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与意境》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9
《传神与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神与意境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传神与意境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提升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神与意境的定义与内涵2. 传神与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 艺术作品中传神与意境的体现4. 欣赏与分析传神与意境的艺术作品5. 实践创作:运用传神与意境进行艺术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传神与意境的定义与内涵2. 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传神与意境3. 欣赏与分析传神与意境的艺术作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神与意境的定义、内涵及应用。
2. 示范法:展示艺术作品中传神与意境的体现。
3. 欣赏法:分析、讨论艺术作品的传神与意境。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传神与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传神与意境的定义、内涵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展示艺术作品中传神与意境的体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欣赏与感悟:欣赏传神与意境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5.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传神与意境进行艺术创作,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时对传神与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运用传神与意境的能力,包括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以便更直观地感受传神与意境在实际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2. 邀请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创作中如何运用传神与意境的经验。
3. 开展艺术作品比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提升创作自信。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神与意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传神与魅力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材分析注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首要原则,《辞海》对传神的诠释是“指能生动地传达神情意志”。
本节课所选的几幅画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写意与工笔两大形式,显示了中国画的传神与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画的魅力。
难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综合多学科、多角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授课时,教师应把美术鉴赏摆在首要位置,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为主,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1.中国画知识导入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传神与意境》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美丽的校园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陪着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就是向往这份幸福的8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传神与意境》,我将依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身心发展水平,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研究教材,挖掘信息《传神与意境》是赣美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材介绍了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的中国画,采取积极措施,给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国画的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二、联系实际,了解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画已有基本认识,有了基本的审美能力,但对于中国画中的艺术内涵了解不够。
所以我在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和名人名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1.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依据教学目标,我明确了本堂课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精髓—传神与意境,学会评价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并认识自己喜欢的作品。
三、创新教法,提炼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运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凸显美术课程性质的视觉性。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等方法表达感受和见解。
四、践行过程,展开课堂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