。
2、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精神。
【教学重点】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播放《七子之歌》。
评析部分歌词,介绍时代背景,引入闻一多,并提问。
(1)为什么中国的领土却遭到了列强的占领呢?因为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科技不如人吗?文化不如人吗?政治不如人吗?(2)思考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探寻病因...闻一多的身份之一:诗人、学者。
思考中国政治,在政治制度上寻找出路...闻一多的身份之二:民主战士。
(3)闻一多先生是如何以一言一行感召世人的?闻一多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精神品质影响后世的呢?二、问题探究探究1:诗人学者闻一多:他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说:他啥也没说!做:他做了很多!(三本著作)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呢?表面原因: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传统文化是他的本分;深层原因:他是爱国知识分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探寻救亡图存的真理是他的情分。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闻一多的“书斋生活”是什么样的?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能静心,耐得住寂寞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有耐心,吃得了苦头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有恒心,目标很长远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有诚心,治学很严谨作为诗人学者,闻一多怎么自评他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闻一多的言行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呢?力戒空言,崇尚实干。
探究2:民主战士闻一多:诗人学者闻一多:他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说:他说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做:他做了!他做了很多!(三个例子)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特务遍布,人人自危,不谈国事,闻一多何以敢说?“民主自由”乃“洪水猛兽”,明哲保身,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明知前路凶多吉少,闻一多何以敢做?原因:他的身份决定:民主战士,运动领袖他的性情决定:“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的那颗心决定:爱国之心!怎么评价民主战士闻一多的说和做?敢说敢做,又说又做。
七年级语文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2、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德育:5、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目标1,夯实基础。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第70 页共8 页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1. 出示学习目标。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并复述课文。
3. 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三、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为下列点字注音。
典籍.()赫.然()独裁.()迭.起()迥.乎不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词语运用,选用下列一个词语进行造句。
仰之弥高沥尽心血炯炯目光4、形似字辨析。
载炯籍裁迥藉栽(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