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的常识—晶胞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0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第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中粒子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认识简单的晶胞,能计算简单晶胞中粒子的数目。
2. 知道X射线衍射实验是测定晶体结构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晶体是晶胞“无隙并置”而成的,晶胞计数规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微观结上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2. 对于有周期性变化研究对象,我们一般怎样去简化模型,方便进一步研究它?提示:回忆数学中研究sin x和cos x的方法。
对于周期性变化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先找到它的最小重复单位,研究它在一个周期内性质,再结合周期性将这个性质拓展到全空间。
二、讲授新课三、晶胞为了描述晶体在微观空间里原子的排列,无须画出千千万万个原子,只需在晶体微观空间里取出一个基本单元即可。
这种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做晶胞。
常规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
整块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所谓“无隙”,是指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所谓“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的。
【提问】(1)依照晶胞的定义和其“无隙并置”的特征,你认为晶胞有几套平行的棱?有几套平行面?顶点应满足怎样的条件?【讲解】晶胞有三套平行棱,三套平行面,八个顶角必须完全相同。
右侧示意图中,红、黄、蓝分别表示的为三套平行的棱,每套4条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分别为三套平行的面。
【典型例题】例1. 下面四个平行六面体,哪些是晶胞,哪些不是晶胞?说明判断的理由。
A是晶胞,A在空间平移时,可以得到无隙并置后的整块晶体;B不是晶胞,因为B无论是向前后、左右、上下平移时,顶点做不到重合,不满足晶胞“8个顶角相同”的要求;C不是晶胞,它不满足晶胞“三套各4条平行棱分别相同”的要求;D不是晶胞,它不满足晶胞“三套各2个平行面分别相同”的要求。
下图是铜的晶胞,一个铜的晶胞中包含多少个铜原子?怎样去计算?这里容易直接把顶点的8个铜原子和在面上的6个铜原子直接相加得到14。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二课时新人教版选修3"课题晶胞课型新知识课授课人授课班级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晶胞模型并拼成晶体模型,以使学生对晶胞有一个比较形象和具体的认识,然后再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自主学习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变化,把立方晶胞拓展到棱柱晶胞,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深化,同时也完成了化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自我建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体会由晶胞“无隙并置”构成晶体的过程。
2.通过自学讨论,掌握不同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构抽象的空间结构。
2.知道研究晶体结构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形成求真务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1:引出晶胞概念,理解晶胞和晶体关系任务:掌握晶胞概念,理解晶胞与晶体关系板块2: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导课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那我们如何来描述晶体在微观空间里原子的排列呢?问题情境如果我们把一块金刚石敲碎,就会得到小金刚石,如果小金刚石继续不停的敲碎,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讲述最后可以得到晶体的最基本结构单元。
大的晶体可以看成是许多这样的重复单位重叠起来的,或看成是数量巨大的这些最基本单元紧密的堆积起来的。
多媒体演示大大小小的金刚石图片。
金刚石的外观、空间结构以及晶胞结构图片。
总结我们把这种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做晶胞。
它是保持晶体规则多面体外形的最小单位。
展示图片蜂巢讲述这就好比我们要研究蜂巢,因为蜂巢是由无数多个蜂室构成的,所以我们只需研究一个个基本单元——蜂室就可以了。